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 )
(2)施八尺屏障 ( )
(3)众宾团坐 ( )
(4)其夫呓语 ( )
(5)妇拍而呜之 ( )
(6)宾客意少舒 ( )
(7)曳屋许许声 ( )
(8)奋袖出臂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中/有善口技者
B.口技人坐/屏障中
C.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D.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按要求默写句子。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以排比的句式,合写五种声音,表现一家四口在静夜喧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5.根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口技》3~5段,回答问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
(2)不能名其一处也 (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_____________ 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___ 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9~13题。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中,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等到)唤酒酣,郭起请奏薄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节选自《虞初续志·郭猫儿》)
9.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
(1)一直挟猫儿同至寓 ( )
(2)俄闻父呼其子曰 ( )
(3)郭起请奏薄技 ( )
(4)燖剥声,历历不爽也 ( )
10.翻译下列句子。
(1)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作者一共写了哪几种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从文中我们可得知口技表演者郭猫儿表演的口技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试分析本文与《口技》一文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答案:(1)适逢,正赶上 (2)设置,安放 (3)围绕
(4)说梦话 (5)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6)伸展、松弛 (7)拉
(8)扬起、举起
2.答案:(1)只听见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2)远远地听到深巷里的狗叫声,接着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她的丈夫说着梦话。
(3)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撤去屏障一看,(还是)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解析】选B。正确的划分应是:口技人/坐屏障中。
4.答案:(1)京中有善口技者 (2)妇手拍儿声 口中呜声 儿含乳啼声 大儿初醒声 夫叱大儿声
5.答案(示例):一张巧嘴乱真假
6.答案:(1)其中夹杂着 (2)说出
7.答案:(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才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正了身子。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
8.【解析】此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道具简单能从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答案:简单 高超
9.答案:(1)邀请,偕同 (2)不久 (3)小技(客气说法) (4)清楚地听到,没有差错
10.答案:(1)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2)(人们)听到把肉放到桌案上的声音,接着又听到了买卖后数钱的声音。
11.答案: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猪声、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燖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
1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第2段内容,抓住“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天已明,可卖矣”两句话以及杀猪声、买肉声等总结。
答案:杀猪卖肉。
13.【解析】本题考查本文和课文的对比阅读能力。要从两文记叙的内容和写作技巧上分析。
答案:相同点: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不同点: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附【译文】
扬州有个叫郭猫儿的,擅长表演口技。庚申年(1680年),我在扬州时,一位朋友偕同郭猫儿一起到住所。等到很晚酒喝得很畅快后,郭猫儿站起来请求允许略献薄技以助兴, 郭猫儿于是在宴席右侧摆设围屏数扇,不放置灯烛,坐在屏后,主客也安静地坐在那里,等着表演开始。
很长时间没有声音。过了一会儿,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接着听到少年的父亲过来呼唤他的儿子说:“天快亮了,可以杀猪了。”他的儿子起床到猪圈里喂猪,只听群猪吃食、嚼食、争食之声,他的父亲烧水、进炉、倒水声。没多久,他的儿子捆来一头猪,那猪被绑时的嘶叫声,他的儿子磨刀、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烫猪褪毛声,都清楚地听到,没有差错。最后,父亲又对儿子说:“天已大亮,可以拿去卖了。”(人们)听到把肉放到桌案上的声音,接着又听到了买卖后数钱的声音,有买猪头的人,有买猪内脏的人,有买猪肉的人。 正当热闹滚滚时,突然“啪!”的一声,四周都安静下来。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粲然(càn) 叱咤(chā) 柔韧(rèn) 嗔视(chēn)
B.笑颊(jiá) 细腻(nì) 滋润(zī) 给予(jǐ)
C.惆怅(chóu) 气氛(fēn) 雏凤(chú) 模拟(ní)
D.妥帖(tuǒ) 蠕动(rǔ) 褶裙(zhě) 解数(xiè)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颦蹙 阐述 变换多姿 本色当行
B.咿哑 惊鸿 举手投足 悲欢离和
C.斗薮 端凝 画眼描眉 疾走惊跃
D.榕树 舞姿 低回宛转 静穆庄严
