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 )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
péng( )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suì( )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 )重不可bī( )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 ),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倒落了的火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熔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永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心里的音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
(2)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
(3)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 的担子。( )
(4)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 )
4.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贝多芬为什么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以“面对挫折”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
(1)【名人故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贝多芬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还有很多,请列举一些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鼓励弱者】生活中的弱者有很多(如孤儿、残疾者、贫困者等),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请结合身残志坚的事例用排比句式写一句话来鼓励他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对对联】有同学写了歌颂贝多芬的上联,请你选择一个文学人物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搏命运风浪,巨人谱写英雄乐章(贝多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7~10题。
莫扎特幸亏没长大
余泽民
读莫扎特传记,有一个细节让我笑喷了。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给表妹写了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表妹,在我坐下写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现在,已经解决了。感到轻松无比!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满我的大脑了……如果你闹肚子,抬腿就往厕所跑,如果你憋不住,那就拉到裤裆里……代我向我们的朋友们致以比臭屁还要臭的问候。”笑罢,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莫扎特的生日,当时他已经21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实际上,莫扎特一辈子都没长大。他喜欢跳舞、骑马、击剑、打台球;他贪图热闹,嗜好养鸟,甚至还教八哥唱歌;他爱讲粗话,做恶作剧,身上总有释放不尽的能量。莫扎特是个天才与幼稚、细腻与粗莽、高雅与鄙俗、不羁与忧伤的矛盾体。
莫扎特的好友、小说家卡罗林·皮希勒在回忆录中记述了一个生动的情节:“一天,我坐在钢琴前弹《费加罗婚礼》中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刚好在我家,他悄悄走到我身后,对我的演奏颇为满意,禁不住跟着轻声哼唱,还用手指在我肩膀上打拍子。忽然,他拎过一把椅子坐到我旁边,即兴弹了一段优美的变奏,每个人都屏息静气地倾听从这位乐神手下流出的曲调。但他突然感到厌倦,跳起来,陷入那种经常发作的神经质。翻过桌子,跳过椅子,像猫咪似的喵喵怪叫,还像顽劣的孩子一样翻筋斗。”
假如心理医生看到这个场景,肯定会把他诊断为“多动症”或“幼稚症”,但是问题是,多动解释不了他演出的专注,解释不了他艺术的智商。对他来说,音乐似乎并不是谱出来或演出来的,而是跟打嗝儿放屁一样自然而然的生理产物,他将内心的欢娱以及内心渴望的欢娱一起表现在他的音乐里,哪怕是在他最贫寒、最落魄的时候。
莫扎特5岁作曲,7岁为女皇演奏,11岁创作歌剧,少年时代就已驰名欧洲,假如他没有贪图自由的童心、无视权贵的幼稚和渴望游走的好奇心的话,还会有来自天堂的莫扎特音乐吗?李贽曾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许多人都把莫扎特的幼稚说成是他的“美中不足”,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幼稚,创造出了他的美。这种缺憾是别人认为的遗憾,莫扎特从不肯为别人活着。世俗意义上的成熟者,不会辞掉宫廷乐长职位去维也纳受穷,不会在悲凉中写出《魔笛》这样美妙的乌托邦神剧,在孤独中让美好与光明的洪流如此汹涌。莫扎特幸亏没有长大。他的音乐轻盈透彻,如风似云,飘浮在人间的痛苦之上,如四季轮回,最后的音符总是回到开始的起点。
不久前,德国柏林一家画廊展出了一幅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作品出自德国画家约翰·乔治·艾德林格之手。画布上的男人苍白微胖、皮肤松懈,这副肖像画于1790年,也是莫扎特逝世前一年。专家估计,这是莫扎特生前的最后一幅肖像。但是无论科学家运用何种高科技手段进行了鉴定,但我仍不相信,准确地说是不肯相信(顶多我相信那是带了副面具的莫扎特)。在我的印象里,莫扎特永远是印在巧克力球金纸上的那张肤色红润、眼大无神的娃娃脸,永远是那个戴着白色假发、永远长不大的天真孩子:“晚安,妈妈。祝您在床上放一个响屁!”
