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 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 单元 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4 14: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 单元测试
命题人: 审题人: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每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一位澳洲学者叫约翰·巴恩斯的,出了一本《一派谎言》(A Pack of Lies)的书,书名就让人耳目一新。不过,书名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比较学术化——关于说谎的社会学。
巴恩斯指出,说谎在社会学上而言,实际上是社会制度的建构与维持所必需的。首先,没有谎言的存在,就没有“真话”的概念,真实是在与虚假的对比中产生的。在社会学家看来,说实话有着实用的原因,即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同样,撒谎也有着类似的实用意义。例如,精神病学上认为,儿童第一次撒谎是“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从不说谎反倒意味着没有想象力。其次,说谎在人类历史中源远流长,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演化的产物,而且兼含文化演化与生物性演化的影响。不止是人,动植物上也常见欺敌或诱猎的特征,作为其求生存繁衍的手段。而在人类身上,撒谎也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再次,从撒谎的动机和目的而言,谎言并不一定是恶意欺骗。为了顾及听者的感受,言者可能撒个“善意的谎言”;为了激励自己,我们会用谎言“自我催眠”。
说谎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如何察觉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在巴恩斯看来,说谎是成长的一部分,察觉谎言的能力也是伴随着社会化的过程而发展的。成功地说谎,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语言本身潜能的开发,这主要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但拥有成功说谎的能力并不表明具有识别谎言的能力,后者同样需要学习,即需要对日常语言的暧昧性具有敏锐的感应。不过,正因为语言具备怪异、特殊与暧昧的性质,才使作为叙述传统的“小说”成为可能。看过《西游记》的人不会天真地认为当年玄奘是在一只猴子的保护下去西天取经的吧?小说虽然充斥不实陈述,但却刻意不想成为谎言。尽管有人要一厢情愿地在不实陈述和真实之间进行联系,但小说毕竟不同于说谎。由此扩展开去,我们会发现,以道德语汇审视说谎,和以社会学的语汇评价说谎,是完全不一样的。道德上对说谎的谴责,相比于社会学上对说谎意义的解释,目标有别,后者是要对社会如何运作有更好的了解。在社会学家看来,诚实固然是人际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但现代文明的一些制度正是在信任缺失之下繁荣茂盛的。例如,合同法律制度,正是拜社会缺乏信赖所赐。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很赞成巴恩斯“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断语。
那么,我们非得说谎吗?我们能根除谎言吗?这就要看谎言伴随我们有多久。有人或许会认为,历史上曾经存在没有谎言的时代,甚至认为谎言是因商品经济带来的副产品。事实上,说谎在原始的农耕社会就已经存在了,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老祖先猿人甚至更早。巴恩斯在全书最后非常简洁地指出:“我们全部会说谎。”学会在适当场合说适当的谎,懂得何时该拆穿谎言、何时该装糊涂,拿捏说谎的分寸,或许还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呢。但需要强调的是,谎言的存在有弊有利,依赖人们怎么适度分配,以及在社会制度层面上对它进行必要的约束。例如,在科学的领域,我们应当强调真实的调查和研究;社会生活中恶意伤害他人的谎言应当受到惩罚;政府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欺骗民众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些人缺少的是一双辨别真假的慧眼,但有些人,缺少的或许是戳穿谎言的勇气。面对欺骗和谎言,特别是假公权力而行之的丑闻,我们是愿意做《皇帝的新衣》中那个说真话的小孩,还是一团和气的旁观者?谎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
(摘编自吴丹红《说谎的社会学》)
1.下列对“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社会学上看,谎言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与真实相互依存;而从动机和目的上
看,有时表现出一定的“善意”。
B.从社会学上看,撒谎有着与说实话相类似的实用意义,它是人们成长的一部分,而觉察谎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能力。
C.从道德学语汇看,谎言是不可取的,但从社会学语汇看,它又有对现代文明的一些制度的繁荣兴盛客观上起促进作用的一面。
D.谎言有时候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在科学领域应当强调真实的调查和研究,在社会生活中有时应当受到惩罚甚至不能容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从巴恩斯的著作《一派谎言》引出“说谎的社会学”这一论述话题,开篇点题。
B.二、三两段结合著作者的观点,以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说谎在社会学领域的意义和作用。
