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低哑(yā) 花圃(pǔ) 咻咻(xiū) 白薯(shǔ)
B.哀求(āi) 狼狈(bèi) 栅栏(zhà) 静默(mò)
C.玉簪(zān) 廊檐(yán) 恐惧(jǜ) 衣襟(jīn)
D.骊歌(lí) 示意(yì) 麻渣(zhā) 掸子(tǎn)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听到这儿,鼻子抽搭了一下,幸好我的眼睛是闭着的,泪水不至于流出来。
B.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C.昨天我去看爸爸,他的喉咙臃肿着,声音是低哑的。
D.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3.综合性学习。
文中的父亲对英子要求非常严厉,父亲的教育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班级准备召开一次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会。假如你是策划人之一,请你
按要求完成如下任务。
(1)依据下列材料提供的信息,请你简要介绍“狼爸”和“羊爸”和“林爸爸”不同的教育方式。
材料一:“狼爸”萧百佑坚信“棍棒底下出才子”。每当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必须要接受鸡毛掸子的“惩罚”。但是,打之前要把道理讲清楚,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打得孩子心服口服。打不是目的,是要通过打让孩子接受好的规矩,形成好的习惯,所以打只是辅助手段,要把握合适的尺度。
材料二:“羊爸”赖秋芳一向主张开放式教育,意在培养孩子自觉、自律的意识。他从不会规定孩子今天必须做完这个,明天必须完成那个。他一般会把一项作业布置给孩子,要求孩子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完成,这个时间可能是一个星期,也可能更久。孩子做完后必须自己检查错误,然后自行订正,他会定期抽查。
材料三:林书豪家庭的做法和我们很多父母一样,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灌输他们很多知识和技能,甚至有时只是家长自己的梦想,把读书学习看成是发展成长的唯一道路。好在林书豪的父亲对篮球疯狂地热爱,并且做到了尊重孩子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在培养起孩子的兴趣后,他做到了风雨无阻的坚持与支持。
①“狼爸”教育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羊爸”教育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林爸爸”教育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狼爸”“羊爸”各有支持者,你支持哪一方?请说说你支持的理由。(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围绕此次班会要讨论的热点话题,拟一个新颖而贴切的主题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快回家去!快回家去!”至文章结尾,回答问题。
4.选文开头“快回家去!快回家去!”两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什么描写?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在石榴树下玩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的第一场戏
周星驰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3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别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钟爱。
那时我们3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称点肉或买尾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盛的“大餐”时,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边,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就开始胡闹,总还要拣两块,放到嘴里嚼两下,再吐到碟子里。我嚼过了的,姐姐妹妹哪还肯吃啊!
为了不浪费,母亲只好自己吃。为这事母亲没少批评我,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好在我别的方面表现都很好,日子久了,母亲就随我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顽皮的呢
可是有一次,母亲真的生气了,并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那一次,母亲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好不容易从娘家弄来了一些钱,买了几只鸡腿,烧得金黄喷香。菜刚上桌,我就小猴似的爬上桌,一边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啃,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一不小心,手一滑,鸡腿掉地上了,沾满了尘土,落在了一摊鸡屎旁边。
母亲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买这几只鸡腿容易吗 再想想我平时的顽皮表现,母亲取过一根桑树条,狠狠地抽了我十几下:“让你顽皮,让你不知珍惜!”直到姐姐妹妹扑过来把我护在身体下面,母亲才放下桑树条,搂着我们3个抱头痛哭。
哭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母亲把鸡腿捡了起来,用开水冲洗一下,舍不得扔,自己吃了。那天晚上,母亲抚着我身上的伤痕:“还疼吗 ”“不疼了。”“下次还调皮吗 ”黑暗中,我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嘻嘻”地笑着:“睡吧,妈,明天我还要上课呢。”
2001年,我和母亲做客凤凰卫视时,又说起了这件往事。
“是的,那时他可真顽皮啊!全不知道,这饭菜来得多不容易,一点也不珍惜。”母亲笑容慈祥。
“不,妈妈,我懂得珍惜,”我接过话茬,声音开始哽咽,“您想想,我要是不把鸡腿弄到地上,您会舍得吃吗 那几年里,有什么好吃的,您全给了我们姐弟,您成天就吃咸菜啊!于是我们才想出这办法,我把几块肉嚼得不像样后,我们就有借口不吃了。只有这样,您才会吃啊!”