(摘自《中外文摘》2012年第2期)
7.读完全文,你觉得与《音乐巨人贝多芬》中的贝多芬相比,选文中的莫扎特有什么明显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选文,说说第1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我”不肯相信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是他本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1.【写法借鉴】课文运用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作者不但从远到近、由上到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如他那“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勃”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
【片段仿写】请你也描写一个人物的肖像,抓住特征,顺序(从远到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局部等)合理,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xù 蓬 邃 níng 逼 kē
2.答案:(1)贝多芬把耳聋的自己比作是“倒落了的火山”。 指他的创作激情。(2)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艺术。(3)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奏出有声的音符,却不能完美传达心灵的律动和生命的节奏,即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3.答案:(1)动作描写 (2)神态描写 (3)肖像描写 (4)神态描写
4.答案:“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5.答案:一方面,耳聋的他比不上一棵树,因为一棵树尚且可以谛听大自然的声音;另一方面,耳聋后的他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获得了心灵的纯净和安宁,就心灵的纯净而言,社会中的人不如树好。
6.(1)答案(示例):司马迁身受宫刑,完成《史记》;张海迪自学成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民间盲艺人阿炳奏响《二泉映月》;奥斯特洛夫斯基创作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罗斯福连任三届美国总统,并且成为二次大战的英雄。
(2)答案:示例一:面对困难挫折,让我们像张海迪那样坚强,像海伦那样奋进,像邰丽华那样拼搏。
示例二: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创作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双耳失聪,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最强音《命运交响曲》;民间艺人阿炳双目失明,但他与残酷的命运相抗争,谱写了凄凉哀怨的《二泉映月》。
(3)答案(示例):降邪恶妖魔,大圣取回西天真经(孙悟空)
7.【解析】此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在理解两人性格的基础上概括他们的不同点。
答案(示例):贝多芬比较忧郁深沉,莫扎特则充满活力和童心。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文章的首段往往起着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选文第1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切入文章的主题。
答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切入文章的主题。
9.【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莫扎特的性格特征。
答案:莫扎特看似顽皮、幼稚的表现正是其内心的真正体现,绝不是病症,而是其性格使然。
10.【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在“我”看来,莫扎特一直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而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没有“我”想象的孩子气。
答案:在“我”看来,莫扎特一直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他的音乐、他的性情让“我”心中的莫扎特区别于这幅肖像。
11.答案(示例):乍一看,她个子挺高的,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是块跳舞的料。细看,她留着齐耳短发,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夹着两个发夹,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显出一张光滑白净的脸庞。她的眼睛不大,细细长长的,但是很有神采,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鼻子微微上翘,给人一种俏皮的感觉,显得十分可爱。她平时最喜欢穿的是一条蓝底白花的连衣裙,裙摆又宽又大。她一跑动起来,裙子就像一只花蝴蝶一样飞起来了。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蒙乃始就学( )
(4)即更刮目相待( )
(5)及鲁肃过寻阳( )
(6)非复吴下阿蒙( )
2.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及/鲁肃过寻阳
B.自以为/大有所益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解释加点字人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
B.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5.按要求默写。
(1)写出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权为了让吕蒙多学一些知识,对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并没有直接写出吕蒙的进步,而是通过鲁肃的“大惊”和他所说的一句话表现出来的,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6.“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9~13题。
9.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 )
(3)蒙乃始就学( )
(4)肃遂拜蒙母(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并归纳层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2012·宁波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
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世祚:指国运。 ②玄:深奥。 ③政:只,仅仅。
14.根据《古汉语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1)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 )
A.刚才 B.假如 C.接近 D.向着
(2)日月广明之道( )
A.道路 B.道理 C.引导 D.方法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博览群籍 凡三往,乃见
B.以《易》为宗 虽不能察,必以情
C.忽于眠中 皆朝于齐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实是欲界之仙都
16.下列选项中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B.众人坐着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C.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D.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胡话在朗读《易经》。
17.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当道,当权 (2)推托 (3)于是,就 (4)擦擦眼 (5)到
(6)不再是