3.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 )的舞步,( )的铃声,( )般慢移,( )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A.轻云 繁响 旋风 细碎
B.细碎 旋风 繁响 轻云
C.细碎 繁响 轻云 旋风
D.繁响 旋风 轻云 细碎
4.学习了《观舞记》,班级开展了以“舞蹈的魅力”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欣赏舞蹈】欣赏右面的舞蹈图片,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出舞蹈“千手观音”的精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释义】读图,不仅能迅速直观地获取信息,而且那些意蕴丰富、赏心悦目的画面往往能发人深思,令人遐想。认真观察下面的图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放飞思绪,写出你从中读出的丰富内容。(至少要读出两层意思)
中学生跳集体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百 合 献 谁
刘心武
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用望远镜细观台上,不是紧盯着王子和白天鹅,而是逐个地扫描那些配舞的天鹅,除了“三大天鹅”“四小天鹅”外,还有若干毫不能令观众特别瞩目的“众天鹅”,而在她们当中,当舞姿“凝固”时,也还有排在前列与隐在后面的区别,于是我从望远镜中注意到,在最后面,一位天鹅双腿优雅地分立,头颈微偏,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身影与其他天鹅同样美丽,在耐心地作为暗景中的“绿叶”,以衬托主角王子与白天鹅在追光中的“红花”怒绽。随着舞曲的流动,众天鹅也开始缓缓变换姿势,于是我从望远镜中,清晰地看到排列在最后的天鹅的细部,她的眉目,精心化妆后依然掩饰不了岁月的风霜,转动时,显露出锐瘦的锁骨,以及背后同样“锋利”的肩胛;可是,她虽隐于最后,却也满脸凄恻,浑身是戏。乐音陡变,众天鹅如风中白莲般翕合旋舞,转瞬间,我已不能再找到那位资深的舞娘……
我的思绪,飘出了《天鹅湖》,飘出了王子与白天鹅悲欢离合的故事。我在猜想,那位资深的舞娘,她有着怎样的个人命运 当年她献身芭蕾这一“残酷的艺术”,不惜脚趾流血,苦练虚脱,一定怀着充当舞台追光下的白天鹅的美梦,她曾圆过这个梦吗 也许,若干年前,她确曾是众星所捧的那个“月”,可是,时光无情,后生可畏,她渐渐地,先是让出白天鹅这个主角,再让出“三大天鹅”之一的位置,在演出的说明书上,从“挂头牌”,到名字列于后面,到隐入于“本院演员”的模糊概念中……也许,更残酷的是,她竟从未跳过主角,终其一生,也只是充当“绿叶”,并且总在“亮相”时,隐于最后一列,双手兰花般交错于翘起的裙裾上……每当那个时刻,她都能化入剧情之中,而不“走神”于自身命运的吟唱么
给整台演出所献的花篮,虽然也含有她的一份,但那整把的鲜花,是只献给主角的。我心中有个冲动,演出结束后,单给她,这资深的舞娘,献上一大束丰满的百合花。我把望远镜递给旁座的朋友,请他注意那位旋转于舞台暗区的资深舞娘,[甲]他先是莫名惊诧:“看她作甚?”及至看清了,咂舌道:“天哪,这老天鹅,还舍不得退出舞台,跳个什么劲儿么!”我接过他递回的望远镜,觉得透心地凉,不是朋友错了,不能怪他刻薄,甚至于,他那真实的直觉与非功利的直率,恰恰道破了人生、人性、人际的某些底蕴。可是我想哭,不独为那资深舞娘,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
出了剧场,花亭还在营业,[乙]我买下了一大束昂贵的百合花,紧紧地拥在自己胸前……
5.从第1段看,资深舞娘的舞技怎样?她在舞台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2段中,对资深舞娘,作者“猜想”了她有怎样的命运和追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3段末“也为了天下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人生,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一句蕴含了作者什么的愿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全文,你认为作者要把百合献给“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从文中画线的[甲][乙]两处中任选一处,自选角度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0.【写法借鉴】本文细节刻画精确到位。作者在观舞时演员的每一个动作都不肯轻易放过,从“双眉颦蹙”到“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抚臂,画眼描眉”,再到“挺身屹立”。这样的细节描写能起到较好地为主题服务的作用。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人物(可以写肖像、动作、神态等细节)。(15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咤”应读zhà; C项中“拟”应读nǐ;D项中“蠕”应读rú。
2.【解析】选C。A项中“变换多姿”应是“变幻多姿”;B项中“悲欢离和”应是“悲欢离合”;D项中“低回宛转”应是“低回婉转”。
3.【解析】选C。此题考查修饰词语的搭配。“的”前面应用形容词修饰,“般”前需填入名词。因此选择C。
4.(1)答案(示例):你看,“观音”的“千手”都在微微闪烁,射出万道金光,把所有的好运都给了我们。“千手观音”是美的,她美在祥和的面庞,她美在婀娜的体态,她美在善良的天性,她美在雍容的气质。她像一幅画,明朗、脱俗;她像一首诗,清新、隽永。她凭着一切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让人赞美,让人陶醉,让人折服。
(2)答案(示例)可读内容参考:①今天有更多的学校注重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注重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性、艺术性、愉悦性、教育性、科学性和群体参与性。
②这种“阳光体育运动”,富有时代特点和青春气息,适合广大中学生参加。它不仅能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还可以全面推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③参加校园集体舞蹈活动能够使中学生调整精神,陶冶情操,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他们文明、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风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修养和集体主义精神。(答对两点即可)
5.【解析】本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通过对资深舞娘舞蹈的描述,可以概括出她舞技娴熟。筛选出相关语句体会她衬托主角的作用。
答案:舞技娴熟(舞技精湛、舞技高超或浑身是戏);衬托主角(充当配角、是衬托“红花”的“绿叶”或“配舞”)。
6.【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中“我在猜想”后的内容即可。
答案:她可能做过主角,也可能一直做配角,但不管如何,她都执着地追求芭蕾艺术。
