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 年 6 月浙江省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本试题卷共 6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孟子劝统治者“推恩”,“膏泽下于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统治者要“取于民有制”。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A.逍遥 B.仁政 C.兼爱 D.民主
元朝推行重农政策,曾大力组织编撰农书,倡导农业生产经验的推广。下列农书编撰于元代的是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班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中最重要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我国中央政府册封班禅始于清朝A.顺治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马关条约》使得日本的侵略势力从此深入中国的内陆与内河,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下列通商口岸的开放始于《马关条约》的是
A.厦门 B.南京 C.天津 D.沙市
“这次会议撤换了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领导,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此,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快速多变就成为党和红军战略行动方针的突出特点”。这次会议是
A.遵义会议 B.古田会议 C.洛川会议 D.中共七大6.下图是毛泽东在书房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照片,结合所学判断,该照片拍摄于
A.20 世纪 50 年代 B.20 世纪 6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
中世纪有一个帝国的文化曾得到斯拉夫各族群的普遍认同,其都城被东欧斯拉夫人看作是他们共同宗教和文化起源的中心。该帝国最有可能是
A.拜占庭帝国 B.俄罗斯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卢梭认为最高统治权必须体现“公意”,“公意”就是社会中每个人的意志的统一,“公意”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转让的。卢梭在此阐释的理念是
A.天赋人权 B.分权制衡 C.自由平等 D.主权在民
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国际组织时说:“它关于维护和平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程序设计实际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爱好和平的人们设计的一种集体安全模式”。这一国际组织是
A.国际联盟 B.联合国 C.华沙条约组织 D.不结盟运动
世纪 70 年代初以来,西方国家一方面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加剧。为应对这一局面,西方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支持民权运动发展 B.建立“福利国家”
C.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D.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史记》载:“高祖时诸侯皆赋”,“国所出有,皆入于王也”。上述现象出现的制度保障是A.井田制 B.两税法 C.均田制 D.郡国并行制
对于唐玄宗,究竟应当怎样评价,是唐代历史的重大课题。评价唐玄宗,离不开其当政时期的作为。下列项中发生在唐玄宗当政时期的是
A.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B.首创殿试
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 D.征伐高丽13.下图为北宋主要的词人籍贯分布图,其分布特点反映了当时
A.内地与边疆社会的同步发展 B.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
C.南方与北方文化类型的差异 D.交通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
明代,长江三角洲的松江一带“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种棉)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太仓也是“郊原四望,遍地皆棉,城中男子多轧花生业”。由此可知,当时
A.赋税征收的实物化 B.商业性农业获得发展
C.城乡经济互补性强 D.手工工场生产专业化
下表是清末最早成立的维新政治团体强学会的会员构成,该表从一个侧面说明维新变法
类别 人员
知识精英 康有为、梁启超等
新军将领 袁世凯、聂士成
身兼军机大臣或地方督 抚要职的高级官僚 翁同龢、孙家鼐、张之洞、刘坤一等
A.不符合时代要求 B.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C.失败具有必然性 D.具有一定的政治基础
16.1922 年中共在《关于议会行动的决议案》中提出,作为“中国无产阶级及贫苦农人群众”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应当跑入这类时常被封建的武人势力所胁迫破坏的议会中去”,最终“酝成民主革命到最高的潮流,以期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此处的“封建的武人势力”指的是
A.清政府 B.北洋军阀
C.国民党政府 D.日本帝国主义
右图为《国家总动员画报》于 1938 年刊登的漫画家林璟的作品《壮丁们! 为了祖国,还不从军?》。该漫画旨在
唤起青年抗战热情
肯定敌后战场的主战场地位C.批评片面抗战路线
D.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二百多名代表中有行政首长、机关干部、劳动模范、部队英雄、宗教领袖、工矿技师、教师,有艺术家、演员、科学家、记者、作家、学生、医务工作者、民族资本家、华侨、牧民、合作社人员等等。这反映了
A.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B.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D.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性
邓小平多次强调“两个不变”: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一国两制”政策不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两个建设好”:既要把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地建设好,也要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建设好。从“两个不变”到“两个建设好”体现了
A.香港高度自治权的扩大 B.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转变
C.祖国统一大业行稳致远 D.香港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20.1484 年,哥伦布把玉米带回西班牙,从此玉米在欧洲传播开来。1496 年,葡萄牙人把玉米传到了东南亚的爪哇,大约 16 世纪初,玉米传入中国。1776 年,玉米传入非洲。玉米的传播折射出
A.区域农业的差异缩小 B.全球性联系的加强
C.欧洲农作物广泛传播 D.非洲农业技术落后21.1795 年,英国通过了“斯宾汉姆兰制”济贫法(如图),该法案
A.解决了工人阶级的温饱问题 B.成为英国宪章运动的重要成果C.减弱了价格革命的负面效应 D.利于稳固社会转型所需劳动力