2.答案:(1)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
(2)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3.【解析】选C。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蒙/辞以军中多务。
4.【解析】选A。“卿”指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答案:(1)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2)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3)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6.答案: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出。
7.答案: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8.答案(示例):(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
9.答案:(1)古时王侯的自称 (2)只 (3)从事 (4)于是
10.答案:(1)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能不学习啊!(2)有志气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的理解能力。阅读全文,分清文章写的两件事,一是孙权和吕蒙的谈话,二是鲁肃和吕蒙的谈话,即可回答。
答案:“初”到“蒙乃始就学”为第一层,写孙权劝吕蒙学习。第二层为余下部分,鲁肃与吕蒙交谈,见吕蒙才华大增,与其结为朋友。
12.【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在疏通这句话意思的基础上,体会孙权对读书的目的的看法。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13.答案: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14.答案:(1)A (2)B
15.【解析】选D。A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于是/才。 B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把/根据。 C项加点词的意思分别是:在/向。 只有D项加点词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
16.【解析】选C。“呓”在句中的意思是说梦话。
17.【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吕蒙博览群书和梦中背诵《易经》两件事。
答案:①博览群书;②梦中诵书。
附【译文】
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他曾有一次在孙权身边喝得酩酊大醉,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儿才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没有不精辟绝妙;我没能参透他们深奥的言语,只是背诵原文而已。”语惊四座,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xiān) 难堪(kān) 宰割(zǎi)
B.鞠躬尽瘁(cuì) 开拓(tuò) 筹划(chóu)
C.热泪盈眶(kuànɡ) 元勋(xún) 呼啸(xiào)
D.至死不懈(xiè) 挚友(chì) 彷徨(huáng)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 诞生 阔别 选骋
B.谣言 戈璧 援助 逝世
C.妇儒 癌症 决胜 胆识
D.睿智 叱咤 氢弹 博士
3.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鲜为人知(少) 可歌可泣(值得)
B.至死不懈(松懈) 家喻户晓(了解)
C.锋芒毕露(完了) 死而后已(停止)
D.知人之明(眼力好) 层出不穷(重叠;重复)
4.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C.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D.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值得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课文,班级开展以“走近邓稼先”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板报设计】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2012年“神舟”九号顺利返回,表明我国科技人员在“两弹一星”精神的鼓舞下,在科技攻关上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请你为以“打开科技之窗”为主题的黑板报设计两个具体的栏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线交流】假如邓稼先还健在,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和邓稼先在网上进行交流,你会如何设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墓志铭】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请仿照例句,为邓稼先写一段墓志铭。
例:一生为祖国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身先士卒。让我们记住他——“‘两弹’元勋”邓稼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2011·菏泽中考)阅读“我不能走”一部分,回答6~8题。
6.选文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依据选文内容,你认为邓稼先的手是否会颤抖?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不能走。”简短的话语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向袁隆平致敬
陈家兴
百亩试验田亩产926.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刷新世界对杂交水稻的认识,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这位中国科学家几十年不变的科学精神和民生情怀。
当科学家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百姓,投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民生问题,投向人民群众的重大利益诉求,他就会获得一种不息的科学生命,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一种不止的奋斗追求。甲 __正是这份割舍不下的民生情怀,驱使科学家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重大现实难题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袁隆平47年的杂交水稻科研路,即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与百姓贴得更紧,与大地贴得更近,袁隆平找到了更高的目标,找到了更大的舞台。乙 一个个贴近民生的目标,激励着袁隆平攻坚克难,在民众中获得矢志创新的动力,在稻田里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81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还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
丙 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向袁隆平致敬!致敬他“让人类远离饥饿”的崇高理想,致敬他“我是人民农学家”的民生情怀,致敬他甘于奉献、惠泽苍生的科学精神。年过八旬的袁隆平为我们树起了一个标杆,愿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成就更受益于他的精神,愿更多的科学家景仰他的成功更景仰他的人格,将关切民生的深厚情怀转化成永不停歇的科学追求。
(摘自《燕京都市报》2012年3月18日)
9.文中甲、乙、丙各缺少一个句子,请把下列句子还原到文中正确的位置。
A.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
B.粮食问题关涉国家根本,靠什么养活13亿人口?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百姓吃得安全健康?
