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
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两个阶段。那么,在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创造了哪些文明成就
其社会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演进呢
1.旧石器时代
(1)含义: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代表性遗址。
①距今约170万年的_______。
②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_______。
元谋人
北京人
(3)主要活动包括_____。(填写正确序号)
①从事渔猎和采集 ②群居生活
③种植作物 ④使用人工火
2.新石器时代
(1)时间:距今约1万年。
(2)主要活动:大量使用陶器,从事_________,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3)特征: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①②
原始农业
(4)代表性遗址。
时间 代表 地点 成就
早期(距今约7000-5000年) _________ 黄河中上游 彩绘陶器,以___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
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
文化 长江下游 种植_____,养蚕缫丝
晚期(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下游 黑陶,被称为“_______”
_________ 北方辽河
上游 精美玉器,出现大规模祭坛和神庙
_________ 长江下游
仰韶文化
粟
水稻
蛋壳陶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3.社会关系演变
(1)母系氏族社会。
①所处时代:_______________。
②社会状况: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2)父系氏族社会。
①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②基本概况:a.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b.形成部落或部落联盟;c.产生私
有制,阶级分化明显;d.出现权贵阶层;e.通过战争,争夺财富和权力。
旧石器时代晚期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文明成就
【情境一】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南北方都有大量出土遗址。而食物和水源则是早期古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思维交互1】结合课本“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思考我国早期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如此分布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提示:特点: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流域。原因:这些区域土地肥沃、植被茂盛、食物和水源相对充足,为远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保障。
【情境二】在北京人生活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猛兽出没,人们无法单独生存。生产工具简陋,须共同劳动,群居生活。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5个灰烬层、3处灰堆遗存以及大量的烧骨。
【思维交互2】北京人的生活有何特征 这些特征有何进步作用 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特征:过群居生活;会使用火。作用:群居生活有利于北京人捕食和防御侵害,有利于寻找到更多的食物资源;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体质发展和脑的进化。本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探究2 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文化成就
【情境一】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中第一个以遗址地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被称为生命力最强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
【思维交互1】仰韶文化属于哪个历史时期 试从经济、政治等角度概括仰韶文化的特征。(历史解释)
提示:时期:新石器时代前期。特征:仰韶文化政治上属于母系氏族社会,贫富尚未分化。经济上使用磨制石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种植粟等作物,已经掌握了家禽饲养等技术。
【情境二】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发现了多座人工台基及其之上构建的规整院落和大量玉器,疑似中国宫城的早期形态之一。
【思维交互2】该文化遗址属于哪个历史时期 疑似宫城早期形态之一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有何历史特征 (史料实证)
提示:时期: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龙山文化的代表之一。特征:这一时期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私有制已经产生,社会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权贵阶层。
【史论生成】
不同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角度 内 容
多元性
的体现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从文明起源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从遗址分布看,有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等
角度 内 容
多元性
的特征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山西、陕西、辽宁、山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区域
【深化点拨】(1)龙山文化是对仰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2)它处于中华文明的起源阶段,不仅填补了仰韶文化和殷商之间的空白,而且对于了解中国上古社会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点二 从部落到国家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梓材”篇中,文讲“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
疆土于先王”。《诗经》也有三篇提到“中国”。中国早期的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个国家的政治形态又是怎样的呢
1.形成背景
(1)三皇神话色彩浓重,五帝事迹较为具体。
(2)华夏始祖:_____________。
(3)“万邦”时代:五帝后期处于龙山文化时代,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
(4)部落首领产生方式:禅让。
炎黄部落联盟
2.夏朝的建立
(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2)建立者:禹。
(3)统治措施:
最高统治者 夏王
王位传承制度 王位世袭制
中央机构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机构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_________
社会形态 _________
间接统治
聚族而居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 早期国家的形成
【情境一】下图反映了繁体字“国”的形成
【思维交互1】据图说一说“國”是怎样形成的 国家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國”是由土地、人口、军队和疆域组成的。目的:权贵阶层即奴隶主阶级掌握了军队,由此组建起国家机器。目的是对内镇压奴隶的反抗,维护其统治利益;对外开辟疆土,寻求发展。
【情境二】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
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
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思维交互2】关于启的继位,上述材料有哪些不同的说法 怎样认识这些不同说
法 (史料实证)
提示:说法:《史记》认为启的继位是益让位于启,是禅让。《战国策》认为启的
继位是通过战争夺得的。
认识:说法的不同和史料研究的角度、作者的立场和所处的时代不同有关。文献
史料还需和实物史料相佐证才能得出更准确的认识。
【史论生成】
早期国家形成的条件
1.根本原因:国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产生的时候才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阶级分化:(1)社会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大阶级后,他们之间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2)奴隶主的残酷压榨,势必引起奴隶的强烈反抗,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就逐步建立起一套镇压奴隶反抗的暴力机构。
3.国家机构的产生:(1)原来的首领转变为执政官或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2)建立了镇压奴隶反抗的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3)原来为整个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氏族机构瓦解了,取代它的是被奴隶主把持的统治工具——奴隶制国家。
