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壶口瀑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演讲者:
壶口瀑布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壶口瀑布是中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中国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壶口瀑布、吊水楼瀑布)
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境内,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4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第二大瀑布。
黄果树瀑布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黄河
壶口瀑布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梁衡
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了解游记的文体特征,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把握作者的游踪。(重点)
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壶口瀑布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难点)
体会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情感。(重点)
走进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梁衡的散文观——三美观
第一层是描写叙述之美,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简洁。
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
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所至:即作者的游踪,游踪既可以是实录游程,也可以是视角的变换。它是游记的线索。
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它是游记的主体。
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起的所思所想,是游记的灵魂,也是游记的生命力所在。
文体知识
三要素:
游记就是描写游览中所见所闻,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文章 。
内容:
内容广泛,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写法:
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见识,扩大读者的见闻,又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
特点:
告诫( ) 雾罩( )
推搡( ) 驰骋( )
旋涡(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湿漉漉( )
ǎi
zhào
jìn
jiè
tuī sǎnɡ
wō
chěnɡ
ɡǔ
字词积累
zhá
xì
yū
chán
zhèn
è
lù
词语解释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挟而不服:指被要挟而不屈服
遏
谒
揭
溢
隘
谥
浸
侵
谴
遣
骋
聘
俜
娉
霎
刹
汩
汨
剁
跺
垛
漉
辘
麓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叙述了两次观赏壶口瀑布的不同感受,展现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1.第1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课文精讲
内容上:点明游览的地点和次数。
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两次观看壶口瀑布情形的叙述。
课文精讲
先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出河水的湍急和撼人心魄的壮美,
再用我的感受衬托壶口瀑布的气势,表现它的危险,
为下文做了铺垫和渲染。
壮美磅礴
2.读第二段,说一说:作者第一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雨季,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为什么要写这些?雨季的壶口瀑布有何特点?
朗读第三、四、五段,找出作者观景的地点,说说作者观景的顺序和观景角度的变化,并说一说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观景地点:河心(定点观察)
观景顺序:先写水后写石。
观景的角度:
①先俯视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特点是“奇”;
②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特点是“雄”;
③然后视线由上至下,先看山看天,再看水跌入龙槽,碎为水雾,特点是“险”;
④再由下至上,直抵青山。
⑤ 接着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
⑥最后视线回到立足点写河底巨石,特点是“震撼人心”。
定点换景
刚柔并济
4.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了“脚下的石”
1.从观景的角度看,作者(在石上)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收归脚下,转换自然。
2.壶口瀑布是水石共同造就的,产生于石对水的约束,以写水为主,但不应忽略石。先写水,后写石,转换自然。
3.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为结尾写黄河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5.反复阅读课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
(1)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2)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3)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4)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1)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比喻、拟人,夸张,
从瀑布的态势、力量、颜色等方面表现河水排山倒海、湍急汹涌的特点,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表现出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2)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
拟人,
用“跌”这个动词,再加上“还来不及”“便一齐”,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突然急坠的状态,
“闹”“挤”“急”,分别从声音、横向宽度、纵向速度三个方面描绘河水急坠的画面,全面准确地表现了壶口瀑布的粗野雄壮。
(3)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比喻,拟人,反复
把水面比作席子,“翻个身”赋予水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翻卷着、沸腾着跌进峡谷,一泻千里,不可阻挡的壮美气势;
反复使用“跌”字,形象地写出水流层层落下的情态。
(4)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排比,动词,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河水因地势而变得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
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生动贴切地表现了泉、溪、漩涡三种细小的水的形态,
将顺壁挂下的河水比作“丝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挂壁水的姿态柔美。
6.赏析文章第六段的首句(修辞和表达方式)。
该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并将议论与抒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
表现了黄河水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之情。
7.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自己的理解。
一看“可怕”,二看“震撼”。
从“水的形态”到“人生百态”的联想。
用写人的语言来诠释黄河的个性;从“未过壶口不成河”引申到“未经磨难不成材”。
借写壶口瀑布,赞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作者一边记述所见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大致有四个类型:
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由景物引发感想:
理性的思考:
感情的升华:
8.从本文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启示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永葆青春活力,发扬黄河这种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1.用词精准,表现力强。
2.善用拟人,生动形象。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写作特色
呜呼,蕴伟力而静持,遇强则阴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美哉,壮哉,我的黄河!
——梁衡
本文记叙了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瀑布的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情状和态势,热情赞美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并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的精神,表达了对黄河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的赞美。
主旨概括
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
—— 刘子诚《壶口》
吐吞万壑百川浩,出纳千流九曲雄。
——《观壶口》 张应春
石堑横分薄烟雾,天瓢倒泻吼雷霆。
—— 《壶口》崔光笏hù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