22.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渐在世界各国确立起来。下列与此相关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日本“明治维新”
③美国制定宪法 ④俄国实施农奴制改革
A.①③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②①
23.1921 年 11 月,列宁指出,经济建设不同于政治革命,它不能采取革命的办法,而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逐渐的、审慎迂回的行动办法。为此,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
①实施农业集体化 ③推行“新经济体制” ②发展租让制 ④实行粮食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英法通过一次会议出卖了某国,“作为德国人负责对苏开展的代价”,证明了绥靖政策是“纵然战争、挑拨战争、扩大战争的政策”。被出卖的这个国家位于下图
A.① B.② C.③ D.④
阅读下图:“苏联与美国部分工业产品产量比较”(同一年份的美国数据为 100%)。结合所学,由此可推知,苏联
(
1960
年
1980
年
化肥
生铁
钢铁
石油
400%
200%
0%
)
A.工业结构并未出现明显的优化 B.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C.戈尔巴乔夫改革一度成效显著 D.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第 26 小题 17 分,第 27 小题 18 分,共 35 分)。
26.(17 分)社会剧烈变革引发思想文化革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中警醒,这些心怀社稷者,以自己的学时和素养,比常人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开眼看世界。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在这些开眼者的影响下,表面平静下隐藏着的变革因子在不断萌生、不断酝酿……
材料二
——汤伏祥《船政与民族复兴》
文章(文学作品) 摘录
《再论孔教问题》 余辈对于科学之信仰,以为将来人类达于觉悟获享幸福必由之正规,尤 为吾国目前所急需,其应提倡尊重之也
《复辟与尊孔》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愚之信仰共和, 必排孔教
《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
《文学革命论》 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 讨论之余地
——摘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文章(文学作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心怀社稷者开眼看世界”的背景,写出三位“心怀社稷者”的名字及其代表作。用一句话指出他们的共同主张。(9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年份、主要阵地及内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意义。(8 分)
27.(18 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思想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经济全球化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由于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导致产生了全球经济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何干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等材料二 中国的发展摒弃了“国强必霸”陈旧逻辑。中国从未以武力威胁他国,面对争端,始终保持极大克制,努力通过和平方式化解危机,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改革开放 40 年来, 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 70%。中国在发展中不断为世界创造发展机遇,不断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自我发展能力。以规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加入重要国际组织,主动主办重大国际会议,自觉履行各项国际义务。
——秋石《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机遇》
阅读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并结合所学,写出当代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就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谈谈你的认识。(9 分)
阅读材料二概括说明“中国的发展摒弃了‘国强必霸’旧逻辑”。结合所学,指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的解决方案及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身体力行的做法。(9 分)2022 年 6 月浙江省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
历史学科 答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B D A C A D A C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B D B A C C B
21 22 23 24 25
D D C C A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第 26 小题 17 分,第 27 小题 18 分,共 35 分)
26.(1)背景: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阶级高层仍旧封闭、愚昧。(2 分)名字及其代表作:林
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畬《瀛寰志略》。(6 分)共同主张:向西方学习。(1 分)
(2)年份:1915 年。(1 分)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2 分)内容:高举民主和科
学的旗帜;反对礼教;提倡文学革命。(3 分)重要意义:推动思想文化革新;解放思想。(2 分)
27.(1)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区域集团化的进步。(3 分)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国家联盟、亚太经
合组织。(3 分)认识:以诚相待;普惠共享;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
全球化走向。(3 分)
(2)概括说明:中国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3 分)解
决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 分)做法: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设立丝路基金;举办“一带
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4 分,其他如答“推
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等也可以给分)
学考历史学科 答案 第1页 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