听着这话,母亲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其实,我早该想到。你样样乖巧懂事,怎么偏偏吃饭这么顽皮呢 ”母亲哽咽着掏出手绢擦眼睛。
我挂着两行泪水满面微笑。在亿万观众的电视面前,我们母子抱在了一起。无数的观众也在这一刻,流下泪来。
虽然我演戏无数,但是我要说,我最好的戏,是在7岁那年,演绎的是一份血浓于水骨肉连心的挚爱亲情,唯一的观众,是我的母亲。
(摘自《阅读世界》2012年第7期)
9.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前文中有不少情节为画线段埋下伏笔,请找出其中的两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母亲打“我”的原因是什么?打的结果如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阅读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精彩的心理描写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这几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我”赖床的真实心理。
【片段仿写】请你也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某种心理。(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哑”应读yǎ;C项中“惧”应读jù;D项中“掸”应读dǎn。
2.【解析】选C。“臃肿”的意思是:①过度肥胖或衣服穿得过多过厚而显得肥胖,转动不灵:体态臃肿。②比喻机构庞大,调度不灵:机构臃肿。用在此处显然不当,应为“肿胀”。
3.答案:(1)①“狼爸”教育方式:打,但要把握合适的尺度。②“羊爸”教育方式:民主,重在培养孩子自觉、自律意识。③“林爸爸”教育方式: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义无反顾地支持。
(2)示例:支持“狼爸”的原因:给孩子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可以使孩子更自律、更懂事。
支持“羊爸”的原因:学会了管理自己,提高了学习成绩,融洽了父子关系,解脱了家长。
(3)示例:教育方式有差异,适合孩子最重要。成才道路千万条,培养兴趣和爱好。
4.【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情感的把握。应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我”毕业后喜悦的心情;二是对带病的爸爸感到非常担忧,急于回家。
答案:表现了“我”急切回家报告拿到小学毕业文凭时喜悦的心情;也表现了“我”预感到情况不好,想早点回家的忧虑心情。
5.【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这句话描写夹竹桃散落的样子,爸爸喜欢花,但病重不能再照顾花,暗示其病情严重。
答案:景物描写。暗示爸爸生命垂危。
6.【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联系上文爸爸对“我”的教导和“我”知道应承担的责任来回答。
答案:因为爸爸平时对“我”的教导,使“我”在知道爸爸病故时,感到自己作为长女应该负担起家庭的重担。
7.答案:写到弟妹的玩耍是暗示年纪最大的“我”从此将担负起家庭“大人”的重担。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意的理解。阅读文章,理解这句话的表面意思与深层含义。
答案: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第1段往往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答案: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突出当时家庭生活的艰难,为后文写母亲打“我”做铺垫。
10.【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找到“我”当时让母亲吃肉、吃鸡腿的情节即可。
答案:①菜刚上桌,我就小猴似的爬上桌,一边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啃,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②黑暗中,我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嘻嘻”地笑着……
11.【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母亲因为吃鸡腿打“我”,回答第二问找到打后母亲的心理感受。
答案:弄掉了来之不易的鸡腿。母亲痛哭一场,吃了弄脏的鸡腿,关心地问“我”疼不疼。
12.答案(示例):艰难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13.答案(示例):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 ( )
(2)收族为意 ( )
(3)宾客其父 ( )
(4)泯然众人矣 ( )
(5)或以钱币乞之 ( )
(6)贤于材人远矣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得为众人/而已耶 B.今夫/不受之天
C.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4.用原文填空。
(1)最能表现仲永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七年”后的结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刻画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可悲可叹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受之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2·黔东南中考)阅读《伤仲永》,完成下面各题。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世隶耕 隶:_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________________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__________________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中对方仲永“世隶耕”这一介绍,为后面写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做铺垫,以衬托其天赋。
B.本文以叙议结合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天赋极高的神童泯灭为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C.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的教育和自身的学习有关。
