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夏衍(yán) 怜悯(mǐn) 荤腥(hūn) 搽粉(chá)
B.揩油(kāi) 契约(qiè) 拷绸(kǎo) 蠕动(rú)
C.骷髅(lǒu) 弄堂(nòng) 缜密(zhěn) 皮辊(gǔn)
D.游说(shuì) 惺忪(xīng) 籼米(xiān) 栅栏(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惨淡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
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
C.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D.桀傲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面,并欢迎各位朋友前来咨询。
B.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城南旧事》,如有拾获,请从速上交。”
C.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D.他在请假时与老板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先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载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②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③为了不使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我们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④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⑤老李头教训儿子说:“你整天不学无术,就知道上网玩游戏,长此以往,怎么好啊?”
⑥经过各方势力的压迫,再加上他们内部的竞争调整,这三大房地产公司实力相当,在市场上已形成了鼎足之势。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战争和农村题材,是中国文学的重镇,孙犁的创作与这两个题材____________。但除极少作品外,大都被排斥在文学史论述的“主流”之外。虽然茅盾站出来说表现战争和土地问题这类____________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笔调,还可以有其他风格”。的确,文学本无题材大小之分,且都有各自的出发和抵达,但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置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然而,时间是个裁判者,当年有些“主流”作品逐渐被读者淡忘,而与文学主流话语疏离,拥抱生活,拥抱大地,拥抱人民而获得文学价值的孙犁的作品,留下了人间真气,留下荷花淀派的趣味风神,留下了一个战士作家的精神_______________,而经久弥香,风情益增。
孙犁一生漠于人世,拒绝参加无聊的社会活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严格恪守“文人宜散不宜聚”的信条,闭门谢客,苦读诗书,伏案创作,安放自己那颗纯净、高远之心。他一生虽_______________,远离尘世,但他的葬礼,却声动津门,人们不会忘记这位中国文化塑造的中国文人的优美人格和他的文化风神。
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喻 通感 夸张 B.借代 引用 反语
C.比喻 引用 排比 D.双关 借代 反语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息息相关 庄严 写真 离群索居
B.休戚相关 严正 写真 离群索居
C.休戚相关 庄严 写照 茕茕孑立
D.息息相关 严正 写照 茕茕孑立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置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的作品,竟然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B.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置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但其作品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C.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D.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但其作品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二、语言表达(7分)
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每空不超过6个字。(4分)
记者要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就要注意选择新闻角度。但现实中,有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顾事件本身的性质,把心思放在揣摩编辑的心理上,投其所好定角度;有些记者采访的事件无个性、无特点,千篇一律,是“你用我用大家用”的角度;有些记者采用想当然的做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还有些记者则完全不顾及事件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表面看来好似在对事件进行挑选,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构。
以上记者选择新闻角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
9.阅读下面几句话,给“微小说”下定义,不超过50字。(3分)
微小说一般以微博的形式发表。
微小说已成为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的微型小说。
微小说的字数一般在140字以内,语言简洁、短小精悍,可随时随地有感而发。
微小说选材精、结构巧、含义深,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微小说随时与读者互动,读者可以随时参加讨论,作者也可以随时回复读者,与读者讨论。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高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孙犁喜欢写农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做了小学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人情令他徜徉不已。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孙犁收获的最初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的笔调处理。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时有出现。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 第四章》)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12.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7分)
