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卷共四个大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30分 二(25分) 三(35分) 四55分 卷面分5分 总分
(一)10分 (二)15分 (一)15分 (二)20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用钢笔或中性笔书写在答题卷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答题前将答题卷上密封线内的各项内容写清楚。
3. 本试卷设卷面分5分。
卷首语:
亲爱的同学,你辛苦了,第一学月考试似乎刚过,你又得面临半期考试的“洗礼”。考试不仅是考大家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考同学们的一种做事态度:考前的精心准备;考场上的全力以赴;书写的美观大方……良好的做事态度不仅是考试取得优良成绩的基础,也是你能获得美好人生的关键因素。祝你考试成功!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选出下面加点字注音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瞥见piē 文绉绉zōu 脊梁jí 颔首hán
B.搓捻chuō 箍桶kū 鸭蛋络子luò 铁铉xuàn
C.秫秸秆jí 囿于yòu 挑剔 tì 如法炮制pào
D. 气氛fèn 脸颊jiá 发怔zhēng 合辙押韵zhé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抑扬顿挫 知书识礼 粗制烂造 正经危坐
B. 冥思遐想 期期艾艾 龙吟凤哕 舒卷张驰
C. 囊萤映雪 家醅 顾名思义 隔阂
D. 青树翠蔓 往来翕乎 淫雨霏霏 静影沉壁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即物起兴:见到美好的事物就高兴。)
B.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看不上。(曾经沧海难为水:这里指经历了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C.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巴结:讨好别人。)
D.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油嘴滑舌:这里形容人聪明灵活,说话中听。)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云南的歌会》主要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的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B、《端午的鸭蛋》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C、《俗世奇人》塑造了两位有独特技艺,独特性格的民间高人的形象。一人仅写一事,却写得形神兼备,三两笔就勾画出人物的神韵。
D、《春酒》一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写家乡过年的风俗,写喝春酒、喝会酒,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春酒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6、下面语段四句都有语病,请根据提示加以改正。(4分)
①近日,由《人民日报》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评奖、征集和出版活动结束,②重庆理工大学学生杨康创造的诗歌《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获一等奖,获得万元奖金。③杨康的家乡是来自陕西汉中的西乡县沙河镇,他从高中开始进行课余写作,父爱是他诗歌中常见的主题。④他的诗歌充满真挚、恳切。有一种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
(1)第①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 “ ”改为 “ ”。
(3)第③处句式杂糅,应改为 。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该 在 “ ”后面补充 “ ” 。
7、根据语境,依照划线句,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4分)
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
青春是 ;
青春是 。
8、综合性学习(7分)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1分)
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3分)
它从汩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名称: (1分);
节日习俗名称: (写两个。一个1分,共2分)。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3分)
看法( 2分):
宣传标语( 1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古诗文积累。(10分,每空1分)
9、默写填空。
(1)落红不是无情物, 。
(2)念天地之悠悠, !
(3)李白在《行路难》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4)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天下的寒士大声疾呼的句子是
, 。
(5)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画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的诗句是 , 。
(6)在《饮酒》诗中最能体现陶渊明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的名句是
,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10、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2分)
(1)连月不开 (2)百废具兴
(3)薄暮冥冥 (4)忧谗畏讥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舍,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云。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以其境过清( )
