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 8.3海水“制碱” 教案(表格型)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化学 8.3海水“制碱” 教案(表格型)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6-05 07:4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第三节 海水“制碱”
三维教学目标 知 识 与技能目标 1、理解氨碱法制碱的反应原理;2、初步掌握制取物质的基本思路;3、了解纯碱和小苏打的用途。
过 程 与方法目标 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掌握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 标 通过对氨碱法制取纯碱的反应原理分析,树立元素守恒观。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点 氨碱法制碱的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 1、溶解度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2、中和反应原理在制碱中的应用。
课 型 新授课 电教设备教具、实验仪器 仪器准备:试管、胶头滴管、药匙药品准备:碳酸钠、稀盐酸、石灰水、酚酞试液、蒸馏水、稀硫酸
教 学 活 动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展示课件:“馒头房”]引出生活中的两种盐——纯碱和食盐(Na2CO3 和NaC1)。分析其组成、共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明确食盐通过化学变化可以转化为纯碱。[板书课题] 第三节 海水“制碱”说明纯碱的用途及制取纯碱的原料是以食盐、石灰石为原料,以氨为媒介,采用氨碱法制得的。二、引导自学(一)内容: 氨碱法制纯碱1、学生思考交流。2、教师利用课件,层层设疑,剖析海水“制碱”的反应原理:(二)内容: 纯碱的性质2、老师演示实验:(1)纯碱与酚酞试液作用;(2)纯碱与酸反应;(3)纯碱与石灰水反应。3、总结纯碱的性质:(三)1、内容: 盐的溶解性2、盐的溶解性:(1)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全部溶于水;(2硫酸盐硫酸铅不溶于水;硫酸钡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酸,其他溶于水;(3)氯化物(盐酸盐)氯化银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其他溶于水;(4)碳酸盐,只有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溶于水,其他不溶。三、小结:1、盐的概念:凡是由金属离子(或铵离子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都叫盐。2、盐的物理性质:许多盐能溶于水,水溶液大多是无色的。注意: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铬酸钾溶液是黄色的。“盐”不一定都有咸味,许多盐有其它味道。如,醋酸铅是甜的(有毒!不能食用),氯化镁是苦的,碳酸钠是涩的,硫酸亚铁是酸的,而谷氨酸钠(味精),味道鲜美!三、常见的盐:NaCl,可以吃的盐,故俗称食盐。1、物理性质:食盐的主要成分,离子型化合物。无色透明的晶体。有咸味,含杂质时易潮解;溶于水,水溶液中性。2、食盐的作用:食盐是维持生命代谢。保证身体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食盐在食品工业上用作调味品,因为人类在生理上对食盐有强烈的需要,而且氯化钠也是维持人体内渗透压平衡的主要成分。食盐可做防腐剂。 化工上的利用途径基本化工原料“三酸”(硫酸、硝酸、盐酸)“两碱”(纯碱、烧碱)中有两碱一酸都是通过食盐而制得。食盐的利用,是将食盐电解,可制得三种物质:烧碱、氯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2NaCl+2H2OCl2↑+H2↑+2NaOH碳酸钠、碳酸氢钠:我国内蒙古盐湖盛产天然碱,尤其在冬季更是捞碱的大忙季节,这是因为寒冷把它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了。纯碱是基本化工原料之一。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2、化学性质:2NaHCO3 不够稳定。2NaHCO3 Na2CO3+H2O + CO2↑ NaOH的实验室制法:Na2CO3+Ca(OH)2=CaCO3↓+2NaOH 教师小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课堂练习: 1、方法:学生看书,完成书上的思考题。2、老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给予纠正和补充。方法:学生看书,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完成书上空格。学生记住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方法:学生看书,总结见过的盐学生阅读引言:[引言]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物质,有许多是盐,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盐、净化水用的明矾、做豆腐用的石膏等。食盐是一种物质,盐是一类化合物,其含义不同。形形色色的“盐”根据学生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说说自己在哪里接触过石灰石?老师介绍:碳酸钙: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石灰石、大理石、方解石、冰州石、白垩以及珍珠、珊瑚等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1、物理性质:碳酸钙是一种白色晶体或粉末状固体,难溶于水(25℃溶解度为6.9×10-4g/100g水)。2、用途:实验室常常利用碳酸钙跟酸反应制取二氢化碳:CaCO3+2HCl=CaCl2+CO2↑十H2O 碳酸钙加热到825℃左右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工业上就是利用这一反应将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氧化钙):CaCO3CaO+CO2↑ 学生进行小结,然后小组进行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能力,巩固旧有知识。学习知识后,进行适当的巩固。学生进行阅读分析。从生活中来,让知识也回归生活。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用生活中知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对化学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对知识的总结和分析。
作业布置 A P47挑战自我1 C
B 特 P47挑战自我3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