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46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46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4:02:09

文档简介

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东营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
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
B.导致寒门庶族对权力的垄断
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2.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
3.(2021·北京高一检测)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  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补偿训练】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
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4.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庸”指的是 (  )
A.纳绢代役 B.贡献土特产品
C.按时服役 D.交纳定量绢或布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征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故因此得名。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选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8分)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5分)
PAGE七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东营高一检测)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本质上是对九品中正制的“叛逆”,是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科举制的实施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
A.没有改变九品中正制的形式
B.导致寒门庶族对权力的垄断
C.有利于消除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解析】选D。根据“是寒门庶族和豪门士族争夺权力的必然结果”“解决了九品中正制下豪门士族垄断权力的问题”可知,科举制打破了豪门士族对选官权力的垄断,使寒门庶族也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D;科举制改变了九品中正制的形式,排除A;科举制使任何一个阶层都不能再垄断选官权力,排除B;C说法有误,矛盾可以被缓解,但不可能消除。
2.秦朝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 (  )
A.加强中央集权 B.巩固国家统一
C.强化贵族特权 D.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选A。郡县制下,地方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将列侯纳入中央行政系统,科举制将任命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到中央政府,都加强了中央集权,故A正确;科举制与巩固国家统一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削弱了贵族特权,故C错误;郡县制和推恩令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属于中央集权范畴,而不是君主专制,故D错误。
3.(2021·北京高一检测)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省)、门下(省)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  当行驳正。”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是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解析】选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的职责是: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由此可知,材料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是门下(省),故C正确。
【补偿训练】
  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
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解析】选B。魏征不肯署名导致太宗诰敕没有颁行,反映了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故A错误;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决策,故B正确;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D错误。
4.唐代租庸调制中的“庸”指的是 (  )
A.纳绢代役 B.贡献土特产品
C.按时服役 D.交纳定量绢或布
【解析】选A。唐代租庸调制规定,男子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征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故因此得名。具体内容如下:“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纯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选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8分)
【解析】第(1)题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等信息概括得出。第(2)题对两税法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我国税制的变化、对唐朝财政收入和民众税收负担的影响、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肯定其进步作用。也应当看到两税法的负面影响,如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以及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现实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将租庸调及当时各色名目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地税按纳税人拥有的田亩数征收,户税按资产多少划分户等征收;两税分别于夏秋两季缴纳。
(2)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首创“量入为出”预算制度;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实际。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解析】选D。依据材料的定义,A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A错误;B也是历史事实,即史实,故B错误;C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对君主专制影响的评论,属于“史论”,故C错误;D是从唐朝及之后大量史实的分析,然后得出的三省六部制对后世影响的科学结论,属于“史识”,故D正确。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5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所给材料提取观点,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的信息,从“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或者从“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或者从“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与意义”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围绕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
示例一
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二
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
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言之有理即可)
(评分标准:论题角度合理、中心突出,阐述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PAGE(共46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察举制之后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隋唐的科举制选官制度又有哪些标准 产生了什么影响
1.九品中正制
创立时间 _____时期
主要内容 中央委任_______评定人才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
选官标准 由初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到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
影响结果 成为维护 _________的工具,后随着士族没落而无法继续
曹魏
中正官
士族特权
2.科举制
(1)形成: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2)发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
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3)影响:_________。(填写正确序号)
①社会中下层读书人可通过考试参加政权;②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提高了官员的文
化素质;④提高了官员的道德水平;⑤加强了中央集权。
隋朝
①②③⑤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九品中正制
【情境】 《晋书·段灼传》中记载:“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居要职、掌大权的人)之昆弟也。二者苟然(随便、草率),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比喻埋没)者哉!”
