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课后达标训练与提升试题(5套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下第二单元课后达标训练与提升试题(5套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07 16:52:55

文档简介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帖(tiě) 惨白(cǎn) 赚钱(zhuàn)
B.郝叟(hǎo) 捂着(wǔ) 惩罚(chěnɡ)
C.诧异(chà) 踱步(dù) 宛转(wǎn)
D.钥匙(yào) 哽住(gěng) 祈祷(qí)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座着好些镇上的人。
B.可是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凃了,我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心里挺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
C.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D.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璧,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3.选取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想起这些,我多么_______(懊悔 懊恼 悔恨)!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
(2)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____(严厉 严格 严肃)的气氛。
(3)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温暖 温和 温顺)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4.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 )
(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 )
(3)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 )
5.对下列破折号的作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放学了,——你们走吧。(表示意思的递进)
B.“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声音的延长)
C.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解释说明)
D.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表示语意的转折)
6.综合性学习。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8周年,七年级(1)班将开展一次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
(1)【妙解汉字】“武”字与战争密切相关。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武”解释为“止戈为武”,这一解释反映了古人向往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伐”字也与战争有关,请你推断它的字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文化】伴随着战争,形成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请写一句相对完整的与战争有关的古诗(词),并列举一部课外阅读过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或一场战役。
答: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的小说或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感悟和平】阅读材料回答。
中国雕塑家遥远创作的世界和平女神像坐落在诺曼底登陆战场遗址。
世界和平女神像高10米,重16吨,用不锈钢制作。她那舞动绸带的双臂一前一后地舒展着,高举的左手上一只和平鸽展翅欲飞。在微风中展开的飘带与女神的双臂连为一体,远远望去,好似中国的“中”字、和平的“平”字,又像英文单词WORLD(世界)的第一个字母“W”和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
从摘文中推断“世界和平女神像”造型的意蕴。(不超过20字)
(4)【抒写心灵】活动中同学们自主搜集材料,创办了《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专刊,他们设计了这样一些栏目:
【栏目一】浸着血与泪的往事。
收录了熟悉的战争故事,触目惊心的历史惨剧,并配有图片。
【栏目二】战争智慧,是杀戮,还是自杀?
收录了战争诗词、军事成语、名人名言、兵法谋略等内容。
【栏目三】今天,战争并没有远离。
同学们从网络、报刊上摘录了当前某些国家之间的军事动态及令人震惊的战争新闻。
【栏目四】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同学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期盼、对维护和平的思考。
请你从上列四个栏目中任选一个,为它写上一段80~100字的导读文字。
我选择【栏目_______】来写。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至结尾部分,回答7~11题。
7.选文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2~15题。
当间谍的小孩(节选)
都 德
(情节提示:普法战争期间,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十多岁少年小斯特纳在大个子孩子引诱下一起去了普鲁士军营;大个子将法军进攻的消息告诉了普军得到一笔钱,并分给小斯特纳一部分。)
一走到平原,两个孩子便开始奔跑,迅速地返回去。他们的布袋里装满了普鲁士人给的马铃薯,有了这些马铃薯,他们就毫不困难地通过了义勇军的壕沟。战士们正在为晚上的进攻做准备。部队无声地开过来了,在墙后面集合。老中士在那里,忙着安排他的士兵,是那么兴高采烈。两个孩子经过时,他认出了他们,朝他们友好地一笑……
噢!这微笑使小斯特纳多么痛苦啊!有一刻,他真想大喊:
“不要去那里了……我们背叛了你们。”
但是,大个子对他说:“如果你说了,我们就会被枪毙。”恐惧心理使他不敢把实情说出……
在库尔纳韦镇,他们进了一间被人抛弃的屋子,在那里分钱。事实迫使我说明,钱是公平分摊的,还有,小斯特纳听见罩衫下面漂亮的埃居的叮当声,想到他马上就可以参加的瓶塞赌博,再也不觉得他所犯下的罪行是多么可怕。
但是,当大个子在门后面与他分手后,当他一个人时,不幸的孩子!他的口袋变得沉重了,那双压迫他胸口的手现在压得更紧了。巴黎对他来说已不是先前的巴黎了;过路人严厉地看着他,仿佛知道他从哪里回来。间谍这个词,在滚滚的车轮声中、在沿着运河练习的战鼓声中,回响在他的耳畔。最后,他回到家,看见父亲尚未回来,高兴极了。他迅速爬上自己的房间,把那些沉重的埃居藏在枕头底下。
斯特纳老爹从来没有像今天晚上回来时那样和蔼、兴奋。人们刚刚收到外省的消息,国家形势有了转机。吃饭的时候,这个从前的士兵看着挂在墙上的枪,亲切地笑着对儿子说:
“嗯,孩子,如果你是大人,你会怎么狠狠地对付普鲁士人啊?”
