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都市大桥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江都市大桥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07 12:1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都市大桥中学2012-2013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基础题
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
2012年3月5日,是毛泽东主席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纪念日,姜堰二附中学生会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1.【活动一:拟写标语】校学生会组织部分学生前往“爱心养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标语。
2.【活动二:学会采访】如果你是校报的小记者小明,要去采访“爱心养老院”的王院长,你如何自我介绍,说明来意?你将提出哪两个问题来采访?
3. 【活动三:正面劝告】漫画《再见,明年见》,揭示了学雷锋活动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你如何对同学们进行正面劝告?
⑴存在问题 。
⑵正面劝告 。
4.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填在文后方格内。
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千年文化底蕴的深厚积淀( ),千年民族梦想的yīn( )切期望,千百万人的关注与祝福,千千万万个日夜的不懈( )努力与付出,一下子汇聚成为了只有百日的期待,奥林匹克色彩终于有了中国红,中华民族的伟大téng( )飞不再是梦想,让五环旗飘扬在北京的上空。
5.认真观察漫画,给它拟一个标题(8个字以内)
标题
二、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
6.桃李不言, 。(《史记》)
7. ,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8. ,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9.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10. , 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1.土地平旷, , 。(陶渊明《桃花源记》)
12.安得广厦千万间, ,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3.秋,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近乎是萧索、凄凉的代名词,抒写了无尽的悲秋之情。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听,“淮南秋雨夜,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但刘禹锡却一扫悲秋之气,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迈之歌。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读书是风雅乐事》,回答问题。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 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把读书看成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苏格拉底对于读书另有高论。他声称,一册好书,能够引诱他走遍全世界。他是为求知而读书的,读一本书就了解了世界的一个方面。可以想象,苏格拉底不是像杨绛那样优雅地读书的,可以想象他的挑剔,他的如饥似渴,他的求知的贪婪,还有他目光的锐利。而金圣叹那句“雪夜闭户读禁书”的情景就更大相径庭了。他是一个探险家,一个猎奇者,那种神秘的氛围和意味,那种不为外人道的秘密,或许只有这位伟大的批注家才能享受的了。
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 风 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读书更是全然没有风雅境界和心境了,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家里大大的房子,宽阔的书架,上面像垒积木一样垒满了精装的经典书籍,但不是为了读,而是为了显示学问的。其实,这实在是对书的亵渎。书是用来读的,现在做了装潢用品,岂不是书籍的悲哀?
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纯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知道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知道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 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2日)
14.作者在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15.文中画线的语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6.文章第一、二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17.标题“读书是风雅乐事”中的“风雅乐事”具体指什么?
阅读文章
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那是我人生中苦不堪言的一年,高考落榜的痛苦,让我一度想到了自杀。我辜负了家人对我的期望,那些日子,我溺在负疚的潮水里,不能自拔。我抱怨上天的不公,自己多年来的寒窗苦读,却得不到一点回报。
为了让我散心,父亲特意请了假,让我陪他去钓鱼。我还不知道父亲会钓鱼呢,我们来到郊区,看到广阔无边的原野,看到一簇簇野花尽情地绽放,舞动着城市里没有的妖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让大自然的清新暂时吹散我心头的阴翳。
钓鱼的地方有一棵果树,上面结满了苹果。但那棵果树很高,那些高高在上的苹果,令我只有仰望的份儿。
看我蹲在那里望身后的苹果树,父亲知道我是馋那树上的苹果了。就递给我一根树枝,对我说,A、蹲着是永远吃不到苹果的,为什么不站起来去试试?
我犹豫了一下,但终究还是站了起来,走到那棵树下,拿那根树枝使劲地去够树上的苹果。费了半天劲,终于被我够下来一个又大又圆的苹果。我捧着它,兴奋地向父亲跑去。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父亲看似漫不经心地说,B、“但首先是,你要站直了,只有挺起了腰身,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
父亲的话,让我顿开茅塞。是啊,活着,人生就会有种种不容易,正是因为这份不容易,阳光才显得格外耀眼,绿叶才衬得格外鲜嫩。那些不容易,是命运赐给我们的苦难的盐,它可以为我们补充坚强的钙质。
偶尔会有阴天,或者大雨滂沱。但太阳终会露出和蔼可亲的笑脸。一个合格的人,要像那棵顽强的向日葵那样,不能因为太阳的短暂缺席,就低下仰望的头颅。
我听明白了父亲的话,也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我和父亲说了想重读一年的打算,并在心底发誓,来年的这个时候,一定会让自己人生的树上,结出一颗闪光耀眼的苹果。
“这才是我的儿子。”父亲如释重负,高兴地拍着我的肩膀。那天,我们父子俩谈了很多,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霞光满天,我们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城,这个时候我才发现,父亲一条鱼都没有钓到。我半开玩笑地对父亲说:“不会吧,你钓鱼的技术不会这么差吧?看回家妈妈怎么笑话你!”
父亲挠挠头,不好意思起来。“其实我压根就不会钓鱼,就是想找个借口和你谈谈心。这套渔具是我跟同事借的,也就是来装装样子。你看,早上匆忙,连鱼饵都没带。”
我大声地笑着,“爸爸,你告诉了我,要站直了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那我也告诉你,要挂上鱼饵才能钓到鱼!”