C.第四段紧承二、三段著作者的观点,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我们对于说谎所应该持有的态度。
D.末段结合当前时代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明确坚持真理的重要性,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第一次撒谎是“迈向独立自主的关键一步”,撒谎跟说实话一样,在维持社会的正常交往方面是不可缺少的。
B.从演化的角度看,人和动物常将欺敌或诱猎作为求生和繁衍的手段,将说谎作为一种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
C.虽然巴恩斯说“我们全部会说谎”,但需要强调的是,说谎有利有弊,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受到必要而适度的约束。
D.在当今时代,一些人缺少辨别真假的慧眼,有些人或许缺乏戮穿谎言的勇气,以致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
二、文言文阅读(3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年十二能文。家贫,读书焚木叶继晷者三年,举成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
时帝益倦于政,而万安、刘吉、尹直居政府,智愤之。道出三原,谒致仕尚书王恕,慨然曰:“治天下,在进君子退小人。方今小人在位,毒痡四海,而公顾屏弃田里。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恕奇其言,笑而不答。明年登进士,改庶吉士,遂上疏曰:“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疏入,不报。
智既慷慨负奇,其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亦并负意气,智皆与之善。因相与品核公卿,裁量人物。未几,孝宗嗣位,弊政多所更。智喜,以为其志且得行,复上书曰:“少师安持禄怙宠,少保吉附下罔上,太子少保直挟诈怀奸,世之小人也。陛下留之,则君德必不就,朝政必不修,此弊所当革者也。致仕尚书王恕忠亮可任大事,尚书王竑刚毅可寝大奸,都御史彭韶方正可决大疑,世之君子也。”帝得疏,颔之。居无何,安、直相继罢斥。而吉任寄如故,衔智刺骨。
鼐常朝当侍班,智告之曰:“祖宗盛时,御史侍班,得面陈政务得失,立取进止。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及恕赴召至京,智往谒曰:“后世人臣不获时见天子,故事多苟且。愿公且勿受官,先请朝见,取时政不善者历陈之,力请除革,而后拜命,庶其有济。若先受官,无复见天子之日矣。”鼐与恕亦未能用其言。
会刘概狱起,吉使其党魏璋入智名,遂下诏狱。智身亲三木,仅属喘息,慷慨对簿曰:“智见经筵以寒暑辍讲,午朝以细事塞责,纪纲废驰,风俗浮薄,生民憔悴,边备空虚,私窃以为忧。与鼐等往来论议诚有之,不知其他。”谳者承吉意,竟谪广东石城。
智至广东,总督秦纮檄召修书。弘治四年十月得疾遽卒,年二十有六。天启初,追谥忠介。
(选自《明史·邹智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B.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
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C.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
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D. 陛下于辅臣/遇事必咨/殊恩异数必及/亦云任矣/然或进退一人/处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
二小人阴执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县城举行的考试,因考期在八月,故又称为秋试、秋闱。
B. 侍班,指古代臣下轮流在宫内或行在所随侍君主,记事、记注起居,或处理其他事宜,即“入直”。
C. 三木,桎、梏、拲合称“三木”,可以枷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因为是木制的所以称为三木,一般借指较重的罪行。
D. 对簿,指受审问。簿,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在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邹智生性耿直。他路过三原,拜见退休尚书王恕,为王恕的遭遇打抱不平,并表达了上书天子的意愿,王恕没有发表什么意见。
B. 邹智嫉恶如仇。万安、刘吉、尹直把持朝政,他十分愤恨,等到孝宗即位时,便对此三人进行弹劾,后来刘吉被罢免,所以对邹智怀恨在心。
C. 邹智向皇帝推荐王恕,等到王恕受诏进京后,又建议王恕先拜见皇帝陈述弊政,后接受官职,否则难以再见到天子。
D. 邹智与御史汤鼐意气相较,关系友善,他们经常在一起品评人物,理论朝纲与民生。但后来被品评过的少保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构陷邹智入狱。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智此行非干科名,欲上书天子,矫世变俗,拯斯民于涂炭耳。(10分)
(2)自后惟退而具疏,君幸值维新之日,盍仿先朝故事行之。(1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58分,选择题每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0题。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 ,折射出年轻网民活跃多样的思想观念,与他们求新求变的特点互为表里。但近来,“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频频出现的表达形式,其浮夸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跪求”“哭晕”本是形容急切心态和忧伤情绪的网络语言,却成为少数网站、微信公众号的“口头禅”。一款“炫酷”的国产LED电风扇发售,“老外纷纷跪求购买链接”;央行公示百行征信的个人征信业务申请,“有人却哭晕在厕所”……如果说这样的内容只是 ,那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则纯属 。
