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开皇元年(581年)全国户口462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达到891万户,4 600万人。其中在开皇九年(589年)南下平陈增长50万,此时的全国户口700多万,平均年增长20多万户。对于中国人口增长作出巨大贡献的隋朝却是短命王朝,那么其实现统一与最终覆灭的原因是什么
1.隋朝统一
(1)隋朝建立。
①时间:581年。
②建立者:隋文帝_____。
(2)隋朝统一。
①原因:隋文帝励精图治,国家繁荣昌盛。
②时间:____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隋朝的建设。
措施 作 用
广设仓库 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备水旱赈济
兴建洛阳城 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开通_______ 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沿岸城市发展
杨坚
589
大运河
2.隋朝灭亡
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其原因有:_________。(填写正确序号)
①大兴土木,穷奢极欲;②三次征伐高丽;
③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④开通大运河加重了人民负担
①②③④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隋朝的建设与覆灭
【情境一】 下图是“隋朝大运河与粮仓示意图”
【思维交互1】隋朝广设粮仓,依图分析粮仓的分布有什么特点。这样分布有什么作用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分布于大运河沿线;集中于长安、洛阳附近。作用:便于运输储存,方便供给朝廷,利于水旱灾害时及时赈济灾民。
【情境二】 古人评论大运河曾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思维交互2】大运河的开凿有何历史意义 如何认识大运河的开通和隋朝灭亡的关系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提示: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认识:开通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情境三】 唐代杜佑所撰《通典》中记载:“(隋炀帝)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思维交互3】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暴政的表现有哪些 有何历史启示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表现: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徭役沉重;连年征战,兵役沉重;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赋税沉重。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者应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史论生成】
隋朝大运河成功开凿的原因
1.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2.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不可否认,隋炀帝想坐龙舟游江南也是开凿运河的动机之一。
3.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
4.中央集权加强,政府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凿。
【深化点拨】大运河的开通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它为以后的历代所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泽被至今;对巩固统一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唐朝初年,由于经历了长期战乱,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也从隋朝大业初年的800万户骤降至200余万户 。此外,唐朝的北方边境也受到了来自东突厥的威胁,当时的突厥势力空前强大,包括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等国,面对此种局面唐朝历代统治者采取了哪些国家治理手段 又是如何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的
1.唐朝统一与国家治理
(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①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是为唐高祖。
②统一: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贞观之治”。
①形成原因:
a.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
b.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表现:出现开明政治局面。
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3)武则天当政。
①过程:高宗在位时,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武则天废唐称帝,建立武周政权。
②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4)“开元盛世”。
①背景:_______即位为唐玄宗。
②措施: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③影响: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
李隆基
2.唐朝与突厥
(1)背景:突厥是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游牧部落,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
东、西突厥。
(2)与东突厥关系。
①隋末唐初:多次南下进攻。
②太宗时期:_____。(填写序号)
a.贞观初年,俘获东突厥可汗 b.草原各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西突厥关系:高宗时期,灭亡西突厥;中央政府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
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a、b
3.唐朝与吐蕃、靺鞨
(1)与吐蕃的关系。
时间 概况 影响
7世纪前期 ①_________统一青藏高原;②唐蕃和亲,_________入藏,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 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______中期 吐蕃与唐会盟 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
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
9世纪
(2)与靺鞨关系。
①唐玄宗时期,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
②唐玄宗封粟末部首领_______为渤海郡王。
大祚荣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唐朝的盛世局面
【情境一】 《贞观政要》中记载:“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
不失时为本。”
【思维交互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理念 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
出现有何关联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推动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史料实证、历
史解释)
提示:理念:正确认识君民关系,重视人民的力量;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关联:
唐太宗吸取隋速亡的历史教训,重民重农,推动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其他原
因: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士,知人善任。
【情境二】 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思维交互2】杜甫诗中反映了开元盛世什么样的局面 你知道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吗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局面: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原因:唐玄宗具有革新魄力,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发展经济,改革弊政。
探究2 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
【情境一】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思维交互1】唐太宗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意思:自古以来,统治者都以汉族为尊,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 只有我待他们一视同仁,所以各民族都视我为他们的父母。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情境二】 (李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帝(唐太宗)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
——《新唐书·李勣传》
【思维交互2】结合唐太宗对东突厥的具体政策,说明唐朝不修长城的原因。概括今天我们认识长城价值的角度与唐太宗有何不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唐太宗在击溃东突厥后,允许东突厥一部分迁到内地,一部分居于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使其归顺。由于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北方各少数民族都臣服于唐王朝的统治之下,所以唐太宗认为不需要修筑长城。不同:唐太宗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卫措施。而今天我们主要是从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遗产和文化的载体。
【史论生成】
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2)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3)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4)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5)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2.启示:
(1)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大政方针,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权的稳定性。
(2)统治者应崇实务本,顺应民意,因循为用。
(3)最高统治者应掌握大政方针和考察官吏政绩的优劣而予以赏罚,这样才能使官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4)统治者要革除国家积弊,应该因势利导,采取建设性的措施。
【深化点拨】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治国方面的共同点:改革内政、重用人才;重视发展生产;完善科举制度。
知识点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唐玄宗在封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怠于政事,任人唯亲,先后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且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唐玄宗后期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从而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导致边将专军的局面,那么“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的出现是怎样一种情况 大唐王朝又是葬送于谁人之手
1.安史之乱
(1)背景:_____。(填写正确序号)
①边疆形势随着版图拓展日益紧张。
②开元年间,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
③玄宗后期,国家出现外轻内重的局面。
(2)过程: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史称“安史之乱”。