D.仲永之父的做法,对方仲永的成长并无妨碍,关键是方仲永自己是否认真地去求学了。
三、美文品析
(2011·济宁中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1~13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
(1)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解析
1.答案:(1)属于 (2)聚、团结 (3)以宾客之礼相待
(4)消失。这里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5)有的人 (6)胜过、超过
2.答案:(1)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解析】选C。正确节奏划分应为“或/以钱币/乞之”。
4.答案:(1)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4)不使学
5.答案:“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答案: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7.答案:“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8.答案:(1)属于 (2)从此 (3)通“攀”,牵,引
9.答案:(1)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2)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10.【解析】选D。仲永之父的做法,影响了其才智的发展,家庭教育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1.答案:(1)胜过、超过 (2)劳神,费心思
12.答案:(1)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2)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13.【解析】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甲】文由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论证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在梳理文意的基础上理解【乙】文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
答案: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附【乙】【译文】
戴安道登门向范宣学习,处处模仿范宣的做法:范宣读书,他也读书,范宣抄书,他也抄书。惟独喜欢绘画,范宣认为没有用处,不应该在这方面费心劳神。戴安道于是画了《南都赋图》,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PAGE
- 2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那只雄吐shòu( )鸡一生下来脚上就有距。
(2)别的孩子也兴高cǎi( )烈地叫起来:“是的,又来了一只新的天鹅!”
(3)他在这儿躺了一整夜,因为他非常疲乏和沮( )丧。
(4)蓝色的烟雾像云似的弥( )漫在这些黑树之间。
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处处挨啄,被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被讪笑(讥笑)。
B.他并不嫉妒(忌妒)他们。他怎能梦想有他们那样美丽呢
C.他看到了这只小鸭,就走过去用木屐(木头鞋)把冰块踏破。
D.正在这时候,一只骇人(害人)的大猎狗跑来紧紧地站在他的身边。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把头藏到翅膀里面,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
(2)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涨得通红。( )
(3)“不过,在水里游泳是多么痛快呀!”小鸭说,“让水淹没你的头,往水底一钻,那是多么痛快呀!”( )
4.指出下面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1)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小鸭)走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来到一个简陋的农家小屋。它是那么残破,甚至不知道应该向哪一边倒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丑小鸭的一生是作者自身生活的写照。
B.“丑小鸭”原是一个不知来历、被遗忘在一棵牛蒡底下的天鹅蛋,一只母鸡把它当作一只鸭蛋孵化出来。
C.童话往往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方法讲故事,还常常采用拟人的手法,给大自然的事物赋予生命,把它们人格化。
D.丑小鸭因为又大又丑又小气,所以人们谁也不喜欢他,他处处受到排挤,连他的母亲都让他走远。
6.请用简短的话概括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以“赏读安徒生童话”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拟写标语】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个醒目的活动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设计】请为活动精心设计三个精彩的活动项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推荐】下面是安徒生童话《野天鹅》片段,请你为同学们写一个阅读推荐理由。
这时刽子手紧紧地抓住她的手。爱莉莎急忙把这11件衣服抛向天鹅,马上11个美丽的王子就出现了,可是最年幼的那位王子还留着一只天鹅的翅膀作为手臂,因为他的那件披甲还缺少一只袖子——她还没有完全织好。“现在我可以开口讲话了!”她说,“我是无罪的!”众人看见这件事情,就不禁在她面前弯下腰来,好像是在一位圣徒面前一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8~11题。
鸭式摇步舞
张秋生
摇摇是谁呢
摇摇是一只小鸭子。他才出世不久,刚学会走路。
他走路摇摇摆摆的,所以大伙儿叫他摇摇。
摇摇的走路是和笑声连在一起的。他每走一步,大家都会
在后面笑话他。他的姿势是如此奇怪,如此笨拙。
小摇摇很苦恼。怎么办呢 躲在家里别出来丢人现眼吧。可是,这样会让人笑话一辈子的——小摇摇想。
小摇摇开始不怕别人笑话了。他每天在没人的地方练习走路,尽可能使自己走路摇得有规律些,摇得好看一点儿。
而且,每天还要到热闹的地方去走一圈,看看人们的反应。
后来他发现,如果自己昂首挺胸、旁若无人地阔步前进,就会有一种特殊的风度——这是鸭子独有的风度。
他就这样经常改进自己的走路方式。
有一天,他又来到热闹的地方。一只小松鼠像发现了什么奥秘似的说:“瞧,一只多么神气的小鸭子!”