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
“是奥伯维耶……他们在布尔歇打起来了。”这个老好人说道,他知道所有的防御工事。小斯特纳脸色煞白,借口非常疲劳上床睡觉了,但他一点也睡不着。炮声隆隆,不绝于耳。他的脑海中闪现出义勇兵夜袭普鲁士人却遭遇伏兵的情景;他想起朝他微笑的那名中士倒在雪地里,多少士兵和他一样啊!……所有这些士兵的鲜血的代价正藏在他的枕头下,是他,小斯特纳,一个士兵的儿子……泪水使他喘不过气来。他听见父亲在隔壁房间里踱步、开窗。楼下的广场上,集合的号声吹响了,一个营的义勇兵正在报数,准备开拔,显而易见,这是一场真正的战斗。这个不幸的孩子忍不住呜呜地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 ”斯特纳老爹走进来问他。
孩子再也忍不住了,他从床上跳下来,跪在父亲的脚下。他跳下床时,那些埃居跟着滚到地上。
“那是什么 你偷的吗 ”老人浑身颤抖地问。
于是,小斯特纳一口气把他去普鲁士军营和所做的事情都告诉了父亲。他越讲,内心越感到轻松,招认罪过使他轻松了许多……老斯特纳听了儿子的话,脸色特别可怕。当他听完儿子的话后,捂住脸哭了起来。
“父亲,父亲……”儿子想说什么。 老人一把推开他,捡起地上的钱。“钱都在这里吗 ”他问道。
小斯特纳点头表示所有的钱都在这,老人取下墙上的枪和子弹带,把钱装进口袋。
“好吧,”他说道,“我去把钱还给他们。”
他没再多说一个字,没再回头。他下楼加入到夜里开拔的国民别动队的行列。此后,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
(摘自《新小读者》2012年第6期)
12.文中斯特纳老爹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找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写斯特纳老爹“捂住脸哭了起来”,请你展开想象补写他此刻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斯特纳老爹与韩麦尔先生都是具有爱国情感的法国人,但具体表现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热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等。
这些细节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片段仿写】请你也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试着写一下吧!(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帖”应读tiè;B项中“惩”应读chénɡ;C项中“踱”应读duó。
2.【解析】选C。A项中“座”应为“坐”;B项中“凃”应为“涂”; D项中“璧”应为“壁”。
3.答案:(1)懊悔 (2)严肃 (3)温和
4.答案:(1)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 (3)心理描写 (4)语言描写
5.【解析】选B。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6.答案:(1)砍杀、攻打。
(2)提示:只要跟战争有关的内容即可。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世界和平终将实现。(意近即可)
(4)示例:一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炮火与屠刀下鲜红的血,感受到的是炮火与炮火对峙的悲壮,印在我们心里更多的是国土和母亲屈辱和伤痛的泪。战争,我们不需要!
二 战争文化是血泪滋养的文化,兵法谋略究竟是用来杀戮还是用来消除仇恨?人类为什么非要拥有这些智慧?为了厮杀,还是自杀?
三 当我们正在优美的校园散步的时候,当我们津津有味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的时候,我们享受着安宁与幸福,在很远的地方,我们的同龄人正在饱受战火的煎熬,流血流泪,无家可归。
四 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我们是彼此挚爱着的亲人。我们的心灵应该洋溢着暖暖的春意,我们的脸上应该折射出人生的甜蜜,记住:爱是幸福,恨是灾难!
