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古诗鉴赏
课内古诗鉴赏+课外古诗鉴赏
一、课内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C 【解析】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4.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重回闺阁,再见故物,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亲切喜悦心情。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归家的急切激动喜悦和再见故物的亲切。
6.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坚强英雄气概不输男儿,又独具女儿的机警心细。还表现木兰重着女儿装的美丽惊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B【解析】:“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8.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0.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古诗阅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B.第一句中的“来者”是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C.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D.第三、四句中各增加一个“之”“而”,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
B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第一句中的“来者”是指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而不是“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故选B。
12.结合背景和诗歌,说说你对“独”的理解。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深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雄伟高大(2分)
14.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杜甫《望岳》,完成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答:
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16. 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②A(由远及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1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 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 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 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 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B
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会当:终当,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阅读杜甫《登飞来峰》,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3.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4. 这首诗哪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们在原诗中是什么意思,后来又衍生出怎样的意义?
最后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衍生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者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
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5. 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A“豚”指猪肉;B“丰收后”错,应为春天“祈福”;C“不愿”的心理活动错误。)
26. 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7.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
2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
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9.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0.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1. 这首诗通过不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村民习俗。请你任选一个情境,说说阅读后的体验。
首联丰年留客的情境,表现出山西村淳朴的民风。主人的盛情挽留,待客食物的丰盛,农村丰收后的喜人景象、欢乐气氛,让我感受到欣喜。
32. 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两名句诗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原意: 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3. 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 诗人的情感
首联 农家盛情款待客人 ①
颔联 山间水畔之景 由疑惑转为②
颈联 ③ 赞美
尾联 诗人期许再来做客 留恋热爱
(1)赞赏
(2)欣喜
(3)农村风俗画卷
3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祥和、欢愉的景象,一个“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尾联抒发了_______之情。
足 对家乡、农民、田园生活的热爱。
35. 结合画线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正如人生中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请阅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一诗,回答问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6. 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B.第一句诗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画面,给人一种日暮途穷的感觉。
C.第二句诗意思是说,辞官离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D.第三句诗中的“落红”是用来比喻诗人自己年老多病,快要离开人世。
D
3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8. .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9.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0.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歌前两句将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气概。
B.诗人的“离愁”是丰富的:即有辞官的愤然,又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C.这首古诗中,诗人用落日来营造离别的氛围,描写特定场景下的片片落红来为抒情蓄
D.诗歌后两句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说明有机结合,现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41. 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 ,表明自己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在生动现象的比喻下,自然地融入了议论,格调昂扬向上。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2.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43. 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落红”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4. 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二、课外古诗鉴赏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这首诗从季节和天气写起:“家家雨”写出“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处处蛙”写出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
B.诗的第三句点题,也写出绵绵不绝的雨,让诗人倍感烦闷;而耳边不断的蛙声,似乎是善解人意的青蛙在安慰诗人,这又让诗人心情转为愉悦欢快。
C.诗的结尾通过一个小小的动作“闲敲”,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寂寞无聊的情态。
D.全诗虽短,却集中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B
【解析】
B.有误,耳边不断的蛙声,更增添了作者的烦闷,因此诗人的心情转为愉悦欢快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勾勒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B.次句叙事,交待自己夜泊秦淮河,以“近酒家”引发下文的感触。
C.三四句写诗人听到酒家里传出来的歌声是《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
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不顾国家衰亡、只知寻欢作乐的卖唱的歌女的愤慨之情。
D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不关心国事、不顾国家衰亡、只知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的愤慨之情。作者愤慨对象为听歌的达官显贵,而非“卖唱的歌女”;
故选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①水口:福建省古田县水口镇。
3. 诗中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主旨最接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
依旧青山绿树多
4.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黑夜雨猛风狂,浪涛汹涌的景象,渲染出险恶、沉重、压抑、忧惧的氛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5. 这首诗中“赚”字用得很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赚”字写出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显带有一种白
嘲和调侃色彩。
6. 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
醉。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 下列对该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能自拔。
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
D.该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B
B.“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能自拔”解读错误。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而不是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能自拔;
故选B。