7.答案:但愿生活中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也能被人关注。
8.【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本文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资深舞娘的敬意和赞颂,自然可以想到作者会把百合献给资深舞娘及像她一样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
答案:献给资深舞娘,献给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评析能力。可从所用修辞手法、描写的方法和内容,以及表达的感情等几个方面来品味。
答案(示例):[甲]处:①写朋友以世俗的眼光漠视资深舞娘的价值,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②用衬托(或反衬)的手法表现了资舞娘执着的艺术追求;③安排这一情节使行文曲折,也为下文引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了铺垫,通过对朋友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看法的否定;④运用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朋友的直率,从而反映了世俗的刻薄。[乙]处:①从内容上看,不仅赞颂了这位资深舞娘,而且赞颂了众多终生敬业的普通人,拓宽了文章的内容;
②从表达上看,结尾意蕴丰富,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
10.答案(示例):弟弟发现塘边的狗尾草上,正停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只见他瞪着眼,猫着腰,身子向前倾斜着,极慢极慢地向前移动着脚步,突然他把手一伸,两个手指一捏就把蜻蜓捉住了。蜻蜓拼命挣扎着,弟弟乐得又蹦又跳。他用一根细线扎住蜻蜓的长尾巴,一手掐住细线的另一端,放开蜻蜓,蜻蜓就飞起来了。他跟着蜻蜓飞跑,口里还大声嚷道:“我坐飞机了,我坐飞机了。”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淋漓(lín) 恬静(tián) 戛然而止(ɡō)
B.颤栗(chàn) 飞溅(jiàn) 大彻大悟(chè)
C.震撼(hàn) 烧灼(zhuó) 惊心动魄(pò)
D.骤雨(zhòu) 渺远(mǎo) 奇伟磅礴(bó)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躁热了。( )
(2)隆隆隆隆的严竣的思索。( )
(3)落日照大旗,马鸣风箫箫!(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亢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
晦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惊心动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下列句子。
例句: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B.安塞腰鼓有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
C.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D.本文以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为线索,写出了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安塞腰鼓》,班里开展“中国鼓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语言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鼓”的成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探究】据说,近年来许多外国人专门跑到安塞学腰鼓,想从中挖掘出奥秘来,但得其真传者无几。请根据内容和下面的资料,推测“得其真传者无几”的原因。
资料:安塞位于陕北高原。安塞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具有2 000年以上的历史,原有迎神驱邪之意。逐渐成为习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绪,打耐力。鼓手打到兴头上,往往忘其所以,便随心所欲地发挥鼓点的节奏,脚步随情绪腾空而起。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悍勇威猛的艺术个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探源】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场确是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
①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你简要谈谈鼓在古代和现代有哪些用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8~17段,回答7~9题。
7.“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描写了怎样一幅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段在语言运用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鼓 神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做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哀,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④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⑥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也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愕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文有改动)
10.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做简要分析。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 )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4.【写法借鉴】本文大量运用排比,语言气势磅礴,感情抒发强烈。如“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段,气势昂扬,铿锵有力。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描摹一个场面(如扭秧歌的场面、运动会的场面等)。
答案解析
1.【解析】选C。A项中“戛”应读jiá; B项中“颤”应读zhàn;D项中“渺”应读miǎo。