“是啊,他走得真好看。”小刺猬也说。
人们开始用赞赏的眼光来看摇摇走路了。
后来呢,动物界盛行一种摇摇步的走法,就是模仿小鸭子摇摇走路的一种时髦风尚。
在动物们跳舞的时候,还专门有一种舞步,叫做“鸭式摇步舞”。这是一种很难学、但很好看的舞步。
我不说,你们也知道,这种舞步的创始人就是——小鸭子摇摇。
(摘自《张秋生童话精选》)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童话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摇摇的命运为什么会得到改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1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2.【写法借鉴】《丑小鸭》一文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如“他不知不觉地已经飞进了一座大花园。这儿苹果树正开着花;紫丁香散发着香气,它那又长又绿的枝条垂到弯弯曲曲的溪流上。啊,这儿美丽极了,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这段话情景交融,美丽的景色烘托出丑小鸭愉快的心情、幸福的感受。
【片段仿写】请你写一段景物描写烘托出自己的某种心情(如高兴、忧伤、悲愤等)。(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1)绶 (2)采 (3)jǔ (4)mí
2.【解析】选D。“骇人”的意思应是“吓人”。
3.答案:(1)心理描写 (2)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3)语言描写
4.答案:(1)比喻。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鸡的装腔作势、自高自大的可笑情态。
(2)拟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农家小屋以人的情态,形象传神地写出了小屋破烂不堪、令人担忧的状况。
5.【解析】选D。文中的丑小鸭一出世便又大又丑,没有“小气”。
6.答案: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
7.答案(示例):(1)欣赏温馨童话,品味美好生活。
(2)编演安徒生童话舞台剧举办安徒生童话故事会开展安徒生童话仿写比赛
(3)恶毒的王后将公主爱莉莎的11个哥哥变成了野天鹅,爱莉莎为了拯救哥哥历尽艰险寻找荨麻,忍受手被刺的生痛、脚溃烂带来的钻心的疼痛,终于织成11件衣服,解除了施在哥哥身上的魔法,她的勇气换来了和平之花的美丽绽放。
8.【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出故事的主人公做了何事,结果如何即可。
答案:一只走路摇摆、姿势笨拙,经常被人嘲笑的小鸭子,经过努力后成为一只受人赞赏、被人模仿的骄傲的小鸭子。
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摇摇在没有人的地方练习走路,经过苦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答案:勇敢地面对别人的嘲笑,正视自己的缺陷,努力练习,变缺陷为优点,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0.【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把握。文章第1段往往起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答案(示例):我们要有克服自身弱点的勇气和勤奋刻苦锻炼的精神,永不自卑,不丧失信心!面对自己的缺陷,不必自卑,只要勤奋努力,定能改变命运。
12.答案(示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上。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涉足(shè) 怀恋(liàn) 欺骗(piàn) 诱人(yuò)
B.伫立(chù) 丛林(cónɡ) 幽寂(jì) 选择(xuǎn)
C.萋萋(qī) 瞬息(shùen) 清晨(chén) 忧郁(yù)
D.污染(rǎn) 叹息(tàn) 悲伤(bēi) 延绵(miá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心儿永远_____________(憧憬 渴望 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_______(留恋 怀恋 怀念)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________(行人 人们 旅人)的足迹。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B.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污染:本来指有害物质混入空气、土壤、水源等而造成危害,用在这个句子中说明这条道路很少有人走过。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萋萋:形容荒草孤独寂寞,十分荒凉的样子。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延绵:绵延的意思,用在这里指这条路径延长。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B.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C.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6.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1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的两部分分别写了怎样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2·广东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实验课。教授拿出一个容器,注入一半清水,容器中的水呈现出常态。然后,他把容器放入冰柜,0℃以下后常态水结成了冰。最后,他又把成冰的容器放到点燃的酒精炉上,温度上升,冰慢慢融化,沸腾,变成了水蒸气。实验结束了。教授问:“水去了哪里?”教室里鸦雀无声。
“水升华到了辽阔的天空!”教授意味深长地说,“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人生莫不如此!常态的人生就像容器里的清水,倒入小溪,流入江河湖海,可以拥有大地;炽热的人生就像水蒸气,不仅拥有大地,还会拥有蓝天;人生的温度如果在0℃以下,他的世界就只有巴掌那么大。”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的观点。(不超过15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教授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一)(2012·黄石中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10.本诗题目为“我遥望”,请你说说诗人遥望的具体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着什么?诗人这样说,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5题。