8.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顾不上写信,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以报平安,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或一方面眷念故乡亲人,另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
9.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这两首诗的讨论。请根据诗歌内容及语境,补全相应内容。
溪村即事
(元)周权[1]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绝句
(元)王庭筠[2]
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注释:[1]周权早年不得志,磊落负隽才,然不得志。延祐六年持所作走京师,后回归江南,专心词章,其诗取法苏、黄,简淡和平,含蓄多致。[2]王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小文,我发现周诗的颈联和王诗的起首两句在写法上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写了“(1)_________”“(2)_________”这两个意象。
小语,你说得对。这两首诗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现环境的(3)_________。
我感觉两首诗营造的意境虽然类似,但作者的感情却有所不同。王诗以月亮迟迟不肯落到西厢房,流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的情绪。
在《溪村即事》中,诗人通过“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表达了(4)_________________。
(1)竹 (2)梅 (3)清幽 (4)周诗通过与山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企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的情愫。
10.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赏析诗歌,完成填空。这是诗人在一幅莲藕花叶图上题写的五言绝句,因此,这首诗也是__________诗。诗中借着对__________的吟咏,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这里表面说的是莲藕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__________当中,但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
题画诗 莲藕花叶 (莲籽的)“苦心” 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
11.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晚望
宋 左纬
屋角风微烟雾霏,柳丝无力杏花肥。
朦胧数点斜阳里,应是呢喃燕子归。
(1)诗中哪个词点明诗题中的“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以“斜阳”点明“晚”意,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柳丝无力杏花肥”。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情态和杏花茂 盛、浓艳、润泽的风姿,
12. 阅读古诗,请结合诗意分析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想象奇特,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伏虎和愤慨。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5.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简要赏析诗中“斗”的表达效果。
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意对即可)
16.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意对即可)
江村①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17.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
B.首联中“长夏”点明时间,“江村”二字照应题目,“事事幽”则统领整首诗。
C.颈联对“老妻”和“稚子”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情趣与富足。
D.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C
C.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意思是: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联系注释“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可知,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才盖了草堂,可见杜甫自身是连建造草堂的钱财都没有的,要下棋还需要妻子用纸画,孩子想钓鱼还得用针制作鱼钩;可见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是贫苦的,潦倒的;“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情趣与富足”表述有误;
故选C。
18. 颔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描绘了一幅燕子堂前自在飞,白鸥水中相依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画面。渲染了自在、温馨、和谐的氛围。(意近即可)
19. 《感遇·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③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①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②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③桂华:桂花,“华”同“花”。④林栖者:山中隐士。
(1)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对偶,描写兰、桂的美好,并以此自喻,抒写自己的高洁品格。
B.颔联,写春、秋时节因兰、桂而美好,流露了诗人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C.颈联“谁知”引出“林栖者”,表达诗人对山中隐士跟风、附庸风雅的鄙视。
D.尾联以反问作结,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坚守本心、荣而不媚的高贵品质。
(1)C
C.颈联写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内心愉悦,产生了爱慕之情;选项所说“诗人对山中隐士跟风、附庸风雅的鄙视”错误;
故选C。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画面。
(2)示例:兰叶在春风吹拂下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纷披下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口行舟①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①庆元三年,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之时,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20.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夜如何”“依旧”两词表达的情感变化。
“夜如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担忧。“依旧”则表达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1. 请结合内容赏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示例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不给分),借助风雨及风雨后景观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的人生感悟。
示例2:对比(写“对照”、“呼应”不给分),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表明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5张PPT)
七下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试卷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专项试卷
10
古诗词鉴赏
课内古诗+课外古诗
专题10古诗鉴赏
课内古诗鉴赏+课外古诗鉴赏
一、课内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C 【解析】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4.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重回闺阁,再见故物,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亲切喜悦心情。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归家的急切激动喜悦和再见故物的亲切。
6.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坚强英雄气概不输男儿,又独具女儿的机警心细。还表现木兰重着女儿装的美丽惊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B【解析】:“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8.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0.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古诗阅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B.第一句中的“来者”是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C.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D.第三、四句中各增加一个“之”“而”,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第一句中的“来者”是指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而不是“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故选B。
12.结合背景和诗歌,说说你对“独”的理解。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深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雄伟高大(2分)
14.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杜甫《望岳》,完成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答:
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16. 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②A(由远及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1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 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 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 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 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B
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会当:终当,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B
2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阅读杜甫《登飞来峰》,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3.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4. 这首诗哪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们在原诗中是什么意思,后来又衍生出怎样的意义?
