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绵广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绵广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05 11:2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绵广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邺下文学集团在文学创作走向自觉的过程中有着莫大作用,曹操、曹玉、曹植父子三人的文学创作则更是其中的典型。鲁迅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及:“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印证了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提出的这一论断:“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期。”追溯当时的相关政治文化背景也不难看出,在动荡的社会中,文人深刻意识到了人生的身不由己与渺小脆弱,开始转而注意到了人在短暂生命中的存在意义——这便凸显出了当时文人已经将目光转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上,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魏晋时期的“文学自觉”,而这一特点,在三曹父子的诗歌创作与文艺思想中更是清晰可见。
②建安时期的文学自觉首先体现在诗人主动发挥了诗歌的抒情性与非功利性,更多地转向了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的抒发。曹操就曾在《短歌行》中抒发对时间的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并在《龟虽寿》中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彰显自己的雄心抱负。而除了诗歌之外,建安时期的文人也通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曹植就曾借《洛神赋》表现出追求理想而不得,以至于理想幻灭的哀怨悲戚,曹丕的《与吴质书》中,亦是将真挚恳切地对亡友的追思与对时光逝去的慨叹娓娓道来。
③除了注重文学的抒情之外,建安诗人也开始对诗歌创作中的形式问题进行有益探索。“三曹”中曹操所留下的诗歌,多以四言乐府诗的形式出现,而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诗的先河,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为完整的七言诗。明代学者胡应麟便曾赞:“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而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追求声律、讲究词采、工于对偶修辞的特点发展至崭新阶段,其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等句子文采卓然,至今依旧给读者以文学之美的享受。
④与此同时,建安文人不仅着眼于文学自身,还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与认识。曹丕的《典论·论文》至今仍是中国保存最久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提出了诗人的风格气质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创作主体入手进一步讨论了人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⑤建安文学中,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文人群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文学的抒情性与非功利性特征得以彰显,并在诗歌创作的形式上,也更加体现出了新的审美追求,中国文学至建安时期,再次得以发展与升华。
⑥鲁迅先生曾盛赞建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了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与独立的地位。”建安文人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了古直悲凉、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并在这种美学思想中将对人生短暂的思索、对政治理想的高昂融于一种浓郁的悲剧色彩之中,使自身个性得以明显张扬,“文学的自觉”正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此后,“建安风骨”一直被后世诸多诗人大力推崇,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摘编自《论建安时期三曹的文艺美学思想》,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文人们所处的魏晋时期的社会不曾动荡不安,那么他们便不会意识到人生的身不由己和渺小脆弱。
B.直到曹植的《洛神赋》出现,中国文人诗才从声律、词采、修辞等外在的形式上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C.曹丕的《燕歌行》开七言诗先河,而《典论·论文》则是中国保存时间最长久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
D.“建安风骨”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中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后世诗人一直都大力推崇“建安风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详细论述了建安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自觉的内涵。
B.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具体地论述了曹氏父子三人的文学作品对文学自觉的推动作用。
C.第二段引用曹操的诗证明诗人将诗歌作为情感的寄托,对自身生命和个体情感进行抒发。
D.从整体来看,本文在论述文学自觉的内涵时各部分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3.下列选项中的语句不能体现“文学自觉”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晒出一片秋实洪 忠佩
①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②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依斑驳,大休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③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
④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⑤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⑥“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选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作者用齐白石的画和印象派画家的创作来形容篁岭村的晒秋情景,是说明篁岭晒秋气氛的明艳泼辣和丰盈生动的特点。
B.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居民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C.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鲜明生动,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5.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6.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6分)