①②
(3)影响。
①平叛将领拥兵自重,削弱了_________。
②边防空虚,_____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
③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
(1)背景:_________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增设节度使,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
三四州。
(2)实质:藩镇独立性强,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3)影响: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中央集权
吐蕃
安史之乱
3.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
①背景:唐朝后期,___________________加剧。
②概况: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③结果:起义军将领_____降唐,联合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控制了政权。
④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2)五代。
①开始:____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朱温
907
②发展:此后50多年,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
朝。
③都城:五代除后唐定都洛阳外,其余定都_____。
(3)十国:南方各地出现吴越、_____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山西的北汉政权,称为
“十国”。
(4)趋向统一:到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_____努力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后
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开封
南唐
柴荣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唐朝的衰亡
【情境一】 下图是唐代藩镇割据分布图
备注: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思维交互1】节度使有何权力 藩镇割据对唐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权力:节度使势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影响:藩镇割据严重削弱唐朝国力和中央集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是唐朝灭亡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情境二】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山中寡妇》中写道:“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写道:“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思维交互2】由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唐末爆发黄巢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这次起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困苦;宦官专权、统治黑暗。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探究2 五代十国
【情境一】 五代十国并非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观察下表:
【思维交互1】各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有何特点 据此可知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根源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各政权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根源: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情境二】 晚唐著名诗僧齐己有诗云:“九土尽荒墟,干戈杀害馀。”而另一晚唐
诗人王驾的《社日》中写道:“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
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注: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
【思维交互2】从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南北方社会环境有何不同 如何认识五
代十国的发展趋势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提示:不同: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
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认识: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
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
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
1.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惨状。
2.为了尽快平定叛乱,中央政府大量招抚安史叛军,增设节度使,逐渐形成了割据一方的藩镇,中央权力衰微。
【深化点拨】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其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等。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济南高一检测)唐代中央重视向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
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
可以“诣阙”请求官员留任。这些举措 ( )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B.保障了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C.强化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
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唐代中央重视对基层的考核,并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反馈对地方官员的去留意见,这些都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加强管理,A正确;“保障”的说法错误,排除B;C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补偿训练】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
A.促进了经济交流 B.促成了贞观之治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解析】选A。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时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反映的正是这一现象。
2.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①②③
处分别对应的事件正确的是 (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解析】选A。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大运河是隋朝建立以后605年开始开通的,故选A。.
3.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解析】选B。“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对外管理贸易机构增多,体现出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B正确;据材料无法看出海外贸易税收是否占主导,A错误;文化影响力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唐朝时期属于开放大国心态,D错误。
4.《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某同学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他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
A.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在位期间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C.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解析】选D。武则天在位时期,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评价古代帝王是不是好皇帝的标准主要是看其在统治时期有没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因此,某同学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故本题答案为D。
5.(2021·潍坊高一检测)契丹骑射、吐蕃马术等深受唐人喜爱。参加体育活动的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优伶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各个阶层,其所涉及的体育活动内容也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马球、蹴鞠、秋千、武术、射箭、舞蹈、拔河等。这表明当时 ( )
A.中外文明互鉴交融 B.尚武精神推动妇女解放
C.社会风气开放多元 D.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实行了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同时,社会多个阶层的妇女可以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这表明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而多元,故C正确;A只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体育活动,并非尚武精神,B错误;D部分符合材料要求,错误。
【深化点拨】唐朝和睦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发展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鼓励贸易往来,共同谱写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6.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处应为 ( )
A.唐太宗统治前期 B.唐太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唐玄宗统治后期
【解析】选C。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反映唐朝从建立到发展以及由盛转衰到灭亡的过程,问号处为唐朝发展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C。
【补偿训练】
右侧诗句反映的史实是 ( )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解析】选D。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根据题干给出的“未休兵”可知该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7.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文成公主庙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系当地人民为纪念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经此地,向当地人民传播中原文化,造福于当地而建。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 )
①派文成公主入吐蕃的统治者是武则天
②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唐对吐蕃的管辖
③当时吐蕃的赞普是松赞干布
④文成公主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依据课本所学,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③④正确,B符合题意。
