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第22课 智取生辰纲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5 14: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六单元
(语文要素:基础、名著阅读)
目录
单元学习目标
01
语文核心素养
02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明清白话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内容,概括分析故事情节。
2.运用小说要素的分析方法,联系全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对古典小说的赏析能力。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探究故事发生的原因,探讨小说表达的主题思想。
4.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感受古今语言的文化魅力。
语文核心素养
(一)《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约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白话文小说。《水浒传》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二)《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代小说家。《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四)《红楼梦》
作者曹雪芹(约1715—1763),清代小说家。《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讲述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18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充分运用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
(五)《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1701—1754),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儒林外史》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士人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做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22 智取生辰纲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练
02
课外技法专练
03
名师导学
一、一课一法
用简明的语句,结合传统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括故事情节。概括表达时,可以用吴用等人做主语;还可用故事双方人物做主语,从而符合作者“全知”视角叙述的特点。
(开端)杨志押送生辰纲,强逼众人急赶路。
(发展)众人心中生怨怅,黄泥岗上要歇脚。
(高潮)吴用智用天气热,卖酒分化瓦解敌。
(结局)计谋协作共完成,杨志痛失生辰纲。
二、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第1~7段:谨慎押送
谨慎防范改时间    不满
酷热强行遭众怒    ①______
忍耐
暗度陈仓走小路    ②________
怨怅
③_______________    反抗
黄泥冈机警防范
第8~14段:用计智取
智用天时——以逸待劳
智用④__________——黄泥冈松林
智用⑤__________——卖酒
智用计谋——一稳(扮客商)、二诱(佯争酒)、三麻(⑥__________)
地利
矛盾
巧下药
杨志的行动变化
众人的心理变化
基础训练
知识思维导图
名师导练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那木鱼声,虽然不断地响了一个多小时,但并不guō zào
(    ),而是像清泉流水,更像一个母亲用手抚摸过儿子的面庞那样轻柔。黎明晨起时,我感觉它像是禅音佛偈,唤我起床;而子夜xiē xi(    )时,它像是安神的素琴,抚我入梦。它可平息深远的yuàn chàng(   )之气,它可抚慰chěng néng
(   )好强的心灵之伤。
聒噪
歇息
怨怅
逞能
(2)你两个好不晓事!这gān xì(    )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
(3)杨志道:“你也没fēn xiǎo(    )了,如何使得!这里下冈子去,兀自有七八里没人家。甚么去处,敢在此歇凉!”
(4)那七人道:“你diān dǎo(    )问,我等是小本经纪,那里有钱与你。”
(5)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gòu dàng(    )艰难。
干系
分晓
颠倒
勾当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B. 那十一个厢禁军雨汗通流,都叹气吹嘘,对老都管说道:“我们不
幸做了军健……”
C. 你便剁做我七八段,其实去不得了。
D. 打得这个起来,那个睡倒,杨志无可奈何。
D
2.【解析】A. 强人,古义:强盗。今义:强有力的人;坚强能干的人。B. 吹嘘,古义:急促喘气;今义: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C. 其实,古义:实在,确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D.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古今意义相同。
3.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他们用生命甚至人生诠释着诚信,点亮了一盏又一盏诚信的明灯。
(将“生命”和“人生”调换位置)
B. 越来越多的都市人走进瑜伽馆,用瑜伽来练习身体,缓解压力。
(将“练习”改为“锻炼”)
C. 杭州银湖实验学校为防止学生晚上不玩手机安装了信号屏蔽仪。
(删去“不”)
D. 黑龙江省教育行政部门通过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严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在句末加“的倾向”)
D
3.【解析】应在“社会监督”后面加上“的方式”。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某翻译家在《文艺报》上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表示自己是坐镇在世界中央的天朝,说明中国人自傲。但从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却能够表达中国人的情感。例如,“英国”为什么不译作“阴国” “美国”为什么不译作“霉国” “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 这是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最美好含义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用什么字呢 用“英雄”的“英”“美丽”的“美”“道德”的“德”“法理”的“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而外国,比如英国,用英文翻译别国的国名,只用音译,译名中不含有任何褒贬意义。
(1)用一句话概括该翻译家的观点,不超过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内容,以“汉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外文不能。
汉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了中国国民的善良友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创新题
5.《水浒传》的回目有形式整齐的特点,根据下列内容,补全“回目”。
自此之后,在这赵员外庄上住了五七日。忽一日,两个正在书院里闲坐说话,只见金老急急奔来庄上,径到书院里,见了赵员外。见没人,便道:“恩人,不是老汉心多,为是恩人前日老汉请在楼上吃酒,员外误听人报,引领庄客来闹了街坊,后却散了,人都有些疑心,说开去。昨日有三四个做公的来邻舍街坊打听得紧,只怕要来村里缉捕恩人。倘或有些疏失,如之奈何?”
