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西夏建立以前,和宋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所以一直与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为了进一步密切夏、辽之间的关系,元昊曾多次向辽请婚。公元1031年,辽兴宗将宗室女封为兴平公主,嫁给元昊。辽和西夏是如何建立并巩固政权的
1.辽政权
(1)辽朝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
为辽。
(2)辽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
贸易活跃。
(3)辽的统治: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北面官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
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耶律阿保机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
民族事务
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2.西夏政权
(1)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
的官称。
元昊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辽的统治
【情境一】 辽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曾采取“一国两制”,即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
【思维交互1】辽朝为什么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此政策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提示:原因:辽朝统治的北方属于游牧经济,统治的中原地区属于农耕经济,两个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较大;中原地区是先进的封建文明。
作用:肯定和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情境二】 《朱子语类》说:“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粬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思维交互2】材料认为燕蓟之地的汉人百年来“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统治者对此地的人民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其他原因:统治者尊重、保护此地汉民的先进文化;此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契丹族向封建制度的转化(封建化)等。
【史论生成】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深化点拨】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主要是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以渔猎为生。汉文文献一致认为,女真是靺鞨部落中的一部,靺鞨中文明程度最高的粟末靺鞨在8世纪初建立了渤海国,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称为“黑水靺鞨”的七个部落,居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地区。女真人建立金朝后是如何入主中原的 对内采取了哪些政策巩固其统治
1.金朝南侵
(1)金朝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_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2)辽与北宋的灭亡:1125年金灭辽,_____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2.金朝政制
(1)猛安谋克制。
①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
②女真人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定之治”: 12世纪后期_______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
称“大定之治”,他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完颜阿骨打
1127
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金世宗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金朝的统治
【情境一】 据《金史》载:“猛安,从四品,掌修理军务,训练武艺,劝课农桑,余同防御。诸谋克,从五品,掌抚辑军户,训练武艺……余同县令。”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金朝实行什么制度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的特点。(史料实证)
提示:猛安谋克制。特点:兵民(农)合一、军政合一的制度,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情境二】 金朝采取一种双重的取士政策。在汉族一方,建科举之制,根据人的才能高下取士……虽然具有实权的职位,大多数都由女真人把持,但汉人还是通过进士科考试,找到了进入官僚集团的重要途径……金朝一直在寻求的是一种妥协,它试图形成一种能够在作为它人口组成部分的不同民族之间造成一种平衡的选拔制度。在为汉人采取开科取士制度的同时,也对此加以一些限制,并为女真人的入仕升迁保证了种种优先权,这无疑是有助于社会稳定的。
——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概括金朝取士政策的特点和原因。(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采取双重标准;通过妥协实现民族间的平衡;女真人优先。原因:统治范围内民族众多;向汉人学习;巩固统治的需要。
【史论生成】
猛安谋克制
1.演变:氏族部落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军事组织——地方行政组织。
2.主要内容:(1)原为氏族部落组织(以血缘为纽带),后突破血缘关系,以户为计算单位,三百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一人,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一人。(2)猛安谋克都是部落的壮丁,平时从事生产,战时出征。
3.性质:兵农合一的制度。
4.作用:对金朝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深化点拨】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组织,这种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社会发展层次基础上的制度必然会衰败。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及元朝的民族关系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位称帝,建年号“中统”。1271年,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建议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元朝的统一过程是怎样的 其主要政策有哪些
1.元朝建立与统一
(1)蒙古的崛起: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
被尊为“成吉思汗”。
(2)扩张:蒙古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
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铁木真
(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时间 过 程
1260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__即位,兴建大都
_____年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1276年 元军占领南宋都城_____
1279年 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
_______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忽必烈
1271
临安
文天祥
2.元朝集权措施
(1)修建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3)设置_______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
(4)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宣政院
3.元朝民族政策
(1)民族融合。
①元朝时,各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②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
融合。
(2)“四等人制”: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
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①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②汉
人主要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南人指原南宋
统治区的居民。
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元朝的统一
【情境一】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思维交互1】元朝是在哪一年完成全国统一的 如何评价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历史解释)