(三)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
7.关于《平凡的世界》,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社会生活,深刻展现了普通人在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B.“一声响雷,大地就要解冻啦”,暗示中国农村将迎来一个新时代——终结大锅饭,迎来生产责任制。
C.“但愿你能如愿找到那位藏族姑娘,我等你的好消息!”这是少平对润生的祝福,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D.小说的语言质朴自然而且富有哲理性,如作品中对人生、苦难、劳动、知识等几个方面的描写和阐释。
8.平凡的世界自始至终都闪耀着人性之美。请从亲情、爱情、友情三个角度分别列举一个人,分析他们的人性美。(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苏战,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用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道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升。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雯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熙宁十年,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滥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雷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①,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儃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休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铤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注】①北宋时,和尚的地位较高,所以出家为僧的执照可以换米。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也叫表字,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一般是男子行冠礼时取字,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是有关联的。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D.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第一名称为“解元”。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更是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此诗大约是诗人于公元849(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
1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C.颈联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客观描写诗人傍晚远眺之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4.诗眼是诗人情感的喷发口,熔铸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屈原在《离骚》中两次写到“佩带”,“__________”一句写因用香草作佩带而遭到贬谪,“__________”一句写要加长自己的佩带来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
(2)《归园田居》(其一)表示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看淡生死的思想倾向,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批判。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的手法慨叹人生短暂;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也用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9分)
3月18日上午,在“老坛酸菜”报道的事发现场——湖南岳阳华容县插旗镇,一场关于华容荠菜规范发展和①“质量建设提升年”的紧急动员会正在召开。事发地的整改可谓______。然而亡羊补牢,未知晚否?要知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永远是伤不起、碰不得的一道红线。多少知名品牌在这个问题上______,有的洗心革面,______,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有的则一蹶不振,永远地退出了市场。
要从②“老坛酸菜”事件中吸取教训的,绝不仅限于岳阳市华容县相关部门和企业,各地各类食品企业和作坊的负责人恐怕都不能持③“吃瓜”看热闹的心态,都要______,不能心存侥幸,要对消费者利益、食品安全、市场规则心存敬畏,( )。消费者更期待食品行业能够以此为契机,来一次彻底的④“自我革新”,守住“舌尖上的安全”。否则,下次⑤“翻车”的,就是你自己了!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紧锣密鼓 落荒而逃 死灰复燃 朝乾夕惕
B.轰轰烈烈 折戟沉沙 东山再起 引以为戒
C.紧锣密鼓 折戟沉沙 东山再起 朝乾夕惕
D.轰轰烈烈 落荒而逃 死灰复燃 引以为戒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自查自纠,尽快整改和升级并长效化规范管理。
B.自查自纠,尽快升级和整改,并长效化规范管理。
C.并长效化规范管理,尽快整改和升级,自查自纠。
D.并长效化规范管理,尽快升级和整改,自查自纠。
18.对文中五处引号的作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④/②/③⑤ B.①③/④/②⑤ C.①⑤/④/②③ D.①②/④/③⑤
19.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很多人认为,水果越甜,含糖量地高。热量也越高。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水果的甜度 ① ,还与“糖”的种类以及含酸性物质的多少有关。水果中的“糖类”,主要包括单糖(果糖,葡萄糖)、双糖(蔗糖,麦芽糖)和多糖(淀粉)。其中 ② ,蔗糖的甜度次之,葡萄糖和麦芽糖更次之,淀粉则基本没有甜味。有的水果,如西瓜,由于所含果糖比例较大,甜度远高于含糖量更高但以葡萄糖为主的水果,如猕猴桃。水果中的有机酸,可以使其甜度不那么明显,例如山楂的含糖量比草莓高得多,但吃起来没有草莓甜,就是 ③ 。
对超重人群和糖尿病人群来说,水果是不是必须“拉黑”呢?实际上,这些人群往往需要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对含糖量较高的鲜枣等水果,尽量少吃或不吃,尤其要注意那些不太甜但含糖量较高的水果,如百香果。最好选择糖少的水果,如草莓等。但必须要说明的是,即使是含糖量较少的水果,也要有所限制,建议平均一天不超过200克。
20.某校校园广播站拟向全体学生介绍央视热播剧《觉醒年代》。请根据下面这段介绍文字,概括《觉醒年代》的主要特点。要求语言简洁、连贯,不超过90个字。(5分)
