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第四单元
(语文要素:基础、议论文阅读)
目录
单元学习目标
01
语文核心素养
02
单元学习目标
1. 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理清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3. 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4. 学习文中介绍的读书和鉴赏方法,迁移运用,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获得读书的乐趣。
语文核心素养
怎样阅读文艺论文
本单元除《谈读书》《不求甚解》分别是随笔、杂文,属于一般的议论文外,另外三篇课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
文艺论文,一般是对文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规律本质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艺家的创作角度进行比较全面或专门的评析。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分析评价、总结揭示性的语句去提炼文艺评论者的思想和评论结论。具体地讲,阅读文艺论文可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1. 从分析文章标题或小标题入手,直接掌握作者的评论方向。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尤其是文艺论文,更加明显。标题往往涉及评论的对象、目的或结果。因此,需要弄清标题与小标题之间的关系,弄清标题(小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这样,通过标题(小标题)就可以抓住文章的核心,掌握阅读的方向,顺藤摸瓜,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
2. 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入手,直接摘取和提炼作者的认识评价和结论等。
所谓“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就是直接表达观点或揭示思想内容、总结或概括段落及篇章中心的句子。它一般是评述性的结论性语句,类似于议论关键句,有时虽未直接说明中心意思,但已流露出作者的倾向,对揭示中心有直接作用。抓住这些关键性的句子也可比较容易地抓住文章的核心。
3. 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把握论文的思路,进而把握思想。
文章结构是作者内在行文思路的外观。据此可推知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评论的重心与中心。文章段落层次的安排是为了表达中心,段落层次划分出来了,段意也就好归纳了。文艺论文的结构大致有四种,即并列式结构、对比式结构、递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借助这些结构特点即可明晓论文表达了几个意思。
4. 从术语、关联词、点睛之笔和明示性的语言标志入手,准确定位以议论作结或评价性的文字。
注意:文艺论文作为议论文的一种,其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比如都需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13 短文两篇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练
02
课外技法专练
03
名师导学
一、一课一法
1.《谈读书》一文综合运用多种说理方法:
(1)比喻说理: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2)对比说理:①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②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的缺陷,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2.《不求甚解》一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引证法):①作者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②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例证法):①文章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②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对比论证:作者通过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读书的正确方法。
二、内容梳理(根据课文填空,理清文脉)
读书的目的
正面论述:①_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
怡情
傅彩
长才
反面论述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④____________________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的方法
⑤_____________
推敲细思
不同书的不同读法
可浅尝者,即选读
可吞食者,即略读
需咀嚼消化,即⑥_______
精读
读书与讨论、做笔记相结合
读书的作用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论述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凡有缺陷,皆能弥补——反面论述
谈
读
书
不
求
甚
解
树靶子(第1段):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援例子
(第5~6段)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引出处(第2~3段):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释新义(第4段)
一层含义是: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虚心,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二层含义是: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读书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普列汉诺夫读书:从反面论证读书要 __________
诸葛亮读书:从正面论证读书要 __________
虚心
会意
引语录
(第7~8段)
从反面强调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虎
从正面强调不求甚解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道理论证)
得结论(第9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
知识思维导图
名师导练
基础训练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读书足以yí qíng( ),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其傅彩也,最见于gāo tán kuò lùn( )之中。
(3)liàn dá( )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zhī
jié( ),然纵观tǒnɡ chóu( ),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4)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zǎo shì( )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统筹
怡情
枝节
高谈阔论
练达
藻饰
(5)jiǎo 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6)读书时不可存心jié nàn( )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7)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shè liè(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8)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wèi tóng jiáo là( )矣。
狡黠
诘难
涉猎
味同嚼蜡
(9)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cōng yǐng( ),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0)人之才智但有zhì ài( ),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11)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zhū rú cǐ lèi( )。
(12)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chuī máo qiú cī( )之人。
滞碍
聪颖
诸如此类
吹毛求疵
(13)那除了kuáng wàng zì dà( )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14)而读书的yào jué( ),全在于会意。
(15)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quàn jiè( )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
(16)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kāi juàn yǒu yì( )。
狂妄自大
要诀
劝诫
开卷有益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读书不能只寻章摘句,而要深刻思考,分析研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B. 由于厂家对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吹毛求疵,因而产品销量越来越好。
C.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锺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 【解析】“吹毛求疵”指故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B
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一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中国馆的“锦绣如意”体现着悠远绵长的东方智慧,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英国设计师受古丝绸之路的(甲)________(A.启发 B.启蒙),用植物铺了一条“从北京到西方”的花园丝路,入口处是欧洲树种,核心区为北京乡土植物……园艺是文明沟通与对话的桥梁,正如国外设计师的感受,“中国正在拉近世界各国的距离”。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鉴中,一个美丽的中国必将(乙)________(A.神采奕奕 B.光彩夺目)地绽放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1)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________ 乙:________
A
B
【解析】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有所领悟。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光彩夺目:形容光泽颜色耀眼好看。
(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试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原句: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
修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国外设计师打造的创意展园,也体现出东西交汇、古今融合的理念。
4. 按照画线句子的内容和结构仿写句子。
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冰心的诗歌
感悟了纯真细腻的情感
培根的随笔
明白了透彻深邃的哲理
傅雷的家书
领悟了谦虚严谨的道理
原创新题
5. 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依照这句名言的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一本好书像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打开知识的迷宫。
一本好书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智者,它能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大门
【解析】抓住例句“一本好书像……它能……我们……”的比喻句句式结构。内容是写“一本好书”的意义,且要与例句相谐。
课内精读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
﹏﹏﹏﹏﹏﹏﹏﹏﹏﹏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6. 第②段中加点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7.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试具体说明。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3分)【多种说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句。承上——表明读书必须活读,必须会意;启下——以诸葛亮的例子再次说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可取的。
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
9. 文中有很多名言警句,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4分)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知识思维导图
课外技法专练
阅历与读书(10分)
赵迎辉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多种论证方法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有删改)
1.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看题目,二看结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五看论据证明的观点。本文论述了阅历与读书之间的关系,那么作者对这问题的主要观点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结尾段中有相关语句。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二者不可偏废。
2. 第①段画线句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多种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论证,引用了张潮的名言,有力地论证了“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
3. 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读书与经历都能丰富阅历”。
【解析】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