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教学目标】
1.内外力作用的含义、特点。
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3.地质构造类型及地貌特征。
4.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典型地貌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理解不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会解释典型地貌的成因。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教材27页图文材料。
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它如此“尖峭”?
引出话题:地形变化的动力有哪些?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小结:引起地表形变化的作用力,按能量来源分内力与外力。
组织学生读教材中27—28页相关材料,梳理归纳教材内容如下:
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1.内力作用
(1)含义: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2)表现形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举例说明)
2.构造运动概述
分类 含义 影响
水平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 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带
垂直运动 地壳或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 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
(课件出示图文资料)组织学生读教材中的图2-2-2至图2-2-6及相关材料,完成两项任务:
(1)认识褶皱、断层的形成原因、基本形态、判断方法。
(2)让同学绘制褶皱、断层图,并用展台展示几位同学的成果点评。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梳理归纳教材内容如下:
3.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
(1)褶皱的特征与应用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两种形式,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其判断的依据和对地貌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背斜 向斜
一般形态
岩层新老关系 (主要依据) 中间老,两侧新 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 山岭 谷地
倒置 地形 (差别 侵蚀) 成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图示
(2)断层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断层地貌的形成受断层位移方向的影响。位移方向不同,地貌也有差异。如下表所示:
断层位移方向 对地貌的影响 图示
水平方向为主 ①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②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
(3)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包括矿产、水、工程建设等多个方面,如下所示:
[思考] 背斜和向斜在岩层的弯曲方向上有什么区别?
提示:背斜处的岩层向上拱起,而向斜处的岩层向下弯曲。
(4)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学生活动:读“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探究]
问题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属于亚欧板块吗?
提示:太平洋板块。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问题2:在板块边界一般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提示:在消亡边界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岛弧、海沟等。在生长边界形成海岭、裂谷、断层等。
问题3:试分析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未来变化趋势及原因。
提示:红海、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们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处于不断张裂中;地中海的面积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30页知识窗及图2-2-7,完成教材31页活动。
思考回答: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提示:受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小结:板块构造学内容梳理如下:
5.板块构造学说与全球地貌格局
板块相对 运动的方向 对地球面 貌的影响 举例
板块张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等
板块挤压 (相对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等
板块挤压 (相对移动)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台湾山脉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等
组织学生读教材中31—34页相关图文材料,课件展示梳理归纳教材内容如下:
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海浪、重力等改变地表形态,形成各种外力地貌,具体如下表所示: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 半干旱地区
流水 冲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 高原、山地
流水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河流流经的 中低纬度的 可溶性岩石 地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峡湾 高山和高纬 度冰川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 邻近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山口和河流 的中下游
冰川 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 的高山地区 和高纬度地 区
海浪 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