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5-07 18:4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斯文·赫定《亚洲腹地探险8年》)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罗布泊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退耕还草 ③盲目修建水库 ④掘堤引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导致罗布泊周围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风蚀 B.风积
C.水蚀 D.水积
3.目前,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罗布泊周围的胡杨林大量死亡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C.过度取水 D.地下水位下降
4.为减缓该地土地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必须坚持________方针 (  )
①封沙禁牧 ②预防为主 ③防治结合 ④综合治理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蒸发旺盛;退耕还草将增加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第2题,罗布泊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导致其荒漠化的外力作用主要以风蚀为主。第3题,“根本”是关键词,人口增加导致生产、生活用水增加,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胡杨因缺水而死亡。第4题,封沙禁牧是防治荒漠化的措施,不是应坚持的方针。
答案:1.B 2.A 3.A 4.A
荒漠化是当前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由于全球在气候、地形、土地使用制度和社会经济制度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要结合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点和实际确定荒漠化的范畴。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各地经济活动复杂,流水、风力、化学和物理四种营力过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均属于荒漠化。右图为“我国荒漠化土地成因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读图完成5~6题。
5.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
A.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石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江南丘陵—红漠化
6.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 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较强 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第5题,正确的对应关系依次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云贵高原—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第6题,云贵高原荒漠化的原因是①②④,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原因是②③④。
答案:5.D 6.B
(2012·绍兴模拟)下图为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的草地退化情况。读图,回答7~8题。
7.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是 (  )
A.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率越高
B.海拔4 500~4 600米的草地退化率最小
C.居民点密度越大,草地退化面积越大
D.海拔4 300~4 400米的草地退化面积最大
8.影响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草地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壤水分 气温 B.土壤水分 坡度
C.气温 光照 D.光照 坡度
解析:第7题,黄河源地区草地退化的特点,根据图形做出判断,居民点密度与草地退化率、草地退化面积不是成正比的关系;草地退化率最小是海拔5 200~5 300米处;海拔4 300~4 400米处的草地面积最大,根据草地退化率计算得出,D项正确。第8题,黄河源4 200~4 700米范围内,坡度较小,多湖泊、沼泽,土壤水分条件好,因此选择B项。
答案:7.D 8.B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9~10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平方千米) 年降水量(毫米)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千克)
1985年 19 333 520 38 10 205
1995年 10 478 450 42 35 135
9.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10.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是 (  )
A.风沙危害严重 B.大陆性气候减弱
C.水土流失加剧 D.光照条件变差
解析:表中的森林覆盖率和年降水量是关键,说明这里是半湿润气候区,水土流失导致耕地退化,粮食平均亩产量降低。
答案:9.B 10.C
读“我国西北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
A.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B.由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含盐量高,使植物不能生存
C.由于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
D.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解析: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掘井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畜活动以水井为中心,水井周围地区农牧业活动较频繁而践踏导致地表植被破坏。
答案:A
12.在乙地区,最可能反映该地区绿洲萎缩的现象是 (  )
A.沙尘暴频度减少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土壤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解析:乙图所示地区不合理灌溉会使水中的盐分在土壤中聚集,导致土壤盐碱度升高。绿洲萎缩会使沙尘暴频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生物生产能力降低。
答案: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某考察队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发现了湖泊与高大沙山共存的奇观。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1:巴丹吉林沙漠及其周边环境示意图。
材料2:考察队在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经测定年龄在4 000年以上。同时发现沙山内部含水量较高。
(1)该地沙山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说明判断依据。(6分)
(2)在最近《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单位组织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巴丹吉林沙漠被评为“中国最令人销魂的五大沙漠”之首。但近年来,有人发现巴丹吉林沙漠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你认为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6分)
(3)在巴丹吉林沙漠的治理过程中,应坚持怎样的方针?采取哪些措施?(6分)
解析:第(1)题,据材料2的描述: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判断是固定沙丘。第(2)题,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人口压力和植被破坏两个角度归纳。第(3)题,坚持的方针可根据教材内容回答;采取措施主要根据成因,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归纳。
答案:(1)是固定的。判断依据:沙山中发现了保存完好且未曾移动的植物根管结核化石。
(2)人口迅速增长,环境压力加大;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草原植被破坏和沙漠扩大。
(3)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退耕还林还草等。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2011年11月底,新疆完成了向塔里木河的第12次向下游的生态输水,至此累计向这条河下游输水3 483亿立方米,伴随着持续来水,曾多次干涸的尾闾台特玛湖水面因此扩展到340平方公里,下图为塔里木河流域水系示意图。
(1)图中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的主要支流之一,发源于________山脉,其河水补给主要来自________,影响其径流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8分) (  )
A.降水量          B.气温
C.地下水位变化 D.湖泊水位
(2)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大片胡杨林近些年来大片死亡的根本原因是(3分) (  )
A.人口的增加 B.农业灌溉用水增加
C.过度取水 D.地下水位下降
(3)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中,已连续多次从博斯腾湖向塔里木河中下游实施调水,其主要目的是 (3分) (  )
A.维护绿洲生态 B.扩大灌溉面积
C.满足中下游工农业用水 D.进行沙漠复垦
(4)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8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阿克苏河属于塔里木河北侧的支流,源于天山山脉,以冰雪融水为主,主要受气温的影响。第(2)题,题干要求的是根本原因,应归究到人口的增多上。第(3)题,我国对塔里木河调水主要考虑的是沙漠绿洲生态的维护。第(4)题,合理利用水资源是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答案:(1)天山 冰雪融水 B
(2)A (3)A
(4)合理利用该地有限的水资源是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