(3)水尤清冽( ) (4)蒙络摇缀( )
1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第四段中,描写了作者在潭上所见的景色与自己的感受,哪两句是此段点睛之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14、文章前面写道“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在一篇文章中,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呢?(3分)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15分)
①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比如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有的吆喝告诉你制作的过程,如城厢里常卖的一种近似烧卖的吃食,就介绍得十分全面:“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也有简单些的,如“卤煮喂,炸豆腐哟”。有的借甲物形容乙物,如“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葫芦儿--冰塔儿”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不管是山楂、荸荠还是山药豆的)形容得晶莹可人。卖山里红(山楂)的靠戏剧性来吸引人,“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
②有的小贩吆喝起来声音细而高,有的低而深沉。我怕听那种忽高忽低的,也许由于小时人家告诉我卖荷叶糕的是“ 拍花子的” 拐卖儿童的,我特别害怕。他先尖声尖气地喊一声“一包糖来”,然后放低至少八度,来一声“荷叶糕”。这么叫法的还有个卖荞麦皮的。有一回他在我身后“哟”了一声,把我吓了个马趴。等我站起身来,他才用深厚的男低音唱出“荞麦皮耶”。
③ 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我在小说《邓山东》里写的那个卖炸食的确有其人,至于他替学生挨打,那纯是我瞎编的。有个卖萝卜的这么吆喝:“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甚至有的乞丐也油嘴滑舌地编起快板:“老太太(那个)真行好,给个饽饽吃不了。东屋里瞧(那么)西屋里看,没有饽饽赏碗饭。”
④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啦”。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15、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描写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四季不绝于耳的吆喝声,条理清楚,但此段主要介绍卖什么,很少介绍重要吆喝,这应该算是一种遗憾。
B.从第 ②节作者的惊恐、害怕,第 ③ 节乞丐油嘴滑舌的快板和第④节卖冰棍的语气中看出,作者萧乾虽然很怀念旧北京的街头“吆喝”,但对某些“吆喝”的方式持否定态度。
C.本文以地道的北京口语来介绍北京的吆喝声。多以短句为主,读起来干净利索,体现了北京话的特色。此外,京腔中那种调侃、幽默、轻松的味道也随处可见。
D.第②段中“我”听到卖乔麦皮的吆喝被吓了个马趴,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卖乔麦皮的吆喝声的声调之可怕。
16、第①段说,叫卖“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其列举的方法有哪些?请分项概括回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品味北京街头商贩“吆喝”的艺术性。(4分)
(1) 卖一种用秫秸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小玩艺儿赛活的。”
(2)卖萝卜的吆喝:“又不康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大”就是一个铜板)
18、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也是一种文化,现实生活中你也可以听到吆喝声。细细品味,你一定能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请写出一句你听到的“吆喝”,并加进描写叫卖人叫卖时的声调节奏以及带给你的感受等。(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20分)
故乡滋味
凸凹
这是8年前的旧事。那年,刚刚过完40岁的生日,突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思乡之情。这种感情很强烈,近乎一种烧燎,若不回故乡住上一段日子,心里难以平静下来。
于是我回了一趟老家。
到了母亲的老宅院,推开那一道柴门,母亲“哦”了一声,显出意外的喜悦,眼睛潮潮地红起来。走近母亲身边,觉得母亲很矮小,依旧是粗布衣裤,与那道柴门一个色调。多少年了,故乡仍带着那种逼人的质朴。我心里很温暖,觉得自己就是为这质朴而来。
母亲烧起柴草,煮了几穗青玉米。柴草很干,火烧得热烈。
“住几天吗?”母亲问。
我说:“当然要住几天,陪您唠一唠近20年来不曾细唠的家常。”
母亲笑一笑:“你已是老家雀了,只有老家雀才知道回窝哩。”在母亲的感觉里,我居然跟她一样老了。
青玉米煮熟了,剥了玉米的苞衣,米粒很黄。一粒一粒剥着吃,很绵软,香得和奶一样。
母亲同我一起剥玉米吃。炉膛的余火闪着黄黄的光。
我一下子找到了故乡的感觉,即黄色的温暖。
晚上,母亲问:“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
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
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我的,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
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
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天亮了,我却酣然地睡沉了。睡醒来,小饭桌早已放在身边。“酒给你温好了,喝几盅吧。”母亲安然说道。
饭桌中央,果然就是那把几代人用过的黄泥酒壶。
说温酒,其实是把罐中的老酒舀到壶里去。母亲给祖父舀酒,给父亲舀酒,如今,又给她的儿子舀酒,那么,在她眼里,儿子是条有分量的汉子了。
在老家的日子,我彻底让自己放松了。每天起得很迟,睡到日上三竿。母亲从不叫醒我,开心地放任她的儿子。
“快把娘的儿子宠坏了。”我跟母亲开玩笑。
“还能宠几天呢?世道上,除了娘宠儿子,还有谁宠呢?”
