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环境描写赏析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阅读环境描写赏析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4 23:3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聚焦活动舞台 读懂风景意义
——小说环境描写赏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明确概念
考查题型
题型三: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②③段对古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展示了古城什么样的特点?
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简洁生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题型一:概括小说环境的特点
题型二: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概述
环境为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提供了时空位置,它服务于小说形象、情节和主题的需要,这体现了小说有别于散文的体裁特征。
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命题点,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个:概括小说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其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考查的重点。

概括小说环境的特点
典例探究
例1.第 段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
朦胧、优美、温馨、浪漫,充满生机和希望。
蓑衣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分析概括小说自然环境的特点
1.找出自然环境的具体内容。
2.分析概括自然景物的特点。
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特别注意形容词)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3.用两字或四字词语概括特点。
东坛井的陈皮匠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例2.小说②③段对古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展示了古城什么样的特点?
古城历史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
古城远离现代文明,建筑古旧充满传统风格。
古城历史上曾经出过很多的名人、大族。
古城人的生活恬静、自信。
分析概括小说社会环境的特点
1.找出社会环境的具体内容。
2.分析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①“时”因素。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也指时令节气。
②“地”因素。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
③“物”因素。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等。
④“人”因素。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冷漠)等角度分析。
⑤“软”因素。社会风气、风情及意识观念等。
方法指津
1.抓题干要求,分清环境描写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
2.抓景物类别,依类概括特点。
(1)自然环境,要注意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2)社会环境,要注意:①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分析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②弄清楚在此场所中的人际关系是团结友善还是紧张冷漠。③要注意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
3.抓景物修饰词,提炼景物特点。小说描写环境往往要对景物进行修饰性的描述,抓住这些修饰性的词语,即可提炼出景物特点。
“三抓法”准确概括环境特点
能力提升
在异乡
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1.小说开头所描写的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
2.请概括小说开头两段所写景物的特点。
德富老汉的最后结局
胡 炎
德富老汉给牛喂足草料后,便开始拉上牛去地里做活。在这样一个睛好的秋日下午,干瘦硬朗的农民德富老汉有着很好的心情,他和他多年相伴的老牛悠搭地踩着村路往自留地里去。所有的乡野风光看上去都熟悉而亲切,就像他身上的一块深及灵魂的皮肤。沙河依旧在汤汤地流,细密的波纹永无疲倦地揉搓着那轮干净浑圆的日头,麦场上一座座麦秸垛依旧散发着新鲜的麦香。现在,他和老牛已经进入了那片待耙的自留地,走入了他生命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方。
这会儿年逾六旬的德富老汉打量着遍布麦茬的田野,温煦的阳光在田野上跳荡,这是个让德富老汉愉快而情意缱绻的地方。德富老汉每当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和收割的时候,总能闻到先辈们的汗腥味和臭脚板子的浓郁味道,德富老汉便会陷入一种痴迷,觉得自己正走进一个恒远的梦中。
描写和煦的阳光、流淌的河水、溢香的麦秸,突出了秋日乡野静寂怡人、温馨祥和的特点。
3.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邮差先生
师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典例探究
例1.请简析小说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吉米 海斯和缪里尔
【美】欧 亨利
吃过晚饭,营地上安静了下来,只有用玉米皮卷烟草的窸窣声。草原狼在嚎叫。德克萨斯边境营的半个骑兵连分散在篝火周围。
营地北面茂密的丛林里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小槲树枝碰到马镫时的颤动和刮擦声。游骑兵们细心倾听。一个愉快的声音安抚地喊道:“打起精神来,缪里尔(角蟾),好姑娘,我们快到啦!别再吻我啦!别把我的脖子搂这么紧,我们可能摔下来。”
两分钟后,一匹累得够呛的枣红马跑进营地。一个瘦长的、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懒洋洋地跨在鞍上。他刚才与之谈话的“缪里尔”,连影子都没有。
交代时间、地点。(2分)
以声衬静,玉米皮卷烟草的窸窣声、草原狼的嚎叫声渲染了营地周围静谧、恐怖的氛围。(2分)
为吉米 海斯的出场做铺垫。(2分)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本身 表现地域特色和时令特征等,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意境。