2.答案:(1)躁—燥 (2)竣—峻 (3)箫箫—萧萧
3.答案:(1)极度兴奋。(2)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3)形容彻底觉悟或醒悟。(4)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4.答案(示例):迷茫和清醒,错过和把握,抛弃和珍惜,都在这飞翔和空气中,相映!重叠!融合!
5.【解析】选D。本文的线索不是陕北人民的性格特征,而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前、中、后。
6.(1) 答案(示例):一鼓作气 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 欢欣鼓舞 紧锣密鼓
(2)答案:①没有黄土高原的滋养,欠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性格与个性;②未能达到忘我的境界;③安塞腰鼓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象征民族激扬的精神,仅靠学习难以挖掘出其中的奥秘。
(3) ①答案(示例):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青海的热巴鼓、云南的水鼓、广西的笙鼓、辽宁满族的腰铃鼓、浙江的红妆鼓等。
②答案(示例):古代:军旅作战,鼓舞士气;图腾崇拜,以鼓为舞;庙堂祭祀,鼓人掌教。现代:欢庆佳节、开业庆典、水乡龙舟竞渡、货郎招揽生意等都要击鼓。
7.【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这个句子本是诗人杜甫描写塞外大军将要宿营的壮观场景的,应抓住具体事物考虑其场景。
答案:通过“落日”“大旗”“马鸣”“风”,描写了一幅雄浑、壮观的安塞腰鼓表演的情景。
8.【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写安塞腰鼓“隆隆,隆隆,隆隆”的声音的作用上入手回答。
答案:渲染气氛,突出安塞腰鼓铿锵激越的声势。
9.答案:多用短句来表达内容,简洁明快,铿锵激昂。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全文,要从“我” 当时的处境和“我”看了鼓神的表演后的感悟方面思考作答。
答案:“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
11.答案(示例):(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邋遢”的蔫耷汉,神情羞惑,穿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槌,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
(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
(3)“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撼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写出两点即可)
12.【解析】本题考查对精彩语句的品味。先从A、B两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再从分析关键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思考。
答案(示例):A “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擞、气势非凡。
B 一连串的排比,将鼓神击鼓的姿势、动作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回答此题,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表层意思,即“鼓神”的高超技艺;二是从所表现的精神层面,即“鼓神”身上那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答案: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迸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
14.答案(示例):旋风一样,是神速的飞奔;乱蛙一样,是跳远的腾空;飞鸟一样,是空中的掷球。在运动会上,运动员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激情,每一块肌肉都充满了活力,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严肃,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让人折服。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惮(dàn) 归省(shěng) 船橹(lǔ)
B.旺相(xiàng) 撺掇(cuān) 凫水(fú)
C.潺潺(chán) 家眷(juàn) 宛转(wān)
D.怠慢(dài) 渔父(fù) 棹着(zh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赛 竭力 希奇 桕树
B.嘱咐 怠慢 聚拢 弄潮
C.乌蓬 驳回 屹立 欺侮
D.痕迹 豆荚 诚肯 钓虾
3.选词填空。
(1)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________(A.期望 B.盼望 C.希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
(2)吃饭之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_________(A.聚会 B.集合 C.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3)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_______(A.舒展 B.舒畅 C.舒服)到说不出的大。
(4)母亲便__________(A.宽慰 B.安慰 C.欣慰)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
4.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
(2)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
(3)“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描写江南特有的农村风光,衬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有责任发扬中国传统戏曲之国粹,把我们的传统戏曲发扬光大。为此,他们决定以“拯救戏曲”为题,举行一次主题班会。
(1)【设计开场白】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50~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看法】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识脸谱】在这次班会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请你写出下列脸谱的行当。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完成7~10题。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 )
