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2022届高考语文名句默写复习备考:情境名句默写出现新变化及应对策略
2013年之前,名篇名句默写的考试题是这样的:
(201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檐牙高啄;___________________,勾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2014年以后,考查形式变成了这样:
(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变化被称作理解性默写,相较于之前补足上下句的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的出现让名篇名句的背诵更具实用性,更有情境感,一举改变了之前死记硬背的状态。所以,这种考题传承至今。
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类似于“飞花令”的新题型横空出世,又着手对于理解性默写这个板块做出了微调。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经典句子。从此之后,将“王孙”与青草一起吟咏,成了古典诗词中表现隐逸、离别等情感的一个传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调整一:由单个情境的考查转变为典型意象的考查,也有可能会进一步演变为常用典故的考查,明显提高了考查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调整二:改变之前高中部分考4分,初中部分考2分的设题布局模式,模糊了初高中的考查分界,学生再也有没有理由放弃初中部分的50首古诗文背诵。
调整三:一举打通了课内外,巧妙地考查了课内外的迁移能力。
鉴于此,这个题继续出现,甚至扩大使用范围,推广到全国甲卷、乙卷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在此我提醒大家要有足够的重视。
名句默写复习应对策略
1.端正应考心态
师生均须意识到名篇名句默写题的重要性,并坚决摒弃以下两种不良备考心理
(1)摒弃漠视心理。
历届高三都有部分学生认为名篇名句默写题的备考时间较长,分值却不高,选择放弃该题。其实必背篇目的范围是固定的,只要学生勤于背诵、善于理解,就很容易在名篇名句默写题中得分。因此,漠视心理不可取,勤加背诵才能拿到高分。
(2)摒弃急功近利心理。
在名篇名句默写题的备考过程中,学生多缺乏耐心,总是希望尽快把必背篇目背熟背透。“欲速则不达”,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利于默写题的备考。背诵必须长期坚持、默默耕耘、厚积薄发,急功近利只会碰壁。
2.具体方式
(1)制定目标计划。
高三复习伊始,笔者都会针对名篇名句默写题为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人人都要得满分,人人都能得满分。尽管学生会对此产生质疑,但笔者认为,只要能够坚持努力,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得到满分的。这个目标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让学生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计划的做法是根据背诵篇目的特征合理安排背诵用时,篇幅长的文本建议1~3天背诵完成;篇幅短的文本,则可以安排一天背诵2~3篇。坚持每天背诵,坚持理解性背诵,全部背诵后还要进行第二轮背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微调背诵用时,但总体要遵循教师圈定的背诵期限。
(2)全面背诵默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背诵计划选择早晚读时间,坚持每天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背诵计划篇目。背诵时可以大声朗读,边读边理解记忆诗(词)句的读音、字词的释义及文本所表达的情感或哲理等。次日可由课代表选择合适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对前一天的背诵效果进行检测,并使用专门的默写练习本,对前一天已完成的背诵内容进行限时默写,课后上交检查批阅,教师阅后必须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这种默写方式是对背诵篇目的全覆盖,不会留下背诵“死角”。这种全面背诵默写的做法,看似机械低效,实则解决了一-些学生专挑名篇名句背诵,草草应付了事的问题。作为答题人,只有全面把握考试内容,才能在答题时游刃有余。
(3)进行高效训练。
学生在背诵默写了相应篇目后,可以按照教材单元篇目,对每个单元的篇目进行阶段性巩固测试,要求学生必须在测试前完成相关篇目的背诵默写,训练时务必仔细审读题干情境,明确情境类型,按照不同情境类型的答题对策对症施策。这是高效训练中学生需要做到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默写进行精心批阅和讲解。
或许有人认为默写题没有讲解的必要,让学生自行核对答案即可。但教师的批阅讲解,是一种精准高效的测评反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背诵默写的学情,以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4)重视小结提升。
高三备考阶段,每一个专题复习结束前,都会有一个专题小结,背诵默写专题也不例外。
该专题的小结与其他专题的小结略有不同。该专题的小结主要是围绕容易失分的部分进行总结提升。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梳理小结,并形成答题对策,谨防考试失分。
“失分点”总结:
①通假字误用。如“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君子生非异也”中的“生”等。
②同音字误用。如“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银瓶乍破水浆迸”中的“乍”等。
③形近字误用。如“渺沧海之一粟”中的“沧”和“粟”,不少学生常写成“苍”和“栗”。
④虚词漏用。如“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的“而”和“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矣”等。
⑤难字误用。如“飞湍瀑流争喧隧,砾崖转石万壑雷”中的“隧”“脉”“壑”。
(5)强调规范书写。
规范书写是语文学习和考试永远绕不开的话题。规范的书写,会让阅卷者赏心悦目。在复习背诵默写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书写规范。无论是平时的默写、单元训练,还是高考,都必须认真写好每一个笔画,规范写好每一个偏旁,坚决不因书写不规范而失分。
这里强调的规范书写,并不是从书法的角度来评判的,而是要做到笔画清晰可辨、字形方正、不连笔这几个要求。
各地联考模拟名句默写练习题——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5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示例一: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示例二: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雌从绕林间示例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示例四: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示例五: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示例六: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示例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2022届山东省五莲县、诸城市、安丘市、兰山区四县区高三过程性检测语文试题】
松,傲骨峥嵘,历寒不衰;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古代文人特别垂青松菊,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对家园虽即将荒芜而松菊尚在的欣喜。
【参考答案】三径就荒 松菊犹存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人常借助猿表达悲伤的情感,如杜甫、白居易,请写出杜甫或白居易的相关诗句“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2022届辽宁省辽阳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大漠”和“落日”是描写边塞的典型景象,这两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如“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福建省2021-2022学年高三4月百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古代文人好饮酒,“酒”这一意象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表达种种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4月第二次线上诊断检测语文试题】
“暗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时指淡淡的花香,有时指女子散发的清香,如“___,___”。
【参考答案】东篱把酒黄昏后 , 有暗香盈袖(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2022届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题】
孤舟一叶,不仅载文人远游,也走进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古人常用“孤舟”意象来表达人生旅途的漂浮寂寞之感,或隐逸山林孤高傲世的思想,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武汉市高中毕业生2021-2022学年高三4月调研语文试题】
“猿”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常常用来表达凄楚悲苦之情,如“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示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022届决胜新高考高三大联考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人常借“松”以吟咏性情,表达对孤直、顽强、高洁品格的赞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兰秋香风远 松寒不改容(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2022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人常借酒兴作诗,于是盛酒的“樽(尊)”作为意象,开始出现在很多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驾一叶之扁舟 , 举匏樽以相属
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