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日照高一检测)1923年,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创办《农声》杂志,主要介绍农业科技知识。1926年,该刊连续刊发了《农民运动》和《参加农民代表大会》两期专号。这反映了当时 ( )
A.科技水平的进步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革命形势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解析】选C。《农声》杂志在1926年出版专号,关注农民运动,带有革命色彩,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这是受到了国民革命的推动,故正确答案为C;A、D和材料无关;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是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土地革命时期,故B错误。
2.“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主要成就不在政治抗议的成功,而在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就其影响而言,最深远的应是 ( )
A.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B.削弱了亲日派卖国贼的势力
C.在国际上维护了中国的正当权益
D.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
【解析】选D。五四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3.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 ( )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五四运动的推动
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①是思想基础,②是阶级基础,④是外部条件,都符合题意;五四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③也符合题意,故选A。
4.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41人中,有10人是共产党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解析】选C。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选举结果体现了孙中山的诚意。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8分)
(2)依据材料二,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加剧、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主题及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等角度组织回答。第(2)题,根据“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归纳特点。
答案:(1)原因:19世纪中期以来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反帝爱国是五四运动的鲜明主题;这次运动由爱国学生发起,工人阶级、商人相继加入,群众基础广泛。
(2)特点: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作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备选习题】
(2021·德州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兴起了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郭沫若发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系统解释中国历史分期,论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这说明当时的知识界 ( )
A.否定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B.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C.认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D.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解析】选D。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知识界为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其中郭沫若利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社会发展分期是这种探索的突出表现之一,D正确;郭沫若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索只是理论之一,不能证明当时知识界否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排除A;B错在“普遍”,排除;题干只列举了郭沫若的主张,不能得出整个知识界认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C排除。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解析】选D。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单独依靠哪一个政党都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共产党决定联合国民党组建革命统一战线来共同应对,因此D正确,A、B、C都是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一方面原因,不属于主要原因,可以排除。
【补偿训练】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1922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国共产党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解析】选B。“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是指如果中国共产党较早地意识到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质,及时采取一些防范措施,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革命力量,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更有益处,所以D表述不符合题意;A、C在材料中未体现。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
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 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0分)
(2)台湾地区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
【解析】第(1)题“差别”可从中国革命的性质变化回答,“意义”结合课本解答。第(2)题可从辛亥革命的意义回答。
答案:(1)差别:中国近代史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现代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意义: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台湾地区学者着眼于政治体制的改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PAGE(共54张PPT)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在1919年1月27日和28日的会议上,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王正廷和顾维钧在提交的议案中提出了7个要求:废除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由权。在会上中方作为战胜国的要求一概未能实现,此后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那么,五四运动的具体情况如何 应如何评价 五四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何作用
1.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1)身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之一。
(2)要求: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_______________等。
(3)结果:①英、美等国操纵和会,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
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②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
取消“二十一条”
2.五四运动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5月4日起 6月3日起
中心 北京 _____
主力 青年学生 _________
形式 学生集会游行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口号 “_________,内除国贼”等
结果 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上海
工人阶级
外争国权
3.五四运动性质、意义
(1)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
①它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②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③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从十月革命后开始。
(2)中心:___________。
(3)概况。
①李大钊发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②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_____________
_____。
③_______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从日本留学回国的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人,投身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
和宣传。
北京与上海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马克思学说研
究会
陈独秀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五四运动
【情境一】 沪埠自青岛问题发生后,学生二万余人全体罢课,以抵制日货、取消密约为名义,开会演说,发布传单,纷扰业已多日……本日因北京学生被捕消息传沪,晨间学生结团出发,先在南市要求商号罢闭……于是顷刻之间,南市一律罢闭……(10日)有火车、轮船机工及钱业大司务均罢工之事,人心大慌。
——上海交通银行1919年6月5日、10日电函
【思维交互1】材料体现了五四运动怎样的特点和精神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提示:特点:①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②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③爱国性:维护山东和青岛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④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精神:爱国主义。
【情境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
——《中共党史资料选编》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概括五四运动影响的具体表现。(历史解释)
提示:(1)形成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2)他们开始走同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
【史论生成】
一、五四运动彰显的新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深化点拨】五四运动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体现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其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和不妥协性主要表现为:明确提出“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等反帝反封建主张;各地工人、商人、学生举行了罢工、罢市、罢课,并取得了初步胜利。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