部分媒体行文浮夸,背后是“眼球情结”在作祟。修饰文辞,创新表达 ,但裁剪素材、哗众取宠,则少了一份真诚,也容易助推谣言肆虐。当网络流量与广告收益挂钩,“眼球情结”就与“营销心态”结成了同盟,( )长此以往,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责任将无从谈起。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一而足 言不尽意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B.层出不穷 言不尽意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C.不一而足 夸大其词 海市蜃楼 无可非议 D.层出不穷 夸大其词 子虚乌有 无可厚非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中频频出现,其浮夸的文风对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B.“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其浮夸的文风令不少读者感到不适。
C.“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正文、标题频频出现,不少读者对其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
D.“跪求体”“哭晕体”在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频频出现了新形式,不少读者对其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适应“买家”不断变化的口味,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
B.随着“买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新闻信息产品的价格越来越高
C.一些新闻信息产品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商品,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D.新闻媒体早把自身的社会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唯“买家”需求马首是瞻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印度,一种名叫“基伍”的中国手机相当“牛”,其明星代言的广告贴得俯拾皆是,其年销
量也居各种名牌手机之首。
B.不管完成这项工作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我们都要适可而止,不为已甚,不然就会累坏身体,
还会影响今后的工作。
C.进入2013年6月份以来,金融业闹起了“钱荒”,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
其严重。银行怎会缺钱,并且还缺得如此离谱?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D.他工作十分积极,总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但这段时间他病情加重,实在不宜过度劳累,
而应在家休养生息。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在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吃人马路”及坍塌桥梁的出现呈不断走高的趋势,避
免这类事故一再出现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B.中国航空母舰“辽宁号”完成舰载机起降训练任务的当天,51岁的起降训练总指挥罗阳突发
急病死亡,医院判断其死因是心源性猝死造成的。
C.七十多岁的王正铨对韩国骑马舞走红很是诧异,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骑
马舞就红遍了大江南北,而且要好看得多。
D.“无人监考考场”内,同学们正安静地答题,对于他们来说,正在作答的不仅是一张关乎诚信
的品格答卷,更是一份衡量知识与能力的答卷。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早在明朝嘉靖年间,钓鱼岛和黄尾屿就被确认不属于琉球,清初我国地图就刊载钓鱼诸岛。这里是我国东海靖渔场。________。在这个海峡港湾中,还盛产飞花鱼,台湾省基隆、苏澳两地渔民,常靠此渔区生存。
①带来了大批鱼群 ②所以我国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的渔民经常到这一带捕鱼
③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 ④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⑤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 ⑥有一条宽达1000多米的“蛇岛海峡”
A.⑤①②③⑥④ B.⑤④②③⑥① C.④②③⑤①⑥ D.②③⑥①⑤④
1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习总书记在杭州G20峰会上的讲话,如黄钟大吕,向全世界展现了杭州这一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B.教育部明确提出,对犯而不校、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