C.他的耳畔时时响起百姓叮嘱的言语,他的眼前常常浮现群众期盼的眼神。
10.从修辞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袁隆平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仿照“向袁隆平致敬”一段,以“向邓稼先致敬”开头,写一段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写文章时,引用诗句、格言、典故、古代典籍等,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加强真实性,使文章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练,含蓄典雅。如文中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一文,表明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突出其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片段仿写】请你也用引用的方法写一段话。(引用古诗文、资料、格言均可)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鲜”应读xiǎn;C项中“勋”应读xūn;D项中“挚”应读zhì。
2.【解析】选D。A项中“选骋”应为“选聘”;B项中“戈璧”应为“戈壁”;C项中“妇儒”应为“妇孺”。
3.【解析】选C。“锋芒毕露”的“毕”是“完全”的意思。
4.【解析】选D。“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可歌可泣”包含“值得”的意思,因此“值得”一词在此处运用不当。
5.(1)答案(示例):①“‘两弹’元勋”邓稼先;②中国飞天梦的历程;③探索与发现。(三者选二即可)
(2) 答案(示例):①邓爷爷,您好,请您说说在科研方面给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②邓爷爷,当您在科技攻关上遇到困难时,您一般采取哪些方法克服困难?
(3) 答案(示例):鞠躬尽瘁为“两弹”献身,身先士卒震撼浩浩乾坤。身已死,心仍在。邓稼先在我们心中永垂不朽。
6.【解析】本题考查引文的作用。从表现人物品质方面考虑作答。
答案: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7.答案:示例一:不会颤抖。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示例二:会颤抖。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8.【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分析邓稼先的这句话,联系当时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理解其精神品质。
答案: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着、勇敢、无私。
9.答案:甲.C 乙.B 丙.A
10.【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能力。首先根据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其作用。
答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优美,感情强烈,抒发了对袁隆平的赞美与崇敬之情。
11.【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根据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和伟大人格总结概括。
答案: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关心民众、忠诚爱国、谦虚执着、淡泊名利、责任感强、热爱科研。
12.【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仿写能力。根据例句的格式,表达出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即可。
答案(示例):向邓稼先致敬!致敬他“许身国威壮山河”的壮志豪情,致敬他“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的爱国情怀,致敬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13.答案(示例):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达官贵人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弥高(ní) 硕果(shuò) 迭起(dié)
B.地壳(ké) 校补(jiào) 衰微(shuāi)
C.疏懒(shū) 慷慨(kǎi) 澎湃(bài)
D.典籍(jí) 独裁(cái) 宝藏(zànɡ)
2.下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契而不舍 炯炯目光 十年艰辛
B.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警报叠起
C.崇高品格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D.一反既往 形式紧张 诗兴不作
3.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比喻)
B.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引用)
C.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对偶)
D.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拟人)
4.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 阴、分阴。( )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5.(2012·日照中考)综合性学习。
今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纪念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学校团委开展了以“雷锋在我心,助人我先行”为主题的活动,请参与。
(1)请为本次活动写一则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资料,按要求答题。