【思维交互】九品中正制是怎样一种选官制度 由材料可知,该制度有何弊端存在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含义:九品中正制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弊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成为士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不利于国家选拔真正的人才,亦削弱了中央权力。
探究2 科举制
【情境一】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唐人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思维交互1】科举制创设的背景和标志是什么 如何认识进士科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背景:世家大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标志:隋炀帝设进士科。认识:进士科最重要,最受重视,但进士科很难考。
【情境二】 据统计,在1570年到19世纪初,仅用英文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有70种之多,这些书大都从不同角度介绍和称赞中国的科举制度。总之,这些在英国出版的,来自传教士、旅行者、商人、学者等有关科举制度的相关出版说明:在英国文官制度正式颁布实行之前,英国社会和学界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与了解。
——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思维交互2】英国社会和学界关注中国科举制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有关称赞中国官员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大量出现;英国原有的官员选拔制度弊端较多;英国资产阶级参与和执掌政权的要求;中国的科举考试相对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式值得借鉴。
【史论生成】
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过程及规律
1.演变过程:
朝代 选官制度 选官方式 选官标准 历史影响
两汉时期 察举制 地方举荐 品行(品德) 推动了儒家文化普及,强化了封建官僚体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
中正制 评定授官 家世和门第高低 士族垄断了仕途,削弱了中央集权
隋代-清代 科举制 个人报考 个人才学
(考试成绩)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素质等
  2.规律:(1)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到以学识、才能为标准。(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3)科举制的建立与逐渐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响。
【深化点拨】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吸纳知识分子进入统治集团,提高行政效率,强化专制统治。共同作用是维护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尚书令,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掌少府文书及群臣章奏。
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
上即为宰相之任。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中枢政务机构的设置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_______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三省
共同_________,行使权力。
2.三省六部制
(1)确立:_______时正式确立。
中书省
辅助决策
隋文帝
(2)职权分工。
部门 职 权
中书省 负责草拟_________
门下省 负责_________,有不妥者可驳回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皇帝诏令
审核诏令
(3)特点。
①分工明确,_________。
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___之职。
(4)发展: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唐太宗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②宰相经常在政事堂召开会议,后改称中书门
下;③设立政事堂,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三省的一体化趋势;④九卿执掌次要
的事务性工作,与六部并列。
彼此制约
宰相
①②③④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三省六部制
【情境】 三省六部制实际将以前如汉代丞相之权分隶三省,而总于皇帝……以期达到既能加强集权又能提高决策和行政效率的效果。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思维交互】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的行政作用 与皇权的关系如何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评价: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完备的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关系: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节制君权,防止皇权的滥用误用。
【史论生成】
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推动因素:
(1)为了不断地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中枢机构的不断变化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2)君主集权观念的加强。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把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2.演变特征:
(1)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可以看出中枢机构演变的特征主要为“集中君权,削弱相权”。
(2)中枢机构各部门分工既合作又相互制约。各朝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不希望在自己权力之下再出现一个能够超越自己权威的机构。故各部门既合作又相互牵制的关系相当明显。
(3)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特征包含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国历代中枢机构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是君主意志所决定的必然性,也是君主政治权力集中的制度表现。
 【深化点拨】中枢机构是伴随着君主处理国家事务的需要而产生,又随着君主专制的需要而演变。随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中枢机构的权力在不断地弱化,以满足君主专制的需要。
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
度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魏晋南北朝及
唐朝的赋税制度是怎样的
1.魏晋南北朝赋税制度
(1)魏晋:开始实行_______,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租调制
(2)北魏。
①孝文帝颁布_______,一夫一妇每年纳___为租,纳帛或布为___,受田农民承担
定额租调。
②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均田令


2.唐朝赋税制度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
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3)实施:____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4)内容。
征收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征收时间 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780
(5)影响。
对国家 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_________,保证了国家的财
政收入
对税收制度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
对农民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_________
收税对象
人丁
人身控制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唐代租庸调制
【情境】 下图是“租庸调制”示意图
  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土地又不断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领田者所得土地不足,但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负担不起,唯有逃亡,而造成租庸调制的破坏。
【思维交互】由图和材料可以看出租庸调制实行的基础是什么 其发展演变的结果如何 (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提示:基础:均田制。结果:租庸调制的实施是要配合均田制的,武周后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陷入困境。安史之乱后,国家支出甚大,无法再以租庸调制来维持经济,于是改行两税制。
探究2 两税法
【情境一】 安史之乱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于是杂税林立,赋税制度非常混乱。同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增多,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