风 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12.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 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诗中“风暴”和“少女”各象征着什么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示:联系普希金的生活时代背景思考,普希金生活在俄国大革命时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可以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如《未选择的路》,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片段仿写】请你选取一种具体事物(如竹子、青松、梅花、白杨等),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其象征意义。(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的“诱”应读yòu;B项中的“伫”应读zhù;C项中的“瞬”应读shùn。
2.答案:(1)向往 (2)怀恋 (3)旅人
3.【解析】选C。“萋萋”的意思是“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4.【解析】选D。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5.【解析】选D。“未选择的路”,强调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6.答案(示例):不要惊慌,不要沮丧!阴暗的日子里需要信心:相信吧,开心的日子定会到来。
7.答案: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8.答案:象征了人生之路。
9.答案:(1)人生应当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2)对生活有热情的人,才能创造更大的成功。
10.答案:六十岁,年轻的时候。
11.答案:指的是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艰辛感受和顽强奋斗精神。
12.【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概括能力。概括出诗歌对哪些典型形象作了描写即可。
答案:抓住了风暴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13.【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阅读诗歌,从少女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概括人物形象。
答案: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14.【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诗人实际是用风暴的狂暴侧面烘托少女的柔韧。
答案:以狂暴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15.【解析】本题考查象征手法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回答此题要结合普希金的生活时代,也就是俄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
答案:“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情。
16.答案(示例):竹子,象征意义:高风亮节。
竹,挺拔耸立,秀丽多姿,引人遐想,发人幽思。她刚强正直,朴实无华,不卑不亢。她“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便有节”,她被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化身。唐朝张九龄咏竹,称之“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uó) 桑葚(shèn) 鼎沸(fèi) 绣像(xiù)
B.秕谷(bǐ) 菜畦(wā) 觅食(mì) 竹筛(shāi)
C.锡箔(bó) 博学(bó) 脑髓(suí) 鉴赏(jiàn)
D.蝉蜕(tuì) 珊瑚(hú) 收敛(liǎn) 渊博(yuān)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熟里去了。
B.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C.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燥,养不过夜的。
D.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急等它走到中间去。
3.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
相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确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高枕而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3)(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读课文,拟对联】“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是鲁迅先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其实,对课就是对对子、拟对联,请根据课文内容,为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百草园里赏景捕鸟听故事,其乐无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美景,仿句子】课文在写百草园时运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的句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洋溢着作者喜悦的心情,也让我们欣赏到了百草园的美景。请你也用这种句式描写一段景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至“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回答问题。
6.这段景物描写扣住景物各自的特点。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描写皂荚树、石井栏,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____;描写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____;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
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描写泥墙根一带的趣味叙述了四件事,请概括这四件事。(每件事不超过4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文段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段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1~15题。
儿时的恶作剧
胡 适
我十三岁的正月里,到大姊家去拜年。住了几天,到十五日早晨,才和外甥砚香同回我家去看灯。他家的一个长工挑着新年糕饼等物事,跟着我们走。
半路上到了中屯外婆家,我们进去歇脚,吃了点心,又继续前进。中屯村口有个三门亭,供着几个神像。我们走进亭子,我指着神像对砚香说:“这里没有人看见,我们来把这几个烂泥菩萨拆下来抛到茅厕里去,好吗?”
