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小毛虫》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昆、怜”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字,会写“毛虫、叶子”等10个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并学会使用“生机勃勃、笨手笨脚”等四字词语。
能运用“边读边思,展开想象,抓住关键词句”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能借助提示讲故事。
懂得在任何时候都要乐观、自信,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尽心竭力做好每件事情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积累“生机勃勃、笨手笨脚”等四字词语。3、借助提示,讲故事。4、感悟文章的内涵,明白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1、判断并理解小毛虫听到的声音是谁发出的。2、理解文本内容,从小毛虫变成蝴蝶的故事中获得的启示。
三.教学流程:
(一)检查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的伊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学生领读、开火车读下面的词语:昆虫 可怜 挪动 笨拙 仿佛 任何竭力 规律 等待 挣脱 愉快 绒毛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查漏补缺】
以分层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课文写了( )变成( )的故事;
课文写了一只( )的小毛虫变成一只( )的蝴蝶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两个以填空的形式概括内容的题目难易程度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上面的两个空很简单,侧重于是谁变成了谁;下面的两个空稍难一点,侧重于对小毛虫和蝴蝶特点的考察,需要学生较深入地理解文本。】
品析课文
想象画面,抓住关键词,感受小毛虫的可怜与笨拙导语:《小毛虫》是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谁愿意读一读?
屏幕出示:一条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设计意图:导入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2、教师让孩子多次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孩子想象其它昆虫快乐生活的画面,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既不会唱,又不会跳,更不会飞”。设计以下问题:(1)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读着读着,你眼前浮现出哪些昆虫 它们在干什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生:可怜)
【设计意图: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唤醒、激活孩子展开想象和联想。把小毛虫和其它昆虫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小毛虫的可怜。】
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而这条小毛虫孤零零地趴在一片叶子上,这又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生:孤独)引导朗读: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各种昆虫尽情地享受着春天的美好,只有这条小毛虫——(生齐读: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小毛虫多可怜啊!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把快乐、自由自在的其它昆虫与什么也不会的小毛虫进行再一次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小毛虫的孤独,指导孩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有一个四字词语是什么?(生:生机勃勃)谁能用“生机勃勃”说句话?【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训练孩子说话,在文章中能够恰当使用“生机勃勃”这个词语。】
过渡语:这不仅是一条可怜的小毛虫,还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呢?请看下面这段文字。屏幕出示: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它织啊,织啊,最后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屋里。
3、抓住关键词,体会小毛虫的笨拙首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第二自然段写了小毛虫的什么特点。其次,理解“笨拙”一词的含义,教师相机告诉学生,文中有一个四字词语和它的意思相近,让学生回答是哪个四字词语,并能用“笨手笨脚”说句话或说段话。
【设计意图:“笨拙”一词中,“拙”的音,学生易读错。而且,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数对“笨拙”这个词的义只能意会,不可言传。要想准确地表达其含义,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引导学生用文中的“笨手笨脚”来理解的同时,也渗透了找近义词,理解词义的这种语文学习的方法。用“笨手笨脚”说句话或说段话,旨在让学生能够把“笨手笨脚”这个词恰当地运用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接
着,提问学生,你是从这段文字中的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小毛虫的笨拙?
【设计意图:训练、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文本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挪动”小屁股的动作,分析“九牛二虎之力”的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小毛虫的“笨拙”。【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体验“挪动”小屁股的容易,以便与小毛虫挪动一点点的艰难进行对比,感受小毛虫 “笨拙” 的特点。】
过渡语:小毛虫面对自己不如别人,它并不( ),也不( )。
学习三、四、五、六自然段,感受小毛虫的乐观、勤劳、执着、自信的品质。
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小毛虫的乐观。(1)小毛虫既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那么,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悲观的反义词是什么?
【设计意图:考虑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可能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因此,换个思维的角度,让学生思考“悲观” 的反义词是“乐观”,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过渡语:小毛虫既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因为他懂得一个简单但很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屏幕出示: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2)设计一连串的问题:蜜蜂该做的事情?(采蜜);蝴蝶呢?(传播花粉);你们该做的事情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么,小毛虫该干的事情是?(抽丝纺织)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并自然过渡到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体会小毛虫的勤劳与执着。】
过渡语:光知道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不够的,还得付诸行动,那小毛虫是怎么做的呢?屏幕出示: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它织啊,织啊,最后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屋里。
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小毛虫的勤劳与执着。(1)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勤劳)(2)小毛虫吐的丝比我们的头发还要细,丝断了,它织;又断了,它再织,他织啊织,一天、两天......直到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屋里,这还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坚持不懈、执着)
【设计意图:教师用语言还原小毛虫日复一日地抽丝纺织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小毛虫执着的品质。】
过渡语:小毛虫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屋里,它在与世隔绝的茧屋里问:“接下来会怎样呢?”这时它听到一个声音在回答,这个声音是怎样回答的?屏幕出示: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你要耐心等待,以后会明白的。
7、学习第六自然段,感受小毛虫的自信。
8.学习第七自然段,感受小毛虫蜕变为蝴蝶的快乐。孩子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教师问:此时此刻,你就是那条笨拙的小毛虫,你变成了蝴蝶了,你的心情怎样?你会说些什么?【设计意图:移情体验小毛虫变成蝴蝶那份快乐,以及训练孩子说话。】
(三)根据提示,讲故事。先让学生同桌之间讲故事,再指名讲故事。
屏幕出示:小毛虫经历的三个变化阶段:小毛虫、茧、蝴蝶,以及“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这两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设计意图: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借助词句讲故事的能力】
谈一谈从《小毛虫》这个故事中获得的启示。笨拙的小毛虫终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说完自己的收获后,教师深情总结:是呀,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面对困难和挫折,不悲观,不放弃,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件事情,终有一天,我们会化茧成蝶。
【设计意图:语文这一学科,承载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小毛虫》是一篇语言生动优美的童话,更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励志美文。因此,教学设计中,这一环节必不可少。】过渡语:小毛虫变成了蝴蝶,你们想不想看看小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
播放小毛虫变成蝴蝶的视频。视频解说:蝴蝶妈妈把卵产在一片叶子上。大约经过四天后,一条新的生命就从卵壳里爬出来,这就是毛毛虫。刚出生的毛毛虫急需营养,它先把卵壳吃得一干二净,再狂吃叶子。利用两周的时间,把自己吃得圆滚滚,胖嘟嘟的,身体大约是出生时的2000倍。蜕变之前,毛毛虫用细丝将自己固定在树枝上。然后,身体溶解,化成一袋富含营养的液体。它的细胞慢慢长大,发育成触须、脚、翅膀等。当一切条件成熟,它就会破茧而出。新生的蝴蝶必须牢牢抓住寄主,一旦跌落,就会死掉。经过数小时,它的翅膀变干,就能振翅飞翔了,成为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开始了新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频形象地再现小毛虫蜕变的过程,一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二是为小毛虫蜕变为蝴蝶而感到高兴,为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做好铺垫。】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心情是紧张的,但最后,你们的脸上都露出了——(生:开心的笑容),你们是为小毛虫最终变成蝴蝶而感到——(生:高兴)。让我们怀着无比兴奋、无比激动、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再次齐读最后一段后,齐唱《小毛虫》歌曲,结束课堂。等学生读完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后,教师随之引导学生唱《虫儿飞》。导语:笨拙的小毛虫终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听,它唱起了欢快的歌。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小毛虫蜕变为蝴蝶的喜悦之情,在轻快愉悦的氛围中结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