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陶、罐、骄”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谦”等11个字。掌握“盛”“处”两个多音字。正确读写“骄傲、谦虚、懦弱”等词语。
2.默读课文,再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3.抓住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体会陶罐和铁罐性格的不同。
4.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体会故事说明的道理,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体会陶罐和铁罐性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
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体会故事说明的道理,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圈画生字,标注自然段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瞧,它们是谁呢?(课件出示图片)你们可别小看这两只罐子,他们还会说话呢!听,他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表演。铁罐:你敢碰我吗?(铁罐两手叉腰,准备碰陶罐)陶罐:不敢。(陶罐一边摇手,一边后退)
2.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陶罐和铁罐》。
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1.多形式朗读。
a.学生试读。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相机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1)分小组认读生字新词。全班齐读。
(2)将生字脱离词语,指名认读,全班跟读。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傲、谦、虚、懦、捧、擦”的写法,以及“傲、代”的笔顺,并在黑板田字格中示范。
a.引导学生借助字源识记汉字“读”。
“陶”,原来写作“匋”。像一个人弯腰伸手,正在用一把杵制作瓦器的样子,所以字的本意是“瓦器”,后来加上了“双耳旁”,表示从土山取陶土制作器皿。
b.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左右结构:骄、傲、谦、懦、弱、捧、擦、代、价
上下结构:尘
半包围结构:虚
其中“骄、傲、谦、懦、捧、擦、代、价”是左窄右宽;“弱”是左右等宽。“骄”的第三笔为提,“傲”的第七笔为横折钩。
c.学生写字。
3.检查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a.快速默读课文,完整地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b.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国王的御厨里自以为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许多年以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完全氧化掉了。
三、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布置作业
课下思考,陶罐和铁罐属于什么样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默写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抛出上课疑问——陶罐和铁罐属于什么样的性格?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细读品悟,探究解疑
学习2~9自然段,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明确: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奚落的意思是什么?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
课件出示对话,体现各自态度。
现在就让我们也摇身一变,变成这两只罐子,读读他们的对话。
学生自由练读,教师巡视。
(一)出示句子一:“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答。
a.(指读)现在老师想采访一下:铁罐子,你为什么用这样傲慢的态度跟陶罐说话呀?(因为我很坚硬,陶罐很易碎)你感受到陶罐是什么态度?(谦虚,因为它称呼铁罐为兄弟。)
b.自由读这段对话,指名展示。
(二)出示句子二:“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a.这里的铁罐是什么神情?(轻蔑)教师摆一个“轻蔑”的表情,大家来猜猜轻蔑的意思。(看不起、瞧不起、轻视)
b.自由朗读,用你的朗读把这只狂妄自大的铁罐子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C.再读陶罐的话,读出它的争辩。
d.角色扮演,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三)出示对话三:“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a.铁罐的神情变成了什么?(恼怒)
b.大家来做一个“恼怒”的表情。请你带着“恼怒”的表情来读一读。读出铁罐的不可一世。
C.面对铁罐的步步紧逼,陶罐是什么态度?是恼怒了吗?(没有,还是谦虚地,不卑不亢。)
d.角色朗读,读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语气。
(四)出示第4次对话:“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a.这时的铁罐态度是什么样的?(更加恶劣。)
b.两个感叹号,你读出了什么?(铁罐越来越恼怒,已经火冒三丈,近乎疯狂了。)
c.指名读,其他同学练习朗读。
4.总结:这是一个傲慢的铁罐和一个谦虚的陶罐。
学习10~17自然段
小组合作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的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所说的坚固得什么也不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从这一部分中画出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想一想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汇报交流
a.陶罐:依旧光洁,朴素美观。铁罐:早已消失不见。
b.科学解释铁罐消失的原因: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会发生氧化生锈。年代久远,铁罐层层氧化直到完全氧化,变成了粉末。最后无影无踪。
3.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要学会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和他人和睦相处。
四、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板书设计:
陶罐和铁罐
陶罐:谦虚 友善 宽容 各有所长 正确对待
铁罐:傲慢 轻蔑恼怒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