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十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7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十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47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4:11:38

文档简介

二十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济南高一检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九二共识”达成属于公共外交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始于公共外交
C.公共外交有助于政府外交的发展
D.各国政府外交的原则是开放兼容
2.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
A.人民公社政策与农业合作化
B.“一大二公” “大跃进” “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 大炼钢铁 “八字方针”
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等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4.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伊朗等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1)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分)
(2)识读材料二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备选习题】
  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 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周恩来于1962年3月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
A.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的高潮
B.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共中央致力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加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的被动局面,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
《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15分)
PAGE(共47张PPT)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公开发表前,反右派斗争已经开始,由于当时对右派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的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在讲话稿的整理过程中加进了强调阶级斗争很激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这些同原讲话精神不协调的论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是怎样在曲折中前进的
1.全面建设时期的正确探索与重大失误:
(1)正确探索。
①中共八大:
关于中共八大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a.1956 年在北京召开。b.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c.指出国内的主
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
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abcd
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
重要思想,把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开展全党_________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2)重大失误。
②影响:导致1959至1961 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整风运动
2.八字方针:
(1)举措: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方针。②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2)结果: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
最高水平。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情境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记载:“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思维交互1】据材料,概括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史料实证)
提示: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情境二】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中写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为了炼钢,人们毁掉山林,砍伐木材,把家里的锅砸了,把铁锹扭弯,连秤砣也不放过……
【思维交互2】据材料,分析“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危害。(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危害: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
【史论生成】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运动: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场“大革命”之所以冠以“文化”二字,是因为它是由文化领域的“批判”引发的。“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背景、概况是怎样的
1.背景:
(1)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强调“_______________”,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破坏:(请正确连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
3.调整:1972 年和1975 年,_______、_______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
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4.结束:1976 年10 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
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周恩来
邓小平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文化大革命”
 【情境】 郭大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现象:国家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史论生成】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
1.失误: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政治、经济建设。
2.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
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
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
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
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5)必须坚持民主和法制,防止个人崇拜。
知识点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做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工业、教育、外交等领域还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涌现出哪些优秀人物
1.主要成就:
部门 成 就
工业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
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
强了_________,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_____________,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
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
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
国防力量
原子弹、氢弹
部门 成 就
教育、
医疗
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外交 1971 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2 年,_________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0 世纪
70 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美关系
2.优秀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_______、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以李四
光、_______、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焦裕禄
钱学森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外交成就
【情境一】 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往纽约参加联合国大会途中说:“一九七一,十一月十一,万里大洋横渡,一望长空尽碧。此去欲何为 擒虎子,入虎穴!”
【思维交互1】乔冠华写的这首词反映了中国外交的哪一事件 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提示:事件: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心情:体现了乔冠华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决心与自信。
【情境二】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分析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变化: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探究2 科技成就
【情境】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思维交互】结合材料,指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理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
理由: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关系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欧美国家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史论生成】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美国方面:美国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2)中国方面: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
2.影响:
(1)对中国: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从20世纪7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2)对国际:有利于亚太地区的稳定,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和新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启示
1.作用:
(1)政治: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和平的环境。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经济:带动了相关领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3)社会生活:科技成就振奋了民族精神,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1)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济南高一检测)下表为1956-1961年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这些反思与突破 (  )
A.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 B.调整了国民经济比例
C.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D.解决了三年经济困难
时间 反思与突破
1956年 提出应在大力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基础上去发展重工业
1958年 提出“两条腿走路”: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
1959年 提出安排国民经济要以农、轻、重为序的思想
1962年 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解析】选A。由表格中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反思与突破可知,1956-1961年毛泽东已经注意到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强调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由此可知,这些反思与突破优化了工业发展方针,故A正确;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方针和思想,没有具体实践的信息,故B说法错误;此时不可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故C错误;材料没有解决三年经济困难的信息,故D错误。
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文章,主要论证了 (  )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前途问题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析】选D。“《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些文章主要论证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故选D。A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主要内容,排除;B是土地革命时期提出的,排除;C是《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排除。