驴背上的“状元”
丁宁
解放以前,当代的名作家中,怕很少有人像赵树理那样引起那么多的议论和传说。
我在没有见过他以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黑黑的脸,头戴瓜皮破毡帽,身穿土布老棉袄,腰间还捆着一条一尺宽的布带子,每逢开会,必定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伸进胳肢窝逮虱子。如今的人,一听说虱子就害怕,可在战争年代,哪个人身上没有?那时,大家幽默地把虱子叫“革命虫”,意思是,要革命就免不了要生虱子。至于赵树理,成天价和贫下中农泡在一起,而以前的农民,生活苦,条件差,哪有不生虱子的,所以传说老赵身上的“革命虫”就格外多。
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赵树理生下满一百天时,爹妈为他庆贺“百岁”,特地在他面前摆了十几样玩意儿,任他抓,其中,还向人借了块雪白的“大头洋”,专摆在孩子的小手最容易触到的地方,可是赵树理偏不触它,张开两只小手,一手抓过一支笔,一手抓过一根赶驴的鞭子。他爹见此情景,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长大,本应“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们贫寒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了。果不其然,赵树理自小就和小驴子交上了朋友,识得几个庄户字,少年时,就坐在驴背上编唱本。
五十年代初期,在作家协会,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赵树理。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闻名遐迩。令人奇怪,我觉得他和传说中的模样儿差不多,只不过脸不算太黑,可也不白,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显然藏不住虱子。旱烟袋,换上了烟斗,吸着自己烤制的烟丝儿,香喷喷,发出唧唧哝哝的声音。怎么看,都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只是那双饱鼓鼓的眼睛,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悲天悯人,深藏着智慧。
有一天,机关来了个看儿子的乡下老汉,坐在会客室等儿子,赵树理进来了,看见老汉,立即递过自己的烤烟,不到几分钟,就和老汉谈得十分投机,当然,话题都是关于农家和农业上的事。老汉说:“看你这老哥,也像是咱们庄稼人?”赵树理点点头。说着,老汉的儿子来了,老汉高兴地给儿子介绍:“看,你这位大叔,也是咱乡下人。”儿子和在场的人都一齐大笑,把老汉笑得一愣一愣。赵树理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山西腔,带着嗡嗡的余韵。听时必须聚精会神,他词汇丰富,语言幽默,一开口,必定引出别人的笑声。
有一次,我向他谈起那个“驴背上的状元”的传说,他自己竟从未听说过,但也很赞赏这个故事,他说,虽然是胡编的,可是编的人有点才,因为抓住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他自小到大,确实赶过小毛驴,也确实和小毛驴交过要好的朋友。
春日融融,他赶着小驴到山地里送粪,回来时,在崎岖的小路上,扯着驴子的尾巴,稍稍打个盹儿,然后高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背《百家姓》《千家诗》。他最感兴味的是上党梆子,常常手拿唱本,一会大嗓,一会小嗓,哦哦呀呀地高声唱。
秋天到了,又赶上好年成,他和小毛驴穿行在散发着谷香的金色小路上,这时,他哼着动人的民间小曲,小驴在前面走着,四只蹄子踏出轻快的节奏,他两只手各握着一根削制得滑溜溜的短棍,当作锣鼓槌儿,在小驴屁股上那块三角形的护皮上,欢快地敲击着: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敲到得意的时候,小驴子也兴奋得腾起后蹄跳跃起来。凡打击乐器,赵树理件件精通,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
记不得哪一年,他被邀到一个区的文化馆,给业余作者作辅导写作的讲座,去时,人还没到齐,他发现室内摆着一套锣鼓,便情不自禁敲打起来,大鼓咚咚,小鼓哒哒,锣也响了,镲也响了,口中也在打着鼓点,只见他全身各个部分都在舞动,眉在飞,色在舞,满脸的肌肉,也在有节奏地颤动。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中。却不知,会议室里,早已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是二三十个人听讲,一下子变成几百个。他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拉得一手好二胡,也会弹三弦,那“工尺”符号的古乐谱,也很精通。这大约不会都是在驴屁股上练出来的,但可以想见,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据说,他在参加革命以前,家乡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吹打乐器的首席演奏者。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次写道赵树理“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是咱们庄稼人”“乡下人”,突出了赵树理农民作家的特点与情怀。
B.赵树理早年劳动时,赶驴送粪回来背诵《论语》《百家姓》《千家诗》以及“手拿唱本”高声唱戏,说明了他的勤奋和努力。
C.“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风趣地说明在早年的农村生活中赵树理学到了许多打击乐器方面的本事。
D.“我”所见的赵树理与传说中有很多不同,如“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说明赵树理的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
14.结合全文谈谈“驴背上的‘状元’”的意蕴。(4分)
15.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16.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着手?(6分)
四、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矩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著名诗人。②貔虎:貔和虎,皆为猛兽,这里指勇猛的军队。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的开篇不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开篇气势雄浑,而是以朴素的叙述入题,显得自然轻松。
B.这首词描写战争场面可谓浓墨重彩:“万”“千”言兵、舰众多,“噪”“怒”形象地表现了士气之盛。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意在突出战争的惨烈。
