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6-05 07:4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训练课教学设计
一、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课前对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使知识形成网络。重点对酸和碱的通性、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碱与盐的溶解性规律进行熟练记忆。并让学生课下交流讨论氢氧化钠溶液或熟石灰露置于空气一段时间后,其成分可能有哪些?如何进行检验等。通过以上知识的回顾、问题的交流讨论为本节课训练做好知识的铺垫。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具体情景中酸、碱变化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常见的酸、碱等物质特性的理解与应用;
(2)通过物质的鉴别学会酸碱盐等物质性质的应用;
(3)经历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常见的碱等物质变质后成分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酸、碱等物质性质的理解以及应用;
(4)学会根据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对物质进行推断,进一步加深对酸碱盐性质的理解和综合应用;
(5)通过训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综合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常见酸和碱的四种题型的训练,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在回顾、类推、比较、归纳中得到升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学会由特殊到一般,再有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将理论运用于实践。
2.教学重点:酸与碱性质的综合应用。
3.教学难点:根据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对物质进行推断以及酸、碱、盐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常见的碱等物质变质后成分的分析。
4.设计思路:
通过对常见酸和碱的训练,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动与交流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训练。本节课抓住本单元的常见题型,同时突出问题与题型的整合,即“题型引问题、以问题带题型”,把“解答题型的方法规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堂课训练的始终。激活学生的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5.教学方法:
方法、技巧、规律总结法、问题探究法、交流讨论归纳等
6.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生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活动二]:学生根据【知识梳理】中的思维导图对本单元的主要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强调]:本单元主要知识是酸和碱的物理性质、通性以及中和反应、溶液的酸碱性和pH。并展示四种题型让学生了解训练的目的。
[活动三]:【题型一】分析酸、碱等物质在空气中质量的变化
学生根据【典例1】尝试解答并回答分析解答的方法、思路。
[方法规律归纳]: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固体、氧化钙具有吸水性且分别与二氧化碳、水反应,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易错警示]:解答酸、碱等物质在空气中质量的变化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物质质量的变化还是溶液质量的变化、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发生变质等。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变式训练1】并反馈答案。
【设计意图】
本题型主要考查常见酸碱的物理性质和特性,试题难度不大,目的是然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能力,培养学生总结解答此类试题方法规律以及避免错误应该注意的问题。
[活动四]:【题型二】物质的鉴别
学生尝试完成【典例2】并回答答案以及解答此题的解答方法。
[精讲点拨]【方法点拨】
1.只用一种试剂的鉴别题:
根据待鉴别的几种物质性质特点,选择一种试剂,使各自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加以鉴别。
2.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鉴别题:
根据待鉴别物质中,某一物质的特性和其它物质有不同的颜色、气味等,先将其确定,然后利用该物质和待鉴别的其它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而将其它物质一一鉴别。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变式训练2】并反馈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对题型二的训练让学生明确解答物质鉴别题的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对此类试题解答方法、技巧的点拨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
[活动五]:【题型三】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物质变质后的成分
学生尝试完成【典例3】并反馈评价,然后说出解答此题的方法、技巧。
[拓展延伸]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回答
要证明丙同学的猜想(溶质有NaCl、HCl)正确,能否用硝酸银溶液来验证?为什么?
[精讲点拨]【方法技巧点拨】
1.首先根据题意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方程式,然后根据方程式来判断:(1)当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生成物(除水、气体、沉淀);(2)当其中一种反应物有剩余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既含有剩余的其中一种反应物又含有生成物。
2.当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时,要选择合适的试剂,检验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否有剩余的反应物即可,但要避免选择的试剂都与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反应,以免造成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学生活动]学生完成【变式训练3】并反馈评价
[问题再探究]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并反馈评价
1.探究猜想3成立,为什么要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其目的是什么?
2.若要探究猜想3成立,能否先加入氢氧化钙溶液或氢氧化钡溶液,再加入无色酚酞溶液?为什么?
3.若要证明猜想1成立,能否加入少量稀盐酸或稀硫酸,若没有气泡产生,即可证明猜想1成立?为什么?
4.若要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变质的碳酸钠,你选择什么试剂?能否用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盐酸或稀硫酸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学有所用以及成功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心情。并通过对解答此类试题的【方法技巧点拨】的总结,使学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通过[问题再探究]使学生对易错、易混的的问题有进一步认识,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
[活动六]:思维拓展
[问题猜想]:【题型四】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物质的推断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完成【典例4】并反馈评价以及解答此题的方法技巧。
[精讲点拨] 【方法技巧归纳】
1.根据题意抓住“突破口”─利用酸、碱、盐、氧化物、金属的化学性质,采用“连线法”由各物质的性质和反应规律列出各物质的反应次数,然后根据题意对号入座推断出各物质。
2.根据题意找住“突破口” ─根据物质颜色、溶解性、用途、反应现象、反应规律等特征,直接得出结论,然后采用顺向或逆向向两边或向中间推断,逐一得出其他结论。
[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变式训练4】并反馈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本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将酸、碱、盐、氧化物、金属的化学性质进一步巩固掌握与加深理解,并能进一步加深对复分解反应以及反应条件的理解。使它们性质形成网络,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活动七]:课堂小结
学生依据前边有关题型的训练中解题的技巧、方法以及规律的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启示或存在的疑惑问题。
[活动六]:【巩固提升】
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巩固提升】中的【基础训练】和【能力提升】
[反馈评价]学生根据出示答案以及要求进行自我评价。
[交流讨论]针对【巩固提升】出现的有关错误题目分组交流讨论,并修改错题。
[板书设计]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题型一】分析酸、碱等物质在空气中质量的变化
【题型二】物质的鉴别
【题型三】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或物质变质后的成分
【题型四】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物质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