8.(2021·青岛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 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
材料二 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
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囯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
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和所学从友好交往、商路开辟以及东西方之
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回答。第(2)题第一问变化,依据材料二“陆路衰落,海路
开始发达”可知由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转向海上丝绸之路;第二问原因,依据材料二
“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从战争不断
以及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方面回答。
答案:(1)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促进
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变化:由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转向海上丝绸之路。原因: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战
争不断;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泰安高一检测)如图为考古发现的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骆驼引颈长嘶,驼背上七名男乐师手持胡人乐器专注演奏,中间有一女子站立歌唱,显然是一个流动演出团。据此可知,唐代 ( )
A.贵族阶层奢侈腐化 B.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C.民族习俗大致趋同 D.工艺注重文化传承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4.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下列各项和他无关的是 ( )
A.设西域都护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文成公主入藏
D.轻徭薄赋
【补偿训练】
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3)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是否有关系 试说明理由。(4分)
(4)综合上述问题,你有何感悟 (4分)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日照高一检测)《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条文。唐朝制定的法律中,还有很多与少数民族有关,如朝会、厩牧和关市等。这些律法条文,反映了唐朝 ( )
A.尊重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
B.与各少数民族关系和平友好
C.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D.边疆与中原的统治政策相同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太宗君臣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这些人多数参加过农民起义,他们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魏征就不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之灾,唐太宗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就食他州。……据史载,贞观四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收。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7分)
PAGE六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泰安高一检测)如图为考古发现的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骆驼引颈长嘶,驼背上七名男乐师手持胡人乐器专注演奏,中间有一女子站立歌唱,显然是一个流动演出团。据此可知,唐代 ( )
A.贵族阶层奢侈腐化 B.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C.民族习俗大致趋同 D.工艺注重文化传承
【解析】选B。材料反映出驼背上男乐师手持胡人乐器、女子引吭高歌,这种以骆驼为舞台的胡人演出模式,体现了唐朝对不同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故选B;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反映了艺人演出的情景,并非贵族生活,故排除A;“民族习俗大致趋同”说法错误,排除C;“工艺注重文化传承”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D。
2.“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 “炀帝此举”是指 ( )
A.建立隋朝 B.统一全国
C.开通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
【解析】选C。根据“炀帝”排除A、B,根据“不仁而有功”排除D,选C。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于当世劳役繁重,可谓“不仁”,但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有功”。故选C。
3.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直到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其他三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4.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明君,下列各项和他无关的是 ( )
A.设西域都护
B.吸取隋亡的教训
C.文成公主入藏
D.轻徭薄赋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管辖,此项与唐太宗没有关系。故选A。
【补偿训练】
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 ( )
A.重视发展生产
B.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注重任用贤才
D.提倡节俭
【解析】选C。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虚心纳谏,重用贤能。房玄龄富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重用他们做宰相,这表明唐太宗注重任用贤才。故C符合题意。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材料二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宣布“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对唐朝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3)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是否有关系 试说明理由。(4分)
(4)综合上述问题,你有何感悟 (4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之后沉湎于饮酒声色之中,出现‘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玄宗时期朝政腐败,导致人民不满,社会矛盾尖锐;由材料一“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得出: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第(2)题依据材料二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得出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依据材料三“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得出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第(3)题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第(4)题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可以得出: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1)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
(2)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黄巢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有关系。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到唐朝后期,这一局面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社会动乱不堪,这是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
(4)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言之有理即可)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日照高一检测)《唐律疏议》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条文。唐朝制定的法律中,还有很多与少数民族有关,如朝会、厩牧和关市等。这些律法条文,反映了唐朝 ( )
A.尊重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
B.与各少数民族关系和平友好
C.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D.边疆与中原的统治政策相同
【解析】选A。材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的重视,这主要和羁縻政策有关,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唐朝并未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C排除;D说法与“各依本俗法”冲突,排除。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从隋末农民战争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太宗君臣曾反复引用“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古语来警励自己。唐太宗继承了唐高祖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这些人多数参加过农民起义,他们在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唐太宗能够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魏征就不断提醒太宗“居安思危”“慎终如始”。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三年,关东、关中各地连续发生水旱之灾,唐太宗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就食他州。……据史载,贞观四年,全国大丰收,流散的人都返回乡里,以后又年年丰收。
——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7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协调地主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的办法,兼用关陇、关东和江南的贵族和士族。同时,他还提拔了不少关东的普通地主,如魏征等”“广泛听取官僚的意见,注意纳谏”“令灾区开仓赈济,准许就食他州”,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唐太宗即位后采取的措施。第(2)题结合所学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即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唐太宗所采取措施的主要影响: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法律完备;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答案:(1)措施:强调以民为本,轻徭薄赋;选用廉吏,重视纳谏;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选拔下层官员;赈济灾民。
(2)影响: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法律完备;人才济济;国力强盛;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