这样突然主张毁坏神像,把我的外甥吓住了。他虽然听我说过无鬼无神的话,却不曾想到我会在这路亭里提议实行捣毁神像。他的长工忙劝阻我道:“穈舅,菩萨是不好得罪的。”我听了这话,更不高兴,偏要拾石子去掷神像。恰好村子里有人下来了,砚香和那长工就把我劝走了。
到了家中,母亲煮面给我们吃,我刚吃了几筷子,听见门外锣鼓响,便放下面,跑出去看舞狮子了。这一天来看灯的客多,家中人都忙着照料客人,谁也不来管我吃了多少面。我陪着客人出去玩,也就忘了肚子饿了。
晚上陪客人吃饭,我也喝了一两杯烧酒。酒到了饿肚子里,有点作怪。晚饭后,我跑出大门外,被风一吹,我有点醉了,便喊道:“月亮,月亮,下来看灯!”别人家的孩子也跟着喊,“月亮,月亮,下来看灯!”
门外的喊声被屋里人听见了,我母亲叫人来唤我回去。我怕她责怪,就跑出去了。来人追上去,我跑得更快。有人对我母亲说,我今晚上喝了烧酒,怕是醉了。我母亲自己出来唤我,这时候我已被人追回来了。但跑多了,我真有点醉了,就和他们抵抗,不肯回家。母亲抱住我,我仍喊着要月亮下来看灯。许多人围拢来看,我仗着人多,嘴里仍旧乱喊。母亲把我拖进房里,一群人拥进房来看。
这时候,那位跟我们来的章家长工走到我母亲身边,低低地说:“外婆(他跟着我的外甥称呼),穈舅今夜怕不是吃醉了罢?今天我们从中屯出来,路过三门亭,穈舅要把那几个菩萨拖下来丢到茅厕里去。他今夜嘴里乱说话,怕是得罪了神道,神道怪罪下来了。”
这几句话,他低低地说,我靠在母亲怀里,全听见了。我心里正怕喝醉了酒,母亲要责罚我;现在我听了长工的话,忽然想出一条妙计。我想:“我胡闹,母亲要打我;菩萨胡闹,她不会责怪菩萨。”于是我就闹得更凶,说了许多疯话,好像真有鬼神附在我身上一样!
母亲着急了,叫砚香来问,砚香也说我日里的确得罪了神道。母亲就叫别人来抱住我,她自己去洗手焚香,向空中祷告三门亭的神道:说我年小无知,触犯了神道,但求神道宽宏大量,不计较小孩的罪过,我们将来一定亲自到三门亭去烧香还愿。
这时候,邻舍都来看我,挤满了一屋子的人,有些妇女还提着取暖的火筒,房间里闷热得很。我热得脸上发烧,真有点像喝醉了。
忽然门外有人来报信,说:“龙灯来了,龙灯来了!”男男女女都往外跑,都想赶到十字街口去等候看灯。一会儿,一屋子的人都散完了,只剩下我和母亲两个人。房里的闷热也消除了,我也疲倦了,就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母亲许的愿好像是灵应了。第二天,她教训了我一场,说我不应该瞎说,更不应该在神道面前瞎说。但她不曾责罚我,我心里高兴,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
过了一个月,母亲同我上中屯外婆家去。她拿出钱来,在外婆家办了猪头做供献,备了香料纸钱,她请我母舅领我到三门亭里去谢神还愿。我母舅是个虔诚的人,他恭恭敬敬地摆好供献,点起香烛,陪着我跪拜谢神。我忍住笑,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心里只怪我自己当日扯谎时不曾想到这样比挨打还更难为情的责罚!