近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在央视一套隆重登场,引发收视热潮。作为一部主旋律剧,该剧以《新青年》“三驾马车”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再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建立三大历史事件。同时,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多条叙事线同时展开让剧情更加顺畅。《觉醒年代》展现了从先进知识分子、革命青年的觉醒,到人民大众的全面觉醒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传递出极富感染力的爱国主义情怀,艺术再现了党的初心与梦想,是一部纪念建党100周年的献礼剧。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行走中成长。走出大山,我们的视野可以一马平川;走出沙漠,我们可以看到清泉潺潺;走出失败,我们可以到达成功之巅;走出阴霾,我们可以让阳光布满心田……反之,走近大山,可以让我们敬畏自然;走近田园,可以让我们心态恬然,走近他人,可以让我们敞开心门,获取善意满满……
请以“走出______”或“走近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全文不少于800字。
绵广两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答案
1.答案:C。解析:A项,假设关系不成立,由第①段可知,即使社会不动荡,文人也有可能意识到“人生的身不由己和渺小脆弱”,只是可能没有动荡社会中那么“深刻”。B项,山第③段“发展至崭新阶段”可知,《洛神赋》出现之前并非完全没有发展。D项,由第⑥段最后一句可知,“后世诗人一直都大力推崇”说法过于绝对。
2.答案:A。解析:“总-分的结构”错,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
3.答案:C。解析: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这句话是国家政事的具体措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不符合文中对“文学自觉”内涵的界定。
4.答案:C。解析:借对老妪的描写引出对篁岭女人的赞美,并不是“好奇”。
5.①点明了篁岭山村的地理位置,交代了篁岭人山陡路窄的生活环境;②引|出下文,为展开晒秋习俗的具体场景做铺垫;③突出了篁岭人生活的不容易,揭示了其晒秋习俗形成的内在原因。
6.①从字面义看,晒的是收成,指篁岭人秋收时将收成放在晒楼晾晒的习俗。②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晒的是篁岭女人的勤苦耐劳,展现她们的劳作之美。③从主旨来看,反映的是篁岭人平淡质朴、殷实富裕的农耕生活图景,作者对此充满赞美之情。
7.答案:C。解析:是少平对金波的祝福。
8.(言之有理即可)孙玉厚,为了家,为了子女,恨不得卖血。孙少安,为了弟妹,弃学。少平与金波,亲如兄弟。少安与 叶的爱情,少平与小霞的爱情……
9.答案:A。解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
11.答案:C。解析:“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
12.(1)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广泛通晓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
(2)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让官员分别在城墙各个地方防守,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13.答案:C。解析:虚实结合。
14.诗眼是“愁”,首联万里点出了官宦在外,远离故土的思乡之愁;颔联借“山雨欲来”隐喻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有忧国伤时之愁;最后两联由眼前之最想到秦汉的王朝更迭,表现了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之愁。(答出诗眼得1分,分析出一层情感内涵得2分,分析出三点得满分)
15.(1)既替余以蕙纕兮 长余佩之陆离(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4)譬如朝露,去日苦多(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6.答案:B。解析:(“紧锣密鼓”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轰轰烈烈”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这里应是声势浩大,选“轰轰烈烈”。“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折戟沉沙”指折断了的戟沉埋在沙中,比喻惨遭失败。这里强调失败,选“折戟沉沙”。“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亡的坏事又开始出现。“东山再起”比喻失败后重新上台。这里选“东山再起”。“朝乾夕惕”形容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引以为戒”以他人或自己犯错误的教训作为警成。根据语境选“引以为戒”)
17.答案:A。解析:根据逻辑关系,先整改再升级,排除B和D,“并长效化规范管理”应是前面升级后的做法,排除C。
18.答案:D。解析:(①②是特定称谓;④是突出强调;③⑥是特殊含义)
19.①不仅与含糖量有关 ②果糖的甜度最高 ③含有较多的有机酸
20.参考答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以一条主线贯穿三大历史事件、多线并进叙事,展现了国人的全面觉醒,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解析:①“重大革命历史题材”、②“一条主线贯穿三大历史事件”、③“多线并进叙事”、④“反映国人全面觉醒”、⑤“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酝酿到成立的过程”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若语言表达不够简洁、连贯,可酌情扣分。
21.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全文翻译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每当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苏轼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熙宁十年,(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娃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在城墙各处防守,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元佑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一职。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打颤不能说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子,而且抓住模糊的单一言辞,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离。元佑四年,因谈及了一些议论正式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憎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纳,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之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苏轼和弟弟苏辙,师从他们的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体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见。自从应考直到出入侍从皇帝,一定以忠于君主作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卓识的议论,正直而有大节。群臣没有超出他的。但被小人所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