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10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①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1.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3.目前,诗句①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 )
①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②旱涝灾害加剧 ③生活质量下降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诗句描写的依次是河流、河流、湖泊和深海,海洋中只有浅海区才是湿地。第2题,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河流是洪水通道;大海是洪水的归宿。第3题,湿地减少将造成自然灾害加剧、土地退化等,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答案:1.D 2.C 3.A
2012年2月2日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湿地的生态功能有 (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防风固沙 ④净化污水中的污染物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为配合全球湿地日的宣传,我们应 ( )
A.围垦沼泽 B.合理发展湿地旅游
C.将湿地改为林地 D.猎捕开发野生动物
解析:防风固沙属于森林的生态动能。对湿地资源应合理开发和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4.D 5.B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6~8题。
6.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7.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8.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湿地生态功能和破坏原因的正确认识。第6题,鄱阳湖成为候鸟栖息地,条件在于:气候条件好(纬度低、气候温暖,适宜越冬),湿地面积广,滩涂、浅滩等鸟类活动的场所多。第7题,“一条线”、“一大片”反映出湖区水域轮廓的变化,可从水量、水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第8题,“湿地减少”、“湖泊面积减少”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受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原因影响,但人为原因占主导,即围湖造田、湿地开发或引水灌溉致使湖水水量下降。
答案:6.A 7.C 8.B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0.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第9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第10题,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就是建立在湿地被开垦的基础上。
答案:9.B 10.D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11~12题。
11.1650~1780年该区域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12.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对坐标图的分析、解读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11题,对照图中该时间段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可知,原始林地比重减少,耕地比重渐增,因此可判断出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垦殖的过程。第12题,1900年之后,耕地比重下降,草地比重相对恒定,次生林地比重渐增,说明该地正在实施“退耕还林”的措施。
答案:11.B 12.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1:每当来到贺兰山下的银川,都会被那一片片迷人的湖泊湿地和悠闲的水乡风光所打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如今从黄河灌区逶迤而来的一条条水渠,将湖泊湿地重新连通,塞上湖城风采得以重现。
材料2:“银川平原湿地分布图”和“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1)银川湿地对当地环境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4分)
(2)分别分析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造成银川湿地的储水量一度大幅下降的原因? (5分)
(3)近年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趋势,当地可能采取的措施有哪些?(9分)
解析:第(1)题,银川湿地最主要的效益是对气候的调节作用。第(2)题,银川湿地下降的原因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建设占用湿地,即围湖造田和围湖造陆。第(3)题,由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可知,贺兰山及其周边地区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的措施即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
答案:(1)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大气环境。
(2)60年代主要是因人口增长要解决吃饭问题,围湖造田发展农业。90年代城市建设加快,围湖造陆。
(3)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保护天然林,封山育林育草;发展节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等。(任答三点)
1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 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来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22分)
(1)“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有哪些重要价值?(4分)
(2)曾经“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洞庭湖现在却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请分析其人为原因。其面积的缩小,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8分)
(3)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课题,一是“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二是“洞庭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请你在上述两个课题中任选一个,确定资料收集的内容和途径。(10分)
请在括号内打“√”选择课题:
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 ( )
洞庭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 ( )
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洞庭湖的价值体现在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上。第(2)题,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和围垦;洞庭湖作为湿地的一种,其面积缩小带来的不利影响可借助教材中“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的内容来归纳。第(3)题,该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提供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航运、旅游观光等。
(2)原因:长江中上游地区乱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多,泥沙淤积;人口的迅速增长,诱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
不利影响: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湖区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等。
(3)“洞庭湖湿地资源调查与保护”课题举例:
内容:湿地的类型、数量;目前的用途;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思考
途径:观察(或文献查阅)
“洞庭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功能研究”课题举例:
内容:游客数量(或游客构成等)的时间变化;游客数量与湿地生态变化的关系
途径:观察(或问卷调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