最后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衍生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者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
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5. 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A“豚”指猪肉;B“丰收后”错,应为春天“祈福”;C“不愿”的心理活动错误。)
26. 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7.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
2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
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9.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0.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1. 这首诗通过不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村民习俗。请你任选一个情境,说说阅读后的体验。
首联丰年留客的情境,表现出山西村淳朴的民风。主人的盛情挽留,待客食物的丰盛,农村丰收后的喜人景象、欢乐气氛,让我感受到欣喜
32. 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两名句诗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原意: 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32. 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两名句诗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原意: 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内容 诗人的情感
首联 农家盛情款待客人 ①
颔联 山间水畔之景 由疑惑转为②
颈联 ③ 赞美
尾联 诗人期许再来做客 留恋热爱
33. 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1)赞赏
(2)欣喜
(3)农村风俗画卷
3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祥和、欢愉的景象,一个“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尾联抒发了_______之情。
足 对家乡、农民、田园生活的热爱。
35. 结合画线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正如人生中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请阅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一诗,回答问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6. 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B.第一句诗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画面,给人一种日暮途穷的感觉。
C.第二句诗意思是说,辞官离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D.第三句诗中的“落红”是用来比喻诗人自己年老多病,快要离开人世。
D
3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8. .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9.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0.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歌前两句将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气概。
B.诗人的“离愁”是丰富的:即有辞官的愤然,又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C.这首古诗中,诗人用落日来营造离别的氛围,描写特定场景下的片片落红来为抒情蓄
D.诗歌后两句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说明有机结合,现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41. 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 ,表明自己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在生动现象的比喻下,自然地融入了议论,格调昂扬向上。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2.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43. 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落红”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4. 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二、课外古诗鉴赏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这首诗从季节和天气写起:“家家雨”写出“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处处蛙”写出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
B.诗的第三句点题,也写出绵绵不绝的雨,让诗人倍感烦闷;而耳边不断的蛙声,似乎是善解人意的青蛙在安慰诗人,这又让诗人心情转为愉悦欢快。
C.诗的结尾通过一个小小的动作“闲敲”,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寂寞无聊的情态。
D.全诗虽短,却集中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B.有误,耳边不断的蛙声,更增添了作者的烦闷,因此诗人的心情转为愉悦欢快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勾勒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B.次句叙事,交待自己夜泊秦淮河,以“近酒家”引发下文的感触。
C.三四句写诗人听到酒家里传出来的歌声是《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
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不顾国家衰亡、只知寻欢作乐的卖唱的歌女的愤慨之情。
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不关心国事、不顾国家衰亡、只知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的愤慨之情。作者愤慨对象为听歌的达官显贵,而非“卖唱的歌女”;
故选D。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①水口:福建省古田县水口镇。
3. 诗中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主旨最接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
依旧青山绿树多
4.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黑夜雨猛风狂,浪涛汹涌的景象,渲染出险恶、沉重、压抑、忧惧的氛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5. 这首诗中“赚”字用得很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赚”字写出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显带有一种白
嘲和调侃色彩。
6. 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
醉。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 下列对该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能自拔。
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
D.该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能自拔”解读错误。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而不是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能自拔;故选B。
8.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顾不上写信,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以报平安,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或一方面眷念故乡亲人,另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
9.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这两首诗的讨论。请根据诗歌内容及语境,补全相应内容。
溪村即事
(元)周权[1]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绝句
(元)王庭筠[2]
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注释:[1]周权早年不得志,磊落负隽才,然不得志。延祐六年持所作走京师,后回归江南,专心词章,其诗取法苏、黄,简淡和平,含蓄多致。[2]王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小文,我发现周诗的颈联和王诗的起首两句在写法上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写了“(1)_________”“(2)_________”这两个意象。
小语,你说得对。这两首诗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现环境的(3)_________。
我感觉两首诗营造的意境虽然类似,但作者的感情却有所不同。王诗以月亮迟迟不肯落到西厢房,流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的情绪。
在《溪村即事》中,诗人通过“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表达了(4)_________________。
(1)竹 (2)梅 (3)清幽 (4)周诗通过与山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企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的情愫。
10.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赏析诗歌,完成填空。这是诗人在一幅莲藕花叶图上题写的五言绝句,因此,这首诗也是__________诗。诗中借着对__________的吟咏,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这里表面说的是莲藕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__________当中,但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