直到我二十七岁回家时,我才敢对母亲说那一年元宵节附在我身上胡闹的不是三门亭的神道,只是我自己。母亲也笑了。
11.“儿时的恶作剧”具体指什么事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可万想不到对我的责罚却在一个月之后”,一个月后,“我”受到了怎样的责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选文内容看,儿时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细读选文最后一段,就内容方面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简要解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把一件事分步骤用一系列动词描写出来,会产生趣味盎然的艺术效果。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便罩住了。
“扫开”“露出”“支起”“罩”一系列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作者用“动作分解”的方法描写捕鸟的情景,让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仿佛可以听见他紧张的心跳、兴奋的欢呼,文章也因此具体丰满。
【片段仿写】请你也用“动作分解”的方法,具体描写一下做游戏或参加某种活动的过程,试着写一下吧!(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凿”应读záo;B项中“畦”应读qí;C项中“髓”应读suǐ。
2.【解析】选B。A项中“熟”应为“塾”;C项中“燥”应为“躁”;D项中第二个“急”应为“及”。
3.答案:(1)指秘密。(2)适宜。(3)确实。(4)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答案:(1)排比 (2)拟人 (3)比喻
5.答案(示例):(1)三味书屋习字作画读课文,别有情趣
(2)不必说春天里蜂飞蝶阵,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云淡风轻,也不必说炎炎夏日中荷叶田田,蝉鸣阵阵,流水潺潺。单是秋天那满山遍野的红叶,就让人咏叹不尽了!
6.答案:颜色 形状 声音 状态
7.【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从修辞的角度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体会作者的情感。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充满着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愉快的心情。
8.【解析】此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找出四件事,可以采用“动词+名词”的形式来概括。
答案:(1)找蜈蚣 (2)按斑蝥 (3)拔何首乌 (4)摘覆盆子
9.【解析】此题考查过渡句的作用。要将该句放到文中,抓住“单是”“泥墙根一带”理清该句与上下文的关系。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单是”又突出了下面的内容,让人感到百草园的乐趣比比皆是。
10.【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可以从“我”乐于赏景和“我”的活动进行总结概括。
答案:天真活泼,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热爱自然的儿童形象。
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对全文内容整体把握,概括出“我”因喝醉酒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在身上这件事。
答案:“我”因喝醉酒,害怕母亲责罚,故意胡闹,装作鬼神附身。
12.【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注意时间“一个月之后”,不要答成“……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而是指“我随母舅到三门亭里谢神还愿”的事。
答案:“我”随母舅到三门亭里跪拜谢神还愿。
13.【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敢把神像毁掉可以看出“我”不信鬼神,喝酒和喊月亮看灯等情节表现了“我”的顽皮,而怕母亲责罚故意装作鬼神附体除了顽皮以外还可以看出“我”的机智。
答案:是一个不迷信鬼神,顽皮、机智的孩子。
14.【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特点的把握。本文的语言平实质朴,自然流畅,富于真情实感。
答案:平实质朴,自然流畅,有真情实感。
15.答案:示例一:“我”为什么直到二十七岁时才敢对母亲说出实情?
因为“我”对母亲怀有敬畏之心。
示例二:怎样理解文章结尾“母亲也笑了”的含意?
母亲的笑表明母亲对“我”当年顽皮淘气行为的理解,同时也表现了母亲的慈爱。
16.答案(示例):他弯着腰,篮球在他的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地转动,寻找“突围”的机会。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会儿左拐,一会儿右拐,冲过了两层防线,来到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一条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PAGE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