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十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57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十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57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4:15:58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再次对“两个凡是”提出了批评。1978年5月10日,在胡耀邦主持下,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署名转发了这篇文章。新时期的正确路线是如何逐步确立的
1.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 1978 年12 月,在北京召开
内容 (1)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
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
移到_________上来
(3)经济上:作出实行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4)组织上: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了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
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意义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平反冤假错案:
(1)原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2)概况。
①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
②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名誉。
③改正了___________________,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
④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⑤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___________________,重申侨务政策等。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
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召开:1981年在北京召开。
(2)内容: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影响: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
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1)召开:1982年底。
(2)内容: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影响:新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
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新时期的拨乱反正
【情境一】历史学者们认为党的历史上有两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一个是战争年
代的遵义会议,一个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维交互1】你如何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历史
解释)
提示:①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政治上:停
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
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情境二】《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为了保
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
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究。……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
上的特权。”
【思维交互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关系的 规定了
怎样的措施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认识到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才能保障人民民主,才能使民主制度化
和具有极大权威。措施: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
法制建设方针。
【史论生成】
新时期拨乱反正的主要内容
1.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民主党派活动,落实私营工商业者政策。
2.全部摘掉右派分子帽子,落实地主和富农分子摘帽政策。
3.恢复党政领导机构,恢复人民政协机构。
4.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清理经济工作中冒进倾向,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5.初步调整国民经济:
(1)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农业。
(2)优先发展消费品产业——轻工业。
(3)重点发展瓶颈产业——电力、通讯、交通。
(4)切实加强关键产业——教育和科技。
(5)适当调整低效产业——机械和化工。
6.经济运行正常秩序的恢复:
(1)开放城乡集市贸易。
(2)发展个体工商户。
(3)恢复企业登记工作。
(4)加强经济管理。
【深化点拨】经过几年的拨乱反正和恢复建设,全面肃清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一切政治思想流毒,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恢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初步改善。
知识点二 改革开放进程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经济上,至1978年为止,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 679亿元,比1965年的1 716亿元翻了一倍多,并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如何让中国人民富起来成为时代的新命题。改革开放的实施和深化内容有哪些
1.改革开放的实施:
(1)对内改革。
①农村: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
②城市:按照逐步扩大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原则,进行城市经
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2)对外开放。
①设经济特区:1980 年5 月,中央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经济特区。
②开放沿海城市:1984 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政企分开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2.改革开放的深化: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理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国企改革的深化:按照建立_____________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
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企业制度
(5)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
沿江,从沿边到内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格局。
(6)2000 年10 月,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开放战略。
(7)2001 年12 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对内改革
【情境一】邓小平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中指出:“为什么我们先从农村开始
呢 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农民不逐步摆脱贫困,就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没有摆脱贫困。”
【思维交互1】新时期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具体措施是什么 (史料实
证、家国情怀)
提示: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稳定政治局势的关
键。措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情境二】
1984年,福建三明9位国营骨干企业厂长(经理)与全省共55名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省政府上书要求“松绑”放权。请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启了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先声。
【思维交互2】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则和重点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原则:政企分开。重点:扩大企业自主权。
探究2 对外开放
【情境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
【思维交互1】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自力更生。
【情境二】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40万亿元,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思维交互2】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史论生成】
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通过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角度而言,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推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备选要点】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1)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特点:
(1)以坚持土地公有制为基础,仅是农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即土地公有;包产到户。
(2)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
(3)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影响: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使得农村行政机构发生变化,人民公社被乡、镇机构取代。
(3)促进了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生产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4)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深化点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配方式,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知识点三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1955年5月,周恩来总理提出:中国人民解决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完善与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那么“一国两制”是如何提出的 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如何
1.“一国两制”:
(1)提出:20 世纪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