7.【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做铺垫。
答案: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预示着德语要代替法语;号声、钟声的相继传来,使韩麦尔先生眷恋国土的心更为痛楚和悲愤,为下文起了烘托和铺垫作用。
8.答案:高潮和结局
9.【解析】本题考查对细节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细节描写更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答案: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10.答案:表现了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崇敬。
11.【解析】本题考查对结尾的理解能力。结尾中韩麦尔先生已经陷入极度痛苦中,此时的他已无精神、力气说话了。改后不符合语境。
答案:不好,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12.【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感情变化的把握能力。根据情节的发展概括斯特纳老爹在听到儿子招认大个子将法军进攻的消息告诉了普军前后的不同态度。
答案:听到形式好转而兴奋——听到儿子哭泣而关心——听到儿子招认而痛心——替儿子弥补罪过,义无反顾地加入国民别动队。
13.【解析】此题考查对伏笔照应的理解能力。可以根据“挂在墙上的枪”筛选出与其相照应的句子,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体会其作用。
答案:句子:老人取下墙上的枪和子弹带,把钱装进口袋。
作用:前一句点明老人从前的身份,也表明老人有时刻为祖国而战的思想准备,为下文老人取下枪埋下伏笔。前后照应的句子使小说结构严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4.【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揣摩其心理活动。
答案(示例):这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啊,你怎么这样愚蠢啊。你犯下了大罪,这会让无数的义勇军战士死于敌人的炮火之下。
15.【解析】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两人不同的表现。
答案:韩麦尔先生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将最后一课上完并鼓励学生牢记法国语言。斯特纳老爹听说了儿子的间谍行为之后,马上去还钱并拿起武器抱着必死的决心不再回来了。
16.答案(示例):我有一个可爱的弟弟,圆圆的脸蛋,细长的眉毛下长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你要是问一个问题,他那黑葡萄似的眼珠便在眼眶里骨碌碌地转着。在他那高高的鼻梁下边,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巴。平时总是笑嘻嘻的,要是生起气来,小嘴翘得老高老高,这时大家都打趣地说:“真可以挂上一只油瓶呢!”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 )
(2)旦辞爷娘去( )
(3)愿为市鞍马( )
(4)万里赴戎机( )
(5)赏赐百千强( )
(6)安能辨我是雄雌(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
(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4.按要求默写课文。
(1)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英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运用比喻讴歌赞颂木兰谨慎、机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1·聊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策勋十二转( ) (2)当户理红妆( )
8.第①段画线句意在表达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遣词造句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木 兰 歌
【唐】韦元甫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起颜。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却卸巾帼理丝黄。昔为烈士雄,今复娇子容。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十年共崎岖。本结兄弟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惊愕不敢前,叹重徒嘻吁。世有臣子心,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欲闻所戚戚 戚戚: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子复尚少 少:___________________
(3)朔风裂人肤 朔:___________________
(4)易却纨绮裳 易: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者见木兰,言声虽是颜貌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画线句已演变成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内容相对应的一句诗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说说你对“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中“喜”“悲”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为表达对木兰的赞美,与《木兰诗》相比,本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对着 (2)早晨 (3)买 (4)战争 (5)有余 (6)怎能
2.答案:(1)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2)给木兰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3)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女儿。
3.答案:(1)对偶 (2)夸张 (3)反问 (4)排比、互文
4.答案:(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答案: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6.答案: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7.答案:(1)记功 (2)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8.【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含意。从战争的时间和牺牲的人数来看,体现出战争的持久与激烈。
答案:体现出战争的旷日持久与战斗的激烈悲壮。
