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怀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作者简介
寒暄 送灶 陈抟 朱拓 荸荠
门槛 咀嚼 渣滓 炮烙 窈陷
草窠 蹙缩 歆享 牲醴 唾弃
蹒跚 一瞥 驯熟 俨然 醉醺醺
课文朗读
xuān
zào
tuán
tà
bíqi
kǎn
j jué
zǐ
páoluò
yǎo
kē
cù
xīn
lǐ
tuò
pánshān
piē
xùn
y n
xūn
读准 注音:
速读课文,补充情节,并分段,说一说手法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姥爷
祥林嫂凄然死去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迫改嫁
祥林嫂再到鲁镇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现实
回忆
现实
情 节 简 表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的作用
1、肖像描写
(1)文中共几次写到了祥林嫂的肖像?
三次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衣着打扮 脸色 眼睛 精神状态
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顺着眼
做工毫不懈怠,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再到鲁镇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手脚已没有先前那样灵活,记性坏的多,死尸似的脸
死前相遇 头发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
(2)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有何变化?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 迅
找眼睛 看特点
1、初到鲁镇
顺着眼
安分、善良
2、再到鲁镇
虽然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3、讲阿毛故事
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4、捐门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5、不让祝福
失神,凹陷下去
希望破灭
6、行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活僵尸
7、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关于祥林嫂之死的
刑 侦 报 告
死 者 档 案
死者档案:
姓名:
祥林嫂
性别:
女
年龄:
四十上下
身份:
寡妇、逃妇、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乞丐
亲属:
无
遗产:
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
嫌疑人分 析
嫌疑人之一
——鲁四老爷
大骂新党
“寿”字和“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
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可恶!然而……”
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死后骂她是个“谬种”
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自私伪善,冷酷无情,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迂腐保守
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
鲁四老爷
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嫌疑人之二
——柳妈
柳 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伪善,冷漠的看客。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同情祥林嫂的人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柳妈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虽然同情祥林嫂,但由于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最终也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嫌疑人之三
——鲁四婶
鲁四婶:
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嫌疑人之四
——婆婆、大伯
他们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在利益的趋势下,他们使得祥林嫂想要守贞洁而不得,深刻反映出封建家长制虚伪的封建属性。
嫌疑人之五
——鲁镇的人们
鲁 镇 的 人 们
祥林嫂再到鲁镇时,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
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很快就感到厌烦,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引她,戳她的痛处,对她进行嘲弄。
祥林嫂死后,短工“简捷地说”“我说不清”“淡然地回答”,漠不关心。
被封建思想支配,不觉悟。群众之间隔膜、冷漠。
家中一律忙,都在准备着年年如此,家家如此的“祝福”大典。
嫌疑人之六
——“我”
我的嫌疑应该是最小的,但是却因为自己不太确定的回答,无形中使得祥林嫂有了对死后的憧憬。加速了她的死亡
“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死亡的主观原因 :
1、地主:鲁四老爷、四婶剥削她、鄙视她,嫌弃她。 2、资产阶级:“我”虽同情她,但不能帮助她;、3、无产阶级:短工鄙弃她; 柳妈嘲笑她,吓唬她; 鲁镇人把她的痛苦当成“看戏”……这就注定了这世上已经没有容身之地。
客观原因:
饥寒交迫
(漫天风雪)寒 (碗,空的、破的)饥
根本原因:
封建思想的荼毒,封建礼教的迫害。
1、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封建观念,向封建迷信低头
小结:概括祥林嫂形象
祥林嫂是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 。
祝
福
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第一处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p2
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
第二处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 P32
衬托当时我孤寂悲愤的心情。
典型环境分析
祝
福
第三处“微雪点点的下来了”P88 98
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P112
暗示情节发展,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阴影。
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命运。
祝福景象的描写
第一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年轻能干的寡妇,受到众人的赞扬。
第二次“祝福”时,祥林嫂是一个被鲁四老爷认为“败坏风俗”的罪人,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
第三次“祝福”时,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林嫂怀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地死去。
社会环境
此外,在文章中,还有一个隐藏的社会环境,就是对金钱的描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 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祝福》的文化批判
1.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2.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恃强凌弱
中庸思想
奴性性格和瞒骗行径
3.可怕的集体无意识
贞节
秩序
妇女的“三从”
封建祭祀
小结
生命之花神圣而美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它的绽放。时光荏苒,礼教的桎梏,严酷的宗法……那一段浸满了妇女血泪的黑暗历史将永远定格!若我们真正懂得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祥林嫂的悲剧将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