【资料】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6年,他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志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他叫郭明义,号称“雷锋传人”,他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给郭明义的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请模仿以上颁奖词,为雷锋写一段颁奖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级召开“学习雷锋,我在行动”的主题班会。班会上,有同学出示了右面这幅题为“目不斜视”的漫画,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看了这幅漫画,你有什么感想呢?请写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至结尾,回答6~10题。
6.选文1、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中写了闻一多“说”和“做”的哪几件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一句中“这”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闻一多先生说过“我是做了再说”“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但他又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这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也许还可加上几句:“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pointlism(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我颇具歪才,善能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了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
这也是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对学生鉴别的标准: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欢人云亦云,只抄书,无创见。
(摘自《现代青年》2012年第5期)
11.读文章第1段画线句,木刻像表达了闻先生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1、2段用了两个事例来体现“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请简要概括这两个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全文概括,本文突出了闻一多先生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为了突出闻一多上课的风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事例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你发挥想象,把闻一多先生教古代神话时学生听课的情景描写出来。(要求:用一种修辞手法和一个成语,6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6.【写法借鉴】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用词精妙。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意也更丰富了。这样写也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某人对工作、学习的热爱,注意用词的精妙。(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的“弥”应读mí;B项中的“壳”应读qiào;C项中的“湃”应读pài。
2.【解析】选C。A项中“契而不舍”应为“锲而不舍”;B项中“警报叠起”应为“警报迭起”;D项中“形式紧张”应为“形势紧张”。
3.【解析】选D。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答案:(1)记叙 (2)描写 (3)议论、抒情
5.答案:(1)示例:①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雷锋精神。②学雷锋,树新风,争当校园文明使者。
(2)示例:他心里装着别人,寂寞的车厢里有他热情的双手,冰冷的大雨中有他湿透的背影,他用一颗螺丝钉的精神,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
(3)示例:①学雷锋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有实际的行动。②学雷锋不一定要做多大的事,只要心怀爱心,举手之劳也显奉献精神。
6.答案:承上启下。
7.【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阅读选文,分别概括选文选取的事情: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答案:起稿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
8.【解析】本题考查对指示代词指代内容的把握能力。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从这句话向前找。
答案: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后者的“说”,实际上就是“做”,表现他宣传革命、积极斗争的精神,“说”与“做”是统一的。
答案:不矛盾。前者指他做学问时不说、不自夸、勤奋踏实的精神。后者指他作为革命者方面的表现,宣传革命道理,当然要说。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把握能力。文章结尾句往往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
答案: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表现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理解能力。结合闻一多对日寇的入侵的痛恨,体会其对祖国“炽热”的爱。
答案: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性格强烈坚毅及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事例的概括能力。阅读文章1、2段,概括出闻一多先生的抗战言行和专心治学两件事即可。
答案:①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②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
1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结合闻一多先生的言行进行概括。