9.【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从准确用词(“霍霍”一词的表达效果)和句中蕴含的情感两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10.答案:(1)悲伤的样子 (2)年少,年纪小 (3)北方 (4)更换
11.答案:(1)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 (2)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
12.答案:厉兵秣马 将军得胜归 士卒还故乡
13.【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结合木兰十年征战荣归故里时父母的心情来理解。
答案:“喜”是因为木兰在沙场征战十年后,终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见到木兰,十分高兴;“悲”是喜极的悲,久别重逢,父母的喜将过去的思念、担忧之悲,全融化了。
14.【解析】本题考查对结尾抒情方式的理解能力。抒情的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答案:《木兰诗》的结尾以兔作喻,委婉含蓄地对木兰进行讴歌和赞美;《木兰歌》结尾直抒胸臆,以议论语句直接表达对木兰的评价和赞美。
附【译文】
木兰抱着织机的梭子叹着气,究竟是为了谁这么愁苦呢?想要听她说所忧愁的事情,她感激地强颜述说。老父隶属于兵籍,必须服兵役,但是他体力已经逐日衰减。怎么经得起万里征程呢,虽然有儿子但是年纪尚小(不能够替父服役)。北地的风沙足以淹没战马的马蹄,凛冽的北风足以撕裂人的皮肤。老父本来就有病,身体虚弱,依赖什么来勉强照顾自己呢?木兰决定替代父亲去服役,喂饱了马后穿上戎装踏上行程。换掉了华丽的闺阁衣裳,洗净了铅华的妆饰。纵马赶赴军营,豪壮地提携着宝剑(注:干将是古剑,此处借用为宝剑。)早晨停马在雪山之下,傍晚借宿在青海湖的旁边。夜晚三更突袭了燕地部族的胡虏,抓住了于阗的酋长。将士们得胜荣归,返回故乡。父母看到木兰归家,高兴到了极点反而突然生出悲哀之情。木兰为了安慰父母,脱下戎装整理丝黄。昔日是烈士豪雄,如今却变成了娇美的女子的容貌。亲戚们举着酒杯来祝贺木兰的父母,(木兰的父母)到现在才知道生女儿原来同生儿子一样。门前都曾是木兰的旧部士兵,十年来一起出生入死。本来结下了兄弟的情谊,誓死共同战斗终不改变。今天看到木兰,声音虽然相同,但容貌已经改变了。(木兰的旧部士兵)惊慌地不敢上前,他们徒自叹着气而已。世上哪有这样的臣子,能有木兰这样的气节情操,忠孝两全,木兰千古的英名哪里能够泯灭!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澎湃(bài) 山巅(diān) 劈开(pī)
B.浊流(zhú) 扮演(bàn) 构筑(zhù)
C.哺育(pǔ) 发源(yuán) 屏障(zhànɡ)
D.体魄(pò) 宛转(wǎn) 流泻(xi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结合语境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狂澜: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B.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浩浩荡荡:泛指广阔或壮大,这里指水势浩大。
C.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哺育:喂养,培养。
D.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宛转: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C.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D.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
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比喻、拟人)
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夸张、对偶)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比喻、拟人)
5.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歌尾声“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班上开展以“追寻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朗诵】请你写出两句吟咏黄河的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探究】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的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山清水秀。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三:近年来,黄河沿岸向黄河里排放的工业废水一天比一天多,10年间翻了一倍,现在一年有42亿吨,相当于2005年黄河来水的一半,过去叫“一碗水,半碗泥”,现在叫“一碗水,半碗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
保 卫 黄 河
光未然
(朗诵词)
但是,
中华民族的儿女啊,
谁愿意像猪羊一般,
任人宰割?
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歌词)
风在吼,
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8.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想一想这首诗蕴含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发挥想象,结合诗歌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展现的场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2.【写法借鉴】这首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如“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把对黄河的赞颂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片段仿写】请你以长江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它的赞颂之情。(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湃”应读pài; B 项中“浊”应读zhuó;C项中“哺”应读bǔ。
2.【解析】选D。“宛转”在这里指弯弯曲曲地延伸。
3.【解析】选B。朗读节奏划分应为: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4.【解析】选B。没有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5.答案:运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直抒胸臆。诗歌中的“你”指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6.答案:发出了中华儿女要向它学习的誓言,表达作者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情感。
7.答案:(1)示例:心系黄河,共建家园!滔滔黄河水,悠悠儿女情。保护水资源,不要让母亲河哭泣!
