(共44张PPT)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任务驱动:正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朱元璋高度肯定了法律的治国作用。他
说:“夫法度者,朝廷所以治天下也。”于是在朱元璋即吴王位时(1364年)就提出
“建国之初,先正纲纪”,命左相国李善长等草创律令,编律285条,令145条,到吴元
年十二月“甲寅,律令成,命颁行之”。这便是最早拟定颁行的《大明律》。享276
年国祚的明朝是怎样建立的 其政治制度又有何变化
1.明朝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率领军队统一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_______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2.明朝政制:
(1)废除宰相制度。
①原因:明太祖为加强皇权。
②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元璋
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置内阁。
①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②影响:内阁成为一个常设的秘书机构;内阁主要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
意见,称为“票拟”。但“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3)宦官专权:宦官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
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并有权施刑等。
探究 明朝政治体制
【情境一】洪武十七年(1384)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情,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思维交互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现象及出现的原因。(历史解释)
提示:现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原因: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情境二】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予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振衰起敝,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神宗实录》中记载: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思维交互2】结合上述材料,归纳内阁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不是事实上的宰相。
【史论生成】
宰相制度与明朝内阁制的不同
比较项 宰相制度 内阁制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巩固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
对皇权
的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对皇权无约束力
【深化点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等突出弊端。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任务驱动:明初重视海防,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嘉靖以后,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在封建诸侯支持下,日本海盗与中国海盗王直、徐海等勾结在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乡镇城邑,明朝东南倭患大起。明朝前后海上形势的变化带来不同的结果,那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及明中后期殖民入侵的表现有哪些
1.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1)积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消极性: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2.明中叶殖民入侵与反抗
(1)戚继光抗倭。
①原因:日本海盗骚扰我国东部沿海;明朝前期严厉禁止_________。东南沿海地区
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
②结果:派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世纪
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海外贸易
(2)西方殖民者入侵。
①背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表现:_______攫取澳门的租住权;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台湾岛南部和北部。明
朝末年,西班牙退出台湾。
葡萄牙
探究1 郑和下西洋
【情境】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和最远到达的地方。(时空观念)
提示:出发地是刘家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探究2 戚继光抗倭
【情境】抗倭斗争中涌现出了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他们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终于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戚家军因此名闻天下。
【思维交互】结合材料分析,戚继光为什么能在抗倭战争中屡建奇功,并取得抗倭战争的胜利 (历史解释)
提示:依靠人民的力量,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郑和下西洋
1.条件:
(1)物质条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技术条件: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天文地理知识的不断积累。
(3)个人条件: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勇于探险的精神、组织才干、外交能力。
2.特点:
(1)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
(2)到达的地区远且影响深远等。
3.作用及影响:
(1)作用:扩大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明朝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关系。
(2)影响:影响了东南亚等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国的铁器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广泛使用,促进了其农业生产的发展。
【深化点拨】(1)明朝中期,政府推行海禁政策,禁止私人对外交往,由国家垄断海外贸易。(2)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任务驱动: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明朝的边疆管理措施有哪些 明朝是如何被清朝灭亡的
1.明朝内陆边疆管理:
(1)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①背景:元朝灭亡后,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大集团;明朝修筑长城;瓦剌和鞑靼
威胁明朝北部边防。
②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③影响: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和平局面。
为防御瓦剌、鞑靼两大集团南下,重修长城;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
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2)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①授予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强对东北的管理:派人到东北招抚,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
封授官号。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2.清朝兴起与统一:
(1)16、17世纪之交,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3)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4)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打败李自成;(5)经过20多年的战斗,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探究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
【情境一】《北狄顺义王俺答臣贡表》中记载:衣用全无,毡裘不耐夏热,段(同缎)
布难得。
《明经世文编》中记载:生锅破坏,百计补漏用之,不得已,至以皮囊贮水煮肉为
食。……每次攻城陷堡,先行掳掠,以得锅为奇货。
【思维交互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俺答汗要求互市(边境贸易)的原因。(历史解
释)
提示:蒙古草原地区日用品极度匮乏,需要通过与中原的交易获取这些日用品。
【情境二】隆庆五年,明廷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分别授俺答属下六十五人都督、指挥等官职。双方还议定开放十一处互市市场,最终达成隆庆和议。……从此“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每年“所省征调费不啻百万”,辽阔北疆“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汉蒙双方开设官办贡市、关市、马市之外,民市、月市、小市等民间交易也很活跃,长城沿线出现了“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蒙汉双方在长期和平交往中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熏染融合。