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C.有流程表当然好,但这流程表是提前制定好的,展会进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这时
就不能胶柱鼓瑟,要适时作调整。
D.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为了一条重要规律。但毋庸置疑的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的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文运同国运相牵,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
下有乾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作更多振奋人心的作品。
B.3日,中美友谊文化图片展在美国休斯敦的孔子文化中心拉开帷幕,这是深化中美友谊的一
大举措。稳定、健康的中美关系不仅会惠及整个世界,也将使双方受益。
C.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使物流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物流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
相关技能型人才远远不够,具有物流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D.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市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市政府科学调配资金,加大了对道路建设的投
资力度,解放路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减轻东西方向的堵车问题。
16.请你用简洁的说明性文字介绍这幅漫画,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寓意。(10分)
介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10分,每空1分)
17.《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 _ __,__ _。
18. 《庄子·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_______ ,_________ 。
19. 《论语十则》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又要从反面学习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C 解析:A.此项从社会学角度看待说谎,只强调“说谎”的“福”而没有涉及到“祸”,且“真实”用词有误,谎言与“真话”相互依存。B.“谎言是一种福祸参半之恩赐”前有限制条件“从这种意义上说”的限制,也就从对现代文明制度的形成的意义上来说,而此项却是从社会学角度看待,且只强调“说谎”的“福”而没有涉及到“祸”。D.此项虽涉及“福”“祸”两个方面,但不符合特定语境,只是谈正确对待谎言的态度。
2.D 解析:D.末段并不是结合当前时代“存在的诚信缺失现象”,而是结合当前时代缺乏“慧眼”或“勇气”的现实,且此段也并没“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C 解析:A.“不可缺少”文中无据。B.“将说谎作为维持内心平衡的策略存在”仅是人的表现,而不能包含动物,原文有限制性语句“而在人类身上”。D.“以致”后面的“谎言盛行,反而被认为是真理”并非当今时代的已有存在,它只是理论上的“可怕”的后果。
4.D
5.A【解析】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
6.B【解析】后来刘吉被罢免错。万安、尹直被罢免。
7.(1)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
(2)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
(计分点:(1)“干”“矫”“拯斯民于涂炭”各2分,句意4分(2)“具疏”“值”“故事”各2分,句意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邹智,字汝愚,合州人。十二岁能写文章。家境贫穷,他利用烧树枝树叶发出的火光,夜以继日地读书三年,成化二十二年,乡试中获第一名。
当时明宪宗愈加懒理朝政,而万安、刘吉、尹直位居内阁权力机构,邹智十分愤恨。途经三原时,求见辞官返乡的尚书王恕,感慨地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在于任用君子斥退小人。当今小人在位,祸害天下,而您却被屏弃乡村。我此行并不是为了求取科举功名,是想上书天子,改变风俗,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罢了。”王恕认为他说的话不寻常,笑笑没有应声。第二年邹智考中进士,任庶吉士,邹智于是上疏道:“陛下对于辅臣,每当遇到政事必定同他们商议,并对他们施以隆重的礼遇和特殊的恩惠,也可以说很信任了。然而或是升降一个人的职位,或是处理一件事,往往直接由宫廷发出诏谕,使一二个小人暗中掌握其权柄,这实际上是对辅臣既任用他而又怀疑他。陛下难道不想推诚布公地待人吗?”奏章送呈皇帝,皇帝不给答复。
邹智生性大方豪气自负,当时御史汤鼐、中书舍人吉人、进士李文祥也都有志向气概,邹智同他们关系都不错。他们在一起品评朝臣,议论人物。不久,明孝宗即位,对以往的弊政多有改革。邹智很高兴,认为自己的志向能够实行,又上书说:“少师万安恃位取宠,少保刘吉对下附和对上欺骗,太子少保尹直心怀奸诈,都是些世上的小人。陛下留用他们,那么君王的德行必不完善,朝政必定整治不好,此弊病是应当革除的。退休尚书王恕忠诚磊落,可以担当重任,尚书王竑刚强果断,可以止息大奸之谋,都御史彭韶端平正直,可以决断大政方针,他们是世间的君子。”皇帝看完奏疏,点头表示赞赏。过了不久,万安、尹直相继被罢免。而刘吉仍居旧职,他对邹智恨之入骨。