答案:强烈坚毅、治学专心;写字爱用秃笔,一笔不苟;上课讲演结合,图文并茂,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14.【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概括能力。闻一多上课的风采作者除了直接表现其上课的精彩外,还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答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如,写闻一多的话“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以及讲课“图文并茂”等特点,就是直接描写;而写他教古代神话,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就是侧面描写。
15.答案(示例):学生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目不转睛地看着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也是全神贯注,在教室里踱着步子,慢慢品读着课文。学生们认认真真地听讲,仔仔细细地做笔记,就像春起的小苗,接受着闻一多先生知识的灌溉。
16.答案(示例):我们的老师,把教育当成热土,不断耕耘,用豪情挥洒青春,汗水满面。他们甘愿寂寞,潜心研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把教育我们当成最大的幸福,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是的,他们的激情在燃烧,他们的信念依存心底,我们又怎么会不努力拼搏、奋力进取呢?我们一定会用累累硕果回报我们敬爱的老师。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鉴赏(jiàn) 白皙(xī) 模样(mó) 滑稽(jī)
B.犹豫(yù) 简陋(lòu) 和蔼(ǎi) 覆盖(fù)
C.淹没(mò) 散乱(sǎn) 活跃(yào) 头颅(lú)
D.气氛(fèn) 固执(zhi) 魅力(mèi) 翘起(qi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不约而同 热烈激动
B.忘乎所以 非凡魅力 义愤填鹰 声情并茂
C.惊叹不已 才华横溢 寻欢做乐 贪图享受
D.极端荒谬 不慌不忙 密密麻麻 激情满杯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
B.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好看;美观)
C.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敏锐)
D.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态度生硬,无可救药)
4.选择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下面句中的横线上。
这张肥胖但很__________(固执 坚毅 顽固)的脸的下半部覆盖着______ ______(剪 修 刮)得很短的胡须,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______ _____(尖锐 尖刻 锐利)的_________(恳求 探求 渴求)的目光。
5.指出下列各句的人物描写方法。
(1)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 )
(2)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 )
(3)不时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
( )
6.福楼拜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客人来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全文看,对左拉的刻画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会有这种安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欣赏了文学大师的风采,班内开展以“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续写标语】为鼓励更多同学参与活动,班长负责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他根据下面语段中的画线句拟出了标语的前半句,请你续写后半句。(要求:与前半句语意相关、字数相等)
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与书为伴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会感到一时的快乐,并常常会心一笑;而经常性地读书则会让我们一辈子都从中获得很多益处,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
标语:读好书一时快乐,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离不开合理的安排,语文老师已设计好了两种活动形式,请你帮他再设计两个。
活动一:举办“我的读书经验”交流会
活动二:举办“走进名著”读书报告会
活动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9~12题。
妈妈和房客
[美国]凯·福布斯
①妈妈在窗外贴出“租房启事”,海德先生应租而来。这是我们家第一次出租房屋,所以妈妈忽略了弄清海德先生的背景和人品,也忘了让他预付房费。
②“房子我很满意,”海德先生说,“今晚我就送行李来,还有我的书。”他顺顺当当地住进了我家。平时,他好像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常和善地与我家的孩子逗趣。当他走过我妈妈坐着的大厅时,总是礼貌地弯弯腰。我爸爸也喜欢他。爸爸喜好回忆迁居美国前住过的挪威。海德去过挪威,他能与爸爸起劲地聊在那儿钓鱼的野趣。
③只有开客栈的杰妮大婶不欣赏我们的房客。她问:“他什么时候交房租呢?”“向人要钱总难开口,他会很快付清的。”妈妈答道。但杰妮大婶只是哼了两声:“这种人我以前见得多了,别指望借给人一件新外套,收回来还是好的。”妈妈笑笑:“兴许你说得对。”她递上一杯咖啡,止住了杰妮大婶的嘟囔。
④雷雨天里,妈妈担心海德的屋子夜里冷,就让爸爸邀请他到暖和的厨房和我们一起坐。我的两个姐姐、哥哥尼尔斯还有我在灯下做作业,爸爸和海德靠着炉子叼着烟斗,妈妈在洗盘子或是在小桌上静静地工作。
⑤海德能辅导尼尔斯的高中课程,有时还帮他学拉丁文。尼尔斯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不再求爸爸让他停学做工了。当我们做完了作业,妈妈坐在摇椅上拿起针线时,海德就给我们讲他的旅游奇遇。噢,他知道的可真多。那些美妙的历史和地理,便随他走入我们的屋子和生活。
⑥有天晚上,他给我们读狄更斯的书,很快,读书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写好作业,海德就夹一本书来高声朗读,一个神奇的新世界向我们洞开。