——曹大为《起衰振隳 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
【思维交互2】分析“隆庆和议”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影响:为明蒙之间开创了长期的和平局面;极大地节省了明朝的财政开支;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边疆贸易的兴盛;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
【史论生成】
明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
1.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1)先是实行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对归顺的各少数民族
首领授予世袭官职,由他们自行管理所辖地方。(2)后来又实行“改土归流”,把土司
辖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范围,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2.在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明政府主要设置军事机构镇守,例如设置都司和卫所,
以巩固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3.明政府鼓励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往来与交流:如移民屯垦、贸
易互市、兴建学校、推行儒学等举措,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深化点拨】明朝政府所采取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日益密切,从而实现了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课堂素养达标
1.明成祖在设立内阁的同时,又重用宦官。到明朝中后期,在内阁权威扩大的同时,“代天子批红”的司礼监权力也不断上升,甚至出现宦官专权现象。这反映出 ( )
A.内阁和司礼监相互制衡、共同决策
B.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内阁和司礼监权力扩大削弱了皇权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出现内阁、宦官权势上升及相互制衡的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正确;内阁与司礼监的权势,最终操控在皇帝手中,A不符合题意;中央内阁和司礼监的制衡,不能加强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不能说明中央集权达到顶峰,B错误;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来源是皇权,它们权力的扩大,说明了皇帝权力的强化,C错误。
2.在明朝中期,面对倭寇的危害,为平倭作出杰出贡献的将领是 ( )
A.朱元璋 B.文天祥 C.戚继光 D.李自成
【解析】选C。面对倭寇危害,明朝派遣大将戚继光平倭,故C正确。
【深化点拨】戚继光抗倭是正义的反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保卫了中国的海疆,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3.明朝永乐九年(1411),正式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作为管辖黑龙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 )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 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东北地区的军事机构,不属于地方监察体制,故A错误,B正确。C、D与题意不符,排除。
4.丞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丞相行事的标准:“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量是非。”
——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废丞相制,提高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地位,分任朝政,直接由皇帝指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丞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并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明朝初年的丞相制度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解析】第(1)题,第一问,材料一“秦国始置丞相”,可知丞相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第二问主要职权,依据材料一,由“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得出参议政事;由“出则监察而量是非”得出同时也监察百官。第(2)题,第一问变化,材料二“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直接由皇帝指挥”,可见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第二问直接影响,一方面彻底解决君相矛盾,带来皇权高度集中,同时没有丞相的辅助,也使得皇帝政务繁忙。
答案:(1)时期:战国时期的秦国。
职权:参议政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监察百官。
(2)变化: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影响: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政务繁忙。
【备选习题】
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
乱”。由此可知朱元璋废除宰相主要是因为 ( )
A.宰相胡惟庸乱政 B.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C.朱元璋性格多疑 D.削弱诸侯势力的需要
【解析】选B。宰相胡惟庸乱政是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导火线,故A错误;题干中“‘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会导致‘天下骚乱’”,体现了朱元璋废除宰相主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B正确;朱元璋性格多疑,与材料不符,故C错误;D与废除宰相无关,故D错误。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 )
A.西汉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解析】选C。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从而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故选C。
3.(2021·日照高一检测)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司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可见,明朝票拟批红制度 ( )
A.方便内阁和宦官能独立处理政务
B.使内阁成为法定决策机构
C.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
D.强化了内阁对六部的控制
【解析】选C。在票拟批红制度下,阁臣和宦官这两个秘书班子预先对奏章进行筛选和处理,减少了皇帝的工作量,提高了公文处理效率,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故C正确; “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 “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均体现了皇帝对内阁和司礼监两种势力的绝对控制力,A错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决策机构,B错误;从材料看,内阁仅有票拟权,无法体现对六部的控制,D错误。
4.关于明朝内阁的性质,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B.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C.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 D.相当于元朝的中书省
【解析】选C。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A、B、D错误,选C。
5.(2021·泰安高一检测)造成下图中军费开支激增的原因可能是 ( )
A.应付清军入关 B.抵御瓦剌
C.灭亡元朝 D.加强西藏治理
【解析】选A。根据图中横坐标轴的时间可以看到这段时间处于明朝中后期,尤其是明朝后期军费开支激增,对应的历史事件应为应付清军入关,故选A;C明朝灭亡元朝是1368年,故排除;B、D都是明朝建立以后的边疆管理内容,不会消耗大量军费。十三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 (2021·日照高一检测)叶向高曾三任明朝内阁首辅,他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朝 ( )
A.内阁首辅窃取君权
B.皇权受到阁臣制约
C.阁臣权力源自皇权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解析】选C。解读材料可知,在明朝,窃取君主权威而专横的阁臣最终取祸,而完全秉承圣意办事的叶向高却长期得到信任,据此可知,阁臣权力源自皇权,故C正确;A理解片面;B与材料信息和史实均不符;D在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撑。
【补偿训练】
史学家郭廷以说:“中国真正的君主专制政治,形成于明。”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 )
A.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
D.利用宦官牵制内阁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真正的君主专制”体现的是皇权的空前加强及其控制能力的增强,明太祖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A。
2.明朝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 )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解析】选B。由材料中“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可以看出太监在国家事务中的参与程度,有接触朝政的环节,这就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故选B。
