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配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学习借助关键语句及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第二只猫的失踪与第三只猫的死亡所引起的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正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或事都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但打动我们的,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未必都是轰轰烈烈的事与物。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郑振铎的小说《猫》,看看作者借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当我归来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都不见了,代替他们的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伟大的中国舰队。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
这是我的誓言!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郑振铎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福建省长乐县人。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曾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并主编《小说月报》。
2.课文重点字音
忧郁 yōu yù 污涩sè 怅然chàng 蜷伏quán 惩戒 chéng
凝望níng 诅骂zǔ 怂恿sǒng yǒng 叮嘱dīng zhǔ
三.初读课文,把我脉络
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标记描写猫的语句。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情各有什么特征?“我”和家人对这几只猫的态度怎样?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对它们的亡失或屈死,“我”的心情有些什么变化?
第一、二次养猫:
第一次:
花白猫
(1—2)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很活 很活泼 宠 物 病死 一缕酸辛
泼,如带着泥土
的白雪球似的。
第二次: 从舅舅家要来的 浑身黄色的 更加活泼 宠 物
小黄猫
(3—14)
第三次:丑猫(15—34)
遭人遗弃,拾来的。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忧郁懒惰
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
被我打伤致死
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
2.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铺垫 对比
(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
3.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了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4.“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
①、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5.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6.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
一只黑猫,不是那只丑猫。
四.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15-34段)
(一)芙蓉鸟被害案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
第三只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①案发前的表现:
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案发后的表现:
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
一只黑猫,不是那只丑猫。
6.案件定性:
冤 案
(二)案件反思:
1.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难过、自责、内疚。
2.在这个冤案中,“我”错在哪里?(原文)
妄下断语:
不能说话:
误解
以貌取人 偏见待人 主观断事
(强)我——————————————猫(弱)
(三)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
? 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 弱小者、不受欢迎者常成为误解的对象。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名言: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启示:勿以貌取人———博爱
勿偏见待人———平等
勿主观断事———民主
(四)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此两句一前一后,前后呼应,是作者在继续基础上的议论和抒情,标志着“我”思想感情受到的两次震撼。
? ①表现的是当别人夺去自己所爱之物,伤害了自己感情时而发自内心的气愤。
? ②这一句话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抒发的是自己伤害了无辜,心里充满了内疚和悔恨的感情。
2.前两只猫真的“幸福”吗?
活着 玩偶地位
失踪 了无牵挂
死去 可以替代
——同样的悲哀!
(五)创作背景:
①《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郑振铎在他的《新文学观的建设》一文中提出“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与被践踏的血和泪”的主张。
②小人物的悲剧!
表达对弱势小人物的同情,对专制、霸道、缺乏关爱的社会的谴责!
五.感 悟
? 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作品中的 ,我想说: 。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六.写作手法
1.抓住事物特征,生动的细节描写。
2.对比烘托。
3.心理描写。
4.设置伏笔。
5.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七.小结
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课件25张PPT。图片欣赏:猫
郑振铎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朗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说说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第一、二、三次养猫:
来历外 形性情在家中
地位第一只猫第二
只猫第三
只猫从隔壁要来的从舅舅家要来的遭人遗
弃,拾
来的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浑身黄色花白的毛,白雪球似的活泼更活泼,
更有趣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无,
大家不大
喜欢相伴的
小侣亲爱的
同伴项目内次结局病死被人
捉去屈打
而死(1)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2)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难过酸辛→怅然愤恨→后悔莫及 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
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
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联系全文来谈谈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猫的遭遇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再读课文,重点分析精读(15-34段) 芙蓉鸟被害案案发现场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_________________
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案发后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第三只猫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冤 案案件定性:
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一只黑猫,不是那只丑猫。3、为什么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我”更难过?
4、真相大白后,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的武断、误解、冤枉、追打,造成猫的死亡。知错就改 同情弱者 严于自省 勇于自责2、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 “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案件反思:难过、自责、内疚。审理结果:猫被冤枉了1、在这个案件中,“我”错在哪里?“芙蓉鸟被害”事件你从这个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待人接物不要有偏见,应当平等公正,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弱小者、不受欢迎者常成为误解的对象。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1、善待生命,同情弱小,关爱动物。
2、明白做人的道理:
★面对缺乏正义的事,不应不闻不问,要勇于站出制止,学会做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学了本文,我们懂得了:勿以貌取人———博爱
勿偏见待人———平等
勿主观断事———民主启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讨论:第二只猫丢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狠狠难消,养猫古人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再养猫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1、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武断,要弄清事实,明白判断,否则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过失。人生启示1(“我”): 2、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客观公正。说说感受,谈谈收获人生启示2: 1、善待生命,同情弱小者和勇于自责。
2、要宽容、仁爱;不要残忍。
3、要为他人着想,不要损人利己。……学生自拟格言(猫):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努力完善自我!
弱小就要挨打!
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你想得到幸福吗?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
根据我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每个小组各拟一条格言。格言要求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在此之前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了文学创作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们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郑振铎主要探究的是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在小说中毫不讳饰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强权,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郑振铎在他的《新文学观的建设》一文中提出“文艺的对象,应该是被侮辱与被践踏的血和泪”的主张。
感 悟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作品中的 ,我想说: 。
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1.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呢?把事情的经过说出来。
拓展延伸——看谁最勇敢!3.联系本文说说你学到了什么做人的道理?
2.被人错怪,你内心有何感受?怎样才能避免和减少这类事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