(节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赵员外重修文殊院,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片段中的“金老”可知,文中的恩人即拳打镇关西的鲁智深。再结合上句“赵员外重修文殊院”的句式结构,可补出“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课内精读
话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个人,没一个不怨怅杨志。当日客店里,辰牌时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饭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
……
正在松树边闹动争说,只见对面松林里那伙贩枣子的客人,都提着朴刀走出来问道:“你们做甚么闹?”那挑酒的汉子道:“我自挑这酒过冈子村里卖,热了在此歇凉。他众人要问我买些吃,我又不曾卖与他。这个客官道我酒里有甚么蒙汗药。你道好笑么?说出这般话来!”那七个客人说道:“我只道有歹人出来,原来是如此。说一声也不打紧。我们倒着买一碗吃。既是他们疑心,且卖一桶与我们吃。”那挑酒的道:“不卖,不卖!”这七个客人道:“你这汉子也不晓事,我们须不曾说你。你左右将到村里去卖,一般还你钱。便卖些与我们,打甚么不紧。看你不道得舍施了茶汤,便又救了我们热渴。”那挑酒的汉子便道:“卖一桶与你不争,只是被他们说的不好。又没碗瓢舀吃。”那七人道:“你这汉子忒认真,便说了一声打甚么不紧。我们
自有椰瓢在这里。”只见两个客人去车子前取出两个椰瓢来,一个捧出一大捧枣子来。七个人立在桶边,开了桶盖,轮替换着舀那酒吃,把枣子过口。无一时,一桶酒都吃尽了。七个客人道:“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那汉道:“我一了不说价,五贯足钱一桶,十贯一担。”七个客人道:“五贯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那汉道:“饶不的,做定的价钱。”一个客人把钱还他,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兜了一瓢,拿上便吃。那汉去夺时,这客人手拿半瓢酒,望松林里便走,那汉赶将去。只见这边一个客人从松林里走将出来,手里拿一个瓢,便来桶里舀了一瓢酒。那汉看见,抢来劈手夺住,望桶里一倾,便盖了桶盖,将瓢望地下一丢,口里说道:“你这客人好不君子相!戴头识脸的,也这般啰唣。”
6. 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2分)【概括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小说情节,完成下表。(2分)【梳理情节】
写枣贩买酒消渴的过程。
人 物 事 情
刘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用 把药下到瓢里,也来舀酒,药便混在酒中,假意兜半瓢吃。
白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揭起桶盖,舀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
故意夺过瓢,将下了药的酒倒入酒桶。
【解析】概括情节一般是按照什么人在哪里做什么事的思路概括。
8.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杨志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但他为什么最终还是免不了落入圈套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方面是吴用的计策高妙无懈可击;另一方面是杨志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导致内部矛盾激化,失败的结局在所难免。
9. “智取生辰纲”的“智”字在本段有何具体表现?(4分)【对情节的分析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智用天时:天气炎热,杨志一行人赶路口渴难耐。②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松林作为劫取地点,可以以歇凉为借口,同时使杨志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实情况。③智用矛盾:行至黄泥冈,杨志已经失去威信和领导力,众人开始自作主张,给吴用等可乘之机。④智用计谋:巧扮枣贩和卖酒的,用酒设计,又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骗杨志等喝下药酒。
课外技法专练
——对小说情节的分析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梢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梢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大青石,把那梢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
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慌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梢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
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躺着一个锦皮袋。当下景阳冈上那只猛虎,被武松没顿饭之间,一顿拳脚,打得那大虫动弹不得,使得口里兀自气喘。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把棒橛又打了一回。那大虫气都没了,武松再寻思道:“我就地拖得这死大虫下冈子去。”就血泊里双手来提时,那里提得动!原来使尽了气力,手脚都疏软了。
(节选自《水浒传》,有删改)
1. 武松的绰号是________。他后来在二龙山落草,山寨的大头领是_____________。(2分)
2. 作者是如何把武松打虎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的?(4分)【对小说情节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者
先写武松以为没有老虎,老虎却跳了出来;再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但都被武松躲过;接着写武松抡棒打老虎,梢棒却打在枯树上折了;最后写武松赤手空拳,先脚后拳,打死老虎。
鲁智深
3. 武松打死老虎之后,为什么拖不动老虎?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武松打虎耗尽了力气。反映了武松打虎过程的激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