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人的性别决定》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下册)22章第三节,主要涉及《课标》主题八的相关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①人类的染色体组成与表示;②人的性别决定过程;③性别决定方式。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基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理性认识,通过观察、讨论、模拟游戏、文本研读等教与学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激发其对相关遗传问题的探索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 基于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人类遗传的生物基础和一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有了充分的了解,并能通过绘制遗传图解分析相关遗传性状的遗传。本节内容的学习,从雌雄有别这一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入手,分析了人类染色体的分类、表示和性别决定方式,并借助遗传图解和模拟游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性别决定的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人口性别比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从而为下一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描述人类染色体的分类。 识别男女体细胞、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情况。 解释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 举例说出和人类性别决定方式相同的生物类群。 关注我国人口性别构成与男女比率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 识别男女体细胞、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情况。 解释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
教学难点 解释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 关注我国人口性别构成与男女比率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出示】图片“中华绒螯蟹” 【提问】从生物分类的角度来看,中华绒螯蟹属什么动物?每年螃蟹上市时,如何判断公母? 【提问】雌雄有别的现象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你能否举出其他实例? 【过渡】雌雄有别是生物界中的普遍现象,人亦如此。那么,人的性别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 【板书】课题。 复习回顾,回答问题。 举例说明。 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选取生活中的素材,为新知的学习寻找锚定点。
新课学习 1.细致观察:人类的染色体 【讲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性别与细胞核中染色体有关。依据形态特征可将染色体分类并编号。 【出示】男性/女性染色体组成示意图 【提问】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存在形式? 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可分为几类?如何命名?各有几对? 男女性染色体的形态差异?如何表示? 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遵循直观性的教学原则,通过染色体形态结构观察,了解人类的染色体形态特征与分类。
2.知识深化:染色体的组成表示 【提问】如何准备表达不同性别(男性/女性)、不同类型(生殖细胞/受精卵/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分析】 数量关系 体细胞/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 精子/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具体组成 男/女体细胞染色体表示:? 男/女生殖细胞染色体表示:? 男/女体细胞性染色体表示:? 男/女生殖细胞性染色体表示:? 【归纳】 体细胞和受精卵内,染色体一般成对存在。生殖细胞内,染色体一般成单存在。 书写染色体组成时,需关注:性别+细胞类型+染色体类型。 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实现学生知识认知的螺旋式上升。
3.文本研读:性别与性状遗传 【过渡】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都有很多控制遗传性状的基因。这些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有关吗?请自主阅读课本P44第一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讨论】 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时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时与性别有关。 由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在男性和女性的表现情况常不同。 人类大多数的遗传性状与性别无关。 【分析】 控制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若某女子患有红绿色盲,其后代中哪种性别的个体一定为色盲患者? 自主阅读,讨论交流。 通过文本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从而了解性别与形状遗传的关系。
4.游戏模拟:生男生女的奥秘 【过渡】要想准确推断后代的患病情况,必须对人类性别决定的过程有清楚的了解。 【讲解】已知,人的性别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有关。精卵结合的过程中,性染色体的组合情况,可通过游戏模拟。 【指导】 每6人一组,完成游戏模拟。 牛皮纸信封标注甲乙,甲袋装入40粒白色围棋子,乙袋装入白色、黑色围棋子各20粒。 充分摇动信封,从甲乙两袋分别随机摸出1粒围棋子进行组合,重复十次。两粒白色记作组合A,一黑一白记作组合B。 统计组合A和组合B出现的次数。 【讨论】 各组及全班统计数据中,组合A和组合B出现的次数是否一定相等? 模拟游戏的操作与人类性别决定过程有何关系? 【分析】人类性别决定过程的遗传图示 【总结】理论上,男性与女性的性别比?后代的性别取决于? 【提问】实际统计中,若性别比例与理论数值不符,有可能是何种原因? 分组实验 数据汇总 讨论交流 完成遗传图解,并分析理论上的性别比例。 分析可能的人为干扰因素 通过游戏模拟人类性别决定的过程,并引导学生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理性分析,最终通过遗传图解解释人类性别决定的过程。
5.数据链接:我国的人口性别构成 【出示】我国人口性别构成图表、出生人口性别比数值。 【分析】我国人口性别构成、出生人口性别比值及其所带来的相关问题。 【讲解】我国禁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 了解我们的人口现状及相关法律规定。 关注我国人口性别构成,对“生男生女”这一生活化的话题拥有正确的观念。
6.思维拓展:其他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 【提问】所有生物的性别方式都和人类相同吗? 【讲解】典型的性别决定方式:①XY型,②ZW型。 【拓展】某些生物的性别决定还受环境因素影响,如扬子鳄。 阅读课本,提取关键信息。推断鸟类雌雄个体性染色体组成。 了解性别决定的其他方式,以及影响性别决定的其他因素。
小结与反馈 【课堂小结】详见板书设计 【练习反馈】详见PPT 梳理构建,完成相关反馈练习。 构建本节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优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做到以生为本。不论是在新课导入环节,还是新知学习过程,都尽可能的做到从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出发,选取学生熟悉的学习素材和背景知识,为学生的学习搭建阶梯。 本节课的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活动紧扣重难点,学生课堂参与度高、目标达成率高。同时,也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进行适当拓展。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为下一节“遗传病和优生优育”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 不足: 染色体组成的表示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仅通过口头表达进行了快速的练习和反馈。但在课后书面作业中,仍存在书写不完整或有错误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仍应结合《学练案》,设计相应的笔头反馈练习。 在模拟实验中,观察到一组学生在操作中并未从甲乙两袋中分别取出一粒围棋子进行组合,而是仅从乙袋中随机取出一粒围棋子。通过统计乙袋中取出围棋子黑白数目代替组合A和组合B出现数目。这一操作在数值上无影响,但却不符合人类性别决定过程的生物学意义。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仅在巡视时给予了纠正,未在班级教学中提出。在后续教学中,可作为问题提出,以便学生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