(2)示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示例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3)黄河水质越来越差,治理黄河的任务越来越重。(两千多年前的黄河清澈秀丽,后来变得浑浊,近年污染严重。)
8.答案:指出了中华民族的处境,发出了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强烈呼喊。
9.【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及作用的把握能力。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都是景物描写,其作用是创造了雄浑的意境,给人以鼓舞。
答案:景物描写。描写出一幅磅礴宏大、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阅读全诗,理解作者对抗日英雄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答案:表现了对抗日英雄英勇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精神的赞美。
11.【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画面的描述能力。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把中华儿女英勇奋斗的场面描述出来即可。
答案(示例):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在万山丛中,中华儿女摆开了人民战争的战场,与侵略者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游击健儿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2.答案(示例):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阻抑(yì) 崎岖(qí) 宽阔(kuò) 逼狭(xiá)
B.沙漠(mò) 景致(zhì) 山峡(xiá) 浊流(zhuó)
C.魄势(pò) 险阻(zú) 曲调(diào) 险峻(jùn)
D.旅途(lǚ) 绝壁(bì) 平坦(tǎn) 回环(huán)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崎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亦复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下面文字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重新排列下列句子的语序。
①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
②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③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④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最恰当的语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
B.文中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C.课文中作者所说的“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
D.课文通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
6.“雄健的国民”指怎样的一种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以“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辩论说理】有人认为今日中华国运已不再艰难,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雄健的国民、雄健的精神已没有20世纪初那么迫切。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团队命名】学校学生会准备成立一个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旨在服务校园,服务社会。请你仿照示例为这个团队取一个简洁而富有创意、含蓄而深刻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示例:团队名:春风送暖
理由:春风送暖,既指我们的志愿者团队成立在春天学 雷锋活动期间,又指我们的志愿者将像春风一样把爱心与温暖送给大家。
团队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德风尚】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则材料,请你概括主要信息。
材料:由于老一代革命家的积极倡导,学习雷锋的活动很快由军队向全国各行各业展开,迅速掀起了一个全国范围的学雷锋热潮。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相继做出决定,并以各种形式组织了学习和宣传雷锋的活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纸都用大量篇幅报道了各地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情况,以及雷锋事迹、雷锋日记等。随着学雷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国各行各业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成千上万雷锋式的先进人物,社会上迅速出现了一种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新风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8~11题。
学会“拐弯”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做出理智的选择。“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这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个成功的途径。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改动)
8.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②~④段具体阐述了怎样做才能学会“拐弯”,请逐段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列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1)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句中加点的“不仅”“更”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第③段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2.【写法借鉴】课文通篇运用比喻,步步推理,使文章更加生动,道理更加精辟,如“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运用了比喻说理,阐明越是乐于战胜困难的人越能欣赏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片段仿写】请你用比喻说理的方法谈谈中学生早恋的危害。(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阻”应读zǔ。
2.答案:(1)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 (2)也像是这样。
3.答案:句中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说理透彻,表述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答案:③①④②
5.【解析】选B。用“浩浩荡荡”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当,一往无前。
6.答案:“雄健的国民”,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国民”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7.(1)答案(示例):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雄健的国民、雄健的精神都是重要的,否则中华民族就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答案(示例):团队名:新芽理由:“新芽”代表新生,指我们的团队刚刚成立;“新芽”还代表希望,又指我们对他人的帮助将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使社会更加和谐。
(3)答案(示例):全国学雷锋的概况及活动影响。
8.【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第①段引用了周老谈长寿秘诀的例子,很显然是为了引出作者的观点,并且很有趣,还能作为下文论据。
答案:引出议论的话题(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为论据论证学会“拐弯”的重要性。(意对即可)
9.【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②~④段,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总结。
