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4 11:0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湖心亭夕照
近观湖心亭
四大名亭
安徽醉翁亭
北京陶然亭
长沙爱晚亭
杭州湖心亭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山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等。他是明末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多回忆往日生活,寄寓着故国之思,也流露了不少伤感情绪,写的清丽活泼,细腻生动,极富诗情画意。
读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音:
崇祯
是日更定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
余强饮三大白
喃喃
(chóng zhēn)
(gēng)
(cuì)
(sōng) (hàng) (dàng)
(zhān)
(gèng)
(qiǎng)
(nán nán)
解词释义,积累文言知识。
1、是日更定:
2、拥毳衣炉火:
3、雾凇沆砀:
4、上下一白:
5、一芥(jiè):
6、焉得更有此人:
7、客此:
8、及下船:
9、喃喃
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等到
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焉得:哪能。 更,还。
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全白。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
翻译课文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晚上八点了,我划一条小船, 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来到湖心亭,看见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小书童在温酒 ,酒烧开了。(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拽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下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夜晚八点以后,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翻译课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还看人
寻找要素
作者行踪:
“独往” “到亭上” “及下船”
二、整体把握:
读课文,留意文中可以概括出张岱形象的是那些个词?
痴人
文中哪些地方能表现出张岱 的痴?
痴行
“看雪”的时间
“独”
1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 写雪大的句子是 ?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 ?
(崇祯五年十二月 )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余往西湖)
“绝”: 消失,只从听觉上表现冬雪的威严.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更定矣)
指夜深人静之后,作者独舟去看雪.
4 写湖心夜景
其总的印象是( )
特写景物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全景
广漠
特写
渺小
理解课文
5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

6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
拉余同饮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7 我的态度是( )
余强饮三大白
硬喝下
因为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8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
理解课文
自古就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一说法,可张岱在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也不留联系方式,这是故意的吗?
他不愿和人深交
痴心自然
孤高自赏
痴心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雪景描写:
(白描)
自然质朴
不事雕琢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上下一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天地茫茫,
设造了静寂、空旷、
混沌的境界----“大”
特写西湖近景
描绘眼前景物渺小、
微弱
突出“小”字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
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
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
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
写方法。
白描
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鲁迅《故乡》
——唐弢《琐忆》
白描例子
1、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文——老爷子今年八十三岁了,但身子骨硬朗,腿脚灵便。老爷子个子不高,很瘦,有点驼背,黝黑的脸布满深深的皱纹,眼睛虽小,但目光很坚定,仿佛一下子把人看透。
3、画——
白描渲染
体会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叙事
写景
抒情
白描天人合一的奇观,慨叹自然奇伟,人物渺小,自然使人清醒、虚心。
湖心亭奇遇,表面叙事,实则抒情,抒发惊喜而又忧伤之情。
雪夜游湖心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寻找心灵的归依。
(痴行)
(痴景)
(痴情)
出发时凄苦——赏景时忘我——遇知交惊喜——别离时感伤(首尾情感吻合)
作者情感变化:
四 、难点点击:
写作特色
抒情
湖心亭看雪
叙事
写景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线索)
(重点)
(目的)
痴行
(孤傲)
上 下 一 白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自然
痴景
(白描)
湖心亭看雪
痴人
痴情
(雅趣)
大雪更定独行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再回首
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
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
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
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
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
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
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
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
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看雪 张岱
天云山水白,人鸟声俱绝。
孤舟两三人,独往亭看雪。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六、比较阅读
张岱可否与柳宗元结为知交?
如果说柳宗元是因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山水,那么张岱则是因“痴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是故前者钓雪显得孤寂凄苦,而后者赏雪倍觉洒脱愉悦。从这种意义上说,假如时空可以移植,让张岱与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张岱是不会以柳宗元为知交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志趣与追求是大相径庭的。
见仁见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