交代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特征。
渲染某种气氛,奠定情感基调,感染读者或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情节作用 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
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有时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使文脉更清晰或有起伏波折。
相互照应(照应标题或开头或结尾等) ,使结构更加紧凑完整。
人物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人物性格、衬托人物情感,促使人物思想情感转变,暗示人物命运。
主题作用 烘托象征,寄托情感,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本身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氛围。
情节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作用 ①引导人物出场。
②交代人物身份。
③揭示人物心境。
④表现人物性格。
主题作用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例2.试分析下列《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阴暗”“满天飞舞的雪花”“烟霭”等进一步渲染阴沉、凝重的悲剧气氛,奠定全文悲凉、沉重的基调。
表现出次要人物“鲁四老爷”虚伪、懒散拖沓、顽固守旧的封建理学卫道士形象。
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整个鲁镇弥漫着浓厚的封建气氛,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暗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方法指津
解题步骤
审读题干,弄清意图。
找出相关描写,理解环境描写与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关系。
按照自身作用、情节作用、人物作用、主题作用及读者作用组织答案,有几点答几点。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4面14点”
环境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②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奠定基调。③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物方面:④烘托人物心情、心理。⑤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
情节方面:⑦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⑧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⑨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⑩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 引出下文内容。 与开头或结尾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旨方面: 揭示主题。 深化主旨。
从环境自身、人物、情节、主题、艺术表现(审美意蕴)等五个角度分析
能力提升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1.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简洁生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了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渲染了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营造了紧张危险的氛围,衬托出父亲勇敢、坚强的性格和奉献的精神。
与前文“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的环境描写形成照应,突出了母亲坚强的性格。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文父亲冒着风浪维护航标灯、母亲用绳子将两人缠在一起、守护机器到天明等感人的情节。
文中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简洁生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哑巴会唱歌
周尚俊
老家有句土语:看不起的哑巴会唱歌。老家就有个会唱歌的哑巴。
我的老家在山里,这里山大沟深,卯梁纵横,纯属浅山地区,靠天吃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实行公社化土地集体耕种,生产队安排给哑巴的工作是田间管理员,其职责就是保护农田。
这个决定简直让我们这些少年儿童高兴坏了。此前生产队安排的田间管理员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壮劳力,对别人管得异常严格。不会说话的哑巴当田管员,任由我们这些顽皮的孩子忽悠吧!
2.文中景物描写有多方面作用,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哑巴是在麦田泛黄,庄稼成熟的关键时期走马上任的。一天,我们五六个小伙伴不约而同地赶上毛驴到离村庄最远的名叫鹰高嘴的地方放毛驴,大家各自撒开毛驴,钻进豌豆地摘豌豆瓣。咀嚼着鲜美的绿色食品,呼吸着清新的宜人空气,简直令人陶醉。可是,只是短短的十几分钟,田管员哑巴提着一根棍子朝我们的方向大步流星而来。哑巴身高马大,气宇轩昂,神情庄重。我们迅速钻出豌豆地,快速骑上各自的毛驴,飞快地逃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第二天,我们几人约好,到名叫塔蓝山的地方放驴,哑巴纵有三头六臂也鞭长莫及。然而出乎意料,我们刚钻进麦子地,哑巴似天兵一般,出现在地边。我们丢下毛驴,落荒而逃,直到下午才偷偷地去牵回毛驴。
我们对哑巴怒目切齿,恨之入骨。
哑巴当上田间管理员工作一个月后,一块块庄稼地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一个个麦穗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就连原先靠近草地,容易被羊牲口们践踏的庄稼地也完好如初。
生产队干部对哑巴赞不绝口、表扬有加,社员们对哑巴奉若神明、肃然生敬。哑巴更是踌躇满志。自从他担任田间管理员以来,从没看见他背过一次背篼,没看见他的家人摘过一个穗头。每天傍晚,生产队大场上闲人们聚集在一起说长论短,他都是在众人的眼前空手而归,手里拿的永远是那根棍子。
第二年的夏秋时节,由于雨水充沛,风调雨顺,加上哑巴的田间管理到位,庄稼长势喜人。田野里小麦、青稞、豌豆密密层层,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小拇指大小的豆角鼓鼓胀胀。燕子们欢天喜地地在田间的上空振翅翱翔,麻雀们叽叽喳喳地在农田的周围评头论足。我们垂涎欲滴,蠢蠢欲动。七八个伙伴商量好,利用早晨哑巴睡觉的时间,去地里偷摘。
那天,天刚麻麻亮,我们轻装上阵,偷偷摸摸地钻进了名叫岭背后的一块豌豆地。