“没关系,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 父亲也忍不住大声爽朗地笑着。
在晚霞的照耀下,这个一条鱼都没有钓到的“笨蛋老爸”,竟是如此可爱!
18.、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9.、品味文中两句话,按要求答题
(1)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那些不容易,是命运赐给我们的苦难的盐,它可以为我们补充坚强的钙质。
(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一个合格的人,要像那棵顽强的向日葵那样,不能因为太阳的短暂缺席,就低下仰望的头颅。
20.“父亲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仔细揣摩父亲的话,从下面两句中选择一句,说说父亲的言外之意
A、蹲着是永远吃不到苹果的,为什么不站起来去试试?
B、“但首先是,你要站直了,只有挺起了腰身,才能摘到树上的苹果。”
选择 句 父亲的言外之意是
21.父亲其实不会钓鱼,他让我陪去他钓鱼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2.、有人说文章的标题《钓不到鱼,就去够苹果》很好。请你分析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①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②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③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④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抚摸着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注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着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路的尽头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23.请给文中划线字注音。
分歧( ) 一霎时( ) 波光粼粼( )  蹲(   )下
24.请给文中①——④处选出一组恰当的词语(   )
A、取决  高大  强壮  决定 B、决定  强壮  高大  取决
C、取决  强壮  高大  决定 D、决定  高大  强壮  取决
25.第二段,对“我”主要用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  动作  B、心理  语言 C、环境  动作 D、景物 心理
26.一家人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分歧”是什么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分歧?
27.“我”与“妻子”的动作都是“蹲下来”“背起了”“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但含义是否相同呢?为什么?
28.你怎样理解文中“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所包含的意义?
四、文言文阅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9.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 (2) (3) (4)
30.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可以辟患 (2)蹴尔
(3)穷乏者得我 (4)乡为身死而不受
31.翻译。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2.文首用人们对鱼和熊掌做取舍的现象打比方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这种论证方法叫什么?
33.“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在性质上成相反性,以此特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叫什么?
34.议论文中根据论点联系实际而提出的希望、措施等叫结论,本文中哪一句体现了作者的希望?
35.请你用当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例替换掉 “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两个事例,你会换成哪两个?
五、作文
36.按要求写作文。
已学课文《散步》中的“我”既是“妈妈的儿子”,也是“儿子的爸爸”,文章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尊老爱幼的颂歌。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指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例如,有的同学的妈妈在单位是一位敬业的好员工,在家里是一位慈祥的好母亲。同样,你在家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时也是父母的“小老师”、“小帮手”;在学校里,你也是如此。。。。。。只有每个人扮演好 不同的角色,我们的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请你以“我不只是一个角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
(2) 文章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活动一:拟写标语】答案不唯一。例:向雷锋同志愿军学习,从身边小事做起。
2.【活动二:学会采访】⑴王院长,我是向阳中学校校报的小记者小明,想采访您几个问题,行吗?⑵答案不唯一。例:①请问您,“爱心养老院”现在住着多少位老人?②这些老人平时都参加哪些锻炼?
3.【活动三:正面劝告】揭示了当今社会学雷锋不能坚持,只刮一阵风的现象。同学们,学雷锋贵在坚持,不能每年只在3月5日才想起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做好事不是偶尔做,而是要经常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活动的目的。你们说对吗?
4.diàn 殷 xiè 腾
5.标题 代沟、聊、无“聊”……
6.下自成蹊
7.所谓伊人
8.千里莺啼绿映红
9.老骥伏枥
10.欲渡黄河冰塞川
11.屋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3.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高斋闻雁来我言秋日胜春朝
14.读书是风雅乐事
15.排比 增强语势,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阐述了读书的益处。
16.作者以比喻论证开篇,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单,生动形象阐述了读书的优雅而闲适,进而亮出中心论点,同时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7.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18.“我”因受高考落榜的打击而萎靡不振时,父亲在一次钓鱼中与我的谈话 ,使我走出阴霾,有了复读的愿望和勇气。
19.(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命运中的“苦难”比作“盐”,把能使我们坚强比作补钙,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父亲的话给了我很大的支持,表达力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短暂缺席指人生中暂时碰到的阶段性的困难或阻力
仰望 一个人内心的坚强、勇气、自信
20.A、一个人不能总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不能自拔,要学会从失败中勇敢的走出来
B、做人要自信,人只有拥有了自信,才能获得成功
21.父亲让我陪去他钓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走出高考落榜的阴霾,让我在失败中收获经验,重拾生活的勇气;父亲是一个爱护子女,善于教育子女的人。
22.文章的标题生动形象;扼要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于了解所发生的故事
23.qí shà lín dūn
24.C
25.B
26.“分歧”意见不一致。围绕着如何走的问题,母亲与儿子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7.不相同。因为“我”背的是年迈的母亲,“我”的动作中蕴含的是对母亲的爱、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以及“我”对母亲不可推卸的责任.“妻子”背的是我年幼的儿子,她的动作透露出的是对孩子的怜爱、呵护以及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
28.“我”和妻子都是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
29.故不为苟得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0.1)辟通“避”,躲避 (2)用脚踢 (3)得通“德”,感激 (4)乡通“向”,从前
31.(1)由于这样就能生存却有不利用(这样的生存方法)。
(2)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高官厚禄),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就做接受高官厚禄的事。
32.比喻论证
33.正反对比论证
34.是亦不可以已乎
35.两例相反性质切符题即可
36.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