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 7.4酸碱中和反应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 7.4酸碱中和反应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6-05 07:3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看到化学方程式能准确判断是否属于中和反应
(2)了解盐的组成特点,能初步判断怎样的物质属于盐类,区分盐和食盐的关系;
(3)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借助酸碱指示剂以及其他物质,学会判断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在得出结论、讨论交流、总结反思的过程中,体验个别到一般、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学中和反应的应用,学会将所学知识运到实际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中和反应的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事求是、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感受探究的成功与喜悦。
(2)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酸碱度在生产生活中也有着重要意义,由此感受到化学知识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策略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酸和碱的知识,也知道了指示剂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渴望通过自主的实验探究来认识物质之间的反应,所以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知道酸碱能反应,进一步强调这类反应是中和反应。教材注重化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酸和碱能发生化学反应
2、如何正确理解中和反应的定义和准确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如何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利用酸或碱的化学性质判断中和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策略:
本着“探究、体验、合作、交流、尊重” 的教学理念,我把教材分为2课时。 今天学习第1课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我采取分组探究实验环节,让学生自己选择物质来判断酸和碱是否发生反应;而学习的难点中和反应的实质则利用微观模拟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则采取学生自学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氢氧化铜固体、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石灰石、碳酸钠粉末、锌粒、铁丝、胶头滴管、试管
四、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根据生活经验:松花蛋(含有碱性物质)吃的时候有涩味,为了缓解涩味,我们常常加点醋。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其中所隐藏的化学知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首先我先给大家演示3个实验,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氢氧化铜和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实验1:先倒入少量Ba(OH)2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几滴稀硫酸,振荡,大家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2:先取少量蓝色的氢氧化铜固体于试管中,再滴加几滴稀盐酸,振荡,同学们看到什么?
实验3:先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再滴加几滴稀盐酸,振荡,同学们看到什么?这3个实验中,都哪些发生了化学变化呢?你依据是什么?假设3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我们怎么来验证呢?
分组实验
相信大家都蠢蠢欲动了,不要着急。俗话话说,不打无准备之账。我们需要先来设计好实验方案,再动手做实验。来看老师的要求: 1、自己独立选择药品、制定实验方案、预测现象2、小组交流,确定实验操作并写在题板上3、分工明确,正确操作,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注意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和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4、反思评价,完善实验方案,确定小组发言人展示方案。5、实验结束后,暂时不清洗试管,放回试管架上即可。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举手向老师示意!我们有请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成果。。。。。。
组1:在稀盐酸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再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会由红色变为紫色再变为蓝色。
组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蓝,再向变蓝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滴加过程中溶液会由蓝色变为紫色再变为红色。
组3:在稀盐酸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仍无色,再向滴有酚酞的稀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滴加过程中会发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组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再向变红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滴加过程中,发现溶液会由红色变为无色。
组5: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加入酚酞溶液,溶液仍为无色。
组6: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组7: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组8: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再加入石蕊溶液,溶液变红。
组9: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在加入石蕊溶液,溶液仍为紫色。
同学们交流讨论,选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实验方案。
老师将刚才同学们比较有价值的方案,总结了出来,我们一起来看,思考:我们该选用石蕊还是酚酞呢?(酚酞)石蕊有什么不好呢?(石蕊颜色紫红蓝或紫蓝红,颜色变化不明显,无法更好的去判断)所以,我们更倾向于选择酚酞溶液。是先向试管中加入盐酸呢还是NaOH呢?(NaOH,为什么 )由此,我们通过酚酞颜色的改变,确定了NaOH和HCl确实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由此我们推断,酸和碱确实可以发生化学变化。
深入探究,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我们再来看刚开始老师做的实验因为没有加入指示剂,不知道反应后溶液是什么性质?现在老师向溶液中滴加酚酞,我们发现?溶液呈酸性或中性,接下来,我们继续深入探究,设计方案探究现在的溶液到底呈酸性还是中性。开始吧。我们有请小组代表发言,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组的成果呢?其实我们选的CaCO3、Na2CO3、Zn,它们都可以跟过量的酸反应,这些也恰巧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酸的化学性质。
用pH试纸测定滴加稀盐酸时溶液的pH,并在坐标上画出pH变化的图像。
当滴入盐酸的量较少时, NaOH溶液有剩余,溶液显   性;
当滴入的盐酸量恰好与NaOH溶液的完全反应时,溶液显   性;
当滴入的盐酸的量较多时,盐酸有剩余,溶液显
   性。
小试牛刀——学习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
我们知道了酸和碱能够反应,而且反应还叫做中和反应。让我们一起写出前面演示实验中的三个化学方程式,并标出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类别,自学理解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我们找两位同学到黑板前演板。大家写的都一样吗?我们一起来观察,这几个反应都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这样的反应,就叫做中和反应。大家到底学会了没有了,来看下面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它们是中和反应吗?为什么?所以,判断中和反应的关键是,反应物是?生成物是?
微观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我们知道酸和碱确实能够发生中和反应,那么,中和反应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怎么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呢?一起来看一段动画。仍然以NaOH和HCl反应为例。假设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请同学们思考讨论半分钟,试着总结中和反应的实质?
拓展迁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那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总结酸碱中和反应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
实际的应用?
生1: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生2:农业上,用熟石灰来处理酸性土壤。
生3:工业上,用熟石灰来处理硫酸厂废水。
生4:生活中,用碱性药水来涂抹蚊虫叮咬处,止痒。
生5:吃皮蛋时,口感不好,有涩味,蘸点醋,就没有涩味。
生6:洗头发时,只用洗发水,头发会发涩,如果洗发后再用护发素,头发就会顺滑。
趁热打铁——反馈练习
我们知道了中和反应的实质,下面趁热打铁,来看看大家掌握住了没有。观察并思考,下面哪些反应是中和反应?如果不是,你能否判断它们的反应类型?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我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和疑问吗?。。。这个同学问的好,我们学了中和反应有什么用呢,我们把这个问题留作课下作业,希望大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和反应在生活、工业方面的用途。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也很积极。感谢大家的配合。
五、板书设计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 碱 + 酸 → 盐 + 水
Ba(OH)2+H2SO4==BaSO4↓+H2O
Cu(OH)2+H2SO4==CuSO4+ H2O
NaOH +HCl ==NaCl + H2O
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
中和反应的应用:
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六、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化学一般遵循“听、记、背、练”这四字方针,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强,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第1课时的安排,我把时间和精力着重放在设计实验探究验证酸碱是否反应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按照教材会用酚酞溶液检验酸碱反应进行实验并不难,难的是要知道为什么只选用酚酞溶液?所以探究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试剂并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比较、反思看哪一种方案更合适。鉴于中考形式越来越灵活,而这部分也是中考难点,我将探究实验进一步拓展延伸,对反应后的液体的酸碱性进行判断,更深层次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