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小桃树》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历程及作者自己的经历,从而理解课文线索。 3.学习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培养坚强不屈,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 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明暗线索,把握作者的思路,理解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周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我们了解了在文人的眼里,一花一木都可以寄托他们对这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今天我们来读另外一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
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作者长大了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具有“文学性”,并且也不太通顺,正好“凹”字与“娃”字读音相同,而且“平凹”还有“克服困难”之意,所以索性就将“平娃”改成现在的名字。
2.理清文章思路
结合《作业本》P100
通过表格,我们发现作者在叙述上运用了 插叙 的方式,交代了小桃树的来历。
3.感受小桃树形象
找出文中描写小桃树的语句,说说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点拨:可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语言,也可通过具体词句的品析,体会语言的魅力。)
A.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样子
——摹形 被艰难坎坷催残的弱小者
B.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
——传神 顽强拼搏、不为困难所折、与命运抗争
小结:单薄弱小却又顽强的小桃树,是那样的可怜,又是那样的可敬。
4.小桃树最后的结局如何?(哪一段有描绘?)
——最后第二段。我们来读读相关的句子:(13段)
有何寓意(深层含义)?:——不屈不挠地奋斗,一定会战胜磨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5.本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的“物”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某种事物,托物言志的“志”不仅包含感情,一般还侧重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本文仅仅是在写小桃树吗?
——不是,除了写小桃树,还写了人
作者背景介绍:
(文中哪些段落有写到人/我:6、7、8段)贾平凹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他遭受了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他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小桃树生长在院落,而我成长在偏僻的小山村;小桃树遭风雨摧残,我在生活的道路上也经历风风雨雨,遭遇种种磨难;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绽放的嫩红的花苞,在这里也暗示了作者心头的希望仍没有熄灭,坚信进过自己的坚强奋斗,一定会实现美好的理想。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线:小桃树的成长经历
暗线:“我”的成长经历
小结: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并成长的小桃树,虽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了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拓展延伸
1.“我”从小桃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生活中要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2.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都处在“文革”时期。
不同: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