【思维交互1】材料反映了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实行两税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赋税制度混乱,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施。目的: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加政府收入。
【情境二】 《新唐书》记载:“(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之之……”
【思维交互2】两税法中“以贫富为差”是什么意思 两税法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意思:是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影响: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百姓负担。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背景:
(1)根本原因: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具体原因:适应土地制度的变革,如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的适应;统治阶级顺应形势,调整统治政策,如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3)主要目的: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地主阶级与封建国家争利的矛盾,缓和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特点:
(1)征税对象: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2)征税时间: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
(3)人身依附: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
3.认识:
(1)赋役制度的演变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中国古代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赋税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3)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政权兴衰,社会是否安定的政治问题(比如租庸调制)。
 【深化点拨】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调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时的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因为这是封建政府内部的局部调整,不可能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临沂高一检测)三省制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逐渐成为权力中枢;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这一演变主要说明了 (  )
A.相权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相权结构完善削弱了皇权
C.君主专制日渐强化的趋势
D.君相权共存机制逐渐完善
【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分割尚书省的权力,最后形成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C正确,B排除;汉武帝时期设置内朝,分割宰相的决策权,A排除;中国古代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斗争之中,D排除。
2.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使得)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  )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保证了官吏的清正廉明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解析】选C。根据材料“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其他不符合题意,故C与题意相符。
3.隋至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 (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决策与行政分离
C.实行集体宰相制 D.决策权归门下省
【解析】选C。材料说的是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决策与行政的关系,故B错误;据材料“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可以得出隋至唐初实行集体宰相制,故C正确;材料说的是集体决策制,故D错误。
4.(2021·潍坊高一检测)钱穆认为: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应考的有许多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早已懂得许多政治掌故。至宋代,除却少数几个家庭外,农村子弟骤然中试,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扞格。作者意在说明 (  )
A.宋代的制度建设不如前朝
B.宋代科举取士缺乏公平性
C.重视公平而忽略实际政治素养
D.科举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解析】选C。钱穆认为唐朝应试子弟大多门第出身,懂得政治掌故,而宋朝大多是农村子弟进入仕途,对政治并不娴熟,说明宋朝重视公平却忽视应试子弟的实际政治素养,故C正确;科举出现是历史进步而非倒退,D错误;宋朝科举制具有公平性,B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宋朝的制度建设成就不如前朝,A错误。
5.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弊坏……遂作两税法。该评论 (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D。由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弊坏……遂作两税法”可以得出其认为租庸调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由此可知,其反映的是两税法出现的原因,D符合题意。
6.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二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规定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后来转向“田亩税”,说明政府对“人丁”的控制削弱,故D正确。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征税从人丁转向土地无关,故排除A、C。“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宋朝政策,故排除B。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又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 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 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解析】第(1)题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乡举里选”指察举制度,由于察举制度重视孝和廉,所以察举制度也就能够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第(2)题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变为了注重门第,世家士族垄断官场。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主要突出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正官往往会徇私舞弊之类的答案均可。第(3)题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回答出科举制度的作用,以积极作用为主,例如,科举制度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科举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让社会形成一个读书学习的风气。
答案:(1)制度:察举制。
说明:察举孝廉,崇贤、举善、黜恶,教导人们向善。
(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
弊端:中正官可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败坏社会风气。
(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备选习题】
 阅读下图,判断下列有关该图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  )
A.创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B.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
C.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
D.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选C。图示反映的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从图示信息中书省起草政令后提交上奏,皇帝同意后交予门下省审议来看,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故答案为C。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发展为三省六部制,排除A;三省六部制通过相权之间的牵制和监督,保证皇权的独尊,与西方近代“分权与制衡原则”不同,排除B;三省六部制加强君主专制,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