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能说出男女体细胞及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类型。
3.能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男、女染色体排序图,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调查学校性别的比例,以及课上“模拟生男生女的实验”培养学生数据记录、统计、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情感教育
1.通过调查活动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能科学的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3.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二、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人的性别遗传》这节内容来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由于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生男生女的奥秘又是一个十分敏感而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因此,八年级的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以前学习过“人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遗传”以及“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等知识,这对学习本课内容会有帮助,但学生没有学减数分裂等知识,所以有些内容不宜讲得过深。另外,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农村地区年龄较大的人,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部分学生有可能受到来自社会或家庭的影响,也有这样的想法,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2教学重点: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难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课前准备:
(1)提前一周布置让学生调查本班、本年级和本学校的男女生比例。有条件的小组上网查阅我国人口普查的相关资料。
(2)围棋子、纸盒等。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生男生女的奥秘有浓厚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生男生女又与很多社会问题有关,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培养相关的技能和习惯,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设计思路
首先,分析吃透教材,确立目标
本节内容在之前三节学习的基础上,从染色体入手,先解释了学生关注的人类性别差异原因,然后让学生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并科学的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因此,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有①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②男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以及精子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的类型有何区别?③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据此我确定了三个知识目标。同时,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人的性别遗传”的知识需求,还要通过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探究、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其次,设计探究活动,实现目标
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性别比例”的活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探究生男生女的实验”。这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开展探究学习,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最后,开展合作竞争,巩固目标
分组合作学习是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分组,做到优势互补,集众人的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把竞争引进课堂,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展示活动探究的结果,回答巩固练习,在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样更易巩固目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及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3′复习提问2′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0′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20′课堂小结2′巩固练习5′课外延伸3′ 向学生介绍社会上因母亲生女孩而遭家庭成员冷落甚至摧残的现象。有人认为生了女孩就全是女方的责任,这种思想对吗?那么,人类为什么会有男女之别?生女孩完全是母亲的事吗?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的?2、什么是基因?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出示男、女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和问题提纲:(1)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2)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3)图中哪条是X染色体,哪条是Y染色体,二者在形态上有何区别? (4)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产生的精子和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各有几种类型? 教师在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以上问题。导语:在农村很多人把生男生女的责任都推卸到妇女身上,这样对吗?安排学生完成教材上的图解。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指导学生设计模拟随机受精实验验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先让学生设计方案,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然后,师生确定选用围棋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探究过程。请学生汇报课前调查所在班级、年级、学校男女生人数的比例,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问:思考一下你们的课前调查结果。男女比例1:1有什么意义?有人做性别鉴定,根据个人的意愿来决定要男孩和女孩,这样做对吗?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生育观念?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出示练习题我国的男女性别比偏高,并且出现逐年加大的趋势。同时出示相关资料,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这样会对社会产生什么危害? 学生聆听,猜测。回答问题。1、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基因、DNA、染色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染色体包括DNA,DNA上有基因。仔细观察、分析,小组内相互交流,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启发、补充下,逐渐解决问题。 发现并表述出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上相同。但没有标号的那对差异较大。并大胆猜测这对染色体可能与性别有关。 阅读教材37页的文字叙述,逐渐认识X染色体和Y染色体,从而能区分出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总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知道精子和卵细胞中都只能含有一条性染色体。精子有两种类型:含X染色体的或含Y染色体的。卵细胞只有一种:含X染色体的。 完成教材上的图解。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进行模拟实验。实验设计: 1、课前教师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围棋棋子分别表示含X染色体的精子(如黑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如白子);用代表含X染色体精子的棋子代表卵细胞(如黑子)。然后分装在两个纸盒中,其中一个纸盒内的棋子代表精子(数量要多,但黑白比例应为1:1),另一纸盒内的棋子表示卵(都是黑子)。 2、将装有不同棋子的纸盒分给小组,然后要求学生模拟随机受精过程,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纸盒随机摸出一粒“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的纸盒摸出一粒“卵”,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内含有性染色体的种类(或男或女),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3、讨论结果得出结论。汇报课前调查所在班级、年级、学校男女生人数及计算得出的男女生比例。发现调查的人数越多,男、女生比例越接近于1:1。结合课前调查,思考,分析,交流。总结知识和学习方法。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讨论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如重男轻女,性别歧视等)及其危害。 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自然引出下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课件或图片,设计问题提纲,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填图,使学生掌握男女性别决定的方式,并从理论上了解生男生女的奥秘。同时,为学习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做辅垫。让学生通过实验,使抽象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形象的理解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这种游戏式的探究学习,寓乐于学,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和计算,运用数据,从实践层面证实生男生女机会均等。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确立男女平等和正确的生育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归纳能力和习惯。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通过探讨、交流,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男性:XY 女性:XX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精子 受精卵
X XX 女
男性:XY Y XY 男
卵细胞
女性:XX X XY 男
X XX 女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新课,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落实了教学重点。并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课前学生的调查活动和课中游戏式的模拟探究实验。既使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又能让学生寓乐于学,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同时适当渗透了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但在课堂教学时,由于教学设计安排比较紧凑,再加上学生较活跃,因此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否则容易拖堂,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