答案:①顺应潮流,主动适应。②审时度势,理智选择。③换一种角度去思考,大胆创新。(意对即可)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的赏析能力。解答第(1)题要联系“拐弯”的意义作答;解答第(2)题要从语句的递进关系入手,再从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上思考。
答案(示例):(1)形象传神地揭示了“拐弯”的意义——“拐弯”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2)作者强调的是:就学会“拐弯”而言,“化解困难的大智慧”比“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重要。删去“不仅”和“更”,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这两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意对即可)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注意抓住关键词“行路难”“拐个弯”,再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学习经历分析。
答案:这句话是说人生在世经常会碰到困难,需要人们学会“拐弯”,把自己带出困境。(结合生活或学习经历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2.答案(示例):早恋像放风筝,风筝飞上天空,它是自由、惬意的,但稍有不慎,就会被高树等它物牵掣,甚至线断筝毁,早恋的危害往往也如这般。早恋又像夹生肉,肉是诱人的,许多人都喜欢吃,但违背煮肉的规律,火候没到,你就急着要去吃它,这后果轻则恶心想吐,重则伤了肠胃拉肚子。这跟过早恋爱带来的不利影响难道不像吗?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痛(zhì) 山涧(jiàn) 污秽(huì) 缠绕(chán)
B.胸膛(tánɡ) 默契(qiè) 喷涌(yǒnɡ) 田垄(lǒnɡ)
C.召唤(zhào) 泛滥(làn) 辘辘(lù) 浆液(jiānɡ)
D.仰望(yánɡ) 白桦(huà) 斑斓(lán) 怪诞(dàn)
2.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处。
这时我听到故乡在________(召唤 呼唤 呼喊)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___________(召唤 呼唤 呼喊)着我。她低低地________(召唤 呼唤 呼喊)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2)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
睛。( )
(4)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
5.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本文的写作时间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7.第1段中作者为什么要选取“白桦林”“马群”“蒙古狗”“红高粱”“黑土地”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后,班级拟开展以“爱我家乡,护我土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文学性宣传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我准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忧思】土地资源高度稀缺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危机始终是不言自明的。下表是小明同学搜集到的我市某县土地沙化面积变化表,请你写出相应的结论。
某县土地沙化面积变化表(单位:亩)
时间 1949年 1979年 1988年 1991年 1998年 2010年
面积 50 100 140 210 300 380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献言献策】针对我市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的现象,请你向土地主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2012·盐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3题。
向泥土敬礼
耿 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家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能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看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支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作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你想它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脸上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9.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课文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既有气势,情感表达又更加强烈,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用东北特有的物产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炽”应读chì;B项中“契”应读qì;D项中“仰”应读yǎnɡ。
2. 答案:不管 即使 或者 都
3.答案:召唤 召唤 呼唤
4.答案:(1)比喻 (2)拟人 (3)排比 (4)反复
5.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故土的热爱、依赖和怀恋之情。
6.【解析】选D。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
7.答案:因为这些景物都是东北所特有的,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包含了作者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感情。
8.(1)答案(示例):土地就是生命线 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土地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2)答案:示例一:该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示例二:该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增加。
(3)答案(示例):通过植树造林种草涵养水源(或:减少放牧,保护土壤表层不被破坏等)。
9.【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从②至⑦段中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即可。
答案:①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用粪滋补泥土;⑦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概括出四点即可)
10.【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可以从修辞的角度,结合修辞的特点和语句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或: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父亲的连续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
11.【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体会这句话蕴含的父亲对土地的情感。
答案:①父亲不嫌脸被泥巴弄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12.【解析】此题考查对引用诗句作用的把握能力。作者引用诗句往往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能更好地表达中心和情感。
答案:①点出文章的中心;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感);③深化作者的感情。
13.【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能力。向泥土敬礼的意义要结合文章的中心和作者对农人的情感来理解。
答案: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上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致敬。
14.答案(示例):秋天,美丽、丰硕、快乐、清新。我喜欢秋天,喜欢她湛蓝的天空,喜欢她累累的硕果,喜欢她翩翩起舞的落叶,喜欢她凉爽的气候。我爱秋天,爱她的秋高气爽,爱她那瑟瑟的秋风,爱她那金黄的大衣,爱她的丰满美丽。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