D.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追怀古代英雄、古代战争,下片侧重于抒发游览遗踪的感慨和对当国家现状的感慨。
18.这首词的结句“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五、情景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孔子对富贵和道义的态度。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启示人们应目光长远,放眼大局。
六、写作(3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有一段时光使我们难以忘却,总有一段时光让我们久久回味;总有一段时光在我们 的记忆之中熠熠生辉:可能源于陌生人善意的帮助;可能源于朋友温暖的笑容;可能源于 长辈殷切的叮咛……可能是生活里平凡瞬间的连缀,也可能是时代中沧海桑田的变迁。这 些时光值得我们回味,给与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请以“值得回味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夏衍(yán) 怜悯(mǐn) 荤腥(hūn) 搽粉(chá)
B.揩油(kāi) 契约(qiè) 拷绸(kǎo) 蠕动(rú)
C.骷髅(lǒu) 弄堂(nòng) 缜密(zhěn) 皮辊(gǔn)
D.游说(shuì) 惺忪(xīng) 籼米(xiān) 栅栏(zhà)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项,“衍”,应读作“yǎn”。B项,“契”,应读作“qì”。C项,“髅”,应读作“lóu”;“弄”,应读作“lòng”。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惨淡 诧异 间牒 欣然前往
B.和蔼 编辑 惩创 殚精竭虑
C.永诀 眷恋 信扎 罗曼谛克
D.桀傲 缁衣 恩赐 苟延残喘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形的能力。A项,牒—谍。C项,扎—札;罗曼谛克,音译外来词,一般写着“罗曼蒂克”。D项,傲—骜。故选B。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面,并欢迎各位朋友前来咨询。
B.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城南旧事》,如有拾获,请从速上交。”
C.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感到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D.他在请假时与老板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先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项,“荣幸”,光荣而幸运,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用于自身,这里的修饰对象是“老张”,不是自己,使用不得体。B项,“请从速上交”语气生硬,不能用于招领启事,使用不得体。C项,“聆听”,敬辞,表示恭敬、虔诚地听,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这里的对象是“评委老师”,使用不得体。此处应改为“倾听”。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载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②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献爱心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你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③为了不使中华民族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险境地,我们只有奋起反抗,把侵略者赶出国土。
④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⑤老李头教训儿子说:“你整天不学无术,就知道上网玩游戏,长此以往,怎么好啊?”
⑥经过各方势力的压迫,再加上他们内部的竞争调整,这三大房地产公司实力相当,在市场上已形成了鼎足之势。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一念之差”,一个念头的差错(多指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语境说的是农民变废为宝的举措,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②“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句中指不捐一点财物,不是指不抛弃,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句中指任人宰割的危险境地,使用正确。
④“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句中在此一举的应是成功与否,不合语境,使用错误。
⑤“不学无术”,没有学问,没有能力。句中说的是老李的儿子没有才学,使用正确。
⑥“鼎足之势”,指三方分立对峙的局势。句中指三大房地产公司所形成的局面,使用正确。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战争和农村题材,是中国文学的重镇,孙犁的创作与这两个题材____________。但除极少作品外,大都被排斥在文学史论述的“主流”之外。虽然茅盾站出来说表现战争和土地问题这类____________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笔调,还可以有其他风格”。的确,文学本无题材大小之分,且都有各自的出发和抵达,但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置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然而,时间是个裁判者,当年有些“主流”作品逐渐被读者淡忘,而与文学主流话语疏离,拥抱生活,拥抱大地,拥抱人民而获得文学价值的孙犁的作品,留下了人间真气,留下荷花淀派的趣味风神,留下了一个战士作家的精神_______________,而经久弥香,风情益增。
孙犁一生漠于人世,拒绝参加无聊的社会活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严格恪守“文人宜散不宜聚”的信条,闭门谢客,苦读诗书,伏案创作,安放自己那颗纯净、高远之心。他一生虽_______________,远离尘世,但他的葬礼,却声动津门,人们不会忘记这位中国文化塑造的中国文人的优美人格和他的文化风神。
5.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比喻 通感 夸张 B.借代 引用 反语
C.比喻 引用 排比 D.双关 借代 反语
6.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息息相关 庄严 写真 离群索居
B.休戚相关 严正 写真 离群索居
C.休戚相关 庄严 写照 茕茕孑立
