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2.品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3.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一、背景导入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北三省,而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这时,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居然打着“解救国难为国消灾”的旗号大肆烧香拜佛。因此,有人感叹:“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力,早已荡然无存,还不等日本打进来,我们国家自己就会灭亡,精神幻灭!”这样的文章,居然发在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大公报》上。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悲观论调如病毒传播般蔓延开来。鲁迅先生在当时狠狠地批驳了这一谬论,在他53岁寿辰之际,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战斗檄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二、文体知识
驳论是通过驳斥对方观点、论据或者论证过程,证明对方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
常用的驳论方法:
(1)直接反驳。先摆出对方的错误论点,然后指出对方的错误所在,反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
(2)间接反驳。先提出和对方针锋相对的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读音。
(二)学生速读课文,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探讨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
四、精读课文,对话文本
(一)研读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反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以什么作为论据?请试着分析。
明确:错误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
论据:(1)两年前:总自夸“地大物博”。
(2)不久:只希望“国联”。
(3)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分析:(1)“总”是“全部,全面”的意思,这里可以看出反动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他们自认为国家很富有。但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践踏了我国东三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国民党政府还在夸耀地大物博,对日本侵略我们满不在乎。这里体现出作者对国民政府的嘲讽。
(师引导学生读出反动政府洋洋自得、炫耀的感觉)
(2)“只”是“仅仅有”的意思。从这个“只”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别人脸色行事的形象,表示只相信洋人,丝毫不相信自己,把希望寄托在“国联”。
(师引导学生读出反动政府紧抓救命稻草的情态)
(3)“一味”代表“单纯地、一个劲儿地”,体现了国民政府万般无奈之下只有祈求鬼神的心理,把反动政府软弱无能的姿态体现的淋漓尽致。
(师引导学生读出反动政府软弱无能的姿态)
小结:以上三个词,生动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陋,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三个副词极富讽刺意味,我们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尽量读出那种炫耀的、嘲讽的味道。(生齐读该段文字。)
2.针对敌方的论点和论据,作者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他信力”“自欺力”采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仿拟。仿拟是一种修辞手法,模仿已有的词句,加以改造,临时造出一个新的词句,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讽刺意味。
小结:国民党反动派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的是“自欺力”。前面提到的中国人只是国民党反动派,并不是全体中国人民,对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可见对方的论据证明不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那对方的观点就是错误的,这就是直接反驳。
(二)品读6~8段,讨论探究:
1.作者提出的正面论点论据是什么?请同学们合作交流学习。
明确: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未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这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分析:埋头苦干的人:广大人民,包括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知识分子。
拼命硬干的人: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人士,民族英雄。
为民请命的人: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
明确:作者称他们为“中国的脊梁”。“脊梁”本义是指人的脊柱,坚硬、竖直,支撑着人的身体。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正是这些“脊梁”撑起了中国的国运。作者深沉的目光转向了我们民族古老的历史,并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他们。
另外,本段使用的是排比句,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应读出自豪,赞扬之感。“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朗读时可以在“这”的后面还可以顿一下,起强调作用。读此句时可以辅以手势,举起拳头,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请同学们握紧拳头,举在胸前,齐读一遍。
(生齐读:我们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小结:好一个中国的脊梁!真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的自信和激情,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脊梁。
论据(2):“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这是现代中国人有自信力的证据。
明确:同学们,从古自今优秀的中华儿女都有着自信力,所以作者发出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师引导学生读出悲愤之情,重读“污蔑”)
这里的反驳方式是间接反驳。先提出和对方针锋相对的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
2.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有什么好处?
明确: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可以使文章的论证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三)齐读第9段,研讨以下问题: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小结:最后一段总结全文,中国人有无自信力不要被反动文人、统治者的文章所迷惑,不要看表面现象,要去看地底下,要去看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的进步力量,他们才是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
五、思维扩展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我们更是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充满自信力的人和事。你能说说我们中华民族当今自信力的表现吗?
预设:神13顺利升空、孟晚舟归国.....
六、教师寄语
踏着先生的步履,充满自信的中华儿女正用自己的满腔热情,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自信之歌。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目光所至皆为华夏,五星闪耀皆为信仰。欣逢盛世,当不负盛世,愿以吾辈之青春,捍卫盛世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