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12 醉翁亭记
目录
名师导学
01
名师导练
02
名师导学
一、一课一法
文章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后必照应:如开篇“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呼应文尾“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与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文章处处注意呼应和照应,使得全文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二、内容梳理(用原文语句填空,理清文脉)
醉
翁
亭
记
第1段:点出“乐”字
亭的环境: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酿泉——醉翁亭(整体——局部)
名字由来:(太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暗示主旨:“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与“乐”)
第2段:山水之乐
山间一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山间四时
春景:“③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
夏景:“④_________________”
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⑤_________________”
风霜高洁
冬景:“⑥____________________”
水落而石出
第3段:宴酣之乐
滁人游:“歌”“休”“呼”“应”“往”“来”(动作欢快)
太守宴:“溪鱼”“泉酒”“山肴”“野蔌”(食物富足)
众宾欢:“射”“弈”“觥筹”“起坐”(活动热闹)
太守醉:“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神态欢乐)
第4段:太守之乐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揭示主旨:“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与“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知识思维导图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林壑尤美 ________
(2)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3)峰回路转 _________________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
(5)饮少辄醉 ________
(6)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______
山谷。
茂盛的样子。
曲折、回环。
居高面下。
就。
意趣,情趣。
(7)云归而岩穴暝 ____________
(8)负者歌于途 _____________
(9)泉香而酒洌 ____________
(10)杂然而前陈者 _____________
(11)宴酣之乐 _________________
(12)觥筹交错 _________________
(13)颓然乎其间者 _________________
(14)树林阴翳 _________________
(1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_______
(16)太守谓谁 _____________
昏暗。
背着东西。
清。
陈列,摆开。
尽兴地喝酒。
酒杯和酒筹。
倒下的样子。
遮盖。
离开。
为,是。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2)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3)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4)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繁茂,茂盛。
秀美。
季节。
时间。
香花;花开。
香味。
离开。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多义词。
环滁皆山也 ____________
如鸣珮环 __________
太守谓谁 __________
太守自谓也 _______________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__________
佳木秀而繁阴 _____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 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
(1)环
(2)谓
(3)秀
(4)意
环绕。
玉环。
为,是。
命名。
秀丽。
茂盛。
意趣,情趣。
意思。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________________
临溪而渔 ________________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
(5)临
(6)乐
居高面下。
靠近。
以……为乐。
快乐。
4. 文言词汇选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
B. 四时之景不同/春和景明
C. 往来而不绝者/绝巘多生怪柏
D. 已而夕阳在山/已而之细柳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非丝非竹/无丝竹之乱耳
B. 醉能同其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 负者歌于途/负势竞上
D. 峰回路转/蝉则千转不穷
D
A
4.(1)【解析】A.归去/聚拢;B.景色/日光;C.停止/极;D.不久。
(2)【解析】A.乐器;B.欢乐/以……为快乐;C.背着东西/凭借;D. 转弯/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二、 句子翻译
1.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美景。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三、内容理解
1. 内容理解默写。
(1)为后文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
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2. 内容理解简答。
(1)文中极力渲染一个“乐”字,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说说“太守之乐”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乐”作为主线贯穿全篇,从山水、禽鸟、游人、宾客、太守五个方面来叙其乐,最后点出醉翁之乐,意在表现政治清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太守之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下文写“太守之乐”做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其管治的地区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3. 综合分析选择。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醉翁亭记》是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是写亭;第二部分,重点是写游。而贯穿全篇的却是一个“醉”字。
B. 文章融情于景,既讴歌了滁州优美山水风景,又抒发了作者对建设和平安定、与民同乐的理想社会的努力和向往。
C. 文章开篇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既介绍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又为写亭做了自然的铺垫。
D. 作者从多个角度写景,从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换之美等角度巧妙地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意境,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A
【解析】贯穿全篇的应该是一个“乐”字。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作者以富有灵性的笔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琅琊山变幻无穷的美丽景色,赏山乐水的欢畅与惬意跃然纸上。
B. 文章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乐”字展开,既写出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游记着力写太守与滁人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情状,意在表现作者因仕途不得意而沉迷山水的消极人生态度。
D. 文章骈散结合,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尤其是“也”和“而”字的灵活运用,使得语言具有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C
【解析】应意在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对比阅读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饶州路①大饥,米价翔踊②,总管王都中③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④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⑤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⑥妻子以代公偿。”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选自毕沅《续资治通鉴》)
﹏﹏﹏﹏﹏﹏﹏﹏﹏﹏﹏﹏﹏﹏﹏﹏
﹏﹏﹏﹏﹏
【注释】①路:元代行政区划单位。②翔踊:物价飞涨。③王都中:字符俞,元代官员,官至两任行省参知政事。④粜(tiào):卖出粮食。⑤比:等到。⑥鬻(yù):卖。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往来而不绝者/猿则百叫无绝
B. 临溪而渔/执策而临之
C.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云归而岩穴暝
D. 都中乃得免/乃不知有汉
A
4.【解析】 A. 停止;B. 来到/面对;C. 回家/聚拢;D. 于是,就/竟然。
5.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 解 释
以为须粜以下等价 参考成语法:等量齐观 (1)___________
安能忍死以待乎 课内迁移法:待君久不至 (2)___________
饶去杭几二千里 查阅词典法:(1)离开;(2)距离;(3)除去,抛弃;(4)失去,损失;(5)过去的,去年的;(6)表示动作的趋向。 (3)___________
相同。
等待。
距离。
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公 为 我 辈 减 米 价 公 果 得 罪 我 辈 当 鬻 妻 子 以 代 公 偿。
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
/
8. 甲文中欧阳修被贬至滁州,爱民亲民;乙文中王都中擅自降米价救灾,惹怒行省。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选段中百姓对他们的举动分别有什么反应,并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滁州百姓对欧阳修的举动赞同、拥护,饶州百姓对王都中的举动爱戴。写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
【解析】甲文中欧阳修爱民亲民,既能造福于民,又能与民同乐,因此深得滁州百姓拥护。乙文中王都中将米降价得罪上司,行省责备他越权行事,欲治其罪,群众提出:王总管减米价救灾民,如果有罪,灾民愿卖掉妻儿替他赎罪。表现出百姓对他的爱戴,由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反衬出欧阳修和王都中的政绩极好。
9.下列对两则选文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甲文第一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描绘了一幅与民同乐图。
B. 甲文描写了众百姓一派悠闲、快活和安详的景象,但太守自己却“颓然乎其间”的形象,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C. 甲文将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情景交融,骈散结合,而乙文则以叙述、描写为主。
D. 甲、乙两文都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百姓对太守欧阳修和总管王都中的拥护爱戴,衬托出二人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施政的人物形象。
9.【解析】“颓然乎其间”表现出的是太守的醉态可掬、“与民同乐”,这是快乐的最高境界。
B
参考译文:【乙】饶州路遭大饥荒,米价暴涨,总管王都中将官仓的米分定为三等价格,向江浙行省上言,认为必须按下等价出卖,百姓才能吃得上。还未得答复,(他)就将下等价减价十分之二,让百姓来买。行省对他擅作主张的行为十分恼怒,王都中说:“饶州路距杭州差不多两千里,等到决定了再返回来,非半个月的时间不可。(可是)人七天不吃东西就会死,怎么能够忍心看着百姓饿死来等待呢!”那里的百姓对他说:“您为我们减了米价,如果您真的因此获罪,我们就是卖了妻子、儿女也要替您偿还。”行省(听到这些)才省悟,王都中于是得以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