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1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1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4 14: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郁达夫
引言
沁园春 长沙
天净沙 秋思
走进作者
1
郁达夫(1896-1945)
浙江富阳人
地位:
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
代表作:
《沉沦》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等。
本文的写作背景:
1921-1933 左翼文艺活动、创作
1933.4 上海→杭州→1936.2福州,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1934年7月,郁达夫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走进文本
2
给划线字注音
来得润
潭柘寺
拓片
一椽破屋
不容置喙
落蕊
譬如
廿四桥
五卅运动
潜意识
平平仄仄
(rùn)
(zhè )
(tà)
(chuán)
(huì)
(ruǐ)
(pì )
(niàn )
(sà)
(qián)
(zè)
了解文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都”字突出了北平历史悠久。“故都”二字指明描写的地点,既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在哪一段能找到?
清、静、悲凉。
(第一自然段)
走进文本,深入研读
从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从3--11自然段。
主要是5幅画面
①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
②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
③第5段:秋蝉残鸣
④第6—10段:闲话秋凉
⑤第11段:清秋佳果
牵牛花(第三自然段)
槐树(第四自然段)
秋蝉(第五自然段)
秋雨(第六~十自然段)
果树(第十一自然段)
走进文本,深入研读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俱是冷色)
作者是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秋声:有鸽声(飞声)、 帚声、 蝉声、雨声、人声。
(凸显宁静)
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思考与讨论
课后作业
3
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1-11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文章的第12、13 、14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请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