D.息息相关 严正 写照 茕茕孑立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置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的作品,竟然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B.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置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但其作品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C.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D.孙犁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但其作品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受到冷落。
【答案】
5.C
6.A
7.D
【分析】
5.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战争和农村题材,是中国文学的重镇”“时间是个裁判者”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拥抱生活,拥抱大地,拥抱人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严格恪守‘文人宜散不宜聚’的信条”等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运用夸张、通感、双关、借代、反语等修辞手法。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常见词语的能力。
第一处,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语境说的是孙犁的创作与战争、农村这两个题材关系密切,与“祸福”无关,应用“息息相关”。
第二处,庄严,庄重而严肃。严正,严肃正当;严肃公正。战争和土地等主题应该是庄重又严肃的,应用“庄严”。
第三处,写真,①画或拍摄的人像;②对事物的如实描绘。写照,①画人物的形象;②对事物的描写刻画。根据语境,两词皆可使用。
第四处,离群索居,离开同伴而过孤独的生活。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语境形容的是孙犁生前的生活状态,结合“远离尘世”可知,应用“离群索居”。
根据以上分析,A项正确。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处置战争土地题材”搭配不当,可将“处置”改为“处理”;二是“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还是被挤到文学的边缘”成分残缺,应在“开掘”后加“的作品”,或在“还是”前加“但其作品”。
A项,存在第一个问题。B项,两个问题都有。C项,存在第二个问题。只有D项完全修改正确。故选D。
二、语言表达(7分)
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每空不超过6个字。(4分)
记者要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就要注意选择新闻角度。但现实中,有些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顾事件本身的性质,把心思放在揣摩编辑的心理上,投其所好定角度;有些记者采访的事件无个性、无特点,千篇一律,是“你用我用大家用”的角度;有些记者采用想当然的做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的身上;还有些记者则完全不顾及事件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表面看来好似在对事件进行挑选,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构。
以上记者选择新闻角度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
【答案】
投编辑所好 千篇一律 强加观点 不顾及联系
【详解】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题干要求“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每空不超过6个字”,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筛选概括要点的能力,考生要关注填空的要求,即“选择新闻角度时”“错误做法”“表现形式虽然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语段第一句说“记者要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就要注意选择新闻角度”,第二句说“但现实中”,这说明错误的做法在后面,如“只用心于揣摩编辑心理,投其所好定角度”“无个性、无特点,角度千篇一律”“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完全不顾及事件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构”,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9.阅读下面几句话,给“微小说”下定义,不超过50字。(3分)
微小说一般以微博的形式发表。
微小说已成为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生动表现形式的微型小说。
微小说的字数一般在140字以内,语言简洁、短小精悍,可随时随地有感而发。
微小说选材精、结构巧、含义深,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微小说随时与读者互动,读者可以随时参加讨论,作者也可以随时回复读者,与读者讨论。
【答案】
微小说是以微博形式发表的,一般在140字以内的,语言简洁、短小精悍、互动性强的微型小说。
【详解】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的能力。“提炼语意”就是将内容丰富的长语段或图表,按要求浓缩成语言简洁、意思明了的短语或句子。本题考查的题型的下定义,下定义是揭示事物(概念)本质属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可以用“被定义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形式(格式)来表达。
首先要找出“微小说一般指以微博的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主体,再结合“微小说的字数一般在140字以内,语言简洁,短小精悍,可随时随地有感而发”“微小说随时与读者互动,读者可以随时参与讨论,作者也可以随时回复读者并与读者讨论”等句子整合即可,以“被定义概念=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点+邻近大概念”这一“公式”来表述。注意字数的要求。
三、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0分)
孙犁小说的艺术道路
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东辽城人。在他童年时代,家乡的民间艺术活跃,艺人街头说书,伶人搭台唱戏,画匠挂卖年画,此时身在本村上小学的孙犁满心都是这些传统艺术,追着去欣赏。孙犁十岁初读《红楼梦》,虽然有许多字不认识,描绘的生活也不能完全理解,但那生动的语言、纯美的女子形象,却让他坚持读完了整部作品。
