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55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 高中 部编版历史 必修上册 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55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07 14:17:29

文档简介

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潍坊高一检测)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霸主,霸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维持了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  )
A.反映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分封制
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2.(2021·青岛高一检测)《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
A.华夏族开始形成
B.中原与少数民族间普遍通婚
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加强
3.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4.(2021·德州高一检测)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以不相爱生邪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8分)
(2)材料二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6分)
【备选习题】
1.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
A.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
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C.铁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
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济宁高一检测)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这里的“两翼”指 (  )
A.儒家、道家 B.墨家、法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分)
PAGE(共55张PPT)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
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先
后出现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是哪些国家 为何这些国家都有强烈的华夏认同观

1.春秋五霸
(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
主地位。
(2)概况:春秋时期,___________、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齐国、晋国
2.战国七雄
(1)表现:诸侯国卿大夫掌握实权。
①___________三家分晋;②_________。
(2)结果:形成了“战国七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周朝政治秩序被完
全破坏,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_____吞并。
3.华夏认同
(1)华夏的含义:_________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
(2)形成原因:中原与四周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
(3)影响:_______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韩、赵、魏
田氏代齐
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国
中原各国
华夏族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情境】阅读下列春秋、战国形势图
【思维交互】战国时期形势图较之春秋时期有何变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提示:变化:诸侯国的总体数量在减少,实力相对强大的诸侯国数量增多,诸侯国的竞争更趋激烈。趋势:国家日益趋向统一。
【史论生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
2.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曾经享有的权威,成为一些较大的诸侯国追求的目标。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争霸战争,争当霸主。
3.思想解放,民族交融:在春秋战国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深化点拨】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大的诸侯势力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点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有学者把中国青铜时代从商周至战国划分为鼎盛期、颓败期、中兴
期、衰落期 4 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因为当时
的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哪些变化 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与当时的变法运动有何关联
1.社会经济表现
(1)农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
渠、芍陂的修建。
(2)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商业:_________广泛,出现了不少聚集大量钱财的私营工商业主。
(4)城市:出现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货币流通
2.战国时期变法运动
(1)背景:_________日益剧烈。
(2)目的:富国强兵。
(3)结果: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4)代表:效果最显著的是_________。
3.商鞅变法
(1)开始时间:公元前____年。
兼并战争
商鞅变法
356
(2)内容。
经济 ①_________________
②“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政治 ①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②推行_____,君主任免县的主要官员
军事 _________,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社会 拆散大家庭为个体小家庭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县制
奖励军功
(3)地位:集列国变法之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影响:使秦国_________,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
底的一次变法
国富兵强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情境】《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国语》中记载,孔
子有弟子姓冉,名耕,字子牛;晋国有一大力士,名字就叫牛子耕。
【思维交互】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历史解
释、唯物史观)
提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分
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实
力增强,要求进行社会变革。中国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探究2 商鞅变法
 【情境】 《荀子·议兵》记载:“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思维交互】材料记载了怎样的历史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
提示:现象: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一支“虎狼之师”。原因: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史论生成】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
1.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
(1)政治上: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3)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
(4)综合国力:公元前343年,秦国得到周天子和各诸侯的认可。
总之,商鞅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深化点拨】“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这说明判断一场变法或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知识点三 孔子和老子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都有孔子拜老子为师的记载,且师徒间互相赞誉传为一时佳话,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他们的思想内涵及其影响有哪些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1)概况: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
(2)背景: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3)内容。
核心观念 ___,意为关爱他人
政治 ①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
②主张恢复西周的_________,承认制度随时代变化应当改良
教育 ①办学思想是“_________”,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②整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

礼乐制度
有教无类
(4)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_____》中。
2.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1)概况:姓李,名耳,字聃,_____人。
(2)核心思想:将天地万物的本原归结为“___”。
(3)思想特点:包含着朴素的_______。
①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②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4)政治主张:顺应自然,_________,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论语
楚国

