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7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7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4:12:43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人民政权的巩固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与此同时,天安门广场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哪些准备工作 巩固新的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1.一届政协会议:
(1)时间:1949 年9 月21 日。
(2)内容:_____。(填写正确序号)
①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
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②
2.开国大典:
(1)标志:1949年10 月1 日下午3 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___________举行。
(2)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
民的历史,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实现由___________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
了前提条件;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进入新
纪元。
天安门广场
新民主主义
3.巩固人民政权措施:
经济 土地
改革 1950 年,颁布《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到1952年底,约3 亿无地少地的
农民获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
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_______扫除了障碍
“_______
___” 和
“_______
___” 政务院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 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外交 _____
_____ 1950-1953 年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胜利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
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工业化
银元之

米棉之

抗美
援朝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情境一】 见下图
【思维交互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筹建新中国已提上日程。
【情境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写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
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
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
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思维交互2】这次会议的召开对新中国国家政治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 (历史解
释)
提示: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性质,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直接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为中国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2 人民政权的巩固
【情境】 下面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两个重要事件
【思维交互】上图分别反映了什么事件 有何影响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图一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图二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胜利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史论生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措施
1.经济方面:
(1)进行土地改革。1950-1953年,全国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2)稳定物价。为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稳定了物价,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
2.军事方面: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和平解放西藏,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在全国建立了各级人民政权。
3.对外方面:抗美援朝,打败美国侵略者,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
知识点二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日内瓦会议第一阶段最后一次会议上,美国代表妄图在没有签订任何协议的情况下结束会议。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当机立断,作了即席发言,提出至少应该通过一项协议,一项决定今后将继续努力达成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协议。他的发言义正词严,合情合理,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成立初期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1.外交方针:
(1)方针:“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2.外交成就:
成就 概 况
日内瓦
会议 _____ 年,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主要讨论朝
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_____年周恩来首次提出,1954 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在同两国总理发表
的联合声明中确认
万隆
会议 1955 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___________
___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提出“_________”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
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954
1953
西方殖民国