在县城读高级小学时,孙犁对意境优美的“绝妙好词”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大开眼界”。两年后,孙犁来到保定育德中学,他的兴趣转向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孙犁赞赏前者具有“简洁的叙事诗的风格”,后者“包含强烈的、真实的革命的激情”。孙犁喜欢写农村的聂维洛夫,他对他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欣赏有加,赞不绝口。
育德中学毕业后,孙犁怀着文学的梦去了北平,但未能如愿,后来在保定同口镇做了小学教员。同口镇位于白洋淀岸边,当地的那秀美的水乡景色、纯美的风土人情令他徜徉不已。一年后,七七事变爆发,9月下旬,保定陷落。孙犁望着逃难的人流以及国军的散兵游勇,迫切希望执干戈以卫社稷。
1938年春,孙犁参加了吕正操领导的冀中抗日武装。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
晋察冀边区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是这支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让孙犁真正认同了乡土文化、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他说:“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农民的“爱国热情、参战的英勇,深深地感动了我”,“英雄带有群众的性质,只有我们这个时代”。他产生了对农民战士记录与讴歌的热情。孙犁收获的最初果实都是时代鲜活生活的记录。
1944年初春,孙犁去延安学习。住在小窑洞里,远离了冀中战火,孙犁伏案静书,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著名短篇小说。小说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血腥厮杀:写景诗情画意,写人细腻委婉,对话饶有余味,主要塑造温柔却又坚贞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叙事简洁,以日常生活为主,战斗场面也以轻松愉悦的笔调处理。小说通过日常生活事件的摹写,多方面地展示时代的风貌,乡土气息浓郁,特色鲜明,与当时的创作相比可谓别开生面。
《荷花淀》是孙犁风格成熟的标志,此后,无论是抗日主题、土改主题还是农业合作化主题的小说,他总是以清新、细腻、简洁、精确的语言记录日常生活的真象,塑造具有传统伦理人性的人物,尤其是青年女子形象,以远离暴风骤雨式的谈笑从容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
天津解放后,孙犁进了天津,担任《天津日报》副刊编辑。他热心扶植文学新苗,尽心培养青年作家,很快形成了一个风格独特的文学流派,人们称之为“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孙犁的小说柔美婉约,但在炮火纷飞的时代、轰轰烈烈的土改时代、激情澎湃的农业合作化时代,这样的艺术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伴随孙犁的创作,批评的声音时有出现。1953年的胡风案,让孙犁受了很大刺激,沉重的压力,最终让他变得神经衰弱。后来病好转,却又遭遇文革,他被下放天津郊区的干校,进行劳动改造。文革后,孙犁又拿起笔来,但他的文风日渐转向冷峻。
(根据郭志刚、章无忌《孙犁传》编写)
【相关链接】
①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
(摘自孙犁《文学和生活的路》)
②孙犁评价聂维洛夫的短篇《一个女布尔什维克》说“情节、对话、叙述、描写、结尾,全是讲故事的样子,一切单纯、一切统一。”“作者根据那个时期乡间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和节奏,制成他的文章。”
(摘编自孙犁《文艺学习 第四章》)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上小学时,孙犁对家乡的说书艺术、地方戏曲和年画的兴趣显然超过了对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的兴趣。
B.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后,孙犁产生了当文学家的理想,育德中学毕业后他去北平,就是为实现这个理想。
C.七七事变爆发后,孙犁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国军败退,产生了指挥军队、抗日杀敌的强烈愿望。
D.孙犁“神经衰弱”的直接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发生的胡风案给他的激烈刺激与产生的巨大精神压力。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孙犁家乡艺人街头说的书、伶人搭台唱的戏、画匠挂卖的年画这些民间传统艺术是他小说艺术具有民族性特征的唯一源泉,这是毋庸置疑的。
B.县城读高级小学时,校图书室的“五四”期刊,让他初步接触了“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也促成了他后来阅读方向的转变。
C.边区生活十分艰苦,孙犁虽有些不适应,但他真切地了解抗日生活,认识农民战士身上的美好东西,为他日后的小说创作打下坚实的生活基础。
D.这篇人物传记以孙犁的小说创作道路为主线,展示了孙犁充满坎坷的一生以及小说风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反映了一位卓越的小说家艰难成长历程。
12.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0.C
11.B
12..①阅读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让他的小说选择了现实主义方法或实录的方法。②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让他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性格具有传统情操与民族性格。③阅读鲁迅的文章,让他的小说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④阅读苏联小说,让他小说选材、叙述角度、人物塑造、时代主题的表现都独具特色。
【解析】
10.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孙犁“指挥军队”,原文没有依据。故选C。
11.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要点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两项”,A项,“唯一源泉”错,除这些民间传统艺术外,还有“红楼梦”“绝妙好词”等。C项,“有些不适应”原文没有依据。D项,“充满坎坷的一生”不合文意,孙犁人生的坎坷主要发生在胡风案和文革时期;“艰难成长历程”在文中也没有依据。故选B。