听了娘的话,我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酸楚。媳妇好,爱情的后面是温柔的束缚;儿子好,却常会把一副叫责任的担子不由分说地让你担下去;朋友好,友谊时时提醒你要保持一种无奈的却是必须的心灵对等······这一切,都美丽而忧伤,美得让人感到有些累。
吃过母亲的早酒,便是走走儿时的路,爬爬儿时的山······
路依旧,山依旧,我的感觉却大不一样了。
儿时高高的曾绊得我摔破了膝的石阶,已显得很矮很矮。
儿时深深地看一眼都眩晕的水井,也显得很浅很浅。
山路曲折悠长,我却走来走去,又走回原处。
折回母亲的柴门,看到柴门下的母亲,霜雪已浸染了大片发际。
我不禁低沉地吟了一声:“哎,故乡。”
晚上,盘腿坐在母亲的土炕上,在小饭桌上摊了几页纸,想随便写些什么。笔落下去,却写出了这么几行字:
故乡,就像母亲的手掌,虽温暖,却很小很窄。它遮不了风雨,挡不住光阴,给你的只是一些缠绵的回忆……
写到这里,我抬头看一眼熟睡的母亲,想到明天就要走了,泪水不禁热热地流下来。
19、揣摩品味语言。(5分)
⑴“故乡滋味”中“滋味”的含义是什么? (2分)
⑵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中“酸楚”所包含的情感。(3分)
20、文章重点叙写“我”回故乡后的哪几件事? (4分)
21、根据文意,简要描述“我”眼中的“母亲”和我所见的故乡。(4分)
“母亲”:
故乡:
22、说说你所感受到的作者对故乡的深情。(4分)
23、文题为“故乡滋味”,而内容以写“母亲”为主,作者是如何将“母亲”与故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3分)
四、写作(55分)
24、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①2007年,国务院新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我国的法定节日制度显得更具传统文化特色。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传统节日,以“我家乡的 节”为题目,写一篇600左右的文章。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当地过节的风俗习惯和热闹场面,抒发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纪律是人们在集体中所受到的限制,是集体中人人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正如铁轨限制住火车同时又承载着火车一样,纪律约束着集体中人的行为,同时又保持着集体内部行动的一致。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上,全神贯注,整齐严肃,老师上课的春风就会吹进每一个人的心田;集合时,全场肃穆,静心听讲,我们就能汇成激情荡漾的浪涛。纪律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享受。
请你以 “纪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新意;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 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双石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半期检测语文题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D 2、C 3、D 4、C 5、D
6、第①处语序不当,应调整为 征集、评奖和出版活动;(2)第②处搭配不当,应将 “创造”改为 “创作”。(3)第③处句式杂糅,应改为 杨康来自陕西汉中西乡县沙河镇 。(4)第④处成分残缺,应该 “恳切”在后面补充 “的感情” 。
7、略
8、综合性学习(7分)(1)A、中秋节B、重阳节(1分)(2)屈原投江(1分);吃粽子、插艾叶(艾叶也叫青艾、艾草,一个1分,共2分)。(3)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即可,2分)。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示例]弘扬中华民族文化(1分)。(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1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9、默写填空。
(1)化作春泥更护花。(2)独怆然而涕下!(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0、(2分)(1)开 放晴 (2)具通“俱”(3)薄迫近 (4)谗 说别人坏话11、(4分)(1)可(大约)(2)清(凄清)(3)尤(格外)(4)缀(下垂)
12、(4分,每小题2分)(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向水潭的西南方望过去,溪水向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这样的环境中,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14、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是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苦环境的触发,孤凄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三、现代文阅读(35分)
15、(C)3分
16、1)善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吆喝商品名称;2)吆喝商品的制作过程;3)借甲物形容乙物;4)靠戏剧性方法来吸引顾客。(每答到一点得1分)
(1) (2分) 用夸张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吆喝出了玩具的形象逼真。
(2) (2分) 注意了吆喝时的节奏与押韵,好听又好记。吆喝出了萝卜的口味与价格。
18、略(4分)
19、(1)质朴、温暖的感觉。(2分)
(2)①为母亲年老,我受宠的日子越来越少而伤感。②为我与母亲相处的时日太短而愧疚。③体会到相对于母爱,“爱情”“伦常”“友谊”却美丽而忧伤。(3分)
20、(1)和母亲一起剥玉米吃。(2)和母亲同睡一条土炕。(3)喝母亲为我温的早酒。(4)重走故乡的山路。(4分)
21、母亲变得衰老、矮小,但依然质朴,仍是那样的慈祥、善良。故乡仍带着质朴,单路依旧,山依旧,仿佛都没有什么变化。(4分)
22、①人到中年,仍有思乡的冲动,而且感情很强烈。②回到故乡,始终感到故乡的温暖。③虽然故乡依旧没有变化,但对故乡仍深深的依恋之情。(4分)
23、示例:①借写母亲给我的爱,含蓄地表现故乡对我的情。②借我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对故乡的依恋。③故乡就像母亲一样,给我滋养,给我温暖。④故土难离,就像我对母亲的情感一样,即使身处异乡也难于割舍。(能说清楚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 (3分)
四、写作(55分)
类型 内容 结构 语言 卷面
一类(45-55分) 立意有深度,见解独特内容充实,选材新颖感情真挚内容切题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语言生动有文采用语准确简洁得体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二类(40-44分) 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内容切题 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用语较准确 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三类(35-39分) 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比较具体感情比较真实不偏题 层次清楚结构较完整 语言通顺有个别语病 卷面较整洁书写较规范
四类(30-34分) 中心基本明确内容不够具体 层次较清楚结构较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卷面较凌乱书写较潦草
五类(29分以下) 中心不明确内容不具体偏离题意 条理不清结构混乱 语句不通顺 卷面杂乱字迹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