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
教材分析
《敬畏自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铺垫作用。
在本册书中编排了以《敬畏自然》为首篇的第三单元,它们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1、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普遍不高,所以 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 趣和较高的注意力。
2、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指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讲究形象的语言的含义。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教学理念
教法
创设情境法
小组合作法
1、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兴趣普遍不高,所以 采用创设情境法,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 趣和较高的注意力。
2、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合作讨论探究能力,指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合作讨论的时间。
学法
默读法
圈点勾画法
合作讨论法
资料收集法
1、采用默读法,使学生熟悉课文,对课文有所了解,同时在读课文的时候也会产生对课文观点的思考。
2、在预习的时候采用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对文章疑惑之处进行标记,便于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的听讲。
3、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采用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发言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倾听他人观点。
4、采用资料收集法,有助于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整合点诊断
使用多媒体播放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进而引出本课导语。
借助大量的图片、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视像”,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品读课文,讨论问题,达成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视频导入,音乐图片引发思考,激发兴趣。
2、借助视频歌曲,感染学生,唤醒敬畏自然的精神。
3、借助媒体,研读文本,突破重难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所有自然界里的奇迹,是大自然创造的,而人的出现,更是大自然创造的最大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壮大。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人类已渐渐忽略了自然的感受。大自然常常警示人类,可是人类常常忘乎所以。人类曾经宣称要征服自然,可是现在,大自然却时不时地警告人类。如今,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屡见不鲜。
人与大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让我们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也解读一下大自然的奥秘。相信学了本文后,我们会有更多的一些思考。
二、播放视频《美丽的大自然》面对此图此景,你最想说什么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词语,表达对自然宇宙的感情:
“多么 的大自然!
播放视频《看见》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是令人痛惜的。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三、释题(并不矛盾)
“敬”——“尊敬”、“敬重”、“恭敬”。是各种推崇之心的涵盖,这个词还包含一种深深的爱护、珍惜和依恋之情。
“畏”——“怕”“畏惧”之意
“敬畏”——作者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怕”是由于“敬”—“爱”—“惜”到了极点之后的“怕失去”“怕破坏”、“怕改变”。这是从美好的浓情中析出的“怕”,这包含了作者对自然力量与神秘的崇拜之情,反映一种重新思索人与自然关系的谨慎谦虚的态度。
四、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3、提高认识自然、爱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以及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五、听朗读录音
六、朗读课文后,积累下列词语
①蓬蒿( ):
②狼藉( ):
③咫尺( ):
④相形见绌( ): 。
⑤美味佳肴( ):
七、自读回答问题
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征服自然”的蠢事吗?
围湖造田;
毁林开荒;
开山造田;
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超采水资源;
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的行为。
第二课时
一、默写生字,提问解词
二、小组讨论,解读下列问题
1.第1段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比喻与对比,形象鲜明地说明人类宣称
“征服自然”是自不量力的妄想。
2.第2段中作者说人类的“认识史”和“科学史”都是不断纠错的历史,想要说明什么?
答:说明人类的智慧有局限性。
3.作者为什么敢断言宇宙中一定有富有智慧的生物?(用原文回答)
答:因为“太阳系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200亿
年的历史了”。
4.概括2--10段的主要内容。
答: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
5.第10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上文。
6.第11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点明人类应当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结全文。
7.本文是一篇议论性 ,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否定了“ ”的思想,提出了“ ”的观点。
三、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文章最后一段“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①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式,人类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②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结论:人与宇宙是一体的
我们要爱护自然
3、课文最终总结出一个什么结论?
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作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4、行文思路总结
5.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四、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自然面前,人是孩童 “征服自然”不可能 与
(1) 自然智慧,人是滴水 (树把子) 自
太空飞行,沾沾自喜 然
上下翻飞,儿童玩具 和
敬 第二部分 挖掘矿物,自掘陷阱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谐
畏 (2-9) 伟大人物,不过尔尔 (批驳) 共
自 死的物质,创造生命 存
然 我的生命,宇宙部分
人不孤独,宇宙为伴
第三部分 自然生命,与我平等 应该敬畏宇宙
(10-11) 宇宙智慧,创造生物
五、赏析下列句子
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他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2、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浪迹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是掉入危机。人类采矿破坏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自身。
3、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出现,说成宇宙有目的的创造。宇宙创造了人类等于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既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六:小结
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是平等的生命,敬畏自然,既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七:拓展探究
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