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 十七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55张PPT)+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高中部编版历史必修上册 十七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55张PPT)+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3:51:57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任务驱动:在服饰方面,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是中国少有的具备服饰制度的农民政权。洪秀全规定了三条原则,即严格禁止穿着清朝的正式官服,要求男子蓄发、妇女放足,严禁雉发和缠足。把蓄发与否作为是否顺从太平天国的标志,对雉发不蓄者斩首不留。那么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年,给中外反动势力造成沉重打击的太平天国运动留给我们哪些历史遗产呢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纲领
(1)背景。
①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
②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_______”的主张,号召民众加入
拜上帝会。
(2)过程。
①兴起: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 _______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
称天王。
②发展:太平军一路北上,占领武昌。1853年,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领南京,
定都于此并改称为_____。
拜上帝
金田村
天京
③鼎盛:太平军___________,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④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
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⑤重振国威: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
河大捷。
⑥后期防御战: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_____。
⑦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
平天国运动失败。
北伐、西征
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
湘军
(3)革命纲领。
阶段 纲领 内容 结果
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的理想 都未
能实
施 
后期 《资政新篇》 提岀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
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2.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3)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4)中央权力下移。
探究1  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情境一】《天朝田亩制度》中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
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
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写道:“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
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
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得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
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
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思维交互1】对比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对太平天国寻求国家出路的认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第一则材料中说明《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第二则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绝对平均的社会改革方案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情境二】 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兴办邮政;鼓励民间
开矿;设立银行,发行纸币;保护私有财产。
——摘编自《资政新篇》
【思维交互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探索出怎样的国家出路 具有怎样的历
史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出路:效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意义: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
理、探索国家出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情境一】
【思维交互1】对比两幅图,农民阶级政权出现了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时空观
念、历史解释)
提示:变化:农民阶级领袖开始贪图享乐,太平天国政权迅速封建化。说明:农民阶
级具有阶级局限性,不能寻找到正确的国家出路。
【情境二】《洪仁玕自述》中写道:“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如洋人不助敌军,则
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思维交互2】材料中“洋人助妖”说明了什么 洪仁玕“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
可长久支持”的分析正确吗 (唯物史观)
提示:“洋人助妖”说明太平天国运动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不正确,中外反
动势力联合镇压只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客观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农民阶
级的局限性。
【史论生成】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色
1.起义背景:旧的农民起义多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发生的。
2.起义形式:过去的起义利用的大多数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会。
3.革命任务: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指导思想: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了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具有进步意义。
5.失败原因: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深化点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
任务驱动: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洋务运动开始了。洋务运动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 应对其作出什么评价
1.洋务运动背景、目标、代表人物、主张
(1)背景。
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②洋务派的形成。
(2)目标:挽救国家的颓势,“求强”“求富”。
(3)代表人物: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
(4)主张: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洋务运动内容、评价
(1)内容:①创办一批官办军事工业;②开办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③创办培养
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④建成新式海军。
(2)评价: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③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
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探究 洋务运动的实质与作用
 【情境一】漫画:“如此修墙”
【思维交互1】漫画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本质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漫画中一位清朝官员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想要把它粘
在墙上,而这面墙指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深刻表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是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制度。
【情境二】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
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
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
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
尝试”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洋务运动采取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道路;客观上刺激了近
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从科技、思想、教育
等方面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论生成】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技术,用以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腐败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任务驱动:东亚朝贡体系是以中国中原统一王朝为核心的一种呈等级式网状政治秩序体系。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和侵略,东亚朝贡体系在与西方条约体系的碰撞中逐渐崩溃。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朝贡体系最终瓦解。那么伴随着朝贡体系的崩溃晚清出现了哪些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又面临何种窘境
1.边疆危机表现
(1)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2)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占领伊犁地区。
(3)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中法战争爆发。
(4)日本吞并琉球,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1868年_________壮大了日本国力。
③朝鲜发生_________,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明治维新
农民起义
(2)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8月,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战争爆发。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遭到重大损失。
战后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_______。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