(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4)革命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目标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之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纷纷成立,领
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那
么,后来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诞生的
1.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
(1)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阶级基础: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3)组织基础:1920年初,_______________最早提出并推动在中国建立共产党,各
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陈独秀和李大钊
2.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上。
浙江嘉兴南湖游船
(4)影响。
①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
②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情境一】 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
——中共一大纲领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一大提出的革命目标。(史料实证)
提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情境二】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共和国。
——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
【思维交互2】相对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有何进步意义 (历史解释)
提示:变化: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实现民族独立。进步意义:正确认识了中国国情,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1.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得中国革命从此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2.新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先进政党,它能够制定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和正确的策略方针。
3.新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最广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能得到中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4.新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5.新的革命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并参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中国革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深化点拨】中共一大确定的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建党初期并未真正认清中国国情。1922年7月,中共二大针对中国国情,正确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知识点三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孙中山历来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 ”为反抗专制,维护共和制度,在孙中山的努力下,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并开展了国民革命运动,那么促成国共合作的因素有哪些 国民革命运动为何最终失败
1.第一次国共合作原因
(1)一系列罢工运动遭受挫折,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__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性。
(2)共产党人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比较是国民革命的党。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了关于_____________的决议。
(4)执行_________的决议。
(5)_______________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问题
共产国际
打倒列强,除军阀
2.国民革命运动
(1)北伐战争。
②结果:1926 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 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③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2)国民革命的失败。
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___________的斗争加剧,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
益猖獗。
③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失败。
争夺领导权
由国共合作发动的国民革命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国民革命的特点及作用
【情境一】 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的特权的双重斗争。”
【思维交互1】材料指出国民革命的目标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打倒列强,除军阀。
【情境二】 国民革命歌歌词写道: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国民革命的什么特点 (史料实证)
提示:得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广泛支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大革命。
【情境三】 《第一次握手》中写道: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
【思维交互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革命运动取得的重要成果。(历史解释)
提示: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探究2 黄埔精神
【情境一】 曾庆榴的 《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记载:开办黄埔军校应该说是孙中山军事上失败的结果。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有两个运动,一个是新军运动,另一个是会党运动。辛亥革命以后,他的活动渐渐变成了拉拢军阀,结果是不断遭到失败,这就教训了孙中山,所以他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懂得了建立革命军队的重要,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1923年决策,1924年开办黄埔军校。
【思维交互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必要性: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可能性: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情境二】 刘寒在《略述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中记载:棉湖之战,开始于3月13日上午8时,结束于当天下午傍晚时分。此役,敌人北溃百多里,俘获敌军一名团长,八名营、排长,缴获枪支七百余支,俘敌兵士五百余人。15日下午5时,东征军总部召集了学生军全体官兵大会。在大会上,廖仲恺指出:“我们革命军不过受了四个月的训练而能得此成绩,可与黄花岗烈士媲美。”
【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黄埔军校对东征乃至国民革命的胜利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革命军训练了四个月却取得了较大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
提示:贡献:促使第一次东征取得了胜利,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原因:黄埔军校的教育卓有成效,培养了大量人才。
【情境三】 四一二政变后,共产党人认为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苏维埃时期”。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共产党人对五四运动的革命价值的评判是非常低的,他们认为五四政治运动,无论它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学生运动”,还是作为“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运动’”,都无法摆脱它的“资产阶级性”缺陷。然而,到了1936年九十月间,时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部长的陈伯达发表文章,认为“五四运动就是爱国运动,就是民族的群众自救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文化上的群众爱国运动,是整个爱国运动之重要的部分”。新启蒙运动则是“五四以来更广阔,而又更深入的第二次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张艳《新启蒙运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说》
【思维交互3】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转变的意义。(史料实证)
提示:变化过程:从批判、否定五四运动到弘扬五四爱国精神。
意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提供思想基础。
【史论生成】
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作用及教训
1.特点:
(1)革命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2.作用:
(1)国民大革命基本上结束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
(2)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一部分革命武装。
3.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深化点拨】
(1)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2)国民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3)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北伐战争胜利了;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革命最终失败了。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泰安高一检测)《每周评论》曾报道:“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亡了!所以我们学界今天排队到各公使馆去要求各国出来维持公理,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学界”的行动 ( )
A.使得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B.促成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C.表现该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动员工、商、学联合起来进行斗争
【解析】选D。材料信息是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的行动。“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说明他们的行动旨在动员工、商、学联合起来进行斗争,故D正确;五四运动使得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促成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只起到了先锋的作用,故A、B、C排除。