豌豆郁郁葱葱,棵棵秆壮叶旺,肥大的豆瓣昂首挺胸,令人心醉。我们欣喜若狂得意忘形地陶醉,手疾眼快地采摘。忽然,山坡上响起一声声“啊吧啊吧”的吼叫声,哑巴来了,我们毛骨悚然措手不及。转身逃跑之际,哑巴似从天而降,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我们每个人。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都心惊肉跳。哑巴看见了每个人,如果哑巴告到生产队,告到学校,扣了家里来之不易的工分,我们将会经受极大的惩罚。
胆战心惊地呆了四五天,家庭的生活涛声依旧。第五天小六子悄悄钻进我家,他鬼鬼祟祟的说,早晨他和阿妈去邻村亲戚家时看到了哑巴,哑巴一如往常,还客客气气地和阿妈打了招呼,丝毫没有那天的事一样。
哑巴田管员没有告诉任何人。我们虚惊一场,躲过一劫。
然而,我们的心中又疑点重重,一个聋子,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哑子,为什么对我们的行为一清二楚,对我们的防范如此缜密。
后来,我们才知道,哑巴对家家的大人有很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对户户的孩子有独特的看法和判断。他对村庄的一切明察秋毫,任何有悖于生产队的事,他都无所不知;任何违反田间管理规定的行为,都逃不脱他的法眼。
多年后我们才清楚,哑巴当年为了让我们逃跑,故意跳下梯田埂,扭伤了脚腿,在生产队干部面前他表现得责无旁贷,奋不顾身。他觉得孩子们偷摘粮食与贼偷是两回事,是孩子们顽皮的天性使然。
两年后,我们一批孩子到不同地方的学校上学。上学前,哑巴特意到我们家串门,比划哼哈了半天,叔叔翻译。大意是说,我们村庄虽然在这个穷乡僻壤,但孩子们都念了书,都会有出息。他不再当这个惹人嫌的田管员了,准备回家种田。现在农村已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的土地分到了一家一户。三四十年后,他们也将离开这块土地,到更好的地方生活。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去年到老家,家乡的一切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哑巴的预言丝毫不差。我们这些偷摘麦穗豆瓣的毛头小子,步入了中年岁月,过上了很好的生活。
田间管理员哑巴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他的世界,没有声音,没有语言,一片寂静。然而,他分明能用眼睛听到一切,用眼神表达一切,用眼光洞察一切,用行动歌唱一切。
(选自《文学港》2020年9期,有删节)
侧面表现哑巴的忠于职守。一块块庄稼地井然有序,错落有致;一个个麦穗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说明哑巴尽心尽力。
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小麦、青稞、豌豆密密层层,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小拇指大小的豆角鼓鼓胀胀”,引出我们去偷庄稼的情节。
烘托人物心情。豌豆郁郁葱葱,棵棵秆壮叶旺,肥大的豆瓣昂首挺胸,烘托出我们的得意陶醉。
文中景物描写有多方面作用,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典例探究
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董师傅游湖》
例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列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①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
②运用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例2.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溜 索
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上到下,由近及远再到近。(观察角度)
从视觉“万丈绝壁垂直而下”“深远似涓涓细流”两句描绘了怒江绝壁的“形”;从听觉“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描绘了怒江的“声”;从内心感受“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描绘了人俯望怒江的“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官角度)
鉴赏环境描写的手法
方法指津
解题步骤
判定手法(可分别判定)
分析手法在文本中的体现
结合主旨情景分析效果
注意审清题干要求,以防答题走偏。
注意综合分析。将描写手法与环境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分析。
注意规范答题。常见答题模板为:描写手法+具体分析+手法效果。
注意:
环境描写常用手法
描写技巧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渲染、衬托、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细描(精雕细琢,浓墨重彩)等。
描写角度 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
写景顺序:仰视、俯瞰、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写景有层次。
能力提升
1.文章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说话到了白露节令,那棵庄稼上的娃娃已经长得比棒槌还大。一团红缨秀出来,丝丝缕缕,飘飘洒洒。老汉把那娃娃摸了摸、按了按、捏了捏,上面的颗粒密密实实,娇娇嫩嫩,饱满圆润,又鼓又大!老汉闻到了它的芳香:那芳香如酒,扑鼻而来,令他陶醉。老汉看见了它的成熟:那成熟金光闪闪,像一道霞光,扮亮了秋天。
——《孤独的庄稼》
①使用比喻、叠词、视觉触觉嗅觉结合、动作(细节)描写,②多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庄稼的形状、颜色和香味,突出了老汉对庄稼的喜爱与兴奋、呵护与期盼之情。
2.画线处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分别做简要赏析。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蓑衣》
①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②用“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来比喻耕过、耙过的土地,写出土地前后变化之大,突出达子耕耙土地的细致与用心。③将耕后平整的土地和达子蓬乱的头发进行对比,表明达子一夜未眠,写出达子的辛苦劳累,突出达子的淳朴、善良和小格的感动。
麦 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真题研习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小说,思考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释】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小说,思考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
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