汤鼐经常在朝廷值班,邹智告诉汤鼐说:“先世兴盛,御史值班,可以当面向皇帝陈述朝政的得失情况,皇帝即刻决定是采用或是禁止。到后来只有等到退朝后用疏来陈述,这样君臣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你有幸遇到朝廷革新的时候,何不效仿先朝事例行事。”等到王恕接诏到了京城,邹智前去拜见王恕说:“后世做臣子的没有机会见到天子,因此处理政事大都马虎草率。希望您暂且不接受官职,先请求朝见皇帝,将时政治理不善的一些情况一一向皇帝陈述,极力要求革除,然后再接受官职,这样就可能于政事有所益。如果先接受官职,就再没有见天子的日子了。”汤鼐与王恕也未能采用他的建议。
时逢刘概的案子兴起,刘吉指使同党魏璋把邹智名字牵涉进去,邹智被捕关进诏狱。邹智的颈、手、足上都套上刑具,仅能呼吸,邹智在接受审问时,慷慨地回答:“我见御前讲席在寒暑间停止讲习,午朝以皮毛小事敷衍塞责,朝政纲纪毁坏,风俗轻浮,人民生活困苦,边境防备空虚,我暗自为此担忧。与汤鼐等来往时议论这些情况是有的,其他什么就不知道了。”议罪的官员承奉刘吉的意图,最终将邹智贬到广东石城。
邹智到了广东,总督秦纮用檄文召他撰写有关著作。弘治四年十月得病突然去世,年仅二十六岁。天启初年,追赠谥号“忠介”。
8. D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的。现指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足指充足、足够。层出不穷:意指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结合语句内容分析,主要讲一些个性十足的表达方式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用“层出不穷”。言不尽意: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夸大其词:意思是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用“夸大其词”。子虚乌有:指假设的、不存在的、不真实的事情。海市蜃楼: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结合“某国遭遇金融风暴而‘跪求中国伸出援手’等内容分析,用“子虚乌有”。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用“无可厚非”。故选D。
9. B A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应该是读者对浮夸的文风感到不适;C项,成分残缺,在“标题”后面加上“中”;D项,表意不明,去掉“了新形式”。故选B。
10. C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后面内容“长此以往,媒体记录历史、传播价值观的责任将无从谈起”分析,A项,强调新闻信息产品要不断推陈出新,与后文内容不协调;B项,强调信息产品的价格,不符合语境;D项,主语是“新闻媒体”,有局限性,不合语境。故选C。
11.解析:选C。A.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用在此处不合语境,应为“比比皆是”。B.不为已甚:不做太过分的事,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用在这里不合语境。C.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D.休养生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恢复元气。用在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12.解析:选C。A.“出现”与“呈不断走高的趋势”搭配不当;B.句式杂糅,应把“造成的”去掉;D.递进关系不成立,应改为“不仅是一份衡量知识与能力的答卷,更是一张关乎诚信的品格答卷”。
13.解析:选A。根据横线后的句子“在这个海峡港湾中”,推知前一个句子中必然提到“港湾”,遂推断前一个句子为④,再根据横线前的“东海靖渔场”推断,下一句必然介绍渔场,故衔接最恰当的是⑤,由此排除B、C、D三项,再将顺序代入文段中可得出正确答案为A。
14. B(B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侵犯或欺辱也不计较。此处属望文生义,应该用“屡教不改”。 A黄钟大吕:黄钟,是我国古代十二律中第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指六种阴律的第四律。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正大、庄严、高妙。用在此处正确。C胶柱鼓瑟:比喻固执拘泥,不能变通。用在此处正确。D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用在此处正确。)
15.A(B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会使双方受益,也将惠及整个世界”。C项成分残缺,应去掉“随着”或“使”,明确主语;“存在结构性短缺”后加“问题”。D项搭配不当,应为“减轻……压力”。)
16. 解析:介绍漫画内容首先要注意漫画的标题,然后再介绍画面的主要内容,尤其需要注意介绍的顺序,如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还要注意漫画中重点突出的内容。如本漫画中那个写有“问题”的窨井及那个人扭头所说的话都需要表述出来,但不能凭空想象一些内容。概括寓意要能够透过画面指出本质内容。这个人用那么小的盖子就想盖住那个大的问题,明显是遮掩隐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答案:介绍:这是一幅标题为“解决问题”的漫画。画面左下角是一个内有“问题”二字的大大的没有盖子的黑色窨井;右边有一个人手拿小小的窨井盖,边跑边扭过头说:“正在着手解决!”
寓意:讽刺(批判)了那些口头承诺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或“不负责任”“敷衍塞责”等)的人或行为。或:讽刺了一些人对于出现的问题,不是切实想办法解决,而是应付上级,妄图遮掩隐瞒的行为。
17.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8.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9.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