辩证法
无为而治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
【情境一】《论语》记载,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
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还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 ”
【思维交互1】孔子所说的“仁”的含义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仁”和“礼”两者是一
种怎样的关系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含义:仁者爱人,关爱他人,统治者应该爱惜民力,推行德治。关系:“礼”是一种
外在的规范;“仁”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具备“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遵守“礼”的规范,才能更好地践行“仁”的品德。
【情境二】《道德经》记载:“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思维交互2】材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如何评价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评价:其思想反对战争,有利于稳定政治,休养生息。但体现了没落贵族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经济发展及新生事物面前的消极退缩心情。是道家政治经济思想保守和消极方面的体现。
【史论生成】
比较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异同点
1.主要区别:
(1)在政治方面:①孔子主张“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以德治国;②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2)在哲学方面:①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考虑实际问题,强调关注社会,缺乏哲学思辨;②老子确立了自己的本体论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且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研究重心不同:①孔子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了伦理学;②老子更加侧重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本体论。
2.相同之处:
(1)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
(2)都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
(3)都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深化点拨】著名的史学家吕思勉认为:“诸家皆于明一节之用,道家则总揽其全,诸家皆其用,而道家则其体。”这说明了道家学说在世界观方面对其他各派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知识点四 百家争鸣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春秋战国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那么诸子百家的社会阶层基础是什么 主要思想内容又有哪些
1.“士人”阶层的形成
(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_________出现新变化。
(2)表现。
①旧的贵族等级体系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②统治者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3)影响:士人活动频繁,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形成了_________的繁荣局面。
2.诸子百家的思想
(1)实质: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
反映。
阶级关系
百家争鸣
(2)概况。
学派 代表人物 评 价
儒家 孟子、荀子 孟子:性善、“仁政”
荀子:性恶、隆礼重法
道家 _____ 崇尚逍遥自由
墨家 墨子 代表_________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阴阳家 _____ 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
庄子
下层平民
邹衍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百家争鸣
【情境一】下图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
【思维交互1】根据上图,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唯物史观)
提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有了质的飞跃,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大变革,所以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情境二】学者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讲道: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思维交互2】由上述说法我们可得知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历史解释)
提示:“三场大辩论”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核心是人生和治国。
【情境三】《荀子》记载:“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则乱。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思维交互3】材料反映了荀子的哪些观点 简要阐释其产生背景。(史料实证)
提示:观点: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人可以认识它,并用它造福社会。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期;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
【史论生成】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深化点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给我们的启示:允许学术自由,促进思想解放;允许人才流动,使其“择木而栖”;人民多谈国事,对决策者提出批评意见和决策参考建议;定期开学术研讨会,各自取长补短。
课堂素养达标
1.(2021·威海高一检测) 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
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解析】选D。这些成语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兼并争霸的反映。
2.(2021·聊城高一检测)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
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这说明荀子 (  )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荀子是反对天命论的,主张把人从“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这体现了人文思想,B正确;据所学可知,荀子之后的儒学仍带有迷信性,A错误;儒家本身是主张人治的,法家强调法治,C错误;材料反映的信息与“德政”无关,D错误。
3.战国时代,一位思想家向各国君主提出治国方略,一味大谈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几
乎得不到任何当权者的响应。该思想家是 (  )
A.老子 B.墨子
C.孟子 D.韩非
【解析】选C。从题干信息“德政”可知该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故选C。
4.“吃亏是福”出自清朝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它包含了一定的处世哲学。
经常被长辈用来劝导、教育晚辈,下列哪一思想家的主张与此相符 (  )
A.孔子 B.荀子
C.老子 D.墨子
【解析】选C。“吃亏是福”对传统的福祸观加以阐释,符合老子提出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观点,故C正确。孔子提倡“仁”和“礼”思想,故A错误。荀子提出人定胜天思想,故B错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D错误。
5.从两千多年前墨子和学生做成小孔成像实验,到今天“墨子号”系列成果引领“第
二次量子革命”,量子科学领域有望成为中国对外的新名片,闪耀世界。而墨子的
思想主张则是 (  )
A.春秋无义战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为政以德”
【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支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因此,C符合题意。其他选项:A春秋无义战出自 《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B“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要观点;D“为政以德”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A、B、D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深化点拨】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谁 这次变法发生在什么时候
(2)如果你是平民,你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奖励 反之如果你是旧贵族,你最不满的是变法中的哪一项
(3)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卫鞅”指的是商鞅;商鞅变法的时间是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期。第(2)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如果你是平民,就要多生产粮食,多织布帛或者参军立军功,就可以得到奖励;商鞅变法的内容还规定:军功以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是旧贵族最不满的变法内容。第(3)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
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答案:(1)商鞅。公元前356年。
(2)平民:多生产粮食、布帛,立军功;旧贵族: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的特权。
(3)这场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备选习题】
1.“王”本是夏、商、西周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
足,不能与上古帝王媲美,故只称王,不称帝)。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了战国时
诸侯纷纷称“王”。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
B.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
C.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D.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春秋时始有诸侯称‘王’,到了战国时诸侯纷纷称‘王’”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崩溃,故选B。