北洋舰队覆灭。
制海权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_________》。(填写表格)
(4)影响。
①进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_______________。
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
3.反割台斗争
(1)概况:从1895年5-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_______一起反抗日军占领,
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4.瓜分狂潮
(1)争做中国的债主: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以高额利
息向俄法英德借款。
(2)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俄国租_____,英国租_______、_____,德国租
_______,法国租_______。
(3)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___________利权。
黑旗军
旅大
威海卫
九龙
胶州湾
广州湾
铁路和工矿
探究1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情境一】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
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
邦国。”
甲午战前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给驻朝公使密令:“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
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史料实证)
提示: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为扩张势力,满足侵略野心,蓄谋侵略中国;利用朝鲜问
题蓄意进行战争挑衅。
【情境二】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思维交互2】面对日本的侵略,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历史解释)
提示:清政府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不认真备战。
【情境三】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挠,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摘自《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
【思维交互3】材料认为瓜分中国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对此,你有何看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列强之间矛盾激烈,导致列强不能瓜分中国。材料的解释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如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探究2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情境】
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
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
【思维交互】漫画反映了什么史实 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漫画中列强争先对“大饼”下刀,反映了甲午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实。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中国民族危机加深。 
【史论生成】
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清政府统治腐朽,社会制度、经济落后。
(2)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3)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客观方面:
(1)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二、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1.灾难性:
(1)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它们烧杀抢掠,疯狂毁坏
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
司法等国家主权。
(3)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在列强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列强侵略
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2.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思想: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课堂素养达标
1.洪秀全在其《天条书》初刻本中引用《诗经》中的“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皇矣上帝,临下有赫”;《尚书》中的“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上帝弗顺,祝降时丧”;《易经》中的“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等。洪秀全征引这些经典意在 (  )
A.为其政权合法性寻找依据
B.宣传拜上帝会组织发动起义
C.借助儒学为皇权统治服务
D.利用传统文化构建人间天国
【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洪秀全利用儒家经典来宣传拜上帝会神权思想,故选A;材料主要体现利用儒学宣传上帝,并不是宣传拜上帝会组织发动起义,故B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皇权统治,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要构建人间天国,故D错误。
【深化点拨】鸦片战争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拜上帝会把基督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带有深厚宗教迷信色彩的农民革命思想和信条,并借传教为名发动群众,举行反清起义。
2.(2020·广东学业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这一规定表明,《天朝田亩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
A.绝对平均主义 B.自由主义
C.军事政治合一 D.民主主义
【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传统的农民起义中的平均主义理念,故选A;自由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而《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财产的分配制度,是经济内容,排除C;《天朝田亩制度》虽然是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没有提出民主建国的方针,排除D。
3.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因为 (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曾国藩率军镇压
C.发生了天京变乱 D.清政府“借师助剿”
【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运动元气大伤,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最终造成了运动的失败。故选C。
4.近代职业技术教育是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从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出现,其最先发展起来的专业门类主要偏重于 (  )
A.军事工业 B.民用工业
C.化学工业 D.语言翻译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核心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因此当时最先发展起来的专业门类主要偏重于军事工业,A正确,B、C、D排除。
5.有学者说洋务运动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依据是洋务运动 (  )
A.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 B.目的是维护统治
C.缓和清政府内部矛盾 D.使中国强大起来
【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潮流是实现现代化,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故选A。
6.据下图信息判断,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解析】选D。根据图片关键信息“平壤”“威海卫”可以排除A、B、C。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朝鲜有关,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战败而告终。故答案为D。
7.下面资料出自中国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是 (  )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第六款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北京条约》
【解析】选C。材料内容体现了《马关条约》中赔款2亿两白银和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工厂的内容。答案为C。
【补偿训练】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
A.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C.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D.导致了近代军事工业的衰落
【解析】选C。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为了征集资金、支付《马关条约》赔款而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故B错误,C正确;D与材料无关。
8.中国近代爱国人士谢缵泰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诗反映了 (  )
A.鸦片战争失败的现实 B.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
C.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解析】选D。材料信息“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反映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正确;鸦片战争失败、沙俄侵占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边疆地区新危机都不符合“莫待土分裂似瓜”的信息,故A、B、C错误。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洪秀全决心借助“上帝”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反封建思想,以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会,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用三年的时间从事宗教理论建设。这样,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
材料二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代赋予了太平天国哪些特点
(2)材料二两幅图反映出什么问题 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资政新篇》的看法。