12.题干是“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这对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本题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角度考查对传记的分析概括。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从“他用笔参加抗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抗日文化宣传,传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晋察冀边区文联成立后,孙犁先后编辑过机关刊物《山》与《晋察冀日报》副刊”“他读了西方的唯物论、唯物艺术论,读了名家撰写的中国文化史、哲学史,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伦理与人生智慧.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他热爱鲁迅的文章,钦佩鲁迅以捍卫真善美为己任,认同鲁迅重视文学的道德力量”“孙犁喜欢苏联小说,尤其是拉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与爱伦堡的《烟袋》。两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没有展示残酷战争与史诗画卷,而是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通过描写人物日常生活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搏斗的剧烈”等内容可以具体把握孙犁在育德中学阅读了社会科学与新的文学对他小说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7分)
驴背上的“状元”
丁宁
解放以前,当代的名作家中,怕很少有人像赵树理那样引起那么多的议论和传说。
我在没有见过他以前,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黑黑的脸,头戴瓜皮破毡帽,身穿土布老棉袄,腰间还捆着一条一尺宽的布带子,每逢开会,必定一手握着旱烟袋,一手伸进胳肢窝逮虱子。如今的人,一听说虱子就害怕,可在战争年代,哪个人身上没有?那时,大家幽默地把虱子叫“革命虫”,意思是,要革命就免不了要生虱子。至于赵树理,成天价和贫下中农泡在一起,而以前的农民,生活苦,条件差,哪有不生虱子的,所以传说老赵身上的“革命虫”就格外多。
我还听到过这样一个传说:赵树理生下满一百天时,爹妈为他庆贺“百岁”,特地在他面前摆了十几样玩意儿,任他抓,其中,还向人借了块雪白的“大头洋”,专摆在孩子的小手最容易触到的地方,可是赵树理偏不触它,张开两只小手,一手抓过一支笔,一手抓过一根赶驴的鞭子。他爹见此情景,长长叹了一口气说:这孩子长大,本应“金榜题名”,可惜错投在咱们贫寒家,只能做个“驴背上的状元”了。果不其然,赵树理自小就和小驴子交上了朋友,识得几个庄户字,少年时,就坐在驴背上编唱本。
五十年代初期,在作家协会,我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赵树理。他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闻名遐迩。令人奇怪,我觉得他和传说中的模样儿差不多,只不过脸不算太黑,可也不白,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显然藏不住虱子。旱烟袋,换上了烟斗,吸着自己烤制的烟丝儿,香喷喷,发出唧唧哝哝的声音。怎么看,都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只是那双饱鼓鼓的眼睛,给我第一个印象是,悲天悯人,深藏着智慧。
有一天,机关来了个看儿子的乡下老汉,坐在会客室等儿子,赵树理进来了,看见老汉,立即递过自己的烤烟,不到几分钟,就和老汉谈得十分投机,当然,话题都是关于农家和农业上的事。老汉说:“看你这老哥,也像是咱们庄稼人?”赵树理点点头。说着,老汉的儿子来了,老汉高兴地给儿子介绍:“看,你这位大叔,也是咱乡下人。”儿子和在场的人都一齐大笑,把老汉笑得一愣一愣。赵树理说起话来,一口浓重的山西腔,带着嗡嗡的余韵。听时必须聚精会神,他词汇丰富,语言幽默,一开口,必定引出别人的笑声。
有一次,我向他谈起那个“驴背上的状元”的传说,他自己竟从未听说过,但也很赞赏这个故事,他说,虽然是胡编的,可是编的人有点才,因为抓住了一个重要事实,那就是他自小到大,确实赶过小毛驴,也确实和小毛驴交过要好的朋友。
春日融融,他赶着小驴到山地里送粪,回来时,在崎岖的小路上,扯着驴子的尾巴,稍稍打个盹儿,然后高声背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再背《百家姓》《千家诗》。他最感兴味的是上党梆子,常常手拿唱本,一会大嗓,一会小嗓,哦哦呀呀地高声唱。
秋天到了,又赶上好年成,他和小毛驴穿行在散发着谷香的金色小路上,这时,他哼着动人的民间小曲,小驴在前面走着,四只蹄子踏出轻快的节奏,他两只手各握着一根削制得滑溜溜的短棍,当作锣鼓槌儿,在小驴屁股上那块三角形的护皮上,欢快地敲击着: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敲到得意的时候,小驴子也兴奋得腾起后蹄跳跃起来。凡打击乐器,赵树理件件精通,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
记不得哪一年,他被邀到一个区的文化馆,给业余作者作辅导写作的讲座,去时,人还没到齐,他发现室内摆着一套锣鼓,便情不自禁敲打起来,大鼓咚咚,小鼓哒哒,锣也响了,镲也响了,口中也在打着鼓点,只见他全身各个部分都在舞动,眉在飞,色在舞,满脸的肌肉,也在有节奏地颤动。他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中。却不知,会议室里,早已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本来是二三十个人听讲,一下子变成几百个。他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拉得一手好二胡,也会弹三弦,那“工尺”符号的古乐谱,也很精通。这大约不会都是在驴屁股上练出来的,但可以想见,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
据说,他在参加革命以前,家乡凡有红白喜事,他总是吹打乐器的首席演奏者。
1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次写道赵树理“像个老实巴脚的庄户人”“是咱们庄稼人”“乡下人”,突出了赵树理农民作家的特点与情怀。
B.赵树理早年劳动时,赶驴送粪回来背诵《论语》《百家姓》《千家诗》以及“手拿唱本”高声唱戏,说明了他的勤奋和努力。
C.“这一整套本事,都是在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风趣地说明在早年的农村生活中赵树理学到了许多打击乐器方面的本事。
D.“我”所见的赵树理与传说中有很多不同,如“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说明赵树理的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
14.结合全文谈谈“驴背上的‘状元’”的意蕴。(4分)
15.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4分)
16.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着手?(6分)
【答案】
13.D
14.(一)从内容(表层意蕴)看:(1)“驴背上”指他有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整天价和农民泡在一起,自小和小驴子交上朋友;积极地反映农村生活,少年时就在驴背上编唱本,跟乡下老汉谈得十分投机,常常手拿唱本高声唱着,他的一套本事,都是驴屁股上练就的。(2)“状元”指他大名鼎鼎,文学作品闻名遐迩;特长拉弹唱样样精通,是吹拉弹唱的首席演奏者。
(二)从主题(深层意蕴)看:作家就要与人民打成一片,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才能写出好作品;做百姓的贴心人,有农民情怀,心与百姓相通。解答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倡导艺术家走入人民之中,写出有时代高度、时代温度的作品。