⑦妈妈也像我们一样爱听古挪威侠士传奇:“太好听了!”海德还朗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他悦耳的男低音,听起来像是个演员。即使在天气暖和的晚上,我们也不再出去玩耍。妈妈对此很欣慰。她是不喜欢我们天黑上街的。而最值得高兴的,还是尼尔斯几乎不再混到街头的野孩子堆里。有天晚上,孩子们在街上闯了祸,而尼尔斯正和我们一起听《孤星血泪》的最后一章。
⑧就在我们急于听完一个骑士的传奇时,一封信送到了海德手里。第二天一早,他告诉妈妈要离开。“我得走了,”他说,“我把这些书留给尼尔斯和其他孩子。这是一张我所欠房租的支票。夫人,对您的好心款待,我深表谢意。”我们再也不能听他读完那个故事了。
⑨我们伤感地看着海德先生离开了,同时,又为能在厨房继续读书感到兴奋。那么多的书啊!妈妈精心地整理了书堆:“我们可以从这里学到很多东西。尼尔斯能代替海德先生读书,他也有一副好嗓子。”我看得出来,这使尼尔斯很自豪。
⑩就在这一天,妈妈向杰妮大婶亮出海德的支票:“你看,收回的还是一件好外套。”
几天后,开面包铺的克瑞波先生来我家,怒气冲天地喊道:“那个海德是个骗子,瞧他给我的支票,全是假货。银行的人告诉我,他早把款兑光了。”在一旁的杰妮大婶得意地点着头,那神态分明是说:“看,我不是提醒过你们了吗?你们不听嘛。”“我敢打赌,他也欠了你们家许多钱,是不是?”克瑞波不无希望地探问道。
妈妈转过身向着我们,目光长久地停留在尼尔斯身上,然后走到炉子边,把支票投入炉火。
“不!”他向克瑞波先生回答道,“不,他什么也不欠。”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名家名作百年经典》,有改动)
9.请以“妈妈”的口吻概括这篇微型小说的主要情节。(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但杰妮大婶只是哼了两声:“这种人我以前见得多了,别指望借给人一件新外套,收回来还是好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向杰妮大婶亮出海德的支票:“你看,收回的还是一件好外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 段克瑞波的出场,在情节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主要刻画了妈妈和海德先生两个人物形象,请任选一个,结合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3.【写法借鉴】本文描写人物时,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如描写都德和左拉,一个健谈,一个寡言,一个突出其活跃的动态,一个突出其温和的静态,对比鲜明,各自性格也就更加明晰。
【片段仿写】请你也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两个人物,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模”应读mú; C项中“跃”应读yuè;D项中“氛”应读fēn。
2.【解析】选A。B项中“义愤填鹰”应是“义愤填膺”;C项中“寻欢做乐”应是“寻欢作乐”;D项中“激情满杯”应是“激情满怀”。
3.【解析】选D。“固执”的意思是(性情或态度)古板执着,不肯变通。
4.答案:坚毅 修 尖锐 探求
5.答案:(1)肖像描写 (2)动作描写 (3)语言描写
6.答案:因为福楼拜热情好客,博学睿智,所以他的朋友众多,很多人愿意来他家。
7.答案:详写。因为左拉是四个人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个,形象特别,个性鲜明,有详写的必要。
8.(1)答案(示例):好(常)读书终(一)生受(获)益。
(2)答案(示例):举办“名著在我心中”读书演讲会;举行“名著走向舞台”话剧表演;出一期“我与名著共成长”墙报(黑板报)。(写出两个即可)
9.【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概述能力。首先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以“妈妈”的口吻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
答案(示例):我把房子租给了海德。海德与我们相处得很融洽,给我们家尤其是尼尔斯带来了积极影响。后来他离开了,我不认为他欠我们什么。(语言简洁,意思符合即可)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赏析第(1)句中“哼”字,要联系上下文,从杰尼大婶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入手作答;赏析第(2)句中“亮出”一词,要结合具体语境,从人物心情和品质方面回答。
答案:(1)“哼”字活画出杰妮大婶说话时不屑的神态和语气,从而表现了她对海德的不欣赏、不信任,以及对妈妈做法的不认同。
(2)“亮出”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妈妈收到海德的支票时内心的喜悦和自豪感,从而表现出她对海德人品的肯定与维护,同时也是对杰妮大婶先前态度的有力回击。(意思符合即可)
11.【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技巧。阅读第段,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克瑞波的出场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答案:推动情节发展,让小说扣人心弦,为下文妈妈烧支票做铺垫。(意思符合即可)
12.【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中找出表现妈妈和海德先生性格特点的语句,特别是人物言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示例一:从妈妈不调查海德的背景,不向他预收租金,可以看出她淳朴、信任他人;雷雨天她邀请海德与我们一起呆在温暖的厨房,可见她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烧毁海德留下的支票,可以看出她对人怀有感恩与宽容之心;她不喜欢孩子们天黑上街,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书的世界里,鼓励尼尔斯代替海德先生读书等行为表明她关心孩子成长,而且教子有方。
示例二:海德随身携带大量书籍,可见他见识丰富;他辅导尼尔斯高中课程,并教他拉丁文,为我们全家朗读,把我们带入书的世界,可见他有一副热心肠,善于与人相处,讨人喜欢。但最后留下假支票,说明他不够诚实,令人遗憾。(结合文章内容答到两点,意思对即可)
13.答案(示例):一位阿姨拿了一本《故事宝匣》,一看定价6元9角,又看了看《故事大王》,定价4元9角,接着又给我们拿了几本书,可不是太贵,就是我看过的……这时,从旁边走过来另一位戴帽子的阿姨,看样子很刁,手里托着一把瓜子。她嘴里一边嗑着,一边说着:“李大姐,别给这些小毛孩子找了,这本也不行,那本也不行,多麻烦!我都替你累!”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