2.(2020·四川学业考)经过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这一现象出现在 (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五四运动时期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陈独秀分别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把一批经历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优秀青年组织起来,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的活动中,使其得到了进一步传播。故选D。
3.(2021·威海高一检测)如表所示为1920年《新青年》刊发的关于各地工人状况的部分调查报告。这说明当时 ( )
A.中国共产党重视工农联合
B.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C.国民的参政意识日益增强
D.知识分子注重社会实践
作者 篇 名
陈独秀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
莫如 《南京劳动状况》
高君宇 《山西劳动状况》
铁民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
李昆 《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李幽影 《北京劳动状况》
【解析】选D。从材料中 《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北京劳动状况》 《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等篇名可以看出,这些都与普通劳工有关,说明知识分子注重社会实践,D正确;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国民的参政意识,排除C。
【补偿训练】
“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 )
A.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解析】选B。从材料中“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等信息可判断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故正确选项为B。
4.“中国最初的共产主义支部是于1920年5月在上海和北京组织起来的”,有的“党纲就是‘劳工专政,生产组合’八个字”。上述材料表明 (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C.筹备工人阶级政党
D.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解析】选C。 1920年初,陈独秀和李大钊酝酿成立中国共产党。依据材料中的“共产主义支部”“1920年5月”“上海和北京”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正在积极筹备工人阶级的政党,故C与题意相符。
5.(2021·日照高一检测)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已能结合全国的力量,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北京卖国政府,如1919年的排日运动。国民党所组织的广东政府,更是中国开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运动。广东政府现在虽然倒了,但是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在中国是不会消灭的。”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主张与中国国民党进行政治合作
B.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C.确立由土地革命向国民革命转变
D.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的重大策略
【解析】选B。根据“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已能结合全国的力量,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和北京卖国政府”可知,在中共二大会议中,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对中国国情有了一定的认识,意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故B正确;A是三大的内容,排除;当时没有土地革命的方针,排除C;D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排除。
6.中国共产党是“全新的革命政党”。对“新”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B.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D.以武装斗争方式领导革命
【解析】选D。抓住题目的限定词“不正确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和中国共产党都采取武装斗争方式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武装斗争方式”已不是新方式,故D与题意相符。
7.下面是中国早期的铁路工人斗争情况。这种变化可以用来表明 ( )
A.工人斗争由自发阶段走向自觉阶段 B.工人阶级逐步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C.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D.工人阶级的民主意识在迅速提高
时间 结 果
1912-1920年 只是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或被教唆利用的情况下发生的,没有其他产业工人的声援
1921-1923年 罢工持续时间长,牵涉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
【解析】选A。材料“只是一部分人参加的斗争,大都是在被逼无奈”表明是自发斗争,“牵涉面广、斗争复杂、组织严密,斗争策略娴熟和胜利成果(经济、政治诉求)全面”表明是自觉斗争,故A正确;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与材料时间段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1921-1923年”包含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非资产阶级,故C错误;材料中仅提到“经济、政治诉求”,没有涉及民主意识迅速提高,故D错误。
8.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其合作形成的标志是 ( )
A.中共三大召开 B.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C.国民党一大召开 D.北伐战争达到高潮
【解析】选C。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故C与题意相符。
9.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成)。这一现象 ( )
A.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解析】选C。据材料“1926年12月”可得,国民革命在国共合作推动下,广泛发动工人、农民等,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革命形势发展,同时促使国民党党员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故C正确。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
观点一 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观点二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
观点三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
(1)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
(2)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 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3)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解析】第(1)题围绕着五四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史实来论证史论,考查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能力。第(2)题的解题关键是以俄为师。第(3)题在回答“启示”类题目时,主要从我们应该怎么做(从五四运动中应借鉴什么)的角度回答。
答案:(1)反对巴黎和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迫使北洋军阀政府拒签和约等。
(2)俄国式革命道路。理由:实践证明,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
(3)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继承传统文化,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先进理论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二十一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日照高一检测)1923年,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创办《农声》杂志,主要介绍农业科技知识。1926年,该刊连续刊发了《农民运动》和《参加农民代表大会》两期专号。这反映了当时 ( )
A.科技水平的进步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革命形势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主要成就不在政治抗议的成功,而在运动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就其影响而言,最深远的应是 ( )
A.北洋军阀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
B.削弱了亲日派卖国贼的势力
C.在国际上维护了中国的正当权益
D.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
3.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素有 ( )
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②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五四运动的推动
④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4.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41人中,有10人是共产党党员。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共产党控制了国民党
B.共产党的实力超过了国民党
C.反映了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的诚意
D.国共合作以共产党为主导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所有民族的共同体。
——摘编自《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材料二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每个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 (8分)
(2)依据材料二,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6分)
【备选习题】
(2021·德州高一检测)20世纪30年代,知识界兴起了中国社会性质大讨论。郭沫若发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用历史唯物主义来系统解释中国历史分期,论证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这说明当时的知识界 ( )
A.否定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B.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
C.认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D.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补偿训练】
《剑桥中华民国史》中说:“如果它(指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1922年中国共产党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国共产党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7.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
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 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10分)
(2)台湾地区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5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