15.(1) “成天价”“十几样玩意儿”“模样儿差不多”“老实巴交”—— 口语化、生活化。通俗易懂,接地气,生活气息浓郁。(2)“香喷喷”“唧唧哝哝”“饱鼓鼓”“哦哦呀呀”——运用叠音词,音乐感强,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3)“大鼓咚咚,小鼓哒哒”“咚咚锵,咚咚锵”“带着嗡嗡的余韵”——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增强感染力。(4)“眉在飞,色在舞”——运用了短句,短促有力,富有韵律。(5)“革命虫”——运用了仿词。用词新颖独特,令人印象深刻。(6)“在驴背上编唱本”“扯着驴子的尾巴”“都是小驴的屁股上练就的”,语言风趣幽默。
16.①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②句式(长句、短句、整句、散句)③艺术手法(修辞、表现手法)④语言风格(平实朴素、幽默含蓄…)⑤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
【解析】
1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D项,“说明赵树理的生活环境、写作方向有了变化。”分析有误,“穿的是普通干部服”“干干净净”表现了赵树理的干练,没有表明其写作方向的变化。故选D。
14.本题考核理解标题意蕴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意蕴,这类题目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一般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标题的表层意思,即文中的字面义,“驴背上的‘状元’”的字面意思指赵树理的一套本事,都是驴屁股上练就的,他有农村生活的亲身体验,他大名鼎鼎,文学作品闻名遐迩。二是标题的深层含义,即标题的隐含义、指代义、比喻义、引申义或者双关义等,“驴背上的‘状元’”隐含的意思是作家赵树理与人民打成一片,只有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写出了好作品。第三要和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作者要借此表达什么或者揭露什么,艺术家要走入人民之中,写出有时代高度、时代温度的作品。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这篇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很有特色,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这道题,先要厘清几个概念:语言特色、语言特点、语言手法是否通用,是否交叉,区别在哪里?本题要求赏析语言表达技巧,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答题时还应注意举出三处即可。比如运用叠音词,像“香喷喷”“唧唧哝哝”“饱鼓鼓”“哦哦呀呀”,叠词的使用使音乐感强,富有节奏感,琅琅上口。
16.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题干是“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可以从哪几个角度着手?”,抓住关键词“语言特色”“哪几个角度”。本题只要明确鉴赏语言一般从语体色彩、词语的选用、句式使用、艺术手法(主要从修辞、表现手法方面)、语言风格(是否具有地方特色等)、选材等方面入手。
四、诗歌鉴赏(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矩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著名诗人。②貔虎:貔和虎,皆为猛兽,这里指勇猛的军队。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的开篇不如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开篇气势雄浑,而是以朴素的叙述入题,显得自然轻松。
B.这首词描写战争场面可谓浓墨重彩:“万”“千”言兵、舰众多,“噪”“怒”形象地表现了士气之盛。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意在突出战争的惨烈。
D.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追怀古代英雄、古代战争,下片侧重于抒发游览遗踪的感慨和对当国家现状的感慨。
18.这首词的结句“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
17.C
18.①以景结情,以杨柳为谁而生而摇摆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感。②以乐景衬哀情。以风拂杨柳的景致优美的乐景,来反衬词人对国势的担忧,物是人非的伤感。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C项,“……都意在突出战争的惨烈”错误。这两组句子都意在突出周瑜军事才能卓越。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鉴赏能力。
①“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以景结情,移情于景,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实际上是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都是以无心观赏美景来抒写作者的时代感伤。
②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问道旁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写出了风拂杨柳,景致优美,而千古风流人物却已逝去,面对日渐衰微的国势,诗人无心赏景,以乐景来衬托词人对国势衰微的现状的感伤。
五、情景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形象地表述了孔子对富贵和道义的态度。
(2)《芣苢》一诗出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一首民歌,它的起首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启示人们应目光长远,放眼大局。
【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2)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详解】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贵”“芣苢”“遮”“缘”。
六、写作(30分)
20.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总有一段时光使我们难以忘却,总有一段时光让我们久久回味;总有一段时光在我们 的记忆之中熠熠生辉:可能源于陌生人善意的帮助;可能源于朋友温暖的笑容;可能源于 长辈殷切的叮咛……可能是生活里平凡瞬间的连缀,也可能是时代中沧海桑田的变迁。这 些时光值得我们回味,给与我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请以“值得回味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例文:
值得回味的时光
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挽不回逝去的光阴,它如同攥在手中的细沙一般,从指缝间一点点流走。然而逝去的时光就真的不值得体会了吗?