题画诗 莲藕花叶 (莲籽的)“苦心” 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
11.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晚望
宋 左纬
屋角风微烟雾霏,柳丝无力杏花肥。
朦胧数点斜阳里,应是呢喃燕子归。
(1)诗中哪个词点明诗题中的“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以“斜阳”点明“晚”意,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柳丝无力杏花肥”。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情态和杏花茂 盛、浓艳、润泽的风姿,
12. 阅读古诗,请结合诗意分析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想象奇特,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伏虎和愤慨。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5.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简要赏析诗中“斗”的表达效果。
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意对即可)
16.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意对即可)
江村①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17.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
B.首联中“长夏”点明时间,“江村”二字照应题目,“事事幽”则统领整首诗。
C.颈联对“老妻”和“稚子”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情趣与富足。
D.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C.颈联“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意思是: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联系注释“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可知,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才盖了草堂,可见杜甫自身是连建造草堂的钱财都没有的,要下棋还需要妻子用纸画,孩子想钓鱼还得用针制作鱼钩;可见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是贫苦的,潦倒的;“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情趣与富足”表述有误;
故选C。
18. 颔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描绘了一幅燕子堂前自在飞,白鸥水中相依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画面。渲染了自在、温馨、和谐的氛围。(意近即可)
19. 《感遇·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③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①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②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③桂华:桂花,“华”同“花”。④林栖者:山中隐士。
(1)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对偶,描写兰、桂的美好,并以此自喻,抒写自己的高洁品格。
B.颔联,写春、秋时节因兰、桂而美好,流露了诗人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C.颈联“谁知”引出“林栖者”,表达诗人对山中隐士跟风、附庸风雅的鄙视。
D.尾联以反问作结,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坚守本心、荣而不媚的高贵品质。
(1)C
C.颈联写林栖者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内心愉悦,产生了爱慕之情;选项所说“诗人对山中隐士跟风、附庸风雅的鄙视”错误;
故选C。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画面。
(2)示例:兰叶在春风吹拂下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纷披下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口行舟①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①庆元三年,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之时,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20.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夜如何”“依旧”两词表达的情感变化。
“夜如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担忧。“依旧”则表达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1. 请结合内容赏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示例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不给分),借助风雨及风雨后景观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的人生感悟。
示例2:对比(写“对照”、“呼应”不给分),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表明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0古诗鉴赏
课内古诗鉴赏+课外古诗鉴赏
一、课内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问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C 【解析】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木兰回家的欢乐情景。
4.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
重回闺阁,再见故物,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亲切喜悦心情。
5.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归家的急切激动喜悦和再见故物的亲切。
6.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坚强英雄气概不输男儿,又独具女儿的机警心细。还表现木兰重着女儿装的美丽惊艳。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B【解析】:“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8.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对不被理解、怀才不遇的悲叹;
10.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古诗阅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B.第一句中的“来者”是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C.前两句的朗读节奏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D.第三、四句中各增加一个“之”“而”,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
12.结合背景和诗歌,说说你对“独”的理解。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不为武则天采纳,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深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雄伟高大(2分)
14.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答出一点即可。
阅读杜甫《望岳》,完成问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的“割”字炼得极好,请赏析“割”字的好处。
答:
①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景象。
16. 下列各项中,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望”字,从朝至暮,由近及远,句句写向岳而望,热情讴歌泰山的秀美景色和雄伟气势。
B. 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的高耸入云,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似写登山,实为明志,点明全诗主旨,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②A(由远及近)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7. “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分)
山的南面阳光灿烂,山的北面幽暗昏黑,描绘了泰山明暗分明的奇丽画面。
1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9. 对这首唐诗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文中无“望”,却句句向岳而望,自近而远,由朝至暮,从泰山整体到泰山周围。
B. 开篇一问一答,写泰山横跨齐鲁,郁郁葱葱,表现出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
C. 诗中三、四句写大自然把种种神奇秀丽的景致都集聚于泰山,泰山的白天晚上明暗不同。
D. 诗中五、六句由动景到静景,写诗人仰见层云涌动、飞鸟还林,内心激荡不已。
B
本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常常被后人称道,句中“会当”如何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会当:终当,定要。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 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阅读杜甫《登飞来峰》,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3. 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要怕困难、挫折)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4. 这首诗哪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它们在原诗中是什么意思,后来又衍生出怎样的意义?