求同存异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情境】 1949年11月,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说:“我们要
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卑不亢
才是我们的态度。”
【思维交互】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政策 概括在这些政
策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就
同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探究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情境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记载: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思维交互1】材料所说的“某些原则”指的是什么 请说出具体内容。
提示: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情境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辟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一个相
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适用于各种社会制度、发展水平、体量
规模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
际文件所采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同和遵守。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
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思维交互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开放性、包容性、适用的广泛性。意义:成为解决国家间问题的基本
准则。
【情境三】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记载: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 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思维交互3】情境二与情境三的精神是否矛盾 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不矛盾。理由: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了此原则。
【史论生成】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外交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大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特点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影响 保障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地位 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表现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深化点拨】近代中国采取屈辱的外交政策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新中国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必然要废除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也必然要求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知识点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经过三年经济恢复之后,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做出了哪些重大决策
1.一化三改:
(2)结果。
①1956 年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_________________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②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
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一届全国人大:
(1)召开:1954 年在北京举行。
(2)内容: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人民
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3)政治制度体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4)影响: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
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5)思想:___________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情境一】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写道:工
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
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
设。
【思维交互1】据上述材料归纳“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
要。
【情境二】
【思维交互2】上图反映了什么事件 其实质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唯物史
观、史料实证)
提示:事件: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初
步建立起来。
探究2 民主政治建设
【情境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
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
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
集中制。
【思维交互1】材料中提到的宪法,体现了哪两个原则 它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
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情境二】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写道: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思维交互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
【史论生成】
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
治国的有机统一。
2.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
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
基本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
则。
3.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
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烟台高一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国家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并与斯大林谈话,主要目的是取缔1945年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中苏条约”,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并拟定一系列的贷款和贸易协定、航空交通协定等。据此可知 (  )
A.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一五”计划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C.三年经济困难局面得到缓解
D.苏联援助改变了中国落后的局面
【解析】选A。新中国取缔南京国民政府签订的旧条约,重新签订新的条约,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故选A;“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与外交无关,排除B;三年经济困难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主要体现了中苏两国间的外交往来,没有涉及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排除D。
2.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极不合理。为改变这种状况,中央人民
政府于1950年夏颁布了哪部法令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选B。1950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约
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故选
B。
3.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 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还有迷人的《一
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
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  )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解析】选D。《英雄赞歌》和《一条大河》是抗美援朝时期脍炙人口的歌曲,
故选D。
【深化点拨】抗美援朝对内为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提供了条件,对外则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4.1954年4月29日法国某报发表文章指出:“亚洲的重量全部显示出来了。”此文评价的事件是 (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中苏结盟 D.中印会谈
【解析】选B。据题干中“1954年”“亚洲的重量”等信息,可判断是日内瓦会议,A、C、D均与题意不符。
【深化点拨】制约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看都是国内政策的延续,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材料二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此现象说明我国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第一问现象,据材料一中国、美国、英国的钢、生铁、发电量增速情况判断;第二问原因,从中国当时工业状况角度分析。第(2)题第一问特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概括;第二问作用,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角度归纳回答。
答案:(1)现象:“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钢铁等重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
原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2)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评价: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备选习题】
1.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选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结合图示中的文字可知,最适当的标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2.(2021·德州高一检测)如图为1954年的一幅宣传画,主题为“学好本领,建设祖国”,该宣传画反映出 (  )
A.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急切心情
C.为实现工业化培养急需的人才
D.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坚定决心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即“一五”计划时期,“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宣传画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化正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建设人才,C正确;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A错误;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急切心情与“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主题不符,B错误;知识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经济类型,D错误。
3.(2019·全国卷Ⅲ)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解析】选D。材料中的画作注重写实,反映农民的生产场景,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故A错误;1953年,三大改造刚刚开始,当时我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错误;“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众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漫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故D正确。二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  )
A.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从材料信息看,本次会议与新中国的诞生有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故A正确。
2.“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为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新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拓展延伸】我国提出“一边倒”方针的原因
(1)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2)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国与美国的敌对情绪。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两大阵营对峙,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3.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解析】选B。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里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是指 (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解析】选A。材料表明1953-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故A正确。
【深化点拨】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4分)
(2)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什么方针 这一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 请指出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 “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可知会议召开的目的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故两者不矛盾。
答案:(1)目的: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2)“求同存异”的方针。不矛盾。理由: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则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东营高一检测)1953年2月毛泽东强调:“我们要进行伟大的五年计划建设,工作很艰苦,经验又不够,因此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对于那些在这个问题上因不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的人,应该说服他们。就是说,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这一时期对苏联的学习 (  )
A.开启了接受外援的历程
B.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
C.推动了苏联模式的移植
D.加剧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困难
【解析】选C。根据材料“我们要进行伟大的五年计划建设,工作很艰苦,经验又不够,因此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工业化建设学习,推动了苏联模式的移植,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排除;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D排除。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3年,陈启沅在广州新塘镇招收男女工数十人,亲自教授新工人“仿西人缫丝之法”,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乡人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1881年南海知县发布“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布告,并查封了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但陈启沅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毅然决定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缫丝厂迁回,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
——摘编自《中国早期资本主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全面学习苏联。1949年8月份,东北工业部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制订1950年工业计划。中财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国民经济计划概要》中关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占全国投资总支出的51.56%,用于工业的投资占东北投资的64.7%,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57.9%,轻工业的投资占6.8%。黑龙江省委要求:“要加强对苏联的学习,纠正不重视学习以致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苏式化标准的现象。”将学习苏联工业管理体制上升到政治高度。
——摘编自《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工业
模式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7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向苏联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相比,新中国在工业建设方面有何变化 (8分)
【解析】第(1)题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亲自教授新工人‘仿西人缫丝之法’”“乡人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并查封了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陈启沅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等信息,可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深受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爱国热情等方面概括特点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东北工业部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制订1950年工业计划”“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57.9%,轻工业的投资占6.8%”“纠正不重视学习以致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苏式化标准的现象”等信息概括内容即可。第二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的方向、经济建设的重点、主导经济发展的对象、发展的区域等方面概括变化即可。
答案:(1)特点: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受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发展艰难曲折;受民族资本家爱国心的驱使。
(2)内容:制订工业计划;引进先进技术;严格生产标准;完善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变化:由向西方学习到向苏联学习;由侧重轻工业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由个人投资到政府主导;发展区域由东南沿海为主到重点建设东北。
PAGE二十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  )
A.制定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2.“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为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拓展延伸】我国提出“一边倒”方针的原因
(1)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
(2)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国与美国的敌对情绪。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两大阵营对峙,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
3.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提出:“从1953-195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对全社会各种行业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公有制经济得以确立。”这里的“国有化或称作集体化运动”是指 (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深化点拨】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亚非会议召开的目的。(4分)
(2)周恩来总理在会上阐明了什么方针 这一方针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否矛盾 请指出理由。(10分)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东营高一检测)1953年2月毛泽东强调:“我们要进行伟大的五年计划建设,工作很艰苦,经验又不够,因此要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对于那些在这个问题上因不了解而产生抵触情绪的人,应该说服他们。就是说,应该在全国掀起一个学习苏联的高潮,来建设我们的国家。”这一时期对苏联的学习 (  )
A.开启了接受外援的历程
B.促成了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
C.推动了苏联模式的移植
D.加剧了国民经济调整的困难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3年,陈启沅在广州新塘镇招收男女工数十人,亲自教授新工人“仿西人缫丝之法”,投茧开工,取名为“继昌隆”。乡人认为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甚至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1881年南海知县发布“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布告,并查封了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但陈启沅要“还哺祖国”的心愿始终没有丝毫动摇,毅然决定把缫丝厂迁到澳门去续办。1885年,陈启沅把设在澳门的缫丝厂迁回,购地新建成一家机器设备更加新颖的缫丝厂。
——摘编自《中国早期资本主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全面学习苏联。1949年8月份,东北工业部按照苏联专家的指导制订1950年工业计划。中财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国民经济计划概要》中关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最大的地区是东北,占全国投资总支出的51.56%,用于工业的投资占东北投资的64.7%,其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占57.9%,轻工业的投资占6.8%。黑龙江省委要求:“要加强对苏联的学习,纠正不重视学习以致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苏式化标准的现象。”将学习苏联工业管理体制上升到政治高度。
——摘编自《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工业
模式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7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建设方面向苏联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相比,新中国在工业建设方面有何变化 (8分)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