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2013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卷共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
友情提示:请认真作答,把答案准确写在答题卡上
积累与运用。(30分)
下面几行文字优美生动,你读一读,然后完成(1)——(4)题。(6分)
生命是盛开的花朵,绚丽多姿,灿烂芬芳;
生命是隽永的诗篇,清新流畅,意蕴深长;
生命是优美的乐曲,音律和协,婉转悠扬。
,汹涌澎湃,浩浩荡荡。
第一行中,加点字“绚”的读音为:
第二行中,加点词“隽永”的意思是:
第三行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 ,应改为:
依照前三行的句式,把第四行句子补写完整。
诗文默写。(10分)
(1) ,东风无力百花残。(2)但愿人长久, 。
(3) ,青春作伴好还乡。(4)知否?知否? 。
(5) ,青草池塘处处蛙。(6)青山遮不住, 。
(7)子曰:“其恕乎! , 。”
(8)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 ,
,对抗着西北风。
下面是一份对200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表
阅读内容 人数 百分比
卡通画 112 56%
时文杂志 32 16%
武侠小说 30 15%
文学名著 26 13%
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看了这一统计结果,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名著阅读。(10分)
(1)“头不很大,圆脸,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肋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粗……”是对( )的肖像描写。(3分)
A、猪八戒 B、祥子 C、保尔 D、李逵
(2)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部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奥斯特洛夫斯基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保尔这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形象。
B、孩童时代的保尔被勒令退学后,到餐馆当童工,经常被厨子头毒打,遭了不少罪。从此,历经生活的种种磨难。
C、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和乐观的生活态度。D、保尔在火车站邂逅冬妮娅,他们一见钟情;后来,他俩都走上了革命道路,由于工作需要,天各一方,音讯阻绝。等到在铁路工地不期而遇时,两人都已建立了小家庭。
(3)《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和神父结下梁子后,他往神父家中准备做面包的面团里撒 ,从中可看出他 性格特点。(4分)
阅读(60分)
阅读下文,完成5——9题(18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5、本文以马写人,文中的“千里马”比喻 ,“伯乐”指 ,“食马者”指 。(3分)
6、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故虽有名马。桓侯故使人问之。B、虽有千里之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执策而临之。见笑于大方之家。D、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
7、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或尽粟一石。 (2)是马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尽其材。
8、韩愈认为,因为“伯乐不常有”,所以“虽有名马”,也只能是怎样的终身遭遇呢?(根据原文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说说。)(4分)
9、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应该学哪位古人?说说你的看法。(4分)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才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阅读下文,完成10——15题。(21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节选)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10、“求神拜佛”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3分)
11、第一段中加点的“总”“只”“一味”三个词用得极为贴切,请你选择其中一个简析其表达作用。(4分)
12、简析加线的“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4分)
13、从最后一段中找出结论性的话,写在横线上。(3分)
14、作者认为我们从古以来就不乏“中国的脊梁”,请你写出一个具体的事例。(4分)
15、选出下列文章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选段重点是从正面论述,采用的是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
B、“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一类的人们”指从古以来的中国脊梁。
C、“……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一句中的“所谓”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的蔑视和否定。
D、选段中作者开头说“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接下来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广泛举例,证明此观点。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鲁迅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问题确实还是存在疑问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1分)
完美与残缺 白帆
(1)朋友搬进了新居,数位好友齐聚,贺其乔迁之喜。
(2)主人不俗,懂得享受生活,虽不富裕,屋子却布置得简单而富有情趣。阳台很宽敞,悬挂着几盆花花草草,红绿相间,疏密有致,令人赏心悦目。
(3)我们在春日的艳阳下,散漫地坐着,随意地吃着水果,喝着饮料,眺望远处的高楼,近处的鲜花和草坪,谈论着轻松的话题,时空好象静止了,没有人愿意打破这份难得的温馨。
(4)“嘿!你们看出来没有,这几盆花草有真有假。”一位细心的女士说。
(5)“我怎么没有看出来呢?”有人反问道。
(6)“不用手摸,不用鼻子闻,谁能在五米以外准确的指出真假,我就送给谁一盆郁金香。”主人有些得意地说。
(7)于是大家都开始仔细地观察起来。我是植物盲,奇怪,不管我怎样努力,也记不住各种花草树木的名字,更辨别不清品种的好坏,喜欢观赏植物,却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我只知道那些能够令我心旷神怡的就一定是好植物,一文钱不值的野草,有时候比标价几千元的奇花异草更令我动心。
(8)眼前的几个盆栽,都长得很茂盛,看起来个个碧绿如玉,青翠欲滴。花儿,也开得有声有色,汪洋恣意。猛然看去,的确难辨真假。可是看着看着,感觉出来了。我发现有三盆花依稀能够找到枯萎的残叶,有的叶片上还有淡淡的焦黄,显示出新陈代谢和风雨侵袭的痕迹。可是另外两盆,绿得鲜艳,红得灿烂,没有一片多余的赘叶,没有一丝杂草,更没有一根枯藤。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制造的结果,它们显得完美无缺。看着它们,我那轻快的心荡起了一阵涟漪,似乎这完美的东西远不如那些夹杂着残枝败叶的新绿更令我愉快。
(9)我曾经去过的一个美国国家级沼泽森林公园。时值枯水季节,我们很幸运,可以沿着小径一直走进沼泽森林的深处,那时候,大自然的魅力深深地震憾了我。举目望去,一株株笔直挺拔的参天大树,伟伟煌煌地一直蔓延到天地的尽头,间或有几株不知何时被风吹倒的树木歪在地上,有的渐渐风化了,长满了绿苔,松鼠和一些小动物们用它做窝,嬉戏其间,别有一番情趣。我想,如果没有这些倒掉的残木,没有参差不齐一蓬一蓬的灌木从,只有整齐划一的栋梁之材,这原始森林就会逊色多了。
(10)世界上万事万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太完美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儿童的可爱,在于他们的天真和稚气,尽管他们常常摔跤,需要人掺扶。青年人的优点,在于他们敢冲敢闯,在于他们的蓬勃和朝气,哪怕他们常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因为有了他们,世界才显得生气勃勃,一片生机。
(11)“那盆没有枯叶的花是假的,虽然它看起来更鲜艳,更完美无缺,但是我还是喜欢真的。”有人打断了我的思绪。
(12)看来,我的悟性实在太差,我所想到的,只不过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一个非常浅显随处可见的道理。
16、分别找出文中描写“真花”与“假花”的句子,并说说它们与题目的关系。(6分)
17、第⑥段中,主人说话时为什么“有些得意”?(用原文回答)(3分)
18、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如果没有第⑨段,本文结构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呢?(4分)
20、文章结尾处加点的“道理”,具体指什么道理?(4分)
作文(60分)
21、请以“生活,需要 (例如:挫折、阳光、搀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要有真情实感,有健康的思想。
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