最后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衍生义: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或者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困难和挫折。
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5. 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A“豚”指猪肉;B“丰收后”错,应为春天“祈福”;C“不愿”的心理活动错误。)
26. 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7.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 2优美的景色 3淳朴的风土人情
2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
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9.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30. 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半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1. 这首诗通过不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村民习俗。请你任选一个情境,说说阅读后的体验。
首联丰年留客的情境,表现出山西村淳朴的民风。主人的盛情挽留,待客食物的丰盛,农村丰收后的喜人景象、欢乐气氛,让我感受到欣喜。
32. 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两名句诗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原意: 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3. 请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 诗人的情感
首联 农家盛情款待客人 ①
颔联 山间水畔之景 由疑惑转为②
颈联 ③ 赞美
尾联 诗人期许再来做客 留恋热爱
(1)赞赏
(2)欣喜
(3)农村风俗画卷
34.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一片祥和、欢愉的景象,一个“_______”字,写出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尾联抒发了_______之情。
足 对家乡、农民、田园生活的热爱。
35. 结合画线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渐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正如人生中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请阅读龚自珍《己亥杂诗》一诗,回答问题。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6. 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
B.第一句诗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画面,给人一种日暮途穷的感觉。
C.第二句诗意思是说,辞官离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D.第三句诗中的“落红”是用来比喻诗人自己年老多病,快要离开人世。
D
37.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 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2分)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8. .这首诗加线句子是怎样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9.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涵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0. 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歌前两句将离别的愁绪与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气概。
B.诗人的“离愁”是丰富的:即有辞官的愤然,又有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C.这首古诗中,诗人用落日来营造离别的氛围,描写特定场景下的片片落红来为抒情蓄
D.诗歌后两句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说明有机结合,现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41. 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以“落红”自喻 ,表明自己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在生动现象的比喻下,自然地融入了议论,格调昂扬向上。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2.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43. 从修辞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将“落红”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己亥杂诗·其五
清代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4. 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几种心情?请你概括。
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对即可)
4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广为流传的佳句,请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二、课外古诗鉴赏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这首诗从季节和天气写起:“家家雨”写出“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处处蛙”写出江南雨季的特别景致。
B.诗的第三句点题,也写出绵绵不绝的雨,让诗人倍感烦闷;而耳边不断的蛙声,似乎是善解人意的青蛙在安慰诗人,这又让诗人心情转为愉悦欢快。
C.诗的结尾通过一个小小的动作“闲敲”,生动而又含蓄地表现出诗人寂寞无聊的情态。
D.全诗虽短,却集中运用了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B
【解析】
B.有误,耳边不断的蛙声,更增添了作者的烦闷,因此诗人的心情转为愉悦欢快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B。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勾勒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B.次句叙事,交待自己夜泊秦淮河,以“近酒家”引发下文的感触。
C.三四句写诗人听到酒家里传出来的歌声是《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
D.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不顾国家衰亡、只知寻欢作乐的卖唱的歌女的愤慨之情。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①水口:福建省古田县水口镇。
3. 诗中与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主旨最接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
依旧青山绿树多
4.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一种氛围?
