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北师大版一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搭积木教案
目标 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 2.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重点 理解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算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重点 突破 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难点 体会加减含义,进一步巩固数位关系。
难点 突破 借助计数器、积木等学具,进行动手操作、讨论交流。
教法 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学法 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前 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计数器、积木。
过程 引入 让学生一起观察教材第77页的情境图。 师:笑笑在干什么? 生:搭积木。 师:同学们,玩过积木吗?喜欢搭积木吗?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搭积木中的数学知识吧。
探新 1.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 师:谁能知道笑笑在搭积木时一共用了多少块吗? 生观察情境图,思考回答:15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自由发言:原来有13块积木,再放2块,就是15块。 师:能列一道算式吗? 生:13+2=15 (教师随机板书:13+2=15) 指导学生探究。 师:怎样计算13+2的算式? 小组活动:用计数器拨一拨,拿出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想一想。 集体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 生: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再加2个一,就得到1个十和5个一,就是15。 生:2+3=5,10+5=15 生:3+2=5,13+2=15 师:再搭一搭,还能列出这样的算式吗?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交流不同算式的计算方法:14+5,12+7, 2.还剩多少块积木? 一起观察教材第77页图。 师:同学们数一数,有多少块积木? 生:18块。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左边是10块,右边是8块,合起来是18块。 师:拿走2块还剩多少?能列出算式吗? 请同学们拿出积木搭一搭,想一想。 学生小组活动。 集体交流。 师:说出你列的算式? 生:18-2=16 (教师随机板书:18-2=16) 师:哪个小组派个代表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想的? 生:18里面有1个十和8个一,减去2个一,还剩1个十和6个一,就是16。 生:8-2=6,10+6=16 生:8-2=6,18-2=16 师:再搭一搭,还能列出这样的算式吗? 指导学生小组活动。 交流不同算式的计算方法:14-3,17-4, 3.下面的做法你能看懂吗?一起观察教材第77页的情境图。组织学生观察交流。
巩固 1.完成教材“练一练”第1题。 观察情境图。 学生观察,数一数,说一说。 独立列式计算。 交流时,指导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2.哪两个数加起来是18,填在算式中。 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2题。 指导学生先想一想,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是18。 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3.独立完成教材“练一练”的第3、4题。集体交流。 4.观察教材第78页下面的图,完成教材“练一练”第5题。 你们玩过碰碰车吗? 先看第一幅图中四辆车身上的数字是多少?他们相互碰撞,谁和谁相碰做加法。 第二幅图中的四辆车相碰的做减法。先指名举例,而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
(2):
(3):
反思 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我并没有把这些快捷方便的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板书 搭积木 简单的加减法 13+2=15 1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