(2)含义:在_________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
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个中国
2.新时期两岸关系:
(1)交流: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后,中国政府推动大
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1992 年11 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
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共识, 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3) “汪辜会谈”:1993 年 4 月,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
迈出了重要一步。
告台湾同胞书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立法: 2005 年3 月,全国人大通过《_____________》,反对“台湾独立”、维护
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5)习马会谈:2015 年11 月7 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
义。
反分裂国家法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祖国的统一大业
【情境一】1979年,邓小平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时指出:“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思维交互1】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提示:变化:由武装解放到和平统一。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中美关系正常化;两岸关系趋向缓和。
【情境二】 2020年5月21日,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部被港媒称为“港版国家安全法”的法律的订立,并非仅意在平息香港自身的乱局,更旨在防止香港问题对整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这一行动意在向外界释放明确信号:中国政府在捍卫主权和国家安全等基本利益和原则时,“将不惜一切代价”。
——摘自环球时报《专家谈“港版国安法”:
捍卫国家安全“不惜代价”》
【思维交互2】据材料内容分析“港版国安法”意义。(历史解释)
提示:维护国家安全、维护香港自身的安全稳定;斩断国际反华势力祸乱香港的黑手;警示台独势力;促进国家统一与安全。
【情境三】1983年邓小平曾指出:“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独立性,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威胁。台湾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思维交互3】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与香港、澳门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的实质是什么 (史料实证)
提示: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实质: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外交问题。
【史论生成】
影响台湾统一的因素
1.不利因素:
(1)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2)“台独”势力的猖狂。
2.有利因素:
(1)历史依据: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根本保证: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3)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切实可行。
(4)交流频繁: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5)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与繁荣稳定。
(6)群众基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深化点拨】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是台湾的“台独”分裂势力和外国干涉势力,而不是台湾人民。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济南高一检测)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后,由原来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与北上广齐名的一线城市。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并提出到21世纪中叶,深圳将成为“全球标杆城市”。这意味着 (  )
A.改革的意识形态色彩被强化
B.深圳再迎历史性发展机遇
C.中国对特区持续推行特殊政策
D.深圳将加大引入外资力度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1980年,深圳充分利用国家的特殊政策,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2019年,深圳再次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故B正确。
2.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 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  )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A。题干材料说明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退耕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使得粮食种植业比重降低,有利于农村地区农业加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故选A。社队企业属于集体所有制,非私营企业,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取得了土地使用权和生产的自主权,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调控,C没有体现。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起步,1992年才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错误。
【补偿训练】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部分年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如表所示。出现下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时间 1978年 1990年 2000年 2016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33.6元 686.3元 2 253.4元 12 363.4元
A.农村居民生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的扩大
B.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化的完成
D.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
【解析】选A。分析上表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之后,我国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居民有了生产的独立性,自主权不断扩大,所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故A符合题意;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是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城镇化的完成不属于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农村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优化是受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影响,不是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从此,中国的经济体制逐步迈向 (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解析】选C。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正确。
4.新时期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确定的指导方针是 (  )
A.四项基本原则 B.“一国两制”
C.改革开放 D.“求同存异”
【解析】选B。新时期中国政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确定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深化点拨】“一国两制”构想
5.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间 1953-1957年 1958-1962年 1963-1965年 1966-1970年 1971-1975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年均增
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材料二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 与1978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 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
体工业 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解析】第(1)题,先根据材料一表格数据找出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依据时间进行回答即可。第(2)题,工业类型从时间、类别及所占比重进行分析得出。变化要回答的是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答出变化后,根据所学,结合当时的史实回答原因。
答案:(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
原因:国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工业类型: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
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备选习题】
1.上海牌手表曾闻名全国。下表是1955-1989年上海牌手表的发展历程。据此推断,上海牌手表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  )
时间 发展历程
1955年 上海手表厂建立
1958年 改名为地方国营上海手表厂
1989年 改为上海钟表公司,先后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手表
A.设立经济特区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C.上海浦东开发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其核心是激发企业活力,因此20世纪80年代上海手表厂得到快速发展,B正确;上海不属于经济特区,A排除;上海浦东新区设立于20世纪90年代,C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D排除。
2.“个体户”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人们脑海里扎根的。下面两幅图片是个体户经营情景。这反映了中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丰富人们生活
D.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解析】选D。“个体户”的出现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公有制,体现中国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故D正确。
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
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
政治基础是 (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和平统一 D.两岸三通
【解析】选B。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故A错误;“九二共识”是两岸的