【拓展延伸】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3.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解析】选C。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赏赐与朝贡的方式进行的,突出了对国威的炫耀,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故C与题意相符。
4.(2021·济南高一检测)“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解析】选C。材料中明正统八年为1443年,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期,为明朝前期,浙江福建地区的海禁政策有效震慑了倭寇,可以证明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C;A、B、D与材料内容不符。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 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发现:“中国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戛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法)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戛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4分)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第(2)题,依据材料二“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可以看出马戛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
答案:(1)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2)中国的航海技术停滞不前。
【备选习题】
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
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敢犯边
【解析】选C。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故C正确。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明嘉靖年间参与平倭的兵部侍郎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说:“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说明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 ( )
A.倭寇与明乱民勾结
B.明朝国力逐渐衰退
C.中国长期忽视海防
D.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解析】选A。依据材料“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可知,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倭寇与明朝的乱民勾结,故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
【深化点拨】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侵扰,加上倭寇对我国沿海的骚扰,导致明清两代的对外政策逐渐转向保守。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其理由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即可概括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废丞相,权分六部即分散相权”。理由从“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中去找,即吸取小人“专权”乱政的历史教训。从材料一“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以概括出作用是加强了君主专制。第(2)题,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应从内阁的职能方面分析,内阁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顾问机构,从根本上说并无实权,惟恐不符帝意,所以才会出现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的现象。第(3)题,阁臣权力变化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的相关内容回答。例如,材料二的阁臣只能拟旨,而材料三的阁臣则可以批答,并且宦官权力已经居于内阁之上。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制度。
答案:(1)措施:废丞相,分散相权。
理由: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
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2)机构:内阁。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符帝意。
(3)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PAGE十三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 (2021·日照高一检测)叶向高曾三任明朝内阁首辅,他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旨,分毫不敢与闻。”这反映出,明朝 ( )
A.内阁首辅窃取君权
B.皇权受到阁臣制约
C.阁臣权力源自皇权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补偿训练】
史学家郭廷以说:“中国真正的君主专制政治,形成于明。”最有说服力的依据是 ( )
A.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
D.利用宦官牵制内阁
2.明朝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于是,由此出现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这样 ( )
A.国家大事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
B.大大增强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可能性
C.宫中太监和内阁辅臣形成制约关系
D.内阁辅臣拥有对国是的部分决策权
【拓展延伸】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的进步性和消极性
(1)进步性:起到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稳定和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
(2)消极性: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置于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3.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4.(2021·济南高一检测)“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
A.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情况对比表
项目 郑和 哥伦布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次数 7次 4次
船只 大小船只200多艘 最少3只,最多17只
人数 约2.7-2.8万人 最少90人,最多1 500人
材料二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1793年来到中国时的日记记载: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发现:“中国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戛尔尼写道:“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顽固地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法)佩雷非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相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和远航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10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戛尔尼使团对清朝当时航海状况的评价。(4分)
【备选习题】
明朝后期,北方出现了“边境休息,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
A.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B.明朝修缮长城,防止了蒙古骑兵的南下
C.俺答汗与明朝修好,恢复封贡互市
D.加强北方边防驻兵,使蒙古不敢犯边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明嘉靖年间参与平倭的兵部侍郎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说:“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说明明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是 ( )
A.倭寇与明乱民勾结
B.明朝国力逐渐衰退
C.中国长期忽视海防
D.限制私人海外贸易
【深化点拨】由于西方殖民者对我国的侵扰,加上倭寇对我国沿海的骚扰,导致明清两代的对外政策逐渐转向保守。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明太祖对中央机构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什么 其理由是什么 起了什么作用 (6分)
(2)根据材料二,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 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6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