【解析】第(1)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借助‘上帝’的权威”“洪秀全就将千百年来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通过理论表达出来了”及“击溃华尔洋枪队”分析回答。第(2)题,考查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认识,需认识图片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原因”。第(3)题,考查对《资政新篇》的认识,一分为二地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答案:(1)向西方学习,如创立拜上帝会,提出《资政新篇》;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如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等。
(2)问题:《天朝田亩制度》无法实行。原因:本身的空想性,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可能实现;战争环境,不能实现。
(3)《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但《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运动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的迫切要求,再加上不利的战争环境,在当时的中国不可能真正实施。十七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泰安高一检测)“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2.(2020·枣庄高一检测)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独自创办了一个金陵机器局,与曾国藩合作创办了一个江南制造局,扩建了一个天津机器局。当时,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 (  )
A.自强 B.求富 C.海权 D.育人
3.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补偿训练】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4.“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些内容的提出者是 (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5.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思考: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14分)
【备选习题】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提出的主张中,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烟台高一检测)唐国安(清华学堂首任校长)是1873年第二批赴美留学幼童,因保守势力阻挠被迫提前回国,回国后冲破关于留学生“不准在华洋自谋别业”的规定,先后在旗昌洋行、开平煤矿、教会大学等谋职。这反映出当时 (  )
A.个人主体意识有所增强
B.近代教育方式的形成
C.洋务运动已经名存实亡
D.列强文化侵略的加深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 1836 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非常重视,1865 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 《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5分)
PAGE十七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泰安高一检测)“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解析】选A。材料反映太平天国运动引起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动,封疆大吏中汉人所占比例增加,实力增加,故选A;材料信息与洋务运动无关,排除B;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2020·枣庄高一检测)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独自创办了一个金陵机器局,与曾国藩合作创办了一个江南制造局,扩建了一个天津机器局。当时,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 (  )
A.自强 B.求富 C.海权 D.育人
【解析】选A。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因此李鸿章参与军工企业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自强,故答案为A;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求富”,排除B;洋务派筹划海防与海权有关,排除C;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和育人有关,排除D。
3.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清政府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中法战争
【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新的帝国主义”表明列强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间应当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的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B、D错误;材料提及该事件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正确。
【补偿训练】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下列各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A.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取得了在华设厂的特权,不断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B.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占领了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基本实现了对华海上封锁
C.日本利用《马关条约》使重庆开埠通商,将侵略魔爪深入中国内地
D.日本利用《马关条约》的赔款发展了军事和教育,迅速成为帝国主义强国
【解析】选D。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指两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对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故D最能佐证材料中的观点。
4.“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些内容的提出者是 (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无暇东顾。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法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故选B。
5.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一般来说,历史概念应包括下面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历史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等要素。②历史事物的背景和发展演化过程。③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影响。
思考:结合历史概念的相关要素,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14分)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概念表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争爆发的背景,即原因,要根据日本和中国两国国情进行分析;二是战争的过程,包括爆发时间、经过、结果等;三是战争所造成的影响,从对中日两国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在西方列强的纵容下,日本乘朝鲜农民起义之机,向腐败的清政府挑起了战争。
从1894年8月起,中日先后在朝鲜境内、黄海海域和中国境内进行了多场会战。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战后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的国际格局。
【备选习题】
  为实现社会的转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作出了不懈探索。下列太平天国提出的主张中,最符合社会转型趋势的是 (  )
A.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国库
C.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D.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解析】选D。近代社会的转型实质是近代化,即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A是小农平均主义的反映;B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是一种传统的“大同社会”思想;C反映的是太平天国的等级观念,不符合政治民主化的特点。D类似于现在金融行业的担保制度,符合近代社会转型的特点。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烟台高一检测)唐国安(清华学堂首任校长)是1873年第二批赴美留学幼童,因保守势力阻挠被迫提前回国,回国后冲破关于留学生“不准在华洋自谋别业”的规定,先后在旗昌洋行、开平煤矿、教会大学等谋职。这反映出当时 (  )
A.个人主体意识有所增强
B.近代教育方式的形成
C.洋务运动已经名存实亡
D.列强文化侵略的加深
【解析】选A。根据“冲破关于留学生‘不准在华洋自谋别业’的规定,先后在旗昌洋行、开平煤矿、教会大学等谋职”可得出留学生的个人主体意识有所增强,敢于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故A正确;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洋务运动才兴起,排除C;材料与列强文化侵略的加深无关,排除D。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用武力打开国门之前,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以至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关税主权和司法主权。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 1836 年出版《国际法原理》,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全本翻译成中文《万国公法》,总理衙门大臣奕?非常重视,1865 年刊成后分送京外各有关衙署。 《万国公法》在中国的出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凡是邦国能自治其事,可谓自主之国;自主之国,自主其事,自任其责;自主之国无论其国势大小皆平行也,也就是主权国家平等原则,从此《万国公法》成为政府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依据之一。
——摘编自王瑛《李鸿章与晚清中外条约研究》
材料二 对西方国家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列强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
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和影响。(10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5分)
【解析】第(1)题,材料一共三句话,前两句话阐述了《万国公法》在中国出版的历史背景,最后一句话说明了其影响,概括各句话的含义,总结其背景和影响。第(2)题,抓住材料二中的两个方面分析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
答案:(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被动纳入近代条约体系;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设立总理衙门,与外国交往增加;西学东渐,出现设立译馆翻译书籍的风气等。
影响:传统的华夷观念开始转变,平等的外交观念产生;运用国际法来处理国家间事务,促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有助于中国利用国际法维护国家主权。
(2)特点:反映了近代西方的法律和契约精神;把国际法作为执行和保障不平等条约的工具,具有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了欺凌弱小国家和维护侵略权益的两面性。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