8.这段文字行文缜密,前后多处照应。请将文段中相应的句子填写在表格中。
9.“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把“果然”换成“竟然”可以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去描写相应的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11~14题。
社戏(前文)
鲁 迅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
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①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②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③!”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好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注】①谭叫天(1847-1917):即谭鑫培,又称小叫天,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生戏。②目连:释迦牟尼的弟子,民间传说他曾入地狱救母。《目连救母》一剧,旧时在民间很流行。③龚云甫(1862-1932):当时的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
11.本文是社戏原文的开头部分,写“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联系课文儿时看社戏的过程,请指出这几次看戏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作者写这两次看戏的经过与课文中看社戏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关系?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文中“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与选文中的哪个情节有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训练
15.【写法借鉴】文中的景物描写细腻传神,极具特色。特别是月夜行船,从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感官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江南月夜水乡图。
【片段仿写】请你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感官写一个景物描写的语段。(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A项中“省”应读xǐnɡ;C项中“宛”应读wǎn;D项中“父”应读fǔ。
2.【解析】选B。A项,“希”应为“稀”;C项,“蓬”应为“篷”;D项,“肯”应为“恳”。
3.答案:(1)B (2)C (3)A (4)A
4.答案:(1)动作描写 (2)心理描写 (3)语言描写
5.【解析】选B。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
6.答案:(1)示例:同学们,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活动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戏曲。把中国戏曲艺术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
(2)示例:作为戏曲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应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时代的脉搏。
(3)①老生 ②小旦
7.【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要发挥想象,体会语句所描绘的景物特点,从而推断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答案:(1)月光不明 (2)奔腾跳跃
8.【解析】本题考查对呼应手法的理解。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样的照应关系,前后对照很容易发现。
答案:A.似乎听到歌吹了 B.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 C.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9.【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注意揣摩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答案:不可以。因为“果然”是和上文中“但或者也许是渔火”的猜测相照应。
10.【解析】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角度的把握。首先明确景物描写的角度有视觉、听觉、触觉等,然后结合描写内容体会其作用。
答案: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景物,丰富细腻,有立体感,让人身临其境。
11.【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分析、表达能力。找出“我”成年后两次看戏的经历,再回忆课文中“我”童年时看戏的过程。从看戏的内容、地点和心情等方面作答。
答案:相同:三场戏都枯燥乏味,三场戏都没有看到什么,看戏的“我”三次都中途告退。不同: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
12.【解析】从故事情节的对比中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形成鲜明对比。两次看京戏,环境拥挤,人与人关系冷漠,心情窝囊压抑,表现了厌烦和倦怠。看社戏时景色美丽醉人,人们淳朴、善良,表达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解析】从情节的前后呼应,体会结构的严谨。
答案:选文中第二次看京戏,“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
14.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看京戏过程中自己煎熬难耐的心情,表达了心绪的压抑烦闷。
15.答案(示例):每到春夏,花池里便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争奇斗艳,竞相开放,引得蝴蝶为它欢快地跳舞,蜜蜂嗡嗡地为它唱歌。微风拂面,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花池旁边的地面上,有些不起眼的小草,像是铺了一层绿绒线的毛毯。
PAGE
- 1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
一、双基积累