【深化点拨】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工具的制造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开始产生。
知识点三 商和西周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任务驱动:《左传》记载:“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后世常用“商周”比喻两者难以匹敌。商周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那么,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1.商朝
(1)建立者:汤。
(2)都城:殷。
(3)疆域四至:
(4)代表文化:_______和青铜器。
(5)国家结构:内外服制。
①内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周
(1)时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2)都城:镐京。
(3)分封制。
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甲骨文
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
②等级:周王—诸侯—_______—士。
③主要诸侯国:晋、卫、宋、鲁、齐、燕、吴。
(4)西周的衰亡。
①国人暴动:时间:公元前____年。
原因:_______为政暴虐。
②“共和行政”:周厉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③西周灭亡:公元前771年,_____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卿大夫
841
周厉王
犬戎
3.经济发展状况
部门 概 况
农业 (1)地位:主要生产部门
(2)土地制度:属于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
(3)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_____农具极少
(4)土地经营基本方式:_______
手工业 主要部门:_________
青铜
井田制
青铜铸造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1 商朝的统治措施
【情境一】禹曾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
谷税的地区。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
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要服以外
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
【思维交互1】禹规定的这一制度到商朝时期演化成为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内在
关系怎样 (历史解释)
提示:制度:内外服制。关系:商王间接控制外服,故对各附属国的控制力度相对薄
弱,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
【情境二】《尚书·无逸》记载, 祖甲以后的商王都很腐朽, 他们“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 惟耽乐之从”。
【思维交互2】试从这则材料中找到商朝衰亡的原因。对后世有何影响 (史料实证)
提示:原因:统治者骄奢淫逸,腐化堕落,不解民情,不重民生,失去民心。影响:推动了后世民本思想的产生。
探究2 西周的分封制
【情境一】《荀子》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左传》记载:“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思维交互1】由上述史料的记载可看出西周分封制分封的主体是什么 有何影响 (史料实证)
提示:主体: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子弟。影响:王族子弟占主体,而且居战略要地,以拱卫王室,有利于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情境二】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思维交互2】西周分封制有何特点 (历史解释)
提示:特点:分封的邦国众多;周天子与诸侯的地位近乎平等;贵族之间以盟约维系和平;周朝统治尚未实现高度集权。
【史论生成】
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商与西周
1.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
(1)殷墟的发掘和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
(2)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西周贵族的各种活动。
2.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内外服制度。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1)井田制度,石器锄耕。
(2)青铜器物,丰富灿烂。
【深化点拨】由夏商到西周的历史,也就是奴隶社会兴起、发展、鼎盛到开始瓦解的历史。这一时期为巩固统治,扩大疆域,产生了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制度,国家机构逐渐完善,经济与文化领域也有所发展,这就为东周向封建社会过渡奠定基础。
课堂素养达标
1.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北京人的相关知识。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关于北京人的表述正确的是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补偿训练】
在周口店遗址文化节的活动现场,某同学很想体
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当主办者发给他一块兽肉让他切割时,他选择的工具应该
为 ( )
A.石制工具 B.铁制工具
C.棍棒 D.硬质土块
【解析】选A。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如果体验北京人的原始生活选择的工具应该为石制工具,A符合题意。
2.(2021·德州高一检测)距今约1万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相比,
新石器时代的进步性表现在 ( )
A.使用打制石器 B.用火烹饪食物
C.从事原始农业 D.从事渔猎采集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先民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故C正确。A、B、D均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做到,故排除。
3.(2021·海口高一检测)通过对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学者们普遍认为当时私有制
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能够为此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
B.遗址内发现较大的公共活动场所
C.遗址内发现氏族公共墓地和制陶窑场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良渚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发现墓葬大小和随葬品数量对比悬殊,表明当时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故D正确。
4.(2021·德州高一检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发兵讨桀,大败
夏兵,把桀放逐到南方,夏朝灭亡。夏朝灭亡的时间可以表述为 ( )
A.公元前16世纪初 B.公元前16世纪末
C.公元前17世纪初 D.公元前17世纪末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方法以100年为一个世纪,在公元前绝对数字越大,距离现代越远,绝对数字越小,距离现代越近;公元后正好相反。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1600年处于公元前17世纪末期,故D正确,排除C。A、B均表述错误,排除。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
产名录。这是因为殷墟出土了具有文明标志性作用的 ( )
A.甲骨文、青铜器 B.甲骨文、瓷器
C.青铜器、丝绸 D.甲骨文、丝绸
【解析】选A。殷墟指的是商朝后期都城遗址,甲骨文、青铜器是商朝的文明标志,符合题意。
【补偿训练】
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历史的主要途径之一。下图显示的是在殷墟考
古发现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关于这种文字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 )
A.它是古代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B.它是研究商朝历史的唯一资料
C.它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
D.它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
【解析】选B。抓住题干的限定词“说法不恰当的是”,依据材料所给信息可知,该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渊源关系。B说法过于绝对,符合题意要求。
6.(2021·北京高一检测)《史记正义》采用条目加注释的形式对《史记》进行解释。“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据此推测其所解释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王位世袭制
【解析】选B。通过材料“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信息体现出西周时期的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的信息,故B正确;禅让制是夏朝之前的部落首领选举制度,排除A;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王位世袭制是王位继承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7.西周时,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