几年前的暑假,父亲出差带回一个折叠式棋盘和一些墨绿色、 乳白色的棋子。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东西问道: “这是用来下棋的吧?不如我们现在就比比看谁的技艺高?”带着对新鲜事物那份饱满的热情,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几天前刚学会下棋的“新手”,语气中竟带有一丝骄傲与趾高气扬。父亲只是笑笑,又点点头,有条不紊地将包装拆开,棋盘摆好,主动将黑色棋子的子放在我这一边,有意让我先落子。我不屑地看了一眼,满不在乎地说了一句:“我如果先出棋你就等着输吧……”
我满怀信心地坐在棋盘前,用食指和中指夹起一粒棋子,任凭棋子在手指间肆意摇晃,将这枚棋子随意放在棋盘中的任意一个位置,“随心所欲”地开始了这个棋局……
随着时间地推移,一枚一枚棋子被我们安放在棋盘上,它们排列的整齐有序,黑白相间的颜色看上去赏心悦目。这时, 我迎来了决定胜负的一子,将棋子胸有成竹往棋盘上一掷,偷愉地撇了父亲一眼。
只见他眉头紧皱,仿佛发现了对自己不利的棋局,半边落在棋盘的棋子又猛地收回,紧紧夹在指间,生怕棋子滑落而影响棋局。父亲凝视着棋盘却又犹豫不决。棋盘上的棋子仿佛也因等待昏昏欲睡。我抱怨道:“不就是一步棋吗 ,不用这么长时间思考吧。”
父亲终于将那枚棋子放在自己心仪的位置,不久,棋局以我意想不到的失败而告终。我诧异地盯着布满棋子的棋局嘟嚷道: “刚才明明是我赢了呀……”低头沉思的父亲终于抬起头,望着垂头丧气的我,他语重心长地说:“做事不仅需要最初那份饱满的热情,更需要将百分之百的细心与耐心,投入在这件事上,才能以完美的结局而告终。学习不也是这样吗?如果你带着对学习的热爱并全身心的投入,那么结果必定是可喜的。”
多年后的今天,我漫步在记忆的沙滩上,捧起这把细沙慢慢回味。重新拾起那些璀璨耀眼的贝壳,当年那些似懂非懂的道理,对如今的我来说受益无穷。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的谆谆教诲总会再次回想耳畔,每一 段时光都值得细细回味因为那里藏着人生之路的“大道理”。
【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运用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命题式的材料作文。本次作文要求以“值得回味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值得回味的时光”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时光”,修饰语是值得“回味”,《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回味”是:从回忆里体会。“回”,回忆。指向过去,可以写过去的人、事、物、现象等;“味”,品味,体味,体会,咀嚼。不论是自己亲历的事,还是他人的事,古人的事,还是国家、民族的事,只要是过去的事,都可以“回味”。但是得品出点东西来,品出的可以是认识,可以是思考;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也可以说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这才叫“值得”回味。“值得”一词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现象,即所选择的材料要是有意义的有充满正能量,要对自己有积极影响的。考生在写作时,如果只写回忆,写体会是不准确的。记叙文应以回忆为主,叙述、描写和抒情应该是主要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是“画龙点睛” ,必不可少,又须水到渠成,以情感人,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有画面感。
立意:
(1)回味友爱,感受它如水的纯洁,这份情又晶莹剔透,光彩照人;
(2)回味关爱,感受师生情,每当你上课走神,老师会友情的提醒你,当你太疲劳却还在写作业时,老师会劝你休息一下,当你考试失败垂头丧气,老师会耐心的开导你,给你战胜困难的勇气……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取得好的成绩;
(3)回味母爱,感受爱的无私。
1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