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05 15:3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一些特殊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过程,能应用发现的规律进行一些简单运算,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探索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发现规律和应用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观察并发现数学的秘密,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所得的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谈话: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法盒子,它能施展什么魔法呢?想不想看看?
出示课件动画,魔法盒子变数字,神奇的魔法盒子里蕴藏了什么魔法?
这其实就跟我们最近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关。同学们,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有趣的乘法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魔法盒子游戏导入,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魔法盒子变数字的魔法也和下面学习的内容相关,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62×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总结。
两位数乘11,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设计意图:利用口诀记忆,即形象又便于记忆。
(2)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36×11、15×11、23×11的积。
提问: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出这三道题的结果?
追问: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是不是所有的两位数乘11都能用“两头一拉,中间相加”这个口诀计算出来呢?
看看这道题,出示题目:64×11
提问:你能快速计算出它的结果吗?
学生回答。
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竖式计算验证。
(4)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出示口诀:十位满十,百位进一。
设计意图:层层递进,两位数乘11的计算方法,当第一个两位数的个位与十位相加满十时,不仅要运用“两头一拉,中间相加”,还需要“十位满十,百位进一”。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学生说一说发现。
像这样十位相同,个位相加得十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它的计算结果又有什么特点呢?
完成课本19页相应的竖式计算,并填空。
学生汇报答案。教师指正。
(2)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积的末两位是怎样算出来的?末两位前面的数呢?
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出示口诀:末两位,个乘个,前面数,十乘(十加一)。
设计意图:探究十位相同且个位上的数相加等于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时,和探究两位数乘11的步骤相同,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之间的联系,学生能根据题目说对即可,教师引导孩子进行抽象概括。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验证探索,表达规律,应用规律。
四、反思总结
1.回顾本节学习的规律,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想法,回顾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好处。
现在你知道魔法盒子里藏了什么魔法吗?
设计意图:回到课程开始时的魔法盒子,揭示神奇的魔法其实就是运用规律快速计算两位数乘11的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揭开这节课开始时留下的疑惑,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探究规律”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复习的思考题中。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
这是一个活动实践课,开始的时候学生发现不了问题,也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发现,在这种探究乘法计算中的规律,一般需要通过计算后的观察、比较进行综合、概括获得结论,这也是发现计算规律的一般过程。
我是通过魔盒施展魔法进行导入的,这样做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竖式计算两位数乘11的积来验证猜测,分别把有结果的算式排列好,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把竖式里积每一位上的数和两位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比较,初步建立联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什么关系”,由此综合不同算式中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规律。同时,还注意让学生思考规律是“怎样发现的”,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过程,了解观察、比较是发现乘法中这一规律的重要方法。在初步获得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规律写出得数,并笔算验证,以确认规律。运用规律填写得数可以了解规律特征,笔算验证可以确认规律。
之后编排的“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的探究,其思路大致相同。这里所要提出的是关于“验证”教学环节的编排,为什么要设置对规律的“验证”呢?我觉得不光只是为了强化学生对规律感知,更对的是遵循的“探究规律”的数学本质,因为小学阶段对数学规律的探究用的都是不完全归纳法。所谓不完全归纳法,即不完全归纳推理,是相对于完全归纳法而言的,是一种以关于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判断为前提,推出关于某类事物全体对象的判为数不多的事 基于不完全归纳法的这种本质特征,探究规律内容的编排基本上都安排了“验证”的教学环节。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能够吃透教材编排意图,准确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合理设计教学,努力打造有厚度、有深度、有数学味儿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