这两句勾勒出一幅黑夜雨猛风狂,浪涛汹涌的景象,渲染出险恶、沉重、压抑、忧惧的氛围。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5. 这首诗中“赚”字用得很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赚”字写出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实际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显带有一种白
嘲和调侃色彩。
6. 这首诗揭示了一个什么哲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
醉。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 下列对该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远赴边塞的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止。
B.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所以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能自拔。
C.诗中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
D.该诗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8.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顾不上写信,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以报平安,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或一方面眷念故乡亲人,另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
9.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这两首诗的讨论。请根据诗歌内容及语境,补全相应内容。
溪村即事
(元)周权[1]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绝句
(元)王庭筠[2]
竹影和诗痩,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注释:[1]周权早年不得志,磊落负隽才,然不得志。延祐六年持所作走京师,后回归江南,专心词章,其诗取法苏、黄,简淡和平,含蓄多致。[2]王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小文,我发现周诗的颈联和王诗的起首两句在写法上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写了“(1)_________”“(2)_________”这两个意象。
小语,你说得对。这两首诗通过这两个意象来表现环境的(3)_________。
我感觉两首诗营造的意境虽然类似,但作者的感情却有所不同。王诗以月亮迟迟不肯落到西厢房,流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的情绪。
在《溪村即事》中,诗人通过“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表达了(4)_________________。
(1)竹 (2)梅 (3)清幽 (4)周诗通过与山翁的对话,表达了自己企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返朴归真的情愫。
10.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
生生无限意,只在苦心中。
赏析诗歌,完成填空。这是诗人在一幅莲藕花叶图上题写的五言绝句,因此,这首诗也是__________诗。诗中借着对__________的吟咏,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富有哲理意味。这里表面说的是莲藕的生命一代代延续不断,显示出无限意趣和欣欣向荣的生机,它之所以能够如此,全部奥秘都在__________当中,但可以从中体会出更广阔的含义,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
题画诗 莲藕花叶 (莲籽的)“苦心” 人只有刻苦努力,才能有所创造,才能有成就
11. 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春日晚望
宋 左纬
屋角风微烟雾霏,柳丝无力杏花肥。
朦胧数点斜阳里,应是呢喃燕子归。
(1)诗中哪个词点明诗题中的“晚”?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以“斜阳”点明“晚”意,表达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情。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柳丝无力杏花肥”。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到来柳条的柔软、细长、随风轻拂的情态和杏花茂 盛、浓艳、润泽的风姿,
12. 阅读古诗,请结合诗意分析后两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
想象奇特,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己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和鼓励。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3.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近酒家,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伏虎和愤慨。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5.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请简要赏析诗中“斗”的表达效果。
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意对即可)
16.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意对即可)
江村①
唐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②,微躯③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这首诗作于这期间。②禄米:古代官吏的俸给,这里指钱米。③微躯:微贱的身躯,是作者自谦之词。
17. 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抱村流”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
B.首联中“长夏”点明时间,“江村”二字照应题目,“事事幽”则统领整首诗。
C.颈联对“老妻”和“稚子”的细节描写,写出了杜甫一家在浣花溪生活的情趣与富足。
D.这首诗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充满现实主义色彩。
18. 颔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描绘了一幅燕子堂前自在飞,白鸥水中相依偎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画面。渲染了自在、温馨、和谐的氛围。(意近即可)
19. 《感遇·其一》①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②,桂华③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④,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解】①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②葳蕤(wēi ruí):草木枝叶茂盛的样子。③桂华:桂花,“华”同“花”。④林栖者:山中隐士。
(1)下列对古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对偶,描写兰、桂的美好,并以此自喻,抒写自己的高洁品格。
B.颔联,写春、秋时节因兰、桂而美好,流露了诗人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C.颈联“谁知”引出“林栖者”,表达诗人对山中隐士跟风、附庸风雅的鄙视。
D.尾联以反问作结,加强语气,表达自己坚守本心、荣而不媚的高贵品质。
(1)C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画面。
(2)示例:兰叶在春风吹拂下生机勃勃、枝叶繁茂,纷披下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口行舟①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释】①庆元三年,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通缉在案。就在政局动荡、学禁最严峻之时,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20. 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夜如何”“依旧”两词表达的情感变化。
“夜如何”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担忧。“依旧”则表达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1. 请结合内容赏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示例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不给分),借助风雨及风雨后景观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的人生感悟。
示例2:对比(写“对照”、“呼应”不给分),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表明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