1.给下列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吃过晚饭后,天气还是闷( )热。窗子完全打开了,房间里还坐不牢。太阳虽已落山,天还没有黑。一种幽暗的光弥( )漫在窗际,仿佛电影中的一幕( )。我和弟弟就搬了藤椅子,到屋后的院子里去乘( )凉。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闪烁 减弱 音阶 水门汀
B.游戏 告戒 漫画 口头禅
C.颤抖 耸立 凝视 介子园
D.惬意 篷乱 疏密 吴昌硕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光下的竹影,显得参差不齐的样子。
B.那深情的目光里,包罗了一种鼓励,一种期待。
C.夏天走进森林里,让人有无比的惬意。
D.遥望闪烁的群星,涌起无限遐想。
4.文学常识填空。
《竹影》选自《 》,作者 ,原名丰润,是我国现代画家、 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等。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影》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B.中国画中有“朱竹”,是因为在中国有一种特殊的竹子,它是红色的。
C.本文中,作者把孩子的心理写得真实恰当,语言通俗易懂,描写细致生动,意境清雅。
D.“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把太阳落下去后天空慢慢变暗的情景表现得十分形象。
6.综合性学习。
《竹影》一文,作者从发现竹影,描画竹影,再到了解竹画,展现了中国竹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为了感悟竹文化的魅力,同学们对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级决定开展一次“说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竹之感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中干。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咏竹对联】有一副对联的下联与别的对联弄混了。请你判断下列哪一句是这副对联的下联。( )
上联:石头解性真吾友
下联:______________
A.虚心竹有低头叶 B.高风亮节立天地
C.虚怀若谷住人间 D.竹子虚心是我师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7~11题。
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青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_______”。它是苏轼,“_________”。它是郑板桥,“__________”。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第9期,有改动)
7.这篇散文以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8.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字母。
选项: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___________”。它是苏轼,“____________”。它是郑板桥,“___________”。
10.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品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训练
12.【写法借鉴】《竹影》取材于生活小事,采取“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从一幅竹影画领悟出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一叶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以小见大”的道理。
【片段仿写】请你也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个片段,从一个小的角度,反映出较深刻的主题。(100字左右)
答案解析
1.答案:mēn mí mù chéng
2.【解析】选A。B项,“戒”应为“诫”;C项,“介”应为“芥”;D项,“篷”应为“蓬”。
3.【解析】选B。“包罗”的意思是包括,指大范围,用在此句中所指的范围过大,应该为“包含”。
4.答案:丰子恺文集(艺术卷) 丰子恺 散文
5.【解析】选B。世界上没有红色的竹,这时候画家所描的,实在已经不是竹,而是竹的一种美的姿势,一种活的神气。
6. (1)答案(示例):竹——象征气节,宁折不弯,挺直脊梁;竹——华而不实,外强中干;竹——有节也,高风亮节是竹之本色。
(2)【解析】选D。对联讲究词性相同,词义相对。从几个选项看,只有D项符合此要求。
7.答案:枯竹(或:对枯竹的遐想) 对枯竹的喜爱与赞美(或:对生命的赞美与歌颂)
8.【解析】本题考查对记叙顺序的理解能力,常用的记叙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然后从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来分析其作用。
答案:插叙 ①由眼前枯竹回想到与竹有关的童年趣事;②表达了作者对竹的喜爱(对童年的留恋)之情;③为后文对竹的遐想(遐思、赞美)做铺垫(埋下伏笔)。
9. 答案:C A B
10.【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第(1)题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来回答;解答第(2)题主要从拟人的修辞来分析竹子的情景。
答案:(1)从给人精神的愉悦(精神享受,心灵的慰藉),物质上的无私奉献两方面来表现的。(意近即可)
(2)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充满活力,顽强生长的情景。(意近即可)
11.【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的运用能力。选择A主要从结尾的含蓄角度来回答;选择B主要从表达作者感情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示例):A 运用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含蓄结尾,引人深思,有“言有尽而意无穷 ”之感;前后照应。B 运用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达了对枯竹的赞美、喜爱之情;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答到任一点即可)
12.答案(示例):商场里充斥着一次性用品:一次性餐具、一次性牙刷、一次性签字笔……一次性用品给人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它们加快了地球资源的耗竭,所产生的大量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近几年的沙尘暴肆虐,就是大自然给人类敲响的警钟!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