“国”和“家”的重要连接点是 ( )
A.禅让制 B.神权政治
C.嫡长子继承制 D.等级制度
【解析】选C。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与题干“国”“家”无关,排除A;神权政治是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形式,排除B;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来分享政治权力,以保证王权的稳定,体现了“家国一体”,故选C;等级制度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制度,不是“国”和“家”的重要连接点,排除D。
【深化点拨】西周建立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早期政治制度体系,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关系结合起来,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建立了哪种制度 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并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和材料二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成为我们作出判断的主要依据。
答案:(1)私有制代替公有制,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以上变化是从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和启继承王位后开始的。说明我国历史已进入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2)分封制。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潍坊高一检测)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解析】选D。据材料“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玉礼器系统”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已出现城市文明、玉器文明,据材料“贵族墓地”可知,出现权贵阶层与贫富分化现象,城市文明、贫富分化的产生说明当时可能出现早期国家,故选D;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成熟,排除A;西周时形成礼乐制度,排除B;材料不涉及氏族制度是否存在的问题,并且当时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C。
2.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在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都有出现,且各具特色,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世界其他地区文明的信息,不能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故A错误;材料不能明确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故C错误;“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故D错误。
3.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元妃。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
A.当时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
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C.黄帝主要活动于四川地区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元妃”可知,四川绵阳是嫘祖的故乡,据传说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故当时四川地区已经出现了手工业。故选A。
4.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解析】选B。“负水浇稼”是挑水浇灌的意思,说明此时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并不是原始灌溉技术,故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奴隶制度下奴隶受到压迫的事实,故C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浇灌抗旱,不是使用粪肥,故D错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7分)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3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农业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是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第(2)题根据材料二“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可知,商朝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程。
答案:(1)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等。
(3)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
【备选习题】
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
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
A.宗法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选B。依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信息涉及从禹开始一直到最后一个夏王桀为止的夏王世系表,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由此可知夏王朝实行的是王位世袭制,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完全体现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存在兄终弟及的世袭方式,故排除A、D;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排除C。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泰安高一检测)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解析】选B。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类似的文物,说明两地之间可能存在文化联系甚至是双向的互动,故选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明手工制作的先进,排除A;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经济的繁荣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善,排除C、D。
7.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7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以知道特点有: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可以知道文字有:商朝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等从文字的演变、文学价值、史料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依照不同用途配制不同配方)。
(2)文字:商:甲骨文;西周:金文。
价值:一方面,对汉字、书法和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而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PAGE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合格性练习
(选择题每小题4分,非选择题14分,共30分)
1.(2021·潍坊高一检测)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2.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3.绵阳是“丝绸之母”嫘祖的故乡,传说嫘祖是黄帝的元妃。据此可以推出的结论是 ( )
A.当时四川地区已经出现手工业
B.当时已经建立了国家
C.黄帝主要活动于四川地区
D.禅让制度已经被破坏
4.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7分)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3分)
【备选习题】
下图为夏朝世系示意图。
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 ( )
A.宗法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等级性练习
(选择题5分,非选择题15分,共20分)
6.(2021·泰安高一检测)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都有玉质礼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盉、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 ( )
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 D.礼乐制度完善
7.中国青铜时代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二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7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