提示:1279年。评价:①文天祥反抗元军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这种反抗斗争无疑是正义的。②文天祥被俘后,不怕威胁,拒绝利诱,坚贞不屈,从容赴死,表现出崇高的气节。这种高尚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情境二】 《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中写道:“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形成……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并说明行省制的优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说明:元朝除行省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二是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或者答“宣政院辖地”)。
优点: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省制的开端);有利于提高统治效率。
探究2 元朝的民族关系
【情境】 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唱道:“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元朝时期,我国的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新高峰。
【思维交互】元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元朝出现的新民族是什么民族 结合所学回答元朝出现民族融合高潮的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政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新民族:回族。
原因:元朝实现统一后,全国各族人民都处在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元朝统治者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时,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元朝呈现出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
【史论生成】
一、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
1.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的性质,具有二元化特点。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行省的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二、元朝民族融合的意义
1.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
2.有利于发展封建国家的经济,特别是少数民族经济。
3.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科技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4.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济南高一检测)它是女真族完颜部建立的一种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基本社会组织。它便于统治者控制全国,也加深了本民族的封建化,推动了本朝社会的发展。它是 ( )
A.南北面官制度 B.猛安谋克制度
C.行省制 D.三省六部制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女真族建立的猛安谋克制度,是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的基层管理系统,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推动金朝社会的发展,B正确;南北面官制度是契丹政权实行的制度,A错误;行省制是元代推行的政治制度,C错误;隋唐时期的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与“军政合一、兵农合一”等不符,D错误。
2.(2021·日照高一检测)西夏皇族注意与党项贵族的关系,以通婚与权力笼络党项贵族,而母党“贵宠用事”。西夏的皇权也因此备受贵族、母党与权臣等势力的挑战而动荡不安。这充分表明 ( )
A.西夏政治受贵族影响巨大
B.皇族听命于贵族的摆弄
C.“母党”左右西夏政局
D.西夏内部民族矛盾复杂
【解析】选A。从题干来看,西夏贵族对西夏政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故A正确;皇族希望笼络好党项贵族,并非受贵族摆弄,故B错误;“母党”对皇族具有一定的威胁,但并不能左右政局,故C错误;西夏王朝内部的矛盾复杂,但并非民族矛盾,故D错误。
【补偿训练】
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是哪族建立的 ( )
A.契丹族 B.突厥 C.匈奴 D.党项
【解析】选D。西夏由党项首领元昊建立,故选D。
3.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情况的是 ( )
【解析】选B。南宋建立于1127年,而此时西北是建立于1038年的西夏,东北是建立于1115年的金,故答案为B;南宋处于南方,首先排除A、D;辽在1125年被北宋和金联合所灭,故C错误。
4.有关猛安谋克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原是契丹族的氏族部落组织
B.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C.是基本的社会组织
D.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解析】选A。抓住题干的限定词“不正确的是”。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的氏族部落组织,A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
5.金世宗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之为 ( )
A.开元盛世 B.大定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解析】选B。“大定”是金世宗时期的年号,故B正确。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时期,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
6.元朝实行的措施中,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有 ( )
①实行行省制度 ②修筑驿道
③实行“四等人制” ④实行汉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解析】选B。元朝的“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歧视政策,不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排除③;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B。
7.在元朝划定的行省中,管辖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行省是 (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解析】选C。A是负责管辖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B主要是负责管辖吐蕃地区,D主要是管理北方蒙古高原一带。C辽阳行省管辖题干中的区域,故C正确。
【补偿训练】
为了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元政府决定 ( )
A.推行行省制度 B.确立册封制度
C.设立三司、六部 D.设置理藩院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辖,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8.在元朝划分的四等人中,汉人属于 ( )
A.第一等人 B.第二等人
C.第三等人 D.第四等人
【解析】选C。第一等人是蒙古人,第二等人是色目人,第三等人是汉人,第四等人是南人,C正确。
【深化点拨】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生产和科技、文化的进步,从而构成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卷二十二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左传·哀公二年》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元行省辖区广袤,权力空前,但我们较少看到双方发生矛盾冲突的材料,元灭亡也并非亡于地方的分裂割据……(行省)“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行省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官员的任用上实行种族交参的原则,这样就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地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如“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
(1)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哪些重要信息
(2)据材料二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哪些特征。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信息“春秋之世……固已为县矣”“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分析概括;第(2)题依据材料“不得承制署置属吏”“诸行省用及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在地方区域设置上,这一制度人为地使自然区域隔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概括即可。