2.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周王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王失去了对诸侯的实际控制权
C.周王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解析】选B。春秋时期是我国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政治方面的表现之一是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A错误,周王室力量衰微,但不是完全没有军事力量;C错误,当时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而不是将权力下放;D错误,说法与史实相反,诸侯割据争霸威胁周天子的地位而不是巩固。
3.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
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选D。注意题干要求是:战国后期秦国能够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的原因。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君权加强,对地方的管控也加强,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奠定基础,故选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A错误;秦国靠近西北,铁器依赖东方各国,B错误;秦国地理上较为偏僻,交通不如东方国家,C错误。
4.史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宗室贵戚多怨望”的原因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秦孝公去世,商鞅失去政治支持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
【解析】选C。“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意思是商鞅辅佐秦孝公的十年,旧奴隶主贵族大多怨声载道,其原因是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剥夺了旧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故答案为C。
5.下图出土文物“商鞅方升”,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 (  )
A.奖励军功 B.统一度量衡
C.奖励生产 D.推行县制
【解析】选B。“商鞅方升”属于战国中期的量器。此器具是商鞅统一秦国度量衡所规定的一升容积的标准器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图片反映了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故答案为B。
6.会盟属于西周的古礼,当时以楚国为蛮夷,不与之盟。至春秋时期,楚国多次主持
会盟,羌、戎、氐、秦、吴、越也多次与盟。这主要反映了 (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分封制度逐渐崩溃
C.华夷秩序最终确立 D.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解析】选A。题干中,到春秋时期许多“蛮夷”的诸侯国也参与会盟,这说明会盟制度不断发展,各民族间交流日益密切,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从而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崩溃,故B排除;C说法错误,错在“最终”;秦朝统一六国,使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故D错误。
7.韩非在《扬权》篇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他主张
(  )
A.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
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的国家
D.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选D。韩非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由材料“要在中央”可知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故D正确;A是改革的思想;B是法制思想;C不符合题意。二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潍坊高一检测)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战争产生了一系列霸主,霸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维持了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这一现象 (  )
A.反映了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
B.说明春秋时霸主制取代分封制
C.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
D.表明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的结束
【解析】选C。题干材料“霸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维持了秩序,避免了无中心(中央)后的大混乱”体现出霸主制度的积极影响,这说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有失偏颇,故选C。
2.(2021·青岛高一检测)《左传》记载:晋献公曾“娶二女于戎”,鲁庄公也曾娶东夷族须句国人成风为妾。这些现象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 (  )
A.华夏族开始形成
B.中原与少数民族间普遍通婚
C.华夏文化的先进
D.民族交融的加强
【解析】选D。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少数民族通婚,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D正确;但无法体现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化的先进,两组事例也不能表明中原与少数民族间通婚是普遍现象,排除A、B、C。
3.孔子曾说:“为国以礼。”在古代社会,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不仅是对祖先的庙祭,还是对天地诸神的社祭。材料反映孔庙“祭祀之礼”的主要作用是 (  )
A.礼仪教化与政治分离
B.凸显宗族、亲族关系
C.以礼制巩固国家制度
D.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
【解析】选C。根据“为国以礼”“孔庙的祭祀之礼被视为国典”说明孔庙“祭祀之礼”体现以礼制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正确;A不符合“为国以礼”,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4.(2021·德州高一检测)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以不相爱生邪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解析】选B。材料强调“天下之害”的原因是由于“国之与国之相攻”“ 不相爱”。因此可以推断是墨子,符合墨子观点的是B,提倡“兼相爱,交相利”;A、D为儒家思想,排除;C为道家思想,排除。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依据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导致了社会上什么新兴阶级的出现 (8分)
(2)材料二中的百家争鸣和材料一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6分)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经济和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第(1)题由图一中的铁制农具和图二中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这一时期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而这一现象导致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第(2)题考查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答案:(1)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阶级:新兴地主阶级。
(2)关系:经济的变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备选习题】
1.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D。根据表中给出的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经济原因,④是社会转型政治方面的原因,②③与这一时期的史实不符,因此选择D。
2.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
A.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
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
C.铁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
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选B。图片信息反映的是耕作工具从骨制工具到石器工具,再到铁制工具,反映出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具的演变,并没有体现铁制农具的范围扩大,也不能说明铁制农具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材料只反映农具的变化,无法充分说明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故A、C、D排除。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济宁高一检测)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这里的“两翼”指 (  )
A.儒家、道家 B.墨家、法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解析】选C。儒家学派倡导民本思潮,而法家主张君主专制,故C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A、B、D不符合题意。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题内容:依据材料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进行概括。理想统治方式:“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民本思想内涵可根据第一问中民本思想的内容,结合所学从君民关系、君主施政等角度进行回答。第(2)题特点:依据材料中的鲁国、齐地、楚国、三晋、秦地文化发展各有不同进行概括。影响:从思想的解放、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形成、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思想内容:民为邦本;因民利而利之;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理想统治方式: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思想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
(2)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开放和兼容并包。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