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教案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技能目标
1. 能说出香港的位置范围和组成。
2. 运用香港地形图说出香港的地形特征地势特点。
3. 描述香港气候特征、分析香港缺水的原因。
4. 了解香港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了解香港发达的旅游业、信息和教育。
5. 对香港的自然环境做出合理评价,对香港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做简单分析。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2. 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贸易、金融、交通、教育、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3. 通过对香港经济特点的分析以及香港和祖国内地实现共同繁荣的探究,培 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视频、图片、贴近生活的问题的预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的第一节,也是重点一节。本节所学习香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背景、繁荣的经济发展,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材体系编排完整,围绕人地主线,首先介绍了香港的自然特征:位置、组成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然后从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发达的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和教育等方面分析香港的人文特征。采用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
1.香港的位置和经济特色
2.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作
教学难点
全方位分析香港作为国际枢纽的重要地位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将近两年的学习已具备较高的读图分析能力,并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因此香港的位置范围以及组成、地形特征的归纳、气候特征的描述,学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同时初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事物相互关系的分析思考能力,在突破难点,强调重点时,我进行方法指导和提供资料让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根据课堂教学改革特点,落实“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理念。遵循“问题主导,思维主攻,自学主线,活动主轴,发展主动”的五主原则,我把本课流程设计为:导学、自学,合学,和延学四个环节。
(一)导学
播放介绍香港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部分用时3分钟。
(二)预学
这部分由学生阅读教材独自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要让学生:
1、了解香港的位置、范围、组成、地形和气候特征。
2、描述香港的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和教育。
这部分围绕香港的自然环境,内容难度不大,小组合作,能完成很好。为了加深记忆,我找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再说一遍答案,其他同学记忆一遍。
(三) 合学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这部分设置香港缺水的原因、解决方案以及香港进出口贸易的地区构成特点和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问题。
这部分问题要让学生:
1.评价香港的自然环境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理解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关系。
3.了解香港和祖国内地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香港缺水的原因学生分析起来难度较大,我采取教师提示从自然(气候、地形)和人文(人口的多少、经济的发展状况)两方面寻找原因,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决。让学生运用思考的方法小组独自解决。培养发散思维,合作意识,小组共同探究。通过学生的发言,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会从人文方面去找缺水的原因。而较少会从自然方面去思考。
学生展示过后教师出示香港的真实做法,让学生体验成功,拓宽视野。
香港进出口贸易的地区构成特点这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学生讨论展示,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给出的饼状图分析得出结论,加深了学生理解,化解了难点。
理解祖国内地与香港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这一部分难度较大,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发言不全面的地方,教师引导点拨(提示:从自然和人文方面和从香港和内地方面来分析),启发学生思考,攻克难点。
(四)延学
学习完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的达标检测练习,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完成后学生先小组内讨论改正,教师再统一评讲。教师通过达标检测题,了解学生未熟悉的知识点,再对其作详细讲解。
课堂总结:作为一个“地狭人稠”的城市地理区域,香港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凭借其优越的区位,发展成为了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更提升了它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发展活力,香港是一颗闪耀在世界东方的璀璨明珠。
教学后记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对教材进行整合,这就需要先布置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和归纳整理,然后分组进行合作探究,最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进行分组发言。整个课堂45分钟时间,学生的发言展示占3/4,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针对学生的不足和疑问进行点拨、总结、补充,整节课学生的参与面广,学生的汇报展示不局限于教材,而是对教材知识的整合、重组、拓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培养者。但是在教学中可能出现之前学习情趣不强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情趣特别高涨,积极主动的发言但又有些脱离课本知识。这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临场掌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