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魂”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欲”等12个字。正确读写“屠苏、旧符、欲断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清明》。
3.抓住诗中描写事物的关键词,了解这三首诗分别描写的传统节日。
4.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抓住诗中描写事物的关键词,了解这三首诗分别描写的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节日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现在,我们举行一个“传统节日”展示会,谁能把自己找到的图片或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呢?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传统节日的时间、风俗等。
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春节、清明和端午的情况。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三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
3.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古人是怎么过传统节日的呢?带着疑问,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1.多形式朗读。
a.学生试读。
b.指名朗读。
2.相机认读字、词,指导书写。
(1)分小组认读生字新词。全班齐读。
(2)将生字脱离词语,指名认读,全班跟读。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着重分析指导“旧、欲、魂、酒、牧、异”的写法,以及“借、魂、酒”的笔顺,并在黑板田字格中示范。
a.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左右结构:旧、欲、魂、借、酒、何、牧、独、佳
上下结构:符、兄、异
其中,左窄右宽的字:旧、魂、借、酒、何、牧、独、佳;左宽右窄的字:欲。“欲”的右边是“欠”,牧的右边是反文旁。“异”的上部是巳。
c.回顾练习。“酉”字大家族。
d.学生写字。
三、题目及作者简介。
1、齐读课题《元日》,理解题目意思。
明确: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叫春节。
2、介绍作者
学生展示,师相机点拨总结。
四、质疑品诗,体会情感
1、这首诗描写的是春节,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指名回答。师总结:从“元日”“一岁除”“屠苏”“新桃换旧符”可以看出来。
2、学习古诗,一定要发挥想象的力量。在这首诗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庆祝春节时的哪几幅画面?
小组讨论,指名汇报。
爆竹声中一岁除——人们燃放爆竹的场面
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喝屠苏酒的场面
千门万户瞳瞳日——人们迎接红日的场面
总把新桃换旧符——人们换桃符的场面
五、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元日》
板书设计
元日
燃放爆竹
喝屠苏酒
迎红日
换桃符
新——旧
第二课时
(《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检查背诵《元日》
2.齐读《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走进《清明》
1.自读自述
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自读自悟全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清明》所表现出的画面和情景进行描述。
2、互读互述
小组合作交流,品味古诗的收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雨纷纷”和“欲断魂”有什么联系?
明确:清明时上坟扫墓,对逝去的亲人寄予哀思的日子,再加上阴沉沉,细雨不停的天气,更增加了凄凉哀伤之感,不禁让人“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场景?
明确:行人问:“牧童,这附近可有酒家?”牧童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着不远处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好像在说:“就在那里!”
三、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揭题、解题。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忆”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师补充“山东”的意思。
2.简介诗人。
3.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说,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最后齐读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表达了诗人孤独和对家人深沉思念的情感。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写出了诗人孤身一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之感;“思亲”直接点出了诗人想念亲人的情感。而倍字让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之日,作者想到了哪些场景?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他想到了家乡的兄弟们登上高处,每个人身上都插上了茱萸,缺少了自己。少一人写出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异常遗憾的心情。
四、课堂练习
呈现课堂练习,与学生共同完成。
板书设计:
清明
画面:雨纷纷---欲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家人 登高 插茱萸