3.下图是一幅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宣传画,该画直接反映出我国当时 (  )
一个萝卜千斤重,
两头毛驴拉不动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C.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 D.乡镇企业普遍建立
【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50年代末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可知当时农业领域浮夸风盛行,故C正确。
【拓展延伸】 “大跃进”运动的影响:
(1) “大跃进”运动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2)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破坏了生态环境。
4.(2021·青岛高一检测)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这充分说明中国的“两弹一星” (  )
A.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
B.以中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后盾
C.有力地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D.有效地避免了来自外部的侵略
【解析】选A。材料“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体现的是“两弹一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义和战略价值,A正确;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B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5.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焦裕禄这
样的英雄模范人物还有 (  )
①王进喜  ②邓稼先  ③雷锋  ④杨靖宇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
并结合所学可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像焦裕禄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有“铁人”王
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解放军好战士雷锋,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杨靖宇是抗日
战争时期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故选C。
6.1972年尼克松与周恩来相见被媒体评为“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内涵是 (  )
A.中日两国关系进入新篇章
B.中美双方的矛盾消失
C.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
D.中美关系由敌对走向正常化
【解析】选D。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一个时代结束了”是指中美对抗关系的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D。材料说明的是中美关系缓和,A错误;中美双方的矛盾消失显然不符合事实,B错误;美国在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是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C错误。
【深化点拨】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不是中美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外交是一国维护和发展本国利益及实施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请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
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
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是联苏抗
美,中苏结成同盟,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一道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
阵营进行紧张的斗争。这个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一边倒”。
——刘山等《中国外交新论》
材料三 周恩来总理同尼克松先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一九七一年七月九日至十一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一九七二年五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美]亨利·基辛格著《白宫岁月
——基辛格回忆录》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一贯坚持的外交方针,并指出其出台时国际关系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一边倒”方针的历史影响。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中美关系的变化,并结合国际形势分析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一“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
策”可知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第二问,根据材料和联系当时国际环境进
行回答。第(2)题根据材料二“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进行紧张的斗
争”并联系所学知识从冲破外交封锁、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苏联学习经验等
方面进行分析,但也要注意该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3)题第一问变化,根据
材料三“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
问题交换意见”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美关系由对峙到开始走向正常化。第二问,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越南战争)、中
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统一问题)等方面进行考虑,史论正确即可。
答案:(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特点: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有利于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获得外部援助,恢复和发展经济,巩固政权;采用单一的苏联模式,在了解和学习世界先进潮流方面存在局限性。
(3)变化:中美关系由对峙到开始走向正常化。
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中国面对来自苏联的威胁与日俱增;中美关系改善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中美关系正常化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二十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济南高一检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九二共识”达成属于公共外交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始于公共外交
C.公共外交有助于政府外交的发展
D.各国政府外交的原则是开放兼容
【解析】选C。通过观察图中展示的公共外交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共外交有助于政府外交的发展 ,C正确;“九二共识”的达成属于国内交流,不是公共外交, A错误;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始于政府外交而非公共外交,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各国政府外交的原则是开放兼容,D错误。
2.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  )
A.人民公社政策与农业合作化
B.“一大二公” “大跃进” “一五”计划
C.开国大典 公私合营 三大改造
D.中共八大 大炼钢铁 “八字方针”
【解析】选D。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初步建立之后,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其中1956年中共八大开启探索序幕,1958年大炼钢铁属于探索失误,1960年“八字方针”是对探索政策的调整,故选D。农业合作化是在1953年实行,A错误;“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到1956年已接近尾声,B错误;开国大典是1949年,C错误。
3.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被誉为“铁人”的石油工人王进喜等模范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
A.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解析】选A。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故选A。B、C、D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代精神不符。
4.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伊朗等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解析】选D。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是在这些国家与中国建交之后,故A错误;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说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B错误;1971年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落后,故C错误;中国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正确。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昌起义的枪声,掀开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振兴的新的一页。从那时起,他们从井冈山一路走来,走过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万里长征,走过艰苦卓绝、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走过“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解放战争,走过戍边御敌、投身建设改革的辉煌岁月……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1)中国共产党从井冈山走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浴血荣光的14年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8分)
(2)识读材料二的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我国工业、农业生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6分)
【解析】第(1)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题考查“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图片信息分析归纳。
答案:(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全民族团结抗战)。
(2)图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图二: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备选习题】
  1972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 635亿元,比1971年增长4.5%。1973年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文化大革命”并没有冲击经济的发展
B.这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有关
C.“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D.这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的结果
【解析】选B。题干材料反映了1972年和1973年经济增长。当时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故选B。“文化大革命”冲击了经济的发展,A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遭到破坏,C错误。邓小平推行全面整顿在1975年,D错误。
【深化点拨】“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和人民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使国民经济有所恢复。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周恩来于1962年3月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该对联出现的背景是 (  )
A.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的高潮
B.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C.中共中央致力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D.加快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解析】选C。结合这副对联出现的时间1962年和所学相关知识可知它和中共中央纠正工作中“左”倾错误有关,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因此选C。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化大革命”前期的被动局面,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
——摘编自张文伟、黎刚
《论20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15分)
【解析】据材料“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和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答案:史实: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