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B正确;和平统
一是解决祖国统一的一项方针,故C错误;实现两岸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史
实,故D错误。
【深化点拨】“九二共识”: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的共识,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二十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海口高一检测)1993年至1997年,我国制定的近百部法律法规中有2/3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涵盖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这说明我国 (  )
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打破
B.立法方向的结构性失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深化点拨】
2.为了迎接学业水平考试,某同学在复习中设计出一份图表。根据图表所呈现的内容,在处应标注(  )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改革
C.经济特区设立 D.乡镇企业发展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中,标志着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是 (  )
A.上海 B.广州 C.厦门 D.海口
4.(2021·天津高一检测)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血战台儿庄》,对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其他国军将领抗日的贡献都持肯定态度,台湾方面蒋经国和宋美龄都观看了影片,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做些调整。”随后台湾当局做出的调整是 (  )
A.实现两岸真正停火
B.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C.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实现两岸“三通”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84年的统计,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的6年时间里,全国共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40多万件,其中大部分是检察机关协同有关部门平反纠正的,一部分是检察机关直接平反纠正的。
——《检察日报》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1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谈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
【备选习题】
1.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2.1982年2月,邓小平对美国客人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  )
A.两岸统一的前提是社会主义
B.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
C.中国首次提出和平统一台湾
D.“一国两制”首先在台湾实践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其前提是必须坚持 (  )
A.相互尊重原则 B.互补互利原则
C.社会主义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二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是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 (3分)
(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两位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 (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10分)
PAGE二十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海口高一检测)1993年至1997年,我国制定的近百部法律法规中有2/3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涵盖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这说明我国 (  )
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打破
B.立法方向的结构性失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解析】选D。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材料中1993年至1997年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正确;传统经济体制彻底打破的说法有误,A错误;材料中的立法表明这一时期对经济立法的重视,不能说是立法方向结构性失调,B错误;1993年至1997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并未建立,C错误。
      【深化点拨】
2.为了迎接学业水平考试,某同学在复习中设计出一份图表。根据图表所呈现的内容,在处应标注(  )
A.国有企业改革 B.农村经济改革
C.经济特区设立 D.乡镇企业发展
【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判断是国企改革。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城市中,标志着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是 (  )
A.上海 B.广州 C.厦门 D.海口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起步。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故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的“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不符,故选C。
4.(2021·天津高一检测)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血战台儿庄》,对李宗仁、白崇禧以及其他国军将领抗日的贡献都持肯定态度,台湾方面蒋经国和宋美龄都观看了影片,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做些调整。”随后台湾当局做出的调整是 (  )
A.实现两岸真正停火
B.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C.打破两岸隔绝状态
D.实现两岸“三通”
【解析】选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大陆方面的欢迎,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C正确;1979年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国民党据守的岛屿,从而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A错误;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材料时间不符,B错误;2008年实现两岸“三通”,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84年的统计,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后的6年时间里,全国共平反和纠正冤假错案40多万件,其中大部分是检察机关协同有关部门平反纠正的,一部分是检察机关直接平反纠正的。
——《检察日报》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1世纪初,我国的钢、煤、水泥、电视机等工业品产值已居世界第一位。同时,逐步形成了以能源、机械、化工、航空航天、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1)根据材料一分析,在“文化大革命”中出现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6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谈谈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有什么重大影响。(6分)
【解析】第(1)题,结合“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回答。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中国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居世界第一位”“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回答。第(3)题,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回答。
答案:(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和法制受到践踏,是造成大量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
(2)完成了工作中心转移;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使中国工业由弱变强;推动现代工业体系建立。
(3)有利于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改革开放环境;有利于进行经济建设。
【备选习题】
1.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 》,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析】选B。“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故A排除。“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排除C。港澳回归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不符合时间要求,排除D。题干中部分台湾同胞的做法,旨在推动台湾当局放开赴大陆探亲限制。
2.1982年2月,邓小平对美国客人说:“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这表明 (  )
A.两岸统一的前提是社会主义
B.台湾问题的核心是一个中国
C.中国首次提出和平统一台湾
D.“一国两制”首先在台湾实践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可判断应选B。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其前提是必须坚持 (  )
A.相互尊重原则 B.互补互利原则
C.社会主义原则 D.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选D。我国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为“一个中国”原则,基本方针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因此,本题中实现两岸统一的前提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本题选D。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二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都应坚决反对。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适当的方式”是在怎样的方针指导下实施 (3分)
(2)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邓小平、江泽民两位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上都坚持怎样的立场 (2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道路上,中国人民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国家统一问题,围绕三代领导人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和努力展开。第(1)题,实际考查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方针,即“一国两制”。第(2)题,注意从本质上寻找两代领导人对台态度的共性。第(3)题,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答案:(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一个中国。
(3)重大成就:香港、澳门回归。历史意义:洗雪了民族耻辱,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