答案:(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已设立郡县;早期的县高于郡(或早期的郡县主要设在边远地区等)。
(2)元朝中央掌控行省人事任免权、财政权、司法权;行省内部相互牵制;行省区划打破自然限制。十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8分,共30分)
1.(2021·烟台高一检测)1280年,忽必烈让中国宫廷画家刘贯道绘制了一幅游猎图。图中忽必烈外穿蒙古皮裘,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该作品可以说明当时 ( )
A.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成效
B.蒙古骑兵技术的优势
C.士大夫绘画风格的变化
D.民族交融程度的提高
2.少数民族政权曾定都今北京的有 ( )
①北魏 ②辽 ③金 ④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为了写一篇论文,某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对此他研究的论文主题应该是 ( )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国家的统一
C.对外开放的时代
D.中华大家庭的友好关系
【深化点拨】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营卫志中》
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6分)
(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因俗而治”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8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分)
【备选习题】
1.(2021·泰安高一检测)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 )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辽史·太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金史·章宗本纪》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2.(2020·济南高一检测)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人,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5.元朝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交融
【补偿训练】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 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10分)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5分)
PAGE十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8分,共30分)
1.(2021·烟台高一检测)1280年,忽必烈让中国宫廷画家刘贯道绘制了一幅游猎图。图中忽必烈外穿蒙古皮裘,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该作品可以说明当时 ( )
A.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成效
B.蒙古骑兵技术的优势
C.士大夫绘画风格的变化
D.民族交融程度的提高
【解析】选A。忽必烈是少数民族君主,从他“内着色彩鲜艳的中国锦缎”的穿着可知,统治者实行了一定的汉化政策,故选A;材料是从穿着方面体现统治者的汉化政策,B、C、D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2.少数民族政权曾定都今北京的有 ( )
①北魏 ②辽 ③金 ④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北魏的都城先是平城,后迁都洛阳;辽的都城是上京;金在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今北京);元的都城是大都(今北京)。故选D。
3.为了写一篇论文,某同学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对此他研究的论文主题应该是 ( )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B.国家的统一
C.对外开放的时代
D.中华大家庭的友好关系
【解析】选A。《契丹的兴起》反映了辽朝的建立,《陈桥兵变》反映了宋的建立,《辽宋夏的和战》反映了辽、宋、西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故本题选A。
【深化点拨】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和祖国边疆的开拓,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辽史·营卫志中》
材料二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三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 (6分)
(2)材料二表明契丹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因俗而治”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 (8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4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此天时地利所以限南北也。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分析归纳;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分析,第二问“因俗而治”有利于保护中原地区的封建文明;第(3)题,材料三反映了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答案:(1)契丹族人不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农耕生活,尚不能改变南北两种生产方式的差异。
(2)南北面官制。 “因俗而治”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
(3)少数民族接受了中原封建文化,促进了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备选习题】
1.(2021·泰安高一检测)下表是史籍中有关辽、夏、金的部分记述。据此可知,辽、夏、金 ( )
记述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审吉:契丹古称)国……太祖受可汗之禅,遂建国 《辽史·太祖纪》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夏国传》
律科举人止知读律,不知教化之原,必使通治《论语》《孟子》,涵养器度。遇府、会试,委经义试官出题别试,与本科通定去留为宜 《金史·章宗本纪》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促政权稳定
C.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密切
D.追述华夷共祖以强基固本
【解析】选B。辽朝认为自己是炎帝的后裔,西夏仿效唐朝、宋朝的政治制度,金朝效仿中原王朝的科举制,并以儒家典籍为考试内容,说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都认同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意图通过文化的认同实现政权的稳定,故选B;辽、夏、金的做法是为了巩固统治,而非加速封建化,排除A;材料只能体现辽、夏、金对中原文化的效仿,没有涉及与中原的政治文化交流,排除C;追述华夷共祖只符合辽朝的情况,排除D。
2.(2020·济南高一检测)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人,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解析】选D。据材料“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人,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可知,这说明了元朝民族交融趋势加强,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歧视政策”和“完全实现汉化”,A、B错误;C不是材料主旨。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5.元朝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交融
【解析】选C。元朝行省辖区“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而可以防止地方凭借“山川险阻”割据一方,故选C。
【补偿训练】
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元朝的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代表中央,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1)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是谁 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10分)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5分)
【解析】第(1)题,考查秦始皇、汉武帝在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其目的是有效控制地方。
答案:(1)秦始皇(或嬴政)。政治: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等加强中央